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之楚
- 外文名:Xiao Zhich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菏澤市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58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主要成就:抗日戰爭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中央軍”勁旅,鎮壓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個人簡介
蕭之楚,山東省菏澤市賈坊鄉(現牡丹區呂陵鎮)人,在山東省第六中學(現菏澤一中)學習時,未畢業即投筆從戌。後來隨軍加入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西北軍),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戰役、和進攻紅軍諸役。抗日戰爭期間功勳卓著,先後參加了凇滬戰役、武漢會戰、浙贛會戰、隨棗戰役、鄂東戰役、宜沙會戰、宜昌西岸戰役、長沙會戰、衡陽會戰、桂柳會戰等大小二十餘次戰役。並曾參與早期抗日典範,著名的長城抗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講武堂畢業。曾任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班長和廬山軍官訓練團營長。1930~1948年曆任: 國民黨第四十四師師長兼第十軍副軍長,鄂東剿共總司令兼湘鄂川剿匪清鄉第七區司令官,鄂討逆第十六縱隊司令官,西北"剿總"第一總預備隊司令官,第二十六軍軍長、兼第十軍軍長(注後),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江北兵團副總司令,第十九、三十集團軍副總司令,長江上游江防副總司令、兼宜昌警備司令、長江上游經濟封鎖團主任,第七綏靖區副司令官、司令官,國民大會軍事席代表等職。解放後退居台灣,1958年去世於台北。 蕭將軍聰明能幹,軍紀嚴明,樂於助人。如今其後人散布於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美籍華裔武俠小說作家蕭逸。值得一提的是,蕭將軍於1936年在菏澤老家創建的私人宅院,蕭家大院,是目前菏澤城區具有代表性、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建築。菏澤市在2008年撥付專款對蕭家大院進行修繕維護,成功地保護了歷史遺存。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蕭之楚出生於菏澤市賈坊鄉(現牡丹區呂陵鎮)蕭老家村,蕭之楚自幼承教,好學敏思,。其父蕭於澧為當地一殷實自耕農戶,祖父蕭金峰國學豐碩,自設私塾教育鄉梓。
1915年于山東省第六中學就讀時,感於國難頻繁、民不聊生,未及完業即中途輟學,投筆從戎。初入陝南鎮守使署差遣,繼入陸軍十五混成旅任文書上士,繼之加入作戰部隊任排、連長。
1920年於連長任內請準上級,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講武堂深造,一年後結業回原單位仍任連長。後入國民聯軍第二軍第八混成旅任營、團長,第十六師第三十一旅旅長。隨師入陝,轉任河南陸軍第六師第一旅旅長。
1924年任王鴻恩第三十五軍五十三師師長。七月轉任馮玉祥所屬之第二集團軍任暫編第一師師長。因平剿全殲守界悍匪亂軍五千餘眾,因功受勖,加任沈、項一帶剿匪司令。
1928年冬軍隊編遣後,方振武所部縮編為四十四、四十五兩師。蕭氏改任縮編後之第四十四師旅長。
“中央軍”勁旅
1929年方振武因反蔣被免安徽省主席職,軟禁於南京。其部譁變,四散逃離,獨蕭氏一旅,處變不驚,因以奉命安定軍心,力挽狂瀾,卒使方氏散失各方之部卒短期內重返舊制。渙散之軍心亦趨於安定——此舉為日後方部重新效命中央,拼搏疆場,至為關鍵。蕭之楚亦因此為蔣氏所器重賞識。部隊在一番休整安頓後,軍威大盛,在第三軍團總司令何成浚受命安撫下, 方氏所部數萬之眾平安歸順中央,蕭之楚因功受獎。
1930年初被任為陸軍第四十四師中將師長,併兼任陸軍第十軍副軍長(軍長徐源泉)。蕭氏所統率之四十四師人數眾多,轄下四旅、十一團計有久慣沙場之精銳士卒兩萬六千餘眾。裝備更新,槍械充實後,戰力大為提高,被視為當時中央軍,蔣氏麾下最強銳之勁旅之一。
四月,在蔣介石及第三軍團何成濬指揮下,遂即開赴前線立即投入討伐閻、馮之中原大戰,於平漢鐵路線廣大戰場上與西北軍馮玉祥所部全力展開廝殺。此後數月, 連戰皆捷,大敗西北軍之劉汝明、張自忠等部,使之潰不成軍。九月與西北軍悍將樊鐘秀激戰,並生俘其部第二軍軍長王振於許昌(王振出身綠林,初為悍匪巨盜,殺人越貨,無惡不為,此前曾有火焚商雒七十餘村莊之劣行,致使數百里內無人煙。前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劉鎮華等累剿無功,只得任其日益壯大)。王氏被扣押蕭部,10月13日蕭氏按當地紳民控告,轉奉蔣介石命令將其處決於鄢陵城監。大戰結束,蕭部駐防鄂東,兼任鄂東剿匪司令官。
鎮壓革命
1931年七月又兼任湘鄂川三省剿匪清鄉第七區司令,此後二年先後被任第九,第二縱隊司令官,參加對紅軍之歷次圍剿。
1933年3月26日蕭氏積功卓升,被任為中央軍委會蔣介石直屬之二十六軍軍長。
1934年蕭率本軍又開赴鄂陝邊區與紅軍激戰,七月受命赴廬山軍官訓練團,接受陸海空三軍上校、團長以上軍官之短期軍事訓練。此番廬山受訓,被蔣氏委以重任,任命為訓練團三期第三營營長,同期受訓之薛岳、郝夢齡,分任一、二營營長。蔣介石、陳誠分任正副團長。
抗日戰爭
1933年3月,日寇侵華,爆發了震驚中外之長城抗日戰役。蕭氏臨危受命率一師二旅立即開赴古北口戰場,與晉軍商震之三十二軍、中央徐廷瑤之十七軍及其所屬之黃杰、關麟征等師並肩作戰,與日寇第八等師團展開了壯烈慘厲廝殺,雙方死傷慘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九月日寇大舉興兵,直扣長江,進攻淞滬。蕭氏奉令率二十六軍參戰,以其主力四十四師(師長陳永)全數投入戰場,此役四十四師奮勇殺敵,建功至偉,軍長蕭之楚、師長陳永各記戰功一次,受記功狀。
1938年調第五戰區,參加武漢會戰,又立一級戰功。並受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勖章。
1938年冬季參與鄂東戰役後,受軍委“最為勇敢”記功狀,1939年一月十六日,受命兼任宜昌警備司令。此前數日,更受命以二十六軍軍長兼任第十軍軍長。(注;原第十軍軍長徐源泉因於鄂東武漢戰役中違抗軍令,解除軍職後被暫時扣押,蕭因過去長期以來屢兼徐氏之副,第十軍將校亦多為其舊屬故)。此舉實為首開國民黨軍歷史上前此未見之先河。蕭氏以軍長兼軍長,雙料正職身分長達十月之久。深究其因,其來有自。原來徐源泉於解職之初,蔣介石急召蕭氏面頒口諭,初以發表蕭氏接任徐遺缺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兼轄笫十、二十六兩軍所屬。未料事後蔣氏面囑何應欽部長發布蕭氏任職令時,何氏竟以軍令部正有決定報請蔣氏待批——即以當前各集團軍番號繁雜,急需遞減,蕭氏應在羅卓英不久發表赴緬遠征軍之新職後,再接任羅現有之職位為宜(羅卓英時任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蕭氏職兼其副)。如此一來,才致有以上看似出乎常情之任命。經此事故後,蕭氏才深有所悟,對當今中央政府,軍政官場派系之爭奪傾軋,深感失望與厭倦。蕭之楚以軍長兼軍長身份延自1939年初,最後第十軍兩萬餘眾奉命縮編為四十一師(師長丁治磐,原師長黃百韜此前已離職,由蕭氏薦請入陸軍大學特別班深造)併入二十六軍,才自化解了前此蕭氏之尷尬局面。此刻之二十六軍,除本身原有之一師三旅,更轄有丁治磐之四十一師, 以及前此淞滬戰役後自請歸順之原西北軍將領王修身之第三十二師。全軍人數不下六萬餘眾,且士卒久歷沙場,戰鬥力極為強盛。自是為當局所器重,因置以駐守江防之重鎮宜昌,為戰時首都重慶看守大門。蕭之楚除兼任宜昌警備司令外,八月中央為加強此一區域之防務,成立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由陳誠統一指揮,蕭之楚又奉令兼任江防部副總司令。戰時首都之重慶,因長時期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市面上百物蕭條,致水路私貨猖狂,毒品鴉片亦為之泛濫、猖獗。江防部與當局財經部門合作奉令成立”長江經濟封鎖團”,專司軍法緝私破獲工作,蕭氏於是受命又兼任該封鎖團主任。為減少日空軍對重慶之狂轟濫炸,蕭再兼“宜昌防空指揮官”。 如此眾多兼職集於一人之身,蕭之楚之能者多勞,及其幹練為當局所倚重,可見一斑。
1939年隨棗戰役、其後之鄂中戰役、1940年之宜昌保衛戰,蕭之楚均身當其任,無役不從。 二十六軍兼戰南北,損失慘重,全軍傷亡近半,蕭氏屢立戰功,被授以”華胄榮譽勳章”,五月再授頒“忠勤勳章”,以酬其對黨國之辛勞。1941年三月稍事休養補充之二十六軍,再次參加宜昌西岸戰役,以及隨後之長沙第二次會戰。蕭之楚偕同七十二,七十四兩軍,自瀏陽向敵側攻擊,半殲敵第四、十三、三十三各師團之主力,又敵第十四旅團之一部,全戰區共殲敵四萬三千餘眾,另擄獲各式輕重武器、 馬匹戰車無數,即戰史上之第二次長沙大捷。1942年一月四日, 二十六軍奉命自瀏陽西進,與敵第三、第六師團遭遇,展開激戰,遂與各友軍將敵十一軍及各師團七萬之眾圍困於撈刀河和汨羅江狹小地區,幾予全殲。是役共殲敵六萬五千餘眾,訊息傳出,舉國歡騰,是為第三次長沙大捷。參與是役之各將領論功行賞,蕭之楚以一級戰功榮獲頒發“寶鼎勳章”。蔣氏在每月例行之“總理紀念周”上,更與以親口褒揚,賞賜更兼及蕭之父母子女,於蕭之楚將軍言亦是畢生難有之殊榮焉。
1942年秋,蕭面謁蔣介石於重慶黃山。以肝疾不任辛勞,請辭獲允本兼各職,並保舉其部將丁治磐氏接任二十六軍軍長。蒙蔣氏口允,及準假一年。蔣氏復安慰蕭目前可專心養病,日後另有任用。1945年勝利前,蕭之楚在蔣氏再三催促下,帶病再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深造。畢業時又獲蔣接見,允以勝利後當以著手待將成立之山東省軍區總司令相屬。
解放戰爭
1945年9月,抗戰勝利還都,國府行憲成立國民大會,並選舉正副總統。蕭之楚以總裁特別圈允之“軍事席“國大代表身份參加與會。
四年內戰,先者蕭氏於養病期間曾長時間掛名,虛領江西第七綏靖區副司令官職,不意1948年4月以原司令官王陵基調川出缺,蕭之楚奉令扶正,以第七綏靖區司令官身份勉強赴任,臨危受命。不數月各病復發,不得不再次向蔣氏遞辭,該一辭呈延至年底始獲批准。蕭之楚全家隨即由南京遷往福州。1949年6月,於大陸解放前夕,遷往台灣。1958年病逝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