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遠景樓記

《眉州遠景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豐七年(1084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先從家鄉三個淳樸的、帶有古之遺風的風俗談起,以見出黎希聲確能順應民風民俗,充分發揚寬簡清靜的政治。文章敘事簡明流暢,且能飽帶感情,特別是對家鄉三大風俗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愛鄉之情。語言明白質樸,與文章表達的尚古之情、清靜之治相和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眉州遠景樓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東坡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眉州遠景樓記1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2,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3。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聲律取士4,而天聖以前,學者猶襲五代之弊,獨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方是時,四方指以為迂闊。至於郡縣胥史5,皆挾經載筆,應對進退6,有足觀者。而大家顯人7,以門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謂之江鄉8。非此族也,雖貴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縣令,如古君臣,既去,輒畫像事之,而其賢者,則記錄其行事以為口實,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儲善物而別異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為非,雖薄刑小罪,終身有不敢犯者。歲二月,農事始作。四月初吉9,谷稚而草壯,耘者畢出。數十百人為曹10,立表下漏11,鳴鼓以致眾。擇其徒為眾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12,進退作止,惟二人之聽。鼓之而不至13,至而不力14,皆有罰。量田計功,終事而會之15,田多而丁少,則出錢以償眾16。七月既望17,谷艾而草衰18,則仆鼓決漏19,取罰金與償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祖20,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俗蓋如此。故其民皆聰明才智,務本而力作,易治而難服21。守令始至,視其言語動作,輒了其為人。其明且能者,不復以事試,終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則陳義秉法以譏切之,故不知者以為難治。
今太守黎侯希聲22,軾先君子之友人也23。簡而文24,剛而仁25,明而不苟26,眾以為易事27。既滿將代28,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奪其請29。既留三年30,民益信,遂以無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築之31,作遠景樓,日與賓客僚吏游處其上。軾方為徐州,吾州之人以書相往來,未嘗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為記。
嗟夫,軾之去鄉久矣。所謂遠景樓者,雖想見其處,而不能道其詳矣。然州人之所以樂斯樓之成而欲記焉者,豈非上有易事之長,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於道未有大損益也,然且錄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獨能累世而不遷,蓋耆老昔人豈弟之澤32,而賢守令撫循教誨不倦之力也,可不錄乎!若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軾將歸老於故丘,布衣幅巾33,従邦君於其上34,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元豐七年四月十五日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眉州:屬成都府路,在今四川眉山,蘇軾的鄉郡。
  2. 貴經術而重氏族:尊重經學,重視家族。
  3. 合耦(ǒu)以相助:耦和而耕,意思是彼此互助。耦:二人並肩而耕。
  4. 以聲律取士:指以詩賦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迂闊:迂腐守舊而不通時變。
  5. 胥(xū)吏:郡縣中辦理具體事務的吏人。
  6. 挾經載筆,應對進退:手裡拿著經書,頭上簪著筆,在官府里行為舉止都很守規矩。
  7. 大家顯人:豪門顯責。
  8. 江鄉:唐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詩有“念我平生好,江鄉遠從政”之語。後以江鄉代指外出做官人很多的水鄉。
  9. 初吉:即朔日,農曆每月的初一。
  10. 數十百人為曹:幾十上百人為一個集體。
  11. 立表下漏:設定一個記時的滴漏。
  12. 一人掌鼓,一人掌漏:一個人負責擊鼓,一個人掌握時間。漏:滴漏,古代的計時器。
  13. 鼓之而不至:擊鼓後還不到規定地點集合。
  14. 至而不力:來到勞動場地而不肯出力
  15. 終事而會之:事情結束後再統一計算決定。
  16. 田多而丁少,則出錢以償眾:田地較多而勞動力少的,由大伙兒幫忙完成,但需要出錢給大伙兒作為補償。
  17. 七月既望:七月十六 。古代曆法,初一叫朔,月末叫晦,月中十五叫望。望日後的一天叫既望。
  18. 谷艾:穀苗正在生長的旺期。
  19. 仆鼓決漏:意思是一個人敲鼓發號令,一人看鐘漏掌握時間。仆:敲擊。
  20. 田祖:傳說中初始耕田者,即神農氏。
  21. 易治而難服:容易以禮治理,卻很難用強制的命令將他們制服。
  22. 太守黎侯希聲:名錞,字希聲,神宗熙寧年間擔任眉州知州。
  23. 先君子:蘇軾對其父蘇洵的尊稱。
  24. 簡而文:處事簡約為人斯文。
  25. 剛而仁:性格剛直而講求仁義。
  26. 明而不苛:遇事明察而不苛暴。
  27. 易事:容易相處。事:侍奉。
  28. 既滿將代:任期已滿將要受代地方郡守任滿後,須等待接替他的下任郡守到後做一交代方能離任。
  29. 上不奪其請:朝廷沒有違拗當地百姓的請求。
  30. 既留三年:謂黎希聲知州在眉州留任了三年,宋代郡守任期為三年,再留三年,叫做“再任”。
  31. 守屠之北墉(yōng):知州居所的北牆。
  32. 豈弟:和樂平易而厚道的人 。
  33. 幅巾:古代平民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為頭巾。
  34. 邦君:鄉郡的太守。

白話譯文

我家鄉眉州的風俗,有三種是接近古風的。那裡的士大夫看重學習經術並重視宗族親戚;那裡的民眾尊重官府而懼怕犯法;那裡的農夫合作耕種以互相幫助。這些都是三代、漢、唐時的樸厚遺風,其他各郡都比不上。
當初朝廷是以詞賦聲律來選取進士,而天聖年以前,各地的學者仍舊因襲五代以來華而不實的陋習,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曉經書學習古文,以西漢時的文章為典範。那時候,別郡的士子都認為他們的做法泥古不化。至於郡縣的小吏,也都捧著經書帶著筆墨,所寫的公牘文字,都很有古文遺風。而大家族和顯貴之人,是以文章來推重門第,比較優劣,都有一定的品評,當地人稱之為江鄉。不是這些宗族中的人,儘管地位很高並且富有,人們也不會與他們結為婚姻。百姓對待太守、縣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一樣,官吏離任之後,就為他們畫像敬奉。對於其中賢能的人,還要記錄他們的事跡相互傳講,長達四五十年都不忘記。商賈小民,經常諸備一些好東西單獨收藏起來,以滿足官吏的求取。家家都藏有國家律令,經常誦讀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即使是一些很小的過失,人們也終生不敢違犯。每年的二月,農事就開始了。四月上旬,穀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時候,耕耘的人們就全都出動。幾十上百人為一曹,安置一個漏鐘,用敲的方法指揮民眾,選擇兩個為眾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個人敲鼓發布號令,一人看看鐘漏掌握時間。歇晌吃飯、出工收工,都聽從這兩個人的指揮。鼓聲響了還沒到,或者到了卻不努力勞作,都要受到責罰。根據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計算勞動量,事完後統一算帳,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錢來補償給眾人。到了七月中旬,稻穀成熟而雜草衰敗的時候,就把鼓、漏收回,拿出罰金和補償眾人的錢,買來豬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後歡樂飲食,吃個酒足飯飽,每年都是這樣。那裡的風俗大致如此。
因此那裡的民眾都很有聰明才智,他們安本分努力勞作,容易管量卻難以制服。州守縣令剛一來到,人們往往要觀察他的言論和行為,從各方面了解他的為人。對那些清明而有才能的人,就不再用其他的事來試探他,百姓也就日日平安無事。如果州守縣令不以王道治民,人們就會同他講理甚至搬出法令條文譏笑駁斥他,所以不了解此地風俗的人認為這裡的民眾難以治理。
現今的知州黎侯名叫希聲,是蘇軾先父的朋友。他處事簡約為人斯文,剛直而仁義,明察而不苛刻,民眾認為他很容易相處。在他任滿將要被人替代時,士民都不願讓他離去,爭相挽留他,皇上同意了眉州士民的請求。他在眉州留任了三年,民眾更加信賴他,官民相安無事。黎侯沿著知州居住的北牆增蓋了一座遠景樓,他每天都與賓客僚屬在樓上遊玩。蘇軾那時正擔任徐州知州,家鄉眉州的人有書信往來,沒有不說起黎侯的善行,還請求我為這座樓寫篇記文。
啊!蘇軾離開故鄉已經很久了。他們所說的遠景樓,我雖然依稀能夠想像出來,卻不能說得很詳細。然而家鄉的人們之所以很高興興建這座樓並且想讓我為它寫記的原因,難道不是由於上有容易相處的長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眾這樣美好的風俗嗎?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闕遺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訓練,先借給別人騎。這種精神,今天已經沒有了!”看到史書的缺疑和有馬先給別人騎,於大道來說微不足道,孔子尚且記錄下來。如今眉州接近古人的風俗,竟能保持如此久遠而不改變,是因為老一輩長者互敬互愛的楷模,以及賢良的州守、縣令們孜孜不倦地撫循教誨的結果,能不記錄下來嗎?像那登高遠望的樂趣,山川風景的美麗,蘇軾將來歸老故鄉後,穿上粗布衣裳,裹上青頭巾,跟隨著州中的長官登上此樓,喝到興濃,乘著樂曲,提起筆來作賦,以頌揚黎民的遺愛,也為時不晚。元豐七年四月十五日記。

創作背景

《眉州遠景樓記》作於元豐元年(1078年)七月,時作者知徐州。這年家鄉父老來信,請作者為當時知眉州的黎希聲所建的遠景樓寫一篇題記,於是作者寫下這篇文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開篇,作者不言樓而寫眉州風俗,看似離題千里,實則正切題意。樓因俗起,俗為樓基,寫樓必寫俗,寫俗正是為寫樓打下基石。接著,文章便分別從“士大夫”、“民”、“農夫”三方面,點出了眉州近古的三種風俗:士大夫貴經而重氏族;民尊吏而畏法;農夫合耦以相助。這三點是全文之綱,舉綱而目張。下面,文章就緊扣這三點,具體而生動地展示出了一幅眉州風俗畫。由“始朝廷以聲律取士”至“不通婚姻”,是寫士大夫的貴經而重氏族。作者早期在政治上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他說孔子的學說,“獨得不廢,以與天下後世,為仁義禮樂之主”。因而,他十分稱頌眉州士大夫的貴經而重氏族,把這種風俗放置在五代陋習猶襲之時,從而突出了士大夫的出污泥而不染。從“其民事太守縣令”到“終身有不敢犯者”,是寫民的尊吏而畏法。如果說前面的“貴經”是在寫士大夫的知書,那么,這裡的“尊吏”則是在寫民的識禮。作者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法次之,“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慘毒繁難,而天下常以為急。禮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簡易,而天下常以為緩”。這裡,作者寫眉州之民事太守如古君臣,畫像記賢弘揚其德,正是在稱頌民的以禮為重,重禮而尊吏,尊吏而畏法。於是,“雖薄刑小罪,終身有不敢犯者。”由“歲二月”至“其風俗蓋如此”,是寫農夫的合耦相助。這段文字十分生動,它真實而形象地再現出了眉州農民的勞動生產過程,洋溢著一股濃烈的鄉村生活氣息。作者隨時序的變化,從二月農事始作寫至四月谷稚草壯;’由七月谷艾草衰寫到祀祖作樂。記敘的時間雖長,所寫的面雖廣,‘但筆觸卻始終緊扣“合耦”二字,突出了農夫的勞動組織形式和賞罰的分明。
文章至此,已展呈出了一幅完整而全面的社會風俗畫,融鑄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同時,在評價眉州民俗的基礎上,又為寫太守、記遠景樓作了巧妙的過渡。眉州之民的貴經、尊吏、畏法,使其“易治”,但眉州之民又“難服”。“易治而難服”是辯證的統一。“易治”因為民的知禮;“難服”也出於民的知禮。以禮治民,民也以禮事太守,因而便有了“苟不以其道,則陳義秉法以譏切之”。相反,如太守賢仁,民又會“記、錄其行事以為口實,至四五十年不忘”。由此,文章便由風俗的敘寫轉入了寫太守、寫遠景樓。
“今太守黎侯希聲,軾先君子之友人也。”作者先點出太守與自己的關係,緊接著又用“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苛,眾以為易事”,寫出了太守的賢明,暗含有眉州風俗之美得力於賢太守的教誨。下面,文章極寫民與太守相處的和睦以及彼此的不捨,在此而點出遠景樓來,從而既使樓的原委曲折歷歷在目,又讓前面的風俗之美、太守之賢有了落腳,可謂“風俗德政共一樓”。後面“軾方為徐州”幾句,作者由樓而敘寫出了作記之因。
末段,文章以築樓作記總攬全篇,點出了近古風俗、太守、遠景樓三者的聯繫。民以樓為樂,起因於“上有易事之長,而下有易治之俗”,而“易治之俗”累世而不遷叉得力於“賢守令撫循教誨不倦之力”。從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使全文結構精巧而嚴密,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藝術整體。最後才點出記中不敘太守德政、不寫遠景樓景色,是等待異日歸老故丘的想法,而使讀者想像、回味無窮。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卷六:子瞻眉人,其言眉俗,未免多溢美之詞。然要美黎侯治績,自不得不美眉州風俗,美眉俗者為美眉守地也。妙在先將眉俗之美,說得妮娓盡情。入黎侯處,第言樂斯樓之成,而求文為記。以歸本守令教誨之力,賢守善治,故鄉善俗兩兩逼出。筆力斡旋,非胸有成竹而迅掃自如者,未易得此警拔也。
愛新覺羅·弘曆《御選唐宋文醇》卷四十四:朱子謂韓愈作《滕王閣記》篇末云:“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蘇軾作《遠景樓記》,結處大意略同祖愈之意而為之也。今按為記必敘其地之景物,而愈未至滕王閣,軾雖眉人而宦徐,遠景樓之作,軾所未見,其不可懸擬一也,故其結處暗合。蓋古人文辭尚實,事同則語同,非有意摹繪昔人之謦效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宋神宗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調,歷任杭州通判與密、徐、湖三州知州。因作詩諷刺新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朝,召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執政,又貶惠州,再貶瓊州。宋徽宗即位,赦還,途中卒於常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