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三聯書店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共同出資建立的,由叢書學術委員會負責來稿評審,三聯書店負責實際出版工作。覆蓋了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學、考古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的多個學科。有不少是作者的第一本書,乃至成名之作。

基本介紹

創立初衷,徵稿範圍,徵稿要求,評審機構,評審原則,叢書出版,學術目標,叢書書目,社會評價,

創立初衷

從1986年開始,三聯書店就一直想要做一套中國學者原創的書。1992年到1994年,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著名漢學家韓南教授想幫助中國的年輕學者推出他們的第一本書。當這個想法與三聯書店的建議碰在一起時,《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就順利地誕生了。

徵稿範圍

本叢書系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叢書,面向海內外學界,專誠徵集中國新進中青年學人的優秀學術專著(含海外留學生)。

徵稿要求

一、參選作品必須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專著,叢書高於博士論文水準,未經修訂的博士論文請緩投寄; 二、書稿須附有兩位專家(副教授、副研以上)的署名推薦書及修改意見;
三、附寄本人簡歷,特別是關於學術經歷、寫作經過的說明;
四、除完整的手寫稿件閱畢如不接納將退寄作者外,其餘(包括列印稿件)恕難予退還;
五、惠稿如不予接納,編審委員會將寫信通知本人;限於人力,請恕未能詳述退稿理由。

評審機構

三哈叢書自1994年始創就組建了九人學術委員會(如今季羨林、李慎之兩位先生已經過世),叢書學術委員會負責來稿評審。
叢書的學術委員會囊括了各門主要人文學科的頂級學者,經濟學方面有厲以寧,歷史學方面有李學勤,哲學方面有陳來等等,偶爾遇到課題比較偏門的書稿,學術委員和叢書編輯還會邀請相應的專家做評審工作。
先後擔任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專家學者有:季羨林(主任)、李慎之厲以寧劉世德王蒙李學勤葉秀山朱虹蘇國勛趙一凡(常務)、陳來、呂祥(責任編輯)。
叢書學術委員會討論叢書學術委員會討論

評審原則

叢書邀請國內資深專家組成編審委員會,並依照嚴格的專業標準按年度評審遴選,定出每輯書目。投寄而未入選的稿件,編審委員會將嚴守秘密。
三哈叢書確立了一套獨立評審機制和選書原則,後來某些細節雖有所變通,但關鍵處一直是“蕭規曹隨”。
比如,交稿時需提交兩份本學科專家的推薦意見,若書稿被採用,專家意見會在新書封底摘要刊出,以便讀者監督。而最有特色、最見成效的,是匿名評審制度。作者能看到評審意見,但不知道是誰評的。如果書稿被否決,學術委員會也不能幹涉,由編輯去做“退稿的惡人”,這樣評審者也就擺脫了人情關係等束縛,只需實事求是地做評價。
三哈還有一個規矩,就是不接受“原生態的博士論文”,這類投稿槍斃過很多,覺得有潛力的,要求作者修改完善,才予出版,這意味著入選作者也不能簡單交稿了事。評審和修改,使列入三哈的書出版進度往往比別的出版社要慢。

叢書出版

叢書由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負擔出版資金,保障作者著作權權益。叢書保證學術品質,力求建立有益的學術規範與評獎制度。
《天朝的崩潰》書影《天朝的崩潰》書影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書影《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書影

學術目標

叢書意在推動中華人文學術與社會科學的發展進步,獎掖繼起人材,鼓勵刻苦治學,倡導基礎紮實而又適合國情的學術創新精神,以弘揚光大我民族知識傳統,迎接中華文明新的騰飛。

叢書書目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已出書目
輯目
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時間
第一輯
中國小說源流論
1994年2月
第一輯
工業組織與經濟成長的理論研究
楊宏儒
1994年2月
第一輯
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
馮崇義
1994年2月
第一輯
《因明正理門論》研究
巫壽康
1994年10月
第一輯
論可能生活
1994年10月
第一輯
法律的文化解釋
梁治平
1994年10月
第一輯
台灣的憂鬱
黎湘萍
1994年10月
第一輯
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
董小英
1994年10月
第二輯
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
1994年10月
第二輯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1995年4月
第二輯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1995年4月
第二輯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1995年4月
第二輯
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
韓林德
1995年4月
第二輯
代價論——一個社會學的新視角
1995年4月
第二輯
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
劉慧英
1995年4月
第二輯
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
張廣保
1995年4月
第三輯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陳來
1996年3月
第三輯
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
1996年4月
第三輯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傑
1996年4月
第三輯
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
錢滿素
1996年4月
第三輯
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
1996年3月
第三輯
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
王振忠
1996年4月
第三輯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
張祥龍
1996年9月
第四輯
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
盛寧
1997年6月
第四輯
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1997年6月
第四輯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
1997年6月
第四輯
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
陳星燦
1997年6月
第四輯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
1997年6月
第四輯
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
丁寧
1997年8月
第四輯
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
張西平
1997年9月
第五輯
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1902-1937)
黃育馥
1998年12月
第五輯
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
陳波
1998年9月
第五輯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晴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何懷宏
1998年12月
第五輯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
白奚
1998年9月
第五輯
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
周曉虹
1998年12月
第五輯
神秘主義詩學
毛峰
1998年11月
第六輯
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
李中清、王豐
2000年3月
第六輯
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林梅村
2000年3月
第六輯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
2000年3月
第六輯
走進分析哲學
王路
1999年9月
第六輯
選擇▪接受與疏離
王攸欣
1999年8月
第六輯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
2000年4月
第六輯
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
余虹
1999年8月
第七輯
正義的兩面
2001年12月
第七輯
無調式的辯證想像——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
張一兵
2001年12月
第七輯
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
張新穎
2001年12月
第七輯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2001年12月
第七輯
中國清真女寺史
水鏡君、瑪利亞▪雅紹克
2002年5月
第七輯
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
宮寶榮
2001年12月
第七輯
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應星
2001年12月
第八輯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
李伯重
2003年5月
第八輯
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
黃梅
2003年5月
第八輯
小說香港
趙稀方
2003年5月
第八輯
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
2003年5月
第八輯
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
叢日雲
2003年5月
第八輯
從自由主義到後自由主義
應奇
2003年5月
第九輯
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
俞志慧
2005年3月
第九輯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
2005年1月
第九輯
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
王東傑
2005年1月
第九輯
都市裡的村莊——一個“新村社共同體”的實地研究
藍宇蘊
2005年4月
第九輯
“諾斯”與拯救——古代諾斯替主義的神話、哲學與精神修煉
張新樟
2005年1月
第十輯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2006年9月
第十輯
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
韓茂莉
2006年6月
第十輯
社會變革與婚姻家庭變動——20世紀30-90年代的冀南農村
王躍生
2006年7月
第十輯
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
龔雋
2006年8月
第十輯
“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
董炳月
2006年5月
第十輯
中產階級的孩子們——60年代與文化領導權
程巍
2006年6月
第十輯
心智、知識與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學及其基礎研究
馬永翔
2006年8月
第十一輯
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
2007年12月
第十一輯
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
楊大春
2007年11月
第十一輯
日本後現代與知識左翼
趙京華
2007年8月
第十一輯
中庸的思想
陳贇
2007年12月
第十一輯
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研究
郭麗萍
2007年12月
第十二輯
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2008年6月
第十二輯
羅念庵的生命歷程與思想世界
張衛紅
2009年2月
第十二輯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
雷聞
2009年4月
第十二輯
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
鄭開
2008年12月
第十二輯
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碧德
張源
2009年1月
第十二輯
傳統社會末期華北的生態與社會
王建革
2009年8月
第十三輯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2010年6月
第十三輯
救贖與自救——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研究
2010年10月
第十三輯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
李奭學
2010年9月
第十三輯
茶葉與鴉片:19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
仲偉民
2010年7月
第十三輯
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20世紀前期土耳其民族主義研究
2011年8月
第十四輯
自由與教育——洛克與盧梭的教育哲學
渠敬東、王楠
2012年9月
第十四輯
列維納斯與”書“的問題——他人的面容與”歌中之歌“
2012年9月
第十四輯
治政與事君——呂坤《實證錄》及其經世思想研究
解揚
2011年9月
第十四輯
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
2012年9月
第十四輯
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
唐文明
2012年9月
第十五輯
中國”詩史“傳統
張暉
2012年11月
第十五輯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
董玥
2014年10月
第十五輯
柏拉圖的本原學說——基於未成文學說和對話錄的研究
先剛
2014年3月
第十五輯
心理學與社會學之間的詮釋學進路
徐冰
2013年2月
第十五輯
公私辨:歷史衍化與現代詮釋
陳喬見
2013年10月
第十五輯
秦漢國家祭祀史稿
田天
2015年1月
第十六輯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
鄭少雄
2016年5月

社會評價

三聯總是有開放的心態,把可能視為異端的東西納入到框架中,這是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給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攜。——楊念群
楊念群楊念群
我認為這反映了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輯獨到的眼光,始終站在學術前沿,通過專業眼光,領導學術整體的發展。——周濂
叢書學術委員、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說:“該叢書是國內唯一長期出版、具有規模效應的大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叢書,在學術界已經成為代表高水準學術研究的品牌。”
陳來陳來
季羨林先生1997年在《文匯讀書周報》上的文字依然能夠表達叢書同仁的心聲,他用相當平淡而堅韌的語言說:“我們的宗旨是:只求有利於學術,不求聞達於世間。我們默默無聞地努力工作,從未大事張揚。但是,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頗得到一些好評。這一套叢書的特色比較突出。首先是選刊中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專門論著。近若干年來,中青年學者出書尤為困難,我們給他們提供了出書的場所,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之舉,有百利而無一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