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辛,性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解毒消腫,散瘀止血。
主治
用於癰腫瘡瘍,無名腫毒,喉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牙痛。
相關配伍
1、治無名腫毒,刀傷:一碗泡鮮全草搗爛外敷。
2、治毒蛇咬傷:一碗泡鮮全草3-9g,水煎服。另用鮮品搗爛敷傷口周圍。(1-2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適量,搗敷,煎湯含漱或熏洗。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草木,高5-25cm;根纖細,芳香。莖細弱,多分枝,無毛,具狹翅。單葉互生,葉片膜質,卵狀心形或心形,長5-16mm,寬5-12mm,先端鈍,具短尖頭,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綠色,無毛,基出3脈;葉柄長1.5-2mm。穗狀花序頂生,多花,長1-6cm,花後延長。花極小,長約2-3mm,無梗,小苞片極小早落;萼片5,極小,線狀鑽形,基部連合,宿存;花瓣3,淡紅色,側瓣長約2.5mm,龍骨瓣舟狀,長約3mm,無雞冠狀附屬物;雄蕊4,花絲長約2mm,花絲幾乎全部合生成鞘,並與花瓣基部貼生,鞘被蛛絲狀柔毛,花葯合生成塊狀;子房腎形,側扁,徑約1mm,邊緣具三角狀長齒,2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長約2.5mm,光滑,柱頭微裂。蒴果腎形,長約1mm,寬約2mm,兩側具2列三角狀尖齒。果爿具蜂窩狀網紋。種子2粒,卵形,徑約1mm,亮黑色,無毛,無種阜。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分布於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
藥材性狀
本品全體長10-20cm,莖有窄翅,多分枝,單葉互生,具短柄,葉多皺縮,完整葉呈卵狀三角形,長0.7-2cm,寬0.5-1.2cm,先端鈍或凸尖,基部略呈心形,全緣或稍呈波狀,下面紫色,主脈3-5掌狀基出,質脆。氣微,味麻辣。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解毒消腫,散瘀止血。用於癰腫瘡瘍,無名腫毒,喉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