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題壁詩作,曾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破山寺後禪院
  • 作品別名:題破山寺後院
  • 作者:常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版本四,版本五,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寂,但余鐘磬音。

版本二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寂,但余鐘磬音。

版本三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寂,但余鐘磬音。

版本四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寂,惟聞鐘磬音。

版本五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寂,但余鐘磬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用的法器。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創作背景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始建於南朝,到唐代已屬古寺。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遊覽名山勝景以自娛。此詩是詩人遊覽破山寺後禪院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闢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閒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名家點評

宋代洪芻:丹陽殷璠撰《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詩,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為警策。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作數語,竟不能得,以為恨。予謂建此詩,全篇皆工,不獨此兩聯而已。(《洪駒父詩話》)
元代方回: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體、蓋亦古詩、律詩之間。全篇自然。(《瀛奎律髓》)
明代凌宏憲:胡元瑞曰:中二聯,五言律之入禪者。(《唐詩廣選》)
明代胡應麟:孟詩淡而不幽;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際露微月”,幽矣。(《詩藪》)
明代陸時雍:三四清韻自然。(《唐詩鏡》)
明代鐘惺:無象有影,無影有光,是何物參之?(《唐詩歸》)
明代譚元春:妙極矣,註腳轉語,一切難著,所謂見詩人身而為說法也。又云:清境幻思,千古不磨。(《唐詩歸》)
明末清初周珽:陸鈿曰:讀此詩,何必發禪家大藏,可當了心片偈,更妙在鏡花水月。(《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末清初邢昉:詩家幽境,常尉臻極,此猶是其古體也。(《唐風定》)
明末清初黃生:全篇直敘。對一二,不對三四,名換柱對。有右丞《香積寺》之摹寫,而神情高古過之;有拾遺《奉先寺》之超悟,而意象渾融過之。“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方之此結,工力存餘,天然則遠矣。(《唐詩摘鈔》)
明末清初馮班:字字入神。(《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顧安:(增)“曲徑”、“禪房”二句深為歐陽公所慕,免屢擬不慊。吾意未若劉君之“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為尤妙也。(《唐律消夏錄》)
清代劉邦彥:吳敬夫云:自濟北集粗豪之語以為初盛,而竟陵以空幻矯之,引人入魔。如“山光悅島性,潭影空人心”,吟詠之家奉為金科玉律矣,不知詩貴深細,不貴粗豪,貴真實,不貴空幻。若悟二家無有是處,即已得是處矣。(《唐詩歸折衷》)
清代范大士:解人為詩,不橫作詩之見於胸,隨所感觸寫來,自然超妙,讀此益信。(《歷代詩發》)
清代屈復:但寫幽情,不著一讚羨語,而讚羨已到十分。次寫景真,句法又活。(《唐詩成法》)
清代徐增:“山光”二句,其氣力全注射到合處也。此詩人皆稱其中二聯,而忽起合,何異拾卻仙人,而反為扇所障也?(《而庵說唐詩》)
清代吳煊、胡棠:歐陽公極賞此作,自以生平未能為。此即“唐無文章,惟《盤谷序》”之意。(《唐賢三昧集箋注》)
清代盧麰、王溥:幽人逸筆,自是一種。三四逸,第六峭,前四一氣轉旋,不為律縛,結更悠然。(《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清代紀昀:通體諧律,何得雲古詩、律詩之間?然前八句不對之律詩,皆謂之古詩矣。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盡之。(《瀛奎律髓匯評》)
清代沈德潛: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裝句法。通體幽絕。(《唐詩別裁》)

作者簡介

常建,唐代詩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後隱居於鄂州武昌(今屬湖北)。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