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

青年期

青年期是兒童過渡到性成熟期的一個中間時期。既是童年過渡到青年的階段,又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青春初期與少年期相同)。這一時期身體發育迅速,第二性徵出現,性逐漸成熟甚至具有生育能力等特點,是人一生的生長發育、身體健康、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女性青春期多數是從11—14歲(平均12歲)起至16—20歲(平均18歲)。男性較女性約晚2年。青春期開始,男女迅速發育,但其發育程度有較大差異。不僅男女有不同,而且同一性別,同一種族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講,10—14歲是發育迅速階段,20歲左右生長發育逐漸減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年期
  • 特徵: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達到成熟水平
  • 心理特點:人的生理髮展趨於平緩並走向成熟
青年期的特徵,心理特點,生理成熟,思維發展,自我概念,自我認同,價值觀,智力發展,情感表現,言語行為,

青年期的特徵

一、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達到成熟水平;
二、進入成人社會,承擔社會義務;
三、生活空間擴大;
四、開始戀愛、結婚。

心理特點

1、 人的生理髮展趨於平緩並走向成熟,
2、 思維逐漸達到成熟水平,
3、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
4、個性趨於定型,
5、社會適應能力、
6、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並成熟。

生理成熟

青年期是個體生理髮育成熟的時期。主要表現為:
①生長發育形態。形態生長發育完全成熟的年齡在22歲左右。此時身高、坐高均達最大值(表1)。
②生理功能。脈搏頻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18~19歲時趨於穩定。18~25歲城市青年的脈搏頻率:男子平均為75.2次/分鐘,女子平均為77.5次/分鐘。
血壓方面,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收縮壓:男子自13歲起增加迅速,16歲後速度減慢,18~19歲起趨於穩定;女子增長較為均勻,至16~17歲時,出現下降趨勢,18~19歲後趨於穩定;18~25歲城市男青年的收縮壓平均為118.3毫米汞柱,女青年為107.8毫米汞柱。舒張壓:變化較小,女青年15歲後,男青年18~19歲時趨於穩定。18~25歲城市男青年的舒張壓平均為74.1毫米汞柱,女青年為69.2毫米汞柱。
肺活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大。男青少年從12~13歲起增長加快,19~20歲趨於穩定。18~25歲城市男青年的肺活量平均為4124毫升,而女青年的肺活量則小得多,平均只有2871毫升。
③身體素質。中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男性的發展高峰均在19~22歲,23歲後緩慢下降,是單峰型;女性在11~14歲出現發展的第1波峰,14~17歲趨於停滯或有所下降,18歲後回升,19~25歲出現發展的第2波峰,是雙峰型。
青春發育期特徵。青春發育期的第二性徵,男女均在19~20歲發育完成。
⑤腦的發育。進入青春期後,腦的發展不論在形態上還是功能上都已成熟。

思維發展

青年期的思維能力繼續發展到個體思維發展的高峰期,並達到成熟。皮亞傑認為,形式運算思維是思維發展的完全水平水平。有些學者則認為,少年期之後的思維仍繼續發展,並向“後形式運算思維”或辯證邏輯思維階段發展。
青年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有研究者(帕瑞)認為,進入青年期後,個體思維中純邏輯成分逐漸減少,辯證成分逐漸增多。究其原因,是由於個體逐漸意識到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觀點和多種解決方法。帕瑞對青年期的思維進行了研究,並將青年期的思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一)二元論階段
青年期的思維常常偏頗於要么正確,要么錯誤的二分法,較少考慮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他們對問題和事物容易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沒有灰區)的看法。對知識和真理的認識也缺乏相對性觀點。
(二)相對性階段
相對性階段的個體能夠通過對知識和真理相對性的認知,並通過比較來審視不同的觀點,找出解釋現實問題的有效理論。
(三)約定性階段
約定性階段的個體既能堅持用約定俗成的立場和觀點來認識問題,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調整認識。他們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又能意識到所有的事物都具有運動和變化的性質,進而在認識中表現出多種規定性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一,進入辯證邏輯思維階段。
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
辯證邏輯思維是反映客觀現實發展變化的辯證法,即人們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進一步對客觀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做出正確的反應。
(一)青少年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趨勢
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趨勢是:國中一年級已經開始掌握辯證邏輯思維;國中三年級處於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階段,屬於重要轉折期;高中階段辯證邏輯思維已發展到趨於占優勢地位。
(二)影響青少年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因素
1.領會和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刻性和系統性
知識的水平和程度以及他們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基本規律,決定著形成辯證邏輯思維基礎的堅實與薄弱程度。
上 2.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
辯證邏輯思維是抽象思維的高級階段或形態,抽象思維有不同的發展水平,有低層次抽象思維和高層次的抽象思維的區別。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分為如下兩個基本階段:
(1)形式邏輯思維。經過形式邏輯的思維抽象,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但這種思維抽象並不是抽象思維的最終目的,只有從這種思維抽象出發,繼續前進,上升到思維具體,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辯證邏輯思維。從形式邏輯的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發展過程是以思維抽象為邏輯起點,以矛盾的分析和綜合為中介的主要方法,進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邏輯終點。這是抽象思維的高級階段,稱之為辯證思維。
兩者之間是緊密聯繫的:它們都屬於抽象思維;形式邏輯抽象思維是辯證邏輯思維的必要前提,所以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影響著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
3.個體思維品質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的發展
青年期思維的發展促使他們的思維活動的依賴性迅速減弱,獨立性和批判性快速提高。這使他們能夠在掌握形式邏輯所抽象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規律,用以認識和理解各種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
思維監控能力的發展
思維監控是指為了保證達到預期的目的,在思維活動中把思維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監視、控制和調解的能力。思維監控的發展是青少年期思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表示思維發展趨於成熟的重要標誌。
思維的自我監控是整個思維結構的統帥。思維的自我監控的主要功能可歸納為明確思維的目的性、搜尋並選擇恰當的思維材料和思維策略、評價思維的結果並對思維活動進行調整和修正等。思維自我監控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其思維過程的效率和思維活動的結果。
研究表明,從國中到高中期間,青少年思維自我監控能力的發展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隨年齡增長而迅速發展,發展速度比國小兒童快得多。
第二,自我監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計畫性、準備性、方法性和反饋性。在青少年期,這幾種特徵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第三,青年初期的思維自我監控能力已經接近成人水平。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認知,是一個人對自身的連續性和同一性的認知。對自我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其一是認識成分,即對自己的個性品質特徵和獨特性的認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對自身品質的評價及通過自我評價而產生的自尊體驗;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認識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來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
自我概念的特點
一個人是否具有適當的自我概念,對個性發展至關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強
青年不再運用具體的詞語描述其人格特徵,而是逐漸運用更加抽象的概念來概括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組織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時,不再一一引出個別特點,而是將對自我覺知的各個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連續性和邏輯性的統一整體。
3.自我概念的結構更加分化
青年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們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現。
自我概念認識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
1.自我探索是自我認識發展的內動力
主動自我關注和自我探索是構成自我認識發展的內在動力。青年期有意識地通過日記等方式傾述自己的內心活動,描繪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評價自己的個性特徵和行為表現,以提高自我認識水平,並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尋求對自我特徵和表現的解釋等。
2.透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
他們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能夠綜合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可以說,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通過來自他人的評價而發展起自我概念的過程。他們更注重教師、同學和家長對自己的評價。來自周圍的這些重要人員的積極或消極評價,會激起他們強烈情感反應,也會鞏固、增強或者動搖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這些評價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3.通過對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
通過他人認識自己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把自己與同齡夥伴作比較,並與這些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加深對其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

自我認同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防止社會角色的混亂是青年期的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於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在探索並嘗試去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認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確立
艾里克森認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確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統一的過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體的我分化為“主體我”與“客體我”
青年期發現和認識本質的我,是從明顯的自我分化開始的。兒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穩定性的、整體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將整體的自我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主體我是觀察者、分析評價者、認同者,“客體我”是被觀察者、被分析評價者、被認同者,即由主體我來分析、認識客體我。
其實,自我意識主要表現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一。在自我分化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麼樣的人”,自我評價好比“我這個人怎么樣”,自我理想好比“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一就是以自我概念為基礎,進行自我評價,進而超越現實的自我,實現自我理想的過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觀察者對被觀察者反應的一致與否、分析者對被分析者評價的準確與否、知者對被知者的認識貼切與否的問題。於足,自然會出現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矛盾鬥爭,造成對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認知。
2.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達到自我認識的整合統一
自我分化為“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統一。“自我”經過一段時期的矛盾衝突,主體我和客體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協調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統一。新的整合和統一主要是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的過程實現的。
自我接納是對自我積極肯定的心理傾向。自我接納是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平常心面對自我現實;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
自我排斥是對自我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即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己的心理傾向。自我排斥與自我接納一樣,是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是個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所必要的心理過程。
青年期自我的發展經過自我分化,再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等過程之後,自我的發展便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達到整合統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數青年人都能形成並確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確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體我和主體我之間的矛盾難以協調,青年便難以確立自我形象,也無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內心衝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變化,引發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之間的矛盾衝突,從而導致自我同一性擴散或社會角色混亂,並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機。
4.解決自我同一感危機的方式
有學者(馬西亞)歸納出解決青年同一感危機的四種方式。
(1)同一性確立。體驗過各種發展危機,經過積極努力,選擇了符合自己的社會生活目標和前進的方向,以達到成熟的自我認同。
(2)同一性延續。正處於體驗各種同一性危機之中,尚未明確做出對未來的選擇,但是正在積極地探索過程中,處於同一性探索階段。
(3)同一性混亂(擴散)。無論是否經歷過同一性危機,或是否進行過自我探索,他們並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抱有嚮往或做什麼選擇,他們不追求自己的價值或目標。這也稱為角色混亂。
誠然,在一段時期內,為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而出現暫時的同一性擴散或角色混亂,多屬正常現象。通過角色試驗、親身體驗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實現新的、更富創造性的、積極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長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會出現持久的、病態的同一性危機。他們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標準受阻,長久地找不到發展方向,無法接自己設計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會走向與社會要求相反的、消極的同一,有的甚至會出現同一性擴散徵候群的特徵。
同一性徵候群
有的學者(小此木啟吾)把同一性徵候群特點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同一性意識過剩
陷入時刻偏執于思考“我是什麼人”、“我該怎么做”的憂慮中,而不能自拔;處於高度焦慮中,難以從“是我”、“不是我”、“我怎么會是這樣”等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而失去自我。
2.選擇的迴避和麻痹狀態
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無限自我的症狀,無法確定或限定自我定義,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選擇或自我決斷。只能處於迴避選擇和決斷的麻痹狀態。
3.與他人距離失調
無法保持適宜的人際距離,或拒絕與他人來往,或被他人孤立。
4.時間前景的擴散
時間前景的擴散是一種時間意識障礙,表現為不相信機遇、不期待對將來的展望,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
5.勤奮感的擴散
勤奮感崩潰,或無法集中精力於工作和學習,或極專注地只埋頭於單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選擇
參加非社會所承認的集團,接受被社會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
青年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自我求索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對自己未來職業和理想進行認真而具體的思考,並由此而建立起較為穩固的自我同一性,從而確定下一步進入成年的人生目標。
艾里克森也進一步地說明,確立自我同一性是個體一生的發展課題,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決與前幾個階段任務完成的程度固然有密切關係,但是,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並不意味著今後就無法解決了。已經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勞永逸,它還會在今後遇到種種威脅和挑釁。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是動態的、畢生的發展任務。
延緩償付期
青年期的發展是自我發現、自我意識形成和人格再構成的時期,是從不承擔社會責任到以社會角色出現並承擔社會責任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要經歷複雜而艱難的同一性確立和對社會生活的選擇。這種確立和選擇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他們有一種避免同一性過程提前完結的內在需要,而社會也給予青年暫緩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機會,如大學學習期間。這個時期可以稱為青年對社會的“延緩償付期”。這是一種社會的延緩,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延緩,所以也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
有了這種社會和心理的延緩償付期,青年便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通過實踐、檢驗、樹立、再檢驗的往復循環過程,決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未來的職業,並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

價值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的目的是指人究竟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態度是指人怎樣對待人生。談到人生觀,除了要涉及人生的目的和態度外,還要談及對人生的評價。人生的評價是指人如何生活才有價值和意義。在人生觀中,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評價是相互聯繫的統一結構,其中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 .
價值觀是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人們對於人生的看法和認知,歸根結底是凝聚在一個人的價值觀上。
青年期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時期
我國學者用問卷法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國中學生中有42%、高中學生中有56%、大學生中有74%的人開始考慮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思考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數比率隨學級而增長。也有研究得出,大學生中有92%的人會“經常”或“隨時”考慮人生問題。
這些數據表明,個體人生觀的發展過程是在少年期開始萌芽,到高中階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發展;在大學階段達到形成的高峰,並逐步走向穩定和成熟。
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表明,大學階段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少年期開始的人生價值觀,經過了八九年時間的發展歷程,在大學階段又接觸到許多有關人生價值的社會現象、理論問題以及生活實踐,這使他們對人生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反思,並得以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了系統地概括性認識,從而能夠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的意義。所以大學期間,青年人已經具有了比較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因素
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並掌握了基本的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影響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個人的發展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1.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受個體成熟因素的制約
這表現為它的形成需要必要的心理條件做基礎,這些心理條件如下:
(1)思維發展的抽象邏輯水平,辯證邏輯思維開始發展並逐步提高。
(2)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逐步走向成熟,並與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過程相互制約。
(3)社會性需要和社會化達到趨於成熟的水平。
2.受社會背景和文化條件的制約
學者採用價值觀問卷對中國人和美國人的主導價值觀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在服從、克制、勤勞等方面,中國人得分顯著高於美國人;而在信奉宗教、誠實、樂於助人等方面,美國人的得分顯著高於中國人。這證明社會文化因素對價值觀的影響。另外,還受到影視、媒介等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
3.受親職教育環境的制約
受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期望和教育方式對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個體的自我調節因素
個體的自我調節作用主要體現為自我認同感的形成過程中,表現為對自己心目中的榜樣人物的效仿和學習上。在青年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5.社會歷史事件和個人遭遇的非規範事件的影響
戰爭、社會動亂以及重大的天災人禍等往往會使青少年動搖原有的價值觀,破壞他們所設定的人生目標。
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各種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與自我調節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

智力發展

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①高度發展的概括化的觀察力。概括化是觀察力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標誌。兒童的觀察力是敏銳的,但卻缺乏概括性,因而往往觀察不全面、不深刻。青年則不同,他們可以利用日益發達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調節和指導觀察活動,以提高觀察的概括性。J.皮亞傑曾經作過這 樣的實驗:在中學生面前放5瓶不同顏色的液體, 讓他們觀察液體混合時的反應。結果其中3瓶在混合後有顏色反應,另一瓶使與它混合的液體去掉顏色,還有一瓶是中性的。然後讓被試自己演示,找出不同液體的性能。他發現14~15歲以上的中學生能將5瓶溶液(1)、(2)、(3)、(4)、(5)按如下順序配合:(1)+(2);(1)+(3),(1)+(4),(1)+(5);接著(2)+(3),(2)+(4),(2)+(5)……用這種有規律的組合演示尋找各瓶溶液的性能。
②成熟的記憶力。成熟的記憶力有幾個重要指標:其一,意義識記成為主要的識記手段。進入青年初期,意義識記開始占有明顯的優勢。青年對教材的識記能力,機械識記所占比率隨年級增高逐步下降,意義識記所占比率隨年級增高逐步上升。當識記材料可以用意義識記的方法識記時,青年總是儘量採用意義識記的方法;當識記材料表面看來缺少意義联系時,他們總是力圖找到材料之間的意義联系,或者人為地賦予一定的意義联系,以便採用意義識記手段識記。其二,進入中學階段,有意識記超過無意識記而居於支配地位。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成年時期。其三,進入記憶的時期。不論是無意識記還是有意識記,都是在青年期達到巔峰水平,到成年期反而略有下降。就記憶材料而論,不論記憶哪種材料,也都是在青年期記憶效果最為出眾。如果以再現成績分數為10分(表2),那么到16、17歲,對各種材料的記憶成績都達到巔峰,說明此時記憶能力已趨於成熟。 ③形成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少年學生思維的抽象概括性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主要屬於經驗型,理論思維還不很發達。到了青年初期,學生由於經常要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知識和系統的科學理論,比如,社會發展史、自然發展史以及各種相互關聯的數理化公式、定理等,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起來。到青年中、晚期,它成為一種成熟的思維形式。
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使青年有可能對學習材料進行理論性的抽象概括,即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分析,抽出本質上一致的東西,將表面上看來極其多樣並孤立存在的諸對象組合成統一的整體,形成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同時,又可從科學的理論體系出發,引導出多樣化的、在本質上具有統一性的各種現象。青年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導致其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因為理論型思維要求考察事物的特殊和一般、具體和抽象、部分和整體、量變和質變等一系列辯證關係。

情感表現

與兒童和少年相比,青年的情感已經趨向成熟、穩定。但是與成人相比卻又顯得熱情有餘,而理智不足。其基本特徵表現為:
①熱情、奔放、容易激動。青年人熱情、奔放,因而遇事情感容易受激發;辦事積極、熱情,行動迅速、果斷。但是,有時青年的情感也容易過分激動,以致失去控制。比如常常為一點小事而衝動,做出不應該做的事情來;或者為了一點不同的看法而爭論不休,甚至因而慪氣、打架。這一特徵與青年生理上、自我意識上的急劇變化有關。也與青年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有關。
②情感的持續時間長。兒童情感持續時間短,而青年情感的 持續時間長。青年情感的轉換不再像兒童那樣容易,破涕為笑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青年因為一件不痛快的事情而引起的傷感情緒,常常會久久留在心上,難於很快消失。相比之下,可以說兒童的情感更多地受外在變化著的情境的影響,而青年的情感則更多地受內在的、較穩定的心境的影響。
③從外傾型情感向內隱型情感過渡。從年齡特徵的角度講,內隱型情感是成人的情感特徵,外傾型情感是兒童的情感特徵。青年的情感正處在從前者向後者過渡的時期。可以說既具有外傾型的特徵,又具有內隱型的特徵。比如,青少年的情感熱烈、奔放、容易激動,遇到令人激動的事,其情感表現比成人更容易外露。另一方面,青年的情感表現又較兒童更為內隱一些。青年在異性交往中,明明對某異性朋友有好感,很想接近對方,但表面卻表現得冷淡,並保持一定的距離。
意志表現 青年的意志發展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徵:
①克服困難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與兒童相比,青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得多。然而兒童遇到困難時,常常不肯自己多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而忙於向成人求助。青年則不同,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樂於獨立鑽研,想辦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而不肯求助於成人。如果成人不適當地過分熱心於幫助他們,反而會傷害其自尊心,引起他們的反感。
②自制力強。青年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兒童和少年強得多。首先是目標明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心裡很清楚;其次是行動合理,該按什麼程式行動,都有明確的計畫和步驟,做事有條不紊;再次是動作準確,該用哪些動作完成任務,都有明確的選擇,很少多餘動作,而且動作準確、迅速。此外,他們行動的理智性也比較強,比如遇到某些自己想做而實際不該做的事情,他們能控制自己不去做。
③富于堅持精神。青年做事的堅持性顯然比兒童和少年強得多。他們做事輕易不肯認輸。這種勇於求成,勇於求勝的心理是他們富于堅持精神的突出表現。此外,生理上的成熟(如神經系統尤其是內抑制功能發達;體力強,精力旺盛)也是促成他們富于堅持精神的原因。
④意志活動中的動機鬥爭複雜、內隱。兒童意志活動中的動機鬥爭比較簡單、外露,而青年則比較複雜、內隱。動機鬥爭的複雜化和內隱化與青年道德認識、道德感、理智感的深化及自我意識的成熟有關。

言語行為

言語和行為特徵是表達青年心理發展狀況的重要標誌,它像一面反光鏡,將青年的內心活動反射出來。
青年的言語特徵主要表現為進入了言語發展的成熟期,形成了成年型的言語特徵,其主要標誌如下:
①口語的語音基本定型。有關正音教學的研究表明,國中以前的孩子,語音可塑性大;國中以後的孩子,語音可塑性小。假定以國小低年級正音教學率為100%,則國小高年級為90%,國中1年級為80%,國中3年級為60%,高中生則低於50%。
②獨白言語趨於完善。口語表達方式有兩種: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少年已經可以用獨白言語初步完整地表達思想,但要達到熟練、完善的程度要到高中階段。
③書面言語表達基本成熟。表現為辭彙豐富、語法清楚、朗讀和默讀熟練,並且會寫各種體裁的文章。
內部言語的“簡化”程度達到成熟水平。
青年的行為特徵有兩個重要標誌:
一是行為動機表現上的成年型,如要求完全擺脫成人的干預,獨立行事,要求社會承認其行為的社會價值;要求兩性交往、戀愛,以致於結婚、組建家庭等。
二是行為控制上不夠成熟。青年在行為控制特點上還殘留著少年兒童的某些特徵,當情感受到較強烈的觸動時容易衝動。
⑴自我意識的發展,越來越強烈。
⑵情緒表現的矛盾特點:強烈、狂暴與溫和、細膩共存,情緒的可變性與固執性共存,內向性與表現性共存。
⑶人際關係發展的新特點:對友誼非常看重;與父母之間常常會有一段時間不能和睦相處;開始意識到了性別問題,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
人走向心理成熟的一大標誌就是能夠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親密關係包括:分享、付出、不因為他人的能力強大而追隨他們、希望和他人一起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