劉備陵

劉備陵

劉備陵指蜀漢昭烈帝劉備駕崩後的墳墓。目前尚知的有三處為:一個是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另一處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還有一處在重慶奉節。目前最有名的為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備陵
  • 含義:蜀漢昭烈帝劉備駕崩後的墳墓
  • 個數:3處
  • 最著名陵墓: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惠陵
  • 歷史記載:三國志
  • 爭議說法:3種
惠陵,劉備墓地之爭,奉節說:,成都說:,彭山說:,劉備陵與劉備殿,昭烈千秋,存亡之際,古柏森森,懦子烈孫,英武群像,

惠陵

惠陵位於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這是個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現象,君墓為何落在臣祠內?其實,武侯祠又稱昭烈廟,前殿祭祀劉備,後殿祭祀諸葛亮。昭烈廟早於武侯祠就存在這裡了,是惠陵地面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考古發現,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現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既可以保佑子孫,又可以禍及子孫。因此,古人便說“冢以藏形,廟以安神”。冢就是墓,只用於收斂死者形骸;廟就是“宗廟”,是祭祀祖先魂靈的場所。關於古代宗廟制度,東漢蔡邕在《獨斷》中介紹,古代宗廟仿生人的宮室,設前“廟”後“寢”,廟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時祭祀;寢中陳設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時供奉新鮮食品。秦時有了變化,廟在城內而不在陵前。漢初,承秦制,“廟”在城內,“寢”在陵旁。漢惠帝時,又將漢高祖的“廟”遷回陵側,認為死者的靈魂還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靈魂就必須在陵墓附近。這種觀念逐漸成為一種全民的習俗。劉備惠陵前的昭烈廟,便是這種觀念的產物。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從異地遷來的。據載:明初蜀王朱椿出於“君臣宜為一體”的思想,撤毀從少城遷來在昭烈廟旁的武侯祠,併入昭烈廟。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認諸葛亮,不認劉備,反而將昭烈廟稱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習慣了。這實在是違了朱椿本意的。
惠陵大門惠陵大門
蜀先主昭烈皇帝劉備的惠陵位於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紅磚垣牆環繞, 蒼松翠柏掩映,莊典肅穆。惠陵為夯土壘築而成,成圓形。磚砌成的垣牆環繞陵冢,周長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隆年間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鐫刻"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寢殿,惠陵西側原來建有"昭烈廟"和"武侯祠"。據記載,武侯祠始建於公元四世紀,盛唐詩人李商隱游惠陵時,曾寫下"武侯祠古柏"一詩。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詩句,可見當時惠陵周圍古柏蒼鬱,氣勢宏偉。明朝初年,把"武侯祠"併入"昭烈廟",重修後的昭烈廟頗為壯觀,大門橫額楷書"漢昭烈廟"金字大匾。但這一建築早已毀於兵火。惠陵蒼松環抱,莊典肅穆;武侯祠綠瓦飛檐,雕樑畫棟,交相輝映,氣象萬千,是成都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
惠陵神道惠陵神道

劉備墓地之爭

奉節說:

劉備墓在造船廠下面
劉備墓在縣城造船廠下面……更有專家認為劉備死在氣溫極高的夏天,憑藉當時的交通,無法在屍體腐爛之前送回成都安葬。但這一說法又和《三國志》的記載不合。
惠陵寢殿惠陵寢殿

成都說:

劉備墓就在武侯祠內
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從唐代以來的碑文和詩詞以及相關資料記錄推斷,劉備墓應該在武侯祠內的漢昭烈廟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三國文化知名學者方北辰和四川省社科院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沈伯俊都是這種說法的支持者。

彭山說:

劉備墓在當地蓮花壩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文物專家何家治認為,彭山當地歷來就有皇墳是劉備墓的說法,以前成都到彭山蓮花村水路交通十分發達,僅需半天時間即可到達,而牧馬山又是劉備的養馬場。何家治還認為,漢代易經學比較發達,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來安葬一個帝王,符合邏輯。

劉備陵與劉備殿

昭烈千秋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有一處幽靜的陵園,是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陵墓所在,歷史上稱作惠陵。現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漢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牆後還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漢昭烈之陵”的橫額一塊,表達了這兩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對先朝義帝的景仰。

存亡之際

劉備惠陵原來的建築情況現已不詳,根據當時的形勢,規模可能不會很大。因為當時沒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西蜀國祚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是不會花很大的財力物力營建陵寢的。據《三國志》上記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彝陵慘敗給吳將陸遜後,回師途中連病帶氣,死於白帝城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縣城內)。五月運回成都,八月葬於惠陵。甘吳二夫人也合葬於此。

古柏森森

現在惠陵前面既無門闕 石刻之類,陵前寢殿也甚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繞陵有圓形古磚牆一圈,周長一百八十米。封土上綠草叢生,秀木繁郁,另有一番景色。當年周圍還有許多古柏青松,與武侯祠相聯屬。晚唐詩人李商隱有《武侯祠古柏》五言絕句一首:“蜀相階前柏,龍蛇捧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可見一千多年前這裡就已是古柏森森了。由於劉備在西蜀曾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加上劉關張的故事廣為流傳,所以歷代都很崇奉。宋朝太平寰宇記》一書上記載,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劍南四川節度使李回鎮守成都時,就“置守陵戶,四時祭祀不絕”。
惠陵闕坊惠陵闕坊

懦子烈孫

昭烈廟是紀念劉備的祠廟,建在陵的旁邊。進昭烈廟的二門,有一座劉備殿。正殿高大寬敞,東西兩廊相接。當中圍成一個庭院,院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正殿之中,塑劉備像,高約三米,頭戴帝冠,身穿金龍袍,手持玉圭,神態謙恭,塑造一個能禮賢下士的帝王之像。在正殿的左邊,有劉備之孫劉禪之子劉湛的陪祀像,但卻沒有劉禪之像,參觀的人常常為此發出疑問。這是因為當蜀國危難,敵軍壓境的時候,劉禪準備投降,劉湛則力主抵抗,正氣凜然,悲憤交加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你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劉禪的投降。劉湛祗得哭訴於祖廟,揮淚泣血,殺身殉國。後人為了嘉賞其臨難不苟的節烈情操,為之塑像。而劉禪投降誤國,降後還向司馬昭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無恥言語,後人便將其拋棄了。

英武群像

正殿的東偏殿,有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趙累周倉的塑像;西偏殿為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塑像表現了關雲長氣宇軒昂,張翼德性烈如火的氣質。在正殿的東西兩廊內,還各有文臣武將塑像十四尊。像前還立有小石碑,敘述他們各自的生平事跡。其中著名的文臣有龐統蔣琬董允等;著名的武將有趙雲馬超黃忠姜維等。這些塑像的神態各異,各有各的風度,好像是《三國演義》一書中蜀將的形象再現,讓人仿佛回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