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是三聯書店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共同出資建立的,由叢書學術委員會負責來稿評審,三聯書店負責實際出版工作。覆蓋了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學、考古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的多個學科。有不少是作者的第一本書,乃至成名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評審機構:叢書學術委員會
- 出版機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創立機構:三聯書店、哈佛燕京學社
創立初衷
徵稿範圍
徵稿要求
四、除完整的手寫稿件閱畢如不接納將退寄作者外,其餘(包括列印稿件)恕難予退還;
五、惠稿如不予接納,編審委員會將寫信通知本人;限於人力,請恕未能詳述退稿理由。
評審機構
評審原則
叢書出版
學術目標
叢書書目
輯目 | 著作名稱 | 作者 | 出版時間 |
第一輯 | 中國小說源流論 | 1994年2月 | |
第一輯 | 工業組織與經濟成長的理論研究 | 楊宏儒 | 1994年2月 |
第一輯 | 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 | 馮崇義 | 1994年2月 |
第一輯 | 《因明正理門論》研究 | 巫壽康 | 1994年10月 |
第一輯 | 論可能生活 | 1994年10月 | |
第一輯 | 法律的文化解釋 | 梁治平 | 1994年10月 |
第一輯 | 台灣的憂鬱 | 黎湘萍 | 1994年10月 |
第一輯 | 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 | 董小英 | 1994年10月 |
第二輯 | 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 | 1994年10月 | |
第二輯 |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 | 1995年4月 | |
第二輯 |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 1995年4月 | |
第二輯 |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 1995年4月 | |
第二輯 | 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 | 韓林德 | 1995年4月 |
第二輯 | 代價論——一個社會學的新視角 | 1995年4月 | |
第二輯 | 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 | 劉慧英 | 1995年4月 |
第二輯 | 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 | 張廣保 | 1995年4月 |
第三輯 |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 陳來 | 1996年3月 |
第三輯 | 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 | 1996年4月 | |
第三輯 |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 |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傑 | 1996年4月 |
第三輯 | 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 | 錢滿素 | 1996年4月 |
第三輯 | 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 | 1996年3月 | |
第三輯 | 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 | 王振忠 | 1996年4月 |
第三輯 |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 | 張祥龍 | 1996年9月 |
第四輯 | 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 | 盛寧 | 1997年6月 |
第四輯 | 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 1997年6月 | |
第四輯 |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 | 1997年6月 | |
第四輯 | 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 | 陳星燦 | 1997年6月 |
第四輯 | 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 | 1997年6月 | |
第四輯 | 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 | 丁寧 | 1997年8月 |
第四輯 | 歷史哲學的重建——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 | 張西平 | 1997年9月 |
第五輯 | 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1902-1937) | 黃育馥 | 1998年12月 |
第五輯 | 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 | 陳波 | 1998年9月 |
第五輯 |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晴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 何懷宏 | 1998年12月 |
第五輯 |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 | 白奚 | 1998年9月 |
第五輯 | 傳統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 | 周曉虹 | 1998年12月 |
第五輯 | 神秘主義詩學 | 毛峰 | 1998年11月 |
第六輯 | 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 | 李中清、王豐 | 2000年3月 |
第六輯 | 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 林梅村 | 2000年3月 |
第六輯 |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 | 2000年3月 | |
第六輯 | 走進分析哲學 | 王路 | 1999年9月 |
第六輯 | 選擇▪接受與疏離 | 王攸欣 | 1999年8月 |
第六輯 | 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 | 2000年4月 | |
第六輯 | 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 | 余虹 | 1999年8月 |
第七輯 | 正義的兩面 | 2001年12月 | |
第七輯 | 無調式的辯證想像——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 | 張一兵 | 2001年12月 |
第七輯 | 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 | 張新穎 | 2001年12月 |
第七輯 |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 2001年12月 | |
第七輯 | 中國清真女寺史 | 水鏡君、瑪利亞▪雅紹克 | 2002年5月 |
第七輯 | 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 | 宮寶榮 | 2001年12月 |
第七輯 | 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 應星 | 2001年12月 |
第八輯 | 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 | 李伯重 | 2003年5月 |
第八輯 | 推敲“自我”: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 | 黃梅 | 2003年5月 |
第八輯 | 小說香港 | 趙稀方 | 2003年5月 |
第八輯 | 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 | 2003年5月 | |
第八輯 | 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 | 叢日雲 | 2003年5月 |
第八輯 | 從自由主義到後自由主義 | 應奇 | 2003年5月 |
第九輯 | 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 | 俞志慧 | 2005年3月 |
第九輯 |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 | 2005年1月 | |
第九輯 | 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 | 王東傑 | 2005年1月 |
第九輯 | 都市裡的村莊——一個“新村社共同體”的實地研究 | 藍宇蘊 | 2005年4月 |
第九輯 | “諾斯”與拯救——古代諾斯替主義的神話、哲學與精神修煉 | 張新樟 | 2005年1月 |
第十輯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 2006年9月 | |
第十輯 | 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 | 韓茂莉 | 2006年6月 |
第十輯 | 社會變革與婚姻家庭變動——20世紀30-90年代的冀南農村 | 王躍生 | 2006年7月 |
第十輯 | 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 | 龔雋 | 2006年8月 |
第十輯 | “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 | 董炳月 | 2006年5月 |
第十輯 | 中產階級的孩子們——60年代與文化領導權 | 程巍 | 2006年6月 |
第十輯 | 心智、知識與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學及其基礎研究 | 馬永翔 | 2006年8月 |
第十一輯 | 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 | 2007年12月 | |
第十一輯 | 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 | 楊大春 | 2007年11月 |
第十一輯 | 日本後現代與知識左翼 | 趙京華 | 2007年8月 |
第十一輯 | 中庸的思想 | 陳贇 | 2007年12月 |
第十一輯 | 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研究 | 郭麗萍 | 2007年12月 |
第十二輯 | 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 2008年6月 | |
第十二輯 | 羅念庵的生命歷程與思想世界 | 張衛紅 | 2009年2月 |
第十二輯 | 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 | 雷聞 | 2009年4月 |
第十二輯 | 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 | 鄭開 | 2008年12月 |
第十二輯 | 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碧德 | 張源 | 2009年1月 |
第十二輯 | 傳統社會末期華北的生態與社會 | 王建革 | 2009年8月 |
第十三輯 |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 2010年6月 | |
第十三輯 | 救贖與自救——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研究 | 2010年10月 | |
第十三輯 |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 | 李奭學 | 2010年9月 |
第十三輯 | 茶葉與鴉片:19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 | 仲偉民 | 2010年7月 |
第十三輯 | 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20世紀前期土耳其民族主義研究 | 2011年8月 | |
第十四輯 | 自由與教育——洛克與盧梭的教育哲學 | 渠敬東、王楠 | 2012年9月 |
第十四輯 | 列維納斯與”書“的問題——他人的面容與”歌中之歌“ | 2012年9月 | |
第十四輯 | 治政與事君——呂坤《實證錄》及其經世思想研究 | 解揚 | 2011年9月 |
第十四輯 | 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 | 2012年9月 | |
第十四輯 | 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 | 唐文明 | 2012年9月 |
第十五輯 | 中國”詩史“傳統 | 張暉 | 2012年11月 |
第十五輯 | 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 | 董玥 | 2014年10月 |
第十五輯 | 柏拉圖的本原學說——基於未成文學說和對話錄的研究 | 先剛 | 2014年3月 |
第十五輯 | 心理學與社會學之間的詮釋學進路 | 徐冰 | 2013年2月 |
第十五輯 | 公私辨:歷史衍化與現代詮釋 | 陳喬見 | 2013年10月 |
第十五輯 | 秦漢國家祭祀史稿 | 田天 | 2015年1月 |
第十六輯 |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 | 鄭少雄 | 2016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