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丁癸草
- 拉丁學名:Zornia gibbosa Spanog.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族:合萌族
- 屬:丁癸草屬
- 分布區域:東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鑑別,
形態特徵
多年生、纖弱多分枝草本,高20-50厘米。無毛,有時有粗厚的根狀莖。托葉披針形,長1毫米,無毛,有明顯的脈紋,基部具長耳。小葉2枚,卵狀長圓形、倒卵形至披針形,長0.8-1.5厘米,有時長達2.5厘米,先端急尖而具短尖頭,基部偏斜,兩面無毛,背面有褐色或黑色腺點。總狀花序腋生,長2-6厘米,花2-6(-10)朵疏生於花序軸上;苞片2,卵形,長6-7(-10)毫米,盾狀著生,具緣毛,有明顯的縱脈紋5-6條;花萼長3毫米,花冠黃色,旗瓣有縱脈,翼瓣和龍骨瓣均較小,具瓣柄。莢果通常長於苞片,少有短於苞片,有莢節2-6,莢節近圓形,長與寬約2(-4)毫米,表面具明顯網脈及針刺。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村邊稍乾旱的曠野草地上。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化學成份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全草含香豆精(coumarin)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於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去瘀,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喉痛,目赤,疔瘡腫毒。
①治黃疸(陽黃):丁癸草(乾)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淨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喉頭炎:丁癸草,調酸醋揉爛,放於口內含服。(《嶺南草藥志》)
⑦治馬嘴疔(生於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採藥錄》)
⑨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