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

長沙會戰(抗戰著名戰役)

長沙保衛戰(抗戰著名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總計11萬餘人。

基本介紹

  • 名稱:長沙會戰
  • 地點: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
  • 時間: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
  • 參戰方:中國軍隊、日本軍隊
  • 結果: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
  • 參戰方兵力:日軍400000人次以上
    中國1200000人次以上
  • 傷亡情況:中國: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93944人 
    日本:11萬餘人
  • 主要指揮官:中國:薛岳陳誠;日本:阿南惟幾岡村寧次 
  • 別名:長沙保衛戰
戰爭背景,戰役過程,參戰兵力,戰役結果,戰役影響,歷史意義,後世紀念,紀念建築,相關影視,

戰爭背景

  •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前,納粹德國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關東軍剛剛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紅軍擊敗,因此希望在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恢復士氣。1939年9月,為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餘人,由贛北、鄂南、湘北分途進犯長沙,企圖在最短期間內將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
蔣緯國編輯《抗日禦侮》六卷蔣緯國編輯《抗日禦侮》六卷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穀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源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湖南省鄉長沙。武漢、南昌會戰後,第9戰區與日軍對峙於洞庭湖東北岸、新牆河北岸、通城、武寧、奉新東南,以及錦江兩岸,對當面日軍“不斷採取游擊及反擊行動”。
  •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初,世界形勢繼續蘊釀著巨大的變化,日本乘英、美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機,積極謀求南進,與英、美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美國也希望利用中國抗戰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強了對中國的援助。日本強烈感到自己在遠東進行的戰爭實際上是以中、蘇、美、英為對象的,因而處理中國問題必須和解決南方問題、北方問題綜合考慮,作長期打算。基於這種背景,日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大東亞長期戰爭指導綱要》和《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畫》。這兩個檔案在1941年1月16日的大本營會議上獲得批准,並在御前會議上得到天皇的裁決。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中國第9戰區仍與日軍第11集團軍隔新牆河對峙於湘北地區。至1941年9月前,第9戰區所轄兵力為11個軍共30個師,作戰地境:左與第6戰區(1940年增設)為石門橋(常德南方15公里)、連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亘長江至武昌之線;右與第3戰區為撫河鄱陽湖口之線。
  •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38年10月,武漢陷落,長沙作為捍衛西南各省的門戶,其軍事戰略地位愈顯突出。對於日本來說,攻陷長沙是其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驟;對於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而言,守住長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雙方先後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前兩次長沙會戰,從戰略上看,中國軍隊阻止了日軍向西南縱深長驅直入,可以視為中國的勝利;但從戰術上看,中國軍隊損失更大,雙方並未分出勝負。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軍中國派遣軍駐廣州的第23集團軍,由廣州進攻香港。為了配合英、美積極打擊日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9日命令各戰區發起攻擊,牽制日軍,策應友邦作戰。特令第4戰區攻擊廣州方面日軍,策應香港英軍作戰;並以第5、第6、第66軍分別由廣西四川雲南集結,準備入緬直接援助英軍作戰。日軍第11集團軍為策應其第23集團軍及南方軍的作戰,牽制中國軍隊向廣東方面轉用,遂決定再對長江以南發起進攻。

    戰役過程

    •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即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8月15日,日軍第11集團軍制定了《江南作戰指導大綱》,開始調整和集結部隊 。9月1日又下達了臨戰準備命令。日軍企圖集中兵力打擊第9戰區主力兵團,穩定對武漢地區的占領,藉以挫傷國民黨軍抗日意志,導致國民政府屈服,並推進汪精衛偽政權出籠。
    1939年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有進攻長沙的可能,遂遵照軍事委員會上述指示,制定了“戰區決誘敵深入於長沙附近地區,將其包圍殲滅之;贛北、鄂南方面,應擊破敵軍,以利我主力方面之作戰”的方針,加緊調整部署,嚴整戰備。並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湘贛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寧、平江、長沙間公路,粵漢鐵路岳陽至株洲段、湘贛鐵路株洲以東,都在民眾的支援下進行破壞或者拆毀,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及重炮兵難以行動。
    1939年9月14日夜,日軍在贛北開始鉗制性攻擊。第106師以主力由奉新靖安一線西犯,至18日,已先後侵占第1集團軍守備的會埠、上富、村前街等地,威脅高安左側背。同時,日軍第106師配屬的第101師佐枝支隊由大城南犯,18日侵占祥符觀,續向高安逼近。第32軍於19日放棄高安。
    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20日,日軍第11集團軍命令第106師在消滅高安附近之中國守軍後,以一部掩護左側背 ,主力進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斷第30集團軍和湘鄂贛邊挺進軍的後路。據此,日軍第106師即以佐枝支隊在奉新西南地區實行防禦作戰,以1個旅開赴武寧,主力則在上富鎮附近集結,準備西進。
    當日軍進攻第1集團軍和第32軍時,在安義游擊的第1集團軍第183師回師南進,18日 ,趁日軍撤退之機,占領上富。17日,第74軍由上高、宜豐、萬載地區推進至高安以西之灰埠、泗溪、棠浦一線,19日攻占村前街。
    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21日,第 32 軍一部乘夜在左家渡附近北渡錦江,擊退日軍,於22日晨克復高安。在湘北,9月18日起,日軍第6師及奈良支隊連續攻擊第52軍新牆河北岸警戒陣地,第52軍逐次退守新牆河南岸。至22日。第195師仍頑強堅守在北岸比家山據點。9月23日晨 ,日軍第6師、奈良支隊強渡新牆河,突破守軍陣地。第52軍退守新牆河東南高地。日軍上村支隊於9月22日18時由岳陽啟航,23日晨,一部在洞庭湖東岸鹿角登入,主力迂迴歸羅江口以南,在營日登入,突破第70軍第95師陣地,繼續向東南突進,企圖切斷粵漢鐵路和長沙,平江間公路。
    鄂南方面,日軍第33師於9月21~22日由通城附近出動,進攻第79軍前進陣地。23 日 ,攻陷第79軍主陣地麥市,24 日攻占桃樹港,續向福石嶺攻擊。日軍第33師企圖楔入渣津,切斷第9戰區湘北、贛北間主要聯絡線,爾後向平江地區進攻,協同日軍第6師、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圍殲第15集團軍。
    第九戰區部隊收復平江戰鬥場景第九戰區部隊收復平江戰鬥場景
    1939年9月24日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鑒於湘北戰局緊張,召開最高幕僚會議,確定:“第9戰區作戰,應……保侍幕阜山根據地,在鐵路正面,可逐次抵抗消耗敵人,換取時間,俟敵突入長沙附近時,則以有力兵團相機予以打擊,爾後依狀況將主力逐次轉移株洲、瀏陽、醴陵地區;並以第4軍控制於湘潭方面,掩護湘、桂、黔各路。”並命令在廣西全縣訓練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以主力推進衡陽,1個師推進衡山,準備增援湘北作戰。
    1939年9月25日,第52軍主力向泊羅江南岸轉移。日軍第6師、奈良支隊跟蹤南進,迫近舊羅江北岸 ,一部偽裝難民,偷渡羅江,襲占新市。上村支隊一度占歸義,被第70軍反擊克復。26日 ,日軍猛攻汩羅江南岸,激戰竟日,但未能突破守軍主陣地。此時,日軍第33師仍被第20軍頑強阻擊於幕阜山區福石嶺,日軍圍殲第15集團軍於汩羅江畔的企圖破產。日軍第11集團軍乃決定:“以主力向東迂迴,在平江周圍消滅預想從通城以南地區向南退卻之敵兵團”。27日命令第6師、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向平江及其西南地區突進。
    中國騎兵部隊冒雨待命中國騎兵部隊冒雨待命
    1939年9月27日,第9戰區按照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的計畫調整部署。
    1939年9月28日,日軍奈良支隊經瓮江向平江遷回,準備策應其第33師作戰。日軍第6師、上村支隊由舊羅江畔開始分路南進。上村支隊在三姐橋、栗橋陷入第77師伏擊圈。第6師一部1000餘人在福臨鋪遭第195師伏擊,受到重創。29日,由新市經金井南下的日軍第6師一部3000餘人又在石門痕遭到第195師第566旅的伏擊。30日,第25、第60、第195師向永安市(撈刀河南)、上杉市、石門痕日軍猛烈反攻,日軍已無力再南進。
    日軍第33師,27日屢攻福石嶺不下,遂以主力繞福石嶺以西向南突進,攻占龍門廠,30日攻占朱溪廠。主力進入長壽街、龍門廠、獻鐘一帶,在獻鐘以西三眼橋與奈良支隊先頭部隊會合。此時。第79軍尾躡日軍第33師南下,開始向嘉義、獻鐘日軍攻擊;第20軍向長壽街、龍門廠、朱溪廠日軍攻擊;第8軍正由通山以東地區兼程南下,準備協同第20、第79軍夾擊日軍第33師。
    贛北方面,9月23日,日軍第106師主力開始向修水方向西進。26日,其右縱隊經九仙湯 、沙窩裡突進了修水東南約30公里處的黃沙橋,為第72軍新編第15師堵截。左縱隊至25日攻占上富、橫橋、甘坊。第 9 戰區為防止日軍繼續西犯,26日命令第32軍由高安向萬載集結,準備開赴銅鼓布防。
    第9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命令第60、第74軍圍殲日軍第106師左縱隊。25~29日,該兩軍遵今攻擊甘坊、冶城一帶日軍,27日,第74軍第57師克復上富,遮斷日軍退路,並逐漸將日軍包圍於甘坊附近。
    日軍第11集團軍見主力方面不斷遭到伏擊、側擊和夾擊,贛北方面第106師處境不妙,意識到態勢日益不利,遂於29日下令撤退,同時命令第33師經渣津東攻修水,接應第106師。
    1939年10月1日,進至永安市的日軍首先向撈刀河以北撤退。2日,第15集團軍各部開始追擊,當日克復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師追擊到達福臨鋪、金井附近。4日、又克復汩羅 、新市等處。至9日,第195師進占鹿角、新牆、楊林街之線,日軍全部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
    1939年10月5日,日軍第33師東竄修水城。10月6日,日軍第106師在第33師策應下,開始由沙窩裡分向奉新、靖安、武寧撤退。守軍各部開始反擊,當日,第15師攻克郭城市,向沙窩裡挺進。第51師攻克桐木石,向九仙湯挺進。9日,第30集團軍克復修水,15日克復三都,並繼續追擊,逐步恢復原陣地。
    •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4月,原陸軍部次官阿南惟畿中將接替園部和一郎就任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此後,第11集團軍即就1941 年夏秋之際發動對長沙方面的進攻作戰進行了研究和準備。但是,在準備過程中,由於蘇德戰爭爆發,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秘密從事對蘇武力準備,不惜對英美開戰,已無力再投入更多的機動兵力,不得不縮小戰役規模。其最後確定的作戰目的是:予第9戰區敵軍一次沉重打擊。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此之前,日本為解除南進的後顧之憂,曾採取措施調整對蘇邦交,於4月13日簽定了《蘇日中立條約》;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又於7月2日的御前會議上決定秘密進行對蘇戰爭準備,一旦蘇德戰爭的發展對日本有利,即使用武力解決北方問題。為此,大本營考慮要從第11軍至少抽調2個師團到中國東北,加強對蘇戰備,同時繼續準備南進,因而將長沙作戰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新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反對大本營的這一考慮,認為徹底摧毀中國繼續戰鬥的企圖、解決中國問題才是日本的根本國策,而這時候突然減少派遣軍的兵力,將使重慶政府獲得生機。8月9日,大本營決定放棄對蘇行使武力,不從中國派遣軍抽調兵力。8月26日,大本營以“大陸命”第538號命令批准長沙作戰計畫(此次作戰的代號為“加號作戰”)。但為了準備對南方作戰,第11航空艦隊和第3飛行集團於9月上旬陸續調走,減少了海軍和空軍的支援。
    自1941年8月中旬開始,日軍第11集團軍即在湘北集結兵力,秘密抽調第3、第4師,第13師早淵支隊,獨立混成第14旅平野支隊、江藤支隊,第33師(主力已調華北)荒本支隊,坦克第13團、獨立炮兵第14團、獨立工兵3個團等部隊,連同原駐鄂南之第40師、原駐湘北之第6師,先後向岳陽臨湘以甫青岡驛、桃林一帶地區集結。並以第1、第3飛行團和海軍第1分遣艦隊協同作戰。此次日軍接受第一次長沙會戰時兵力分散的教訓,將主力“並列於狹窄的正面上,以期進行縱深突破。”
    中國第9戰區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總結的基礎上,於1941年3月制定了《第9戰區反擊作戰計畫》。
    1941年9月7日,日軍第6師為掩護其第11集團軍主力於岳陽臨湘地區集結,向中國守軍第4軍大雲山陣地攻擊,次日占領該地,後被守軍收復。17日,日軍第3、第4、第6、第40師展開於新牆河北岸之線。18日凌晨,日軍主力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分由新牆、潼溪街、四六方、港口各附近強渡新牆河,突破南岸守軍陣地。守軍第4、第20、第58軍等部與日軍展開激戰,在予日軍以一定的殺傷後,即轉移至雙石洞、向家洞一帶翼側陣地。與此同時,日軍平野支隊在海軍的支援下,由洞庭湖向湘江口西側青山附近登入,進攻蘆林潭,企圖從左翼威脅長沙。
    中國軍隊在長沙市區追擊日軍中國軍隊在長沙市區追擊日軍
    1941年9月19日,突破新牆河的日軍未遭重大抵抗,迅速沿黃市、大荊街、關王橋一帶進逼汨羅江北岸,其第3、第6師各一部進至汨羅江南岸新市、顏家鋪、浯口各附近。此時,第9戰區依照反擊作戰計畫,令第99軍主力于歸義以西亘湘江間占領陣地,第37軍於汨羅江南岸新市 、浯口之線占領陣地阻擊日軍;令第26軍由金井向瓮江推進,第10軍由衡山向撈刀河以北急進,第74軍由新喻向瀏陽附近急進,準備於汨羅江以南三姐橋、金井以北地區反擊日軍。但第9戰區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竟被日軍竊收並破譯,日軍遂放棄“將主力用於湘江方面”的方針,決定“於撈刀河北方地區捕捉殲滅敵軍”。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20日,日軍第3、第4、第6師強渡汨羅江,並將正面逐次向東移動,企圖包圍汨羅江南岸中國守軍的右翼。其第40師沿關王橋、長樂街以東山地,經三棗橋進攻瓮江。
    1941年9月24日,第37軍陣地被日軍突破,日軍第4、第3、第6各師,跟蹤第37軍向栗橋、福臨鋪、金井進迫,並攻擊第10軍陣地。25日,第10軍陣地多處被突破,遂與第37軍一起向撈刀河南岸轉移。同日,薛岳將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撤出長沙,移往湘潭
    1941年9月26日,第74軍由萬載到達長沙東面的春華山附近。奉軍事委員會命令,第6戰區第79軍向長沙增援,先頭第98師到達長沙東北石子鋪,主力向嶽麓山推進;第7戰區暫編第2軍由廣東北上增援,先頭暫編第7師到達長沙,軍主力正向株洲運輸。
    1941年9月26~27日,第74軍在春華山、永安市附近地區,與日軍第3、第6師及第40師一部遭遇 ,損失慘重,28日,向普跡市東方撤退。
    1941年9月28日,日軍渡過撈刀河向長沙亘創陽河之線推進。26~28日,由湘西增援的第79軍第98師及由廣東增援的暫編第2軍暫編第7師,在長沙東郊與渡過瀏陽河撈刀河之日軍第4師和早淵支隊發生激戰。
    1939年,日軍侵犯汨羅長樂街1939年,日軍侵犯汨羅長樂街
    1941年9月27日下午,日軍早淵支隊一部自長沙城的東北角沖入,當晚,早淵支隊全部進入長沙。29日,日軍第4師也開進長沙,日軍第3、第6師在永安市附近擊退第74軍後,向株洲方向突進,其一部沖入株洲。日軍第11集團軍在發起此次作戰時,日軍統帥部即“要求作戰儘快結束。”到9月27日 ,日軍經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遂決定結束作戰,並於10月1日開始撤退。
    1941年10月2日,軍事委員會在得知日軍退卻的情報後,命令第9戰區立即開始追擊,相機收復岳陽。第9戰區即以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面跟蹤追擊;第58軍向關王橋、第72軍向楊林街分別實行超越追擊;令原留置日軍側後的第4、第20、第99軍在馬鞍鋪、青山市、麻峰咀、金井一帶截擊日軍。10月5日,日軍突穿第,戰區的攔截線,北渡汨羅江繼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第9戰區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日軍退守原陣地,中國軍隊恢復原陣地。在此期間,日軍第34師及獨立混成第14旅主力分別於 9月26日向贛北武寧及高安地區進攻,與第30集團軍及第19集團軍之各一部發生戰鬥,10月1日退回原陣地。
    長沙會戰長沙會戰
    中國方面為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9月20日,軍事委員會令第3、第5、第6戰區各以有力一部出擊,策應第9戰區作戰,其中第6戰區所屬部隊,曾乘敵空虛猛攻宜昌。9月28日 ,第6戰區以約15個師的優勢兵力向宜昌發動猛攻,日軍第13師拚死頑抗,雙方展開激戰。10月初,日軍第13師死傷慘重,一面將後勤人員、傷兵投入戰鬥,一面緊急求援。10月8日,日軍第11集團軍急令第39師馳援宜昌。10日,第6戰區部隊發動總攻擊,日軍第13師陷入絕境,師長內山英太郎中將甚至寫下遺書,準備自殺。11日,日軍第39師增援到達戰場,挽救了第13師的危局。宜昌作戰是1941年正面戰場的一次主動發動的進攻戰役。在這次反攻作戰中,殲滅日軍近7000人。
    •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10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根據大本營12月10日的“大陸命”第57號命令,向侵華日軍下達了“總作命”甲第320號命令。
    1941年12月15日,日軍第11集團軍在會戰指導方案中規定:向汨水一線進攻,並擊潰當面之敵 ,以策應第23集團軍攻取香港及南方軍的作戰。作戰時間限定在兩周左右。使用於湘北主作戰方面的兵力為第3、第6、第40師和獨立混成第9旅以及澤支隊、野口支隊、外園支隊 ,另以第1飛行團(飛機54架)支援作戰。同時命令駐南昌方面的日軍第34師、獨立混成第14旅向贛北上高、修水等地攻擊,策應湘北方面作戰。
    中國第9戰區於1941年11月召開了“第二次長沙會戰檢討會議”,薛岳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創立了“天爐戰法”,具體實施步驟是徹底破壞道路,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設定縱深的伏擊地區,誘敵深入,將敵圍而殲之的後退決戰方針。依此方針,第9 戰區制定並頒布作戰計畫,要求在湘北方面,“應運用尾擊、側擊及正面強韌抵抗,務於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將進攻長沙之敵軍主力,反擊而殲滅之。”
    1941年12月中旬,日軍向岳陽方面集結兵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判斷日軍攻勢即將開始,遂於12月20日命令第73軍由澧縣立即向寧鄉益陽集結待命,第79軍立即向淥口株洲地區集結待命。又令第4軍由廣東曲江調株洲淥口,第74軍由廣西宜山調駐衡陽。同日,第9戰區決心集中兵力於湘北方面,誘致敵主力於長沙城北的瀏陽河、撈刀河之間地區,反包圍殲滅之。贛北方面,新編第3軍、預備第5師、江西保全縱隊等部守備高安、武寧一帶現有陣地,掩護戰區主力之右側。鄂南,王勁修指揮所部切斷崇陽蒲圻鹹寧一帶敵公路鐵路。
    1941年12月23日,日軍第40師一部向守軍第20軍油港河以南陣地攻擊。24日,新牆河下游因降雨水位上漲,日軍第6師向守軍第20軍第134師新牆河陣地實行渡河攻擊。入夜,日軍渡河後,以一部圍攻守軍據點,主力分向大荊街、關王橋之線突進。日軍第3師主力在其第6師後方跟進。第20軍奉令以一部堅守新牆河以南據點,主力向大荊街轉移。第58軍進出洪源洞、大荊塘之線,側擊南進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一)第三次長沙會戰(一)
    1941年12月26日,日軍第40師猛攻第20軍陣地,陷關王橋及陳家橋,同時日軍第6師圍攻守軍黃沙街、龍鳳橋據點,第3師主力於當夜推進至歸義附近舊羅江北岸。同日,第9戰區命令第27集團軍以第20軍及第58軍進攻長樂街之敵,令第37軍及第99軍主力固守汨羅江南岸陣地,阻敵渡河。
    1941年12月28日,日軍第6、第40師分別在新市東方、長樂街附近強渡汨羅江,被第37軍阻止。日軍第3師主力在歸義以西渡過汨羅江,第99軍主力被迫後退至牌樓峰、大娘橋、新開市之線 ,逐次抵抗。第37軍第140師由金井向新開市北側地區馳援,阻敵東進,但受到日軍第3師從左側的威脅,日軍第6、第40師乘勢在新市及長樂街附近渡過汨羅江南進。入夜,第37軍扼守新開市亘汨羅江南岸之線,與日軍激戰。第99軍主力在營田、大娘橋之線與日軍第3師一部對峙。12月29日,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改變原定計畫,獨斷地下達“以主力向長沙方向追擊”的命令,令第3師迅速向長沙攻擊;第6師以一部攻擊長沙,主力攻擊長沙以東之朗梨市;第40師主力向金井進攻。驟然改變作戰計畫,使己久戰疲憊的日軍第一線官兵處於茫然狀態,有的高級軍官也認為進攻長沙是“自暴自棄之作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二)
    1941年12月30日,在第37軍與日軍主力激戰於新開市、鴨婆尖、浯口一帶之際,第27、第30、第19集團軍分別到達瀏陽、平江一帶預定位置。
    第9戰區決心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遂令第10、第73軍固守長沙;令第19、第30、第27集團軍及第99軍主力,分由株洲瀏陽、更鼓台、瓮江、清江口、三姐橋各附近,以長沙為目標,自南、東、北三個方向作求心攻勢。
    1941年12月31日晨,日軍第40師猛攻第37軍陣地,激戰至午,第37軍轉移至金井東北山地,日軍第40師主力向金井突進。其第6師乘第37軍向東轉移由福臨鋪向朗梨市突進 ,第3師乘夜在東山附近強渡瀏陽河進抵長沙近郊。第9戰區以日軍已逼近決戰地區,遂令各集團軍於1942年1月1日子夜開始攻擊前進。
    1942年1月1日凌晨,日軍第3師開始向長沙東南郊陣地攻擊。2日,日軍第6師集結於朗梨市,並以一部協力第3師進攻長沙。當日,第10軍堅守長沙城郊陣地,在嶽麓山重炮火支援下,擊退了日軍的反覆突擊,並將突入白沙嶺的日軍第3師一部殲滅。第9戰區令第73軍以第77師渡湘江進入長沙,增援第10軍。此時,處於外圍的中國軍隊正隱蔽地從三面向長沙推進。
    長沙會戰時日軍使用的九二式重機槍長沙會戰時日軍使用的九二式重機槍
    1942年1月3日,日軍第6師全部加入戰鬥,與其第3師合力猛攻長沙。激戰竟日,日軍攻勢屢興屢挫,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日軍開始空投補給。中國軍隊各包圍兵團,繼續壓縮檔圍圈,已逼近長沙。
    在攻擊長沙不逞,背後又出現包圍的情況下,阿南惟畿被迫於3日晚下達了“反轉”命令。4日,長沙城外日軍再次發起全線攻擊,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又一次受挫,日軍第3、第6師於4日晚乘夜色脫離戰場,由長沙城外分別向東山、朗梨市撤退。第9戰區在獲知日軍退卻後,立即命令原準備在長沙附近合圍日軍的部隊改為堵擊、截擊和追擊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將其殲滅。5日,日軍集中第1飛行團飛機50餘架,掩護退卻,第6師退向朗梨市;第3師開始退卻時,在長沙東南郊金盆嶺、清水塘、石馬鋪一帶,被第4軍截擊,傷亡慘重,退至東山附近時,又遭第79軍截擊,被迫沿河堤退往朗梨市,隨第6師之後,在該地架設浮橋渡河,撤至瀏陽河東岸。
    1942年1月5、6兩日,日軍第3、第6師於長橋、牌樓鋪、高橋地區,遭第26軍及第79軍的截擊,死傷甚多,7日夜突圍退至撈刀河北岸。第40師於7日由春華山經羅家沖向學士橋退卻。8日晨,日軍由撈刀河北岸繼續北退,沿途遭第9戰區追擊部隊攔截側擊。9日,日軍主力在其獨立混成第9旅的策應下,由福臨鋪北撤。日軍一面抵抗,一面繼續向汨羅江以北退卻 。
    軍民慶祝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軍民慶祝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
    至1942年1月12日,日軍退過汨羅江北岸,才稍事收容。第9戰區各追擊部隊跟蹤追至汨羅江南岸,並以一部渡過汨羅江向長樂街以北進行超越追擊。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固守原陣地,第9戰區所部,一面掃蕩新牆河以南殘敵,一面向新牆河以北進擊。至16日,恢復會戰前原態勢。
    在贛北方面,日軍第34師與獨立混成第9旅各一部,於12月25日,分由安義、箬溪等地向西攻擊,先後占領高安、武寧,但在守軍奮勇阻擊下,於1942年1月6日前,恢復原態勢。

    參戰兵力

    •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日軍參戰兵力有步兵約10萬人,陸軍航空兵團第3飛行團(支援作戰飛機約100架)及海軍一部。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39年8月)
    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
    第6師團稻葉四郎
    第11旅團(步兵第13、第47聯隊)
    第36旅團(步兵第33、第45聯隊
    騎兵第6聯隊一部
    野炮兵第6聯隊主力
    工兵第6聯隊
    輜重兵第6聯隊主力
    第6師團以7個步兵中隊、騎兵聯隊主力、野炮兵3箇中隊、輜重兵2箇中隊留守原防地,另配屬機關槍1個大隊、輕戰車3箇中隊、山炮兵3個大隊、迫擊炮1個大隊、架橋材料2箇中隊、輜重兵2箇中隊
    第33師團甘粕重太郎
    第33步兵團(步兵第213、第214、第215聯隊)
    搜尋第33聯隊主力
    山炮兵第33聯隊主力
    工兵第33聯隊主力
    輜重兵第33聯隊
    第33師團以步兵11箇中隊、搜尋2箇中隊、山炮兵2箇中隊、工兵1箇中隊留守原防地,另配屬機關槍1個大隊、戰車1個聯隊(欠1箇中隊)、輕戰車1箇中隊、山炮兵1個大隊、野戰重炮兵1個大隊又1箇中隊、獨立工兵1個聯隊、輜重兵1箇中隊、汽車1箇中隊
    第106師團中井良太郎
    第12旅團(步兵第113、第147聯隊)
    第136旅團(步兵第123、第145旅團)
    騎兵第106聯隊
    野炮兵第106聯隊主力
    工兵第106聯隊
    輜重兵第106聯隊
    第106師團以步兵4個大隊、野炮兵2箇中隊留守原防地,另配屬第101師團第102旅團長佐枝義重所率4個步兵大隊和1個野炮兵大隊,另獨立渡河工兵1個聯隊、迫擊炮1個大隊、汽車4箇中隊和輜重兵1箇中隊
    第3師團之第5旅團上村乾男
    亦稱“上村支隊”,轄步兵4個大隊、山炮兵1個大隊、工兵1個聯隊、獨立工兵(渡河)1個聯隊、輜重兵2箇中隊
    第13師團之第26旅團奈良晃
    亦稱“奈良支隊”,轄步兵3個大隊、騎兵1個小隊、山炮兵1個大隊、工兵1箇中隊、輜重兵2箇中隊
    第3飛行團菅原道大
    獨立飛行第17中隊(偵察)
    飛行第44戰隊(偵察)
    飛行第59戰隊(戰鬥)
    飛行第75戰隊(輕轟)
    ----
    海軍第13炮艇隊高間完
    第4防備隊
    第11戰隊的陸戰隊及航空兵一部
    資料來源:
    中國軍隊
    第9戰區使用兵力為47個師,其中32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人)以及海軍布雷隊一部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39年9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
    代司令長官薛岳
    第1集團軍總司令盧漢
    第58軍軍長孫渡
    新編第11師師長魯道源
    新編第10師師長劉正富
    第60軍軍長安恩溥
    第183師師長楊宏光
    第184師師長萬保邦
    第15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徵
    第37軍軍長陳沛
    第60師師長梁仲江
    第95師師長羅奇
    第52軍軍長張耀明
    第2師師長趙公武
    第25師師長張漢初
    第195師師長覃異之
    第79軍軍長夏楚中
    第82師師長羅啟疆
    第98師師長王甲本
    第140師師長李棠
    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第32軍軍長宋肯堂
    第139師師長李兆英
    第141師師長康永良
    第49軍軍長劉多荃
    第105師師長王鐵漢
    預備第9師師長張言傳
    第20集團軍總司令商震霍揆章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第116師師長趙紹宗
    第130師師長朱鴻勛
    第54軍軍長陳烈
    第14師師長闕漢騫
    第50師師長張瓊
    新編第23師師長盛逢堯
    第87軍軍長周祥初
    第43師師長金德洋
    第198師師長王靖英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
    第20軍軍長楊漢域
    第133師師長夏炯
    第134師師長楊幹才
    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
    第72軍軍長韓全朴
    新編第14師師長陳良基
    新編第15師師長傅翼
    第78軍軍長夏首勛
    新編第13師師長劉若弼
    新編第16師師長吳守權
    湘鄂邊區挺進軍司令樊松甫
    第8軍軍長李玉堂
    第3師師長趙錫田
    第197師師長丁炳權
    第1挺進縱隊孔荷寵
    第3挺進縱隊鐘石磐
    第4軍軍長歐震
    第59師師長張德能
    第90師師長陳榮機
    第102師師長柏輝章
    第70軍軍長李覺
    第19師師長唐伯寅
    第107師師長段珩
    第73軍軍長彭位仁
    第15師師長汪之斌
    第77師師長柳際明
    第74軍軍長王耀武
    第51師師長李天霞
    第57師師長施中誠
    第58師師長陳式正
    資料來源:
    • 第二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日軍11軍投入12萬餘人。第11軍用於長沙方面進攻作戰的地面部隊總兵力為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另有若干海軍及航空兵協同部隊。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9月)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
    第3師團
    步兵第5旅團(第6、第68聯隊)
    步兵第29旅團(第18、第34聯隊)
    騎兵第3、野炮兵第3、工兵第3、輜重兵第3聯隊
    第4師團北野憲造
    第4步兵團(第8、第37、第61聯隊)
    騎兵第4、野炮兵第4、工兵第4、輜重兵第4聯隊
    第6師團神田正種
    步兵第11旅團(第13、第47聯隊)
    步兵第36旅團(第23、第45聯隊)
    騎兵第6、野炮兵第6、工兵第6、輜重兵第6聯隊
    第40師團天谷直次郎
    第40步兵團(第234、第235、第236聯隊)
    騎兵第40、野炮兵第40、工兵第40、輜重兵第40聯隊
    第13師團內山英太郎
    步兵第103旅團(第104、第65聯隊)
    步兵第26旅團(第116、第58聯隊)
    騎兵第17大隊,山炮兵第19、工兵第13、輜重兵第13聯隊
    早淵支隊支隊長早淵四郎
    步兵第11聯隊、步兵第58聯隊第1大隊、山炮兵第19聯隊
    荒木支隊支隊長荒木正二
    步兵第215聯隊、山炮兵第33聯隊第3大隊
    江藤支隊支隊長江藤大八
    獨立步兵第62大隊
    平野支隊支隊長平野儀一
    獨立步兵第63大隊
    戰車第13聯隊
    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屬第6師團)
    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配屬第3師團)
    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105毫米榴彈炮)
    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100毫米加農炮)
    高射炮第22聯隊
    獨立山炮兵第51、第52大隊
    迫擊炮第1、第3大隊
    獨立工兵第1、第2、第3聯隊
    獨立工兵第1、第2、第3聯隊
    第1飛行團
    偵察3箇中隊,直協1個戰隊
    第3飛行團
    偵察1箇中隊,戰鬥1個戰隊
    海軍第1遣華艦隊
    海軍第105水上運輸司令部
    資料來源:
    中國軍隊
    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中國第九戰區投入總兵力30餘萬,飛機出動34架次支持。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9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副司令長官羅卓英、楊王陵基
    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兼)
    新編第3軍楊宏光
    第183師李文彬
    新編第12師張興仁
    第74軍王耀武
    第51師李天霞
    第57師余程萬
    第58師廖齡奇
    預備第5師曾戛初
    江西保全縱隊熊濱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兼)
    第4軍歐震
    第59師張德能
    第90師陳侃
    第102師柏輝章
    第20軍楊漢域
    第133師夏炯
    第134師楊幹才
    暫編第54師孔荷寵
    第58軍孫渡
    新編第10師魯道源
    新編第11師梁德奎
    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兼)
    第72軍韓全朴
    新編第14師陳良基
    新編第15師傅翼
    第78軍夏首勛
    新編第13師劉若弼
    新編第16師吳守權
    第10軍李玉堂
    第3師周慶祥
    預備第10師方先覺
    第190師朱岳
    第26軍蕭之楚
    第32師王修身
    第41師丁治磐
    第44師陳永
    第37軍陳沛
    第60師董煜
    第95師羅奇
    第140師李棠
    第99軍傅仲芳
    第92師梁漢民
    第99師高魁元
    第197師萬倚吾
    第79軍夏楚中
    第82師歐百川
    第98師王甲本
    暫編第6師趙季平
    暫編第2軍鄒洪
    暫編第7師王作華
    暫編第8師張君嵩
    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總指揮李默庵
    炮兵指揮官王若卿
    工兵指揮官朱煥庭
    資料來源:
    • 第三次長沙會戰
    日本軍隊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12月)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
    第3師團豐島房太郎
    第29旅團石川忠夫
    步兵第18聯隊(欠3箇中隊)
    野炮兵第3聯隊(欠第1大隊)
    第68聯隊(欠第3大隊)
    獨立山炮兵第52大隊
    騎兵第3聯隊1箇中隊
    步兵第34聯隊的第2大隊
    工兵第3聯隊
    輜重兵第3聯隊
    步兵第6聯隊的第2大隊
    第6師團神田正種
    第6步兵團
    步兵第13、第23、第45聯隊
    野炮兵第6聯隊(第1、第3、第7中隊)
    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
    工兵第6聯隊
    輜重兵第6聯隊
    第40師團青木成一
    步兵第234聯隊
    步兵第235聯隊
    步兵第236聯隊(第1、第2大隊)
    第40騎兵隊
    山炮兵第40聯隊
    獨立山炮兵第51大隊
    工兵第40聯隊
    輜重兵第40聯隊
    獨立混成第9旅團池上賢吉
    獨立步兵第38、第40大隊及炮兵1箇中隊
    獨立步兵第65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4旅團)
    獨立步兵第95大隊〔屬獨立混成第18旅團(即外園支隊)〕
    步兵第218聯隊第1大隊(屬第34師團)
    軍直屬工兵隊、輸送隊及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第1大隊
    第1飛行團秋山豐次
    飛行第44直協、偵察戰隊
    獨立飛行第18、第83偵察中隊
    戰鬥飛行第54戰隊
    獨立飛行第87轟炸中隊
    資料來源:
    中國軍隊
    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12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
    預備第5師曾戛初
    贛保縱隊熊濱
    第2挺進縱隊康景濂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
    第20軍楊漢域
    第133、第134師
    第58軍孫渡
    新10、第11師
    暫54師孔荷寵
    第6、第7挺進縱隊
    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
    第78軍夏守勛
    新13、第16師
    第72軍韓全朴
    新15、第34師
    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王勁修
    第4、第5、第8縱隊
    第4軍歐震
    第59、第90、第102師
    第10軍李玉堂
    第3、第190、預10師
    第26軍蕭之楚
    第33、第41、第44師
    第37軍陳沛
    第60、第95、第140師
    第73軍彭位仁
    第15、第77、暫5師
    第79軍夏楚中
    第98、第194、暫6師
    第99軍傅仲芳
    第92、第99、第197師
    第74軍王耀武
    第51、第57、第58師
    新20師第3、第4挺進支隊
    資料來源:

    戰役結果

    •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戰史稱:“敵遺棄屍體約44000具,俘虜約4000名,繳獲主要武器火炮26門、機關槍約270挺。我方傷亡為,戰死約850名,負傷約2700名。”
    薛岳說:“第一次長沙會戰國軍傷亡約在59000人以上,第10軍、第37軍、第26軍,3個軍被擊破,有2個師傷亡達50%以上。第58師,第60師,傷亡在40%以上。第102師,第52師傷亡在30%左右。”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賀執圭曾隨薛岳前往湘北巡視一周。據其所知,單就上衫市、福臨鋪、麻林橋、青山市等地,被日寇燒光的市鎮、村莊有270多個;被慘殺的民眾達8000多人,被強姦的婦女不計其數。據湘陰、平江、岳陽、華容等縣報告,在此次日寇進犯期間,搶走了約50萬擔糧食,撤退時將運不走的糧食和未收割的晚稻都放火燒掉。
    •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於第9戰區指導的失誤,致使日軍一度攻占長沙,並追擊到株洲,基本達成戰役目的。
    據日方統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繳獲重炮1門、野山炮7門、速射炮20門、迫擊炮42門、重機槍188挺、輕機槍633挺、步槍7600支、各種炮彈23130發、重機槍子彈323000發、步槍子彈4127000發、手榴彈58200顆。
    中國軍事當局的資料統計,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74軍一共傷5607人、亡2800人),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第26軍第44師傷亡24%;其餘各師傷亡在20%以下。
    《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戰戰鬥詳報》中國軍隊損失:軍官負傷1310人、陣亡760人、失蹤421人,合計2491人:士兵負傷33793人,陣亡22667人、失蹤11066人,合計67426人,湘北戰場總計損失士兵69917人。
    • 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會戰,第9戰區第一線兵團能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長沙守備部隊能頑強地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的進攻,給日軍以有力的打擊。第二線反擊兵團對日軍合圍部署得當,且協同周密,反擊動作堅決有力,對撤退之日軍窮追不捨,使日軍無法脫離,擴大了戰果,從而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於此役日軍傷亡數目,中日雙方的報告出入甚大。根據日軍方面的報告,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死1591人(內軍官108人),戰傷4412人(內軍官241人),打死軍馬1120匹,打傷646匹。而第九戰區的報告稱,日軍死亡3.39萬餘人,重傷2.3萬餘人,輕傷逃回者無以數計。根據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戰鬥詳報》,中國傷亡失蹤:官佐1191人、士兵28658人,總計29849人,斃傷日軍56944人,俘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等。

    戰役影響

    •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集中兵力10萬之眾,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第15集團軍的作戰目的,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對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
    •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由於戰前沒有掌握日軍從湘北一面進攻的總態勢,採取分兵湘北、贛北、鄂南三面防守的部署;戰役中又急躁疏忽,過早地在汨羅江南岸與敵決戰,加上逐次使用主力部隊和一再失密,導致長沙株洲一度失守,但日本侵略圖謀並未得逞,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此後不久,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即被調任他職,第3師團長則在戰鬥進行中的1月6日即被免職。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之後,中國第九戰區召開了大規模的慶祝大會,美國即宣布將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隨後,美英兩國宣布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在此之後的兩年內,日軍再沒有向第九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但第九戰區部隊尤其是長沙一線守軍由於長期相持亦放鬆了警惕,日軍則在此戰後總結了經驗教訓,於是在1944年的長衡會戰中,日軍經過充分準備,集中主力20餘萬人向第九戰區發動攻勢,並改變進軍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先奪取嶽麓山炮兵陣地,在1944年的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成功攻占長沙,並在整個長衡會戰中將第九戰區擊潰而使其至戰爭結束都再無反擊能力。

    歷史意義

    • 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這一勝利,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使日軍的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報譏稱“日本抄襲華軍的鉗形戰術,結果為華軍的鉗形戰術所擊破”;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民心士氣,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
    • 第三次長沙會戰
    這次會戰雖然獲勝而並未能按照計畫全殲日軍或殲滅更多日軍,但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稱讚。這 一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日軍突襲珍珠港後在中國戰場上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鼓舞了人心,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促使美國援華方案的迅速實施,也促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使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後世紀念

    紀念建築

    名稱地址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清風峽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赫石坡
    影珠山抗戰遺址文化公園(影珠山抗戰將士墓、五十八軍指揮部舊址及新10師指揮部舊址、腰子坡戰壕等遺址)
    湖南省長沙縣福臨鎮影珠山村
    長沙會戰紀念亭
    嶽麓山
    湖南省會警察紀念堂
    嶽麓山半山處
    長沙會戰碑
    嶽麓山
    抗戰陣亡將士名錄石欄
    嶽麓山雲麓宮前坪
    陸軍工兵上校楊季稠墓
    嶽麓山
    李恆華墓
    嶽麓山
    赫石坡湖南師大校區內
    嶽麓山
    陸軍第十軍三次長沙會戰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嶽麓山
    赫石坡抗戰防禦工事
    嶽麓山
    陳明仁墓
    嶽麓山
    陸軍第四軍抗低陣亡將士之墓
    嶽麓山穿石坡湖北側山林間
    齊學啟墓
    嶽麓山西向山腳
    譚嘉范墓
    嶽麓山禹王碑下北側300米處
    長沙天心閣
    資料來源:

    相關影視

    名稱類別播出/上映時間
    電視劇
    2014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
    戰長沙
    電視劇
    2014年7月14日(中國大陸)
    電影
    1975年(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