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王之渙版,王翰版,孟浩然版,陸游版,張籍版,注釋,孟浩然版,王之渙版,注釋,翻譯,王翰版,孟浩然版,來源,歷史背景,作品鑑賞,王之渙版,王翰版,作者簡介,王之渙,王翰,孟浩然,發展與特點,軼事傳說,
代表作
王之渙版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翰版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孟浩然版
涼州詞
(唐)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陸游版
涼州詞
(宋)陸游
壚頭酒熟葡萄香,
馬足春深苜蓿長。
醉聽古來橫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涼。
張籍版
涼州詞
(唐) 張籍
鳳林關里水東流,
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
無人解道取涼州。
涼州詞(二首)
[唐]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
注釋
孟浩然版
【注釋】
①渾成:完整一體。
②紫檀:珍貴木材,質地堅實。
③金屑文:細碎的金色花紋。
④胡地:古指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
⑤那堪:哪裡能忍受。
⑥明君:指王昭君,此處代指出征將士。
⑦遊俠兒:本指好交遊、勇於急人之難的人,這裡指征人。
【譯文】
用紫檀木精製的琵琶,飾以細碎的金色花紋,彈奏起來聲音高亢,直入青雲。邊關是那么遙遠,在這即將遠離家鄉之際,向昭君出塞一樣,怎忍聽那催發的琵琶聲。
他鄉的樂曲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就不用再吹了。戍邊將士望著關山今晚的明月,心裡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想著殺敵守邊。
王之渙版
注釋
①涼州詞:又名《
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
郭茂倩《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即唐涼州都督府所在地(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②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河”一作“沙”,“遠”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⑥何須:何必。
⑦楊柳:《
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詩經·
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⑧度:吹到過。
⑨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安西雙塔堡附近。
⑩春風: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
翻譯
被風捲起的黃沙,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呢?玉門關一帶根本沒有楊柳可折啊!
王翰版
注釋
①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裡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②琵琶:這裡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③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④沙場:戰場。
⑤君:您。
⑥欲:將要。
⑦莫:不要。
⑧古來:自古以來。
譯文
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當將士們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突然不停地響起,在催促他們快點上前作戰。將軍說到:“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因為從古到今,前往戰場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孟浩然版
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雲霄。
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裡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來源
“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晉書 地理志》:“漢改雍州為涼州”,《樂苑》:“涼州宮詞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古代所指的涼州今武威市涼州區。
歷史背景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51年),皇帝下旨,調集涼、甘三州力役三千在瑞像誕生地建寺,歷時三年而成。佛寺綿延數里、蔚為壯觀,賜名瑞像寺,北周皇室對涼州佛寺進行了幾次大規模修善。
北周世宗孝閔帝二年(558年),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隋朝開皇元年(581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廢涼州總管府,復置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領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縣。
隋朝
開皇三年(583年),沙缽略可汗深入涼州、天水,擄掠人畜,百無一留。楊堅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楊爽親率朔州總管李充大破沙缽略軍,俘千餘人。竇榮定出涼州,高越原之戰擊敗阿波可汗,迫使突厥盟約退兵。
隋朝
開皇四年(584年),阿波可汗與沙缽略戰,阿波可汗號稱西突厥。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587年楊爽被徵召入朝任納言,頗受楊堅器重。不久後,涼州總管楊爽“因病逝世”,年僅二十五歲,如楊爽活著,突厥怎能迅速崛起,其後的歷史可以完全改寫。
隋朝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洛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歷數楊廣十大罪狀。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涼州人陰世師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陰世師勒兵抵禦李淵攻入長安,城破被殺。後李淵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隋煬帝後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河湟、內蒙西部,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稱大涼皇帝。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武威郡屬涼州。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4月30日,李幼良為涼州都督,其率軍擊敗來犯的突厥。唐太宗繼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養士,交結境外。詔中書令宇文士及去替代,並按狀。左右大驚欲劫李幼良由間道趨長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宇文士及檢校涼州都督。當時,突厥數次入侵。宇文士及威惠並施,盛陳兵衛,禮賢下士,深得民心。九月,征為殿中監。不久,因病外放為蒲州刺史。
唐朝
貞觀三年(629),玄奘法師西去印度,途經涼州駐月余,玄奘描述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當時中原鬧災,涼州的富足顯得一枝獨秀。《大唐西域記》
唐朝貞觀九年(634年),李大亮俘獲吐谷渾名王20,雜畜五萬,到達且末西境。吐谷渾伏允逃跑,薛萬均指揮騎兵追擊,擊破吐谷渾餘黨。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於唐軍,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於唐朝。伏順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
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宗室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渾王慕容家,後來慕容豪族世居姑臧,成為涼州著名的大家族,十分顯赫。
大周
天授元年(690),女皇武則天下詔全國各州建大雲寺一座,新修佛祖寺。洛陽、揚州、涼州為三大經濟和文化中心。
唐朝
開元二年(714),時任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涼州大曲》於帝都長安,受到唐玄宗極度讚賞。西涼樂從此定位為大唐國樂,從此涼州的西涼樂、西涼伎也風靡天下。
唐朝開元五年(717),涼州都督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了唐玄宗。唐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涼州詞”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孟浩然、王之渙、王翰、張籍等,元稹、白居易的《西涼伎》更是流傳千古,涼州因這些詩篇而聞名海內外。
唐朝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在古代的軍事地理中,涼州承擔著隔斷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聯繫的任務,在地理位置上涼州是有效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中央政府只要占據涼州,就能在向西的戰略上取得絕對優勢地位。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唐朝至德二年,唐朝內訌安史之亂導致河西、隴右、西域的優秀將帥和駐防兵力內調,邊鎮空虛,吐蕃趁虛而入,不斷騷擾侵襲屯有重兵的涼州城。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
唐朝寶應三年(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占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占據涼州。
唐朝鹹通四年(863)置涼州節度使,冊封張議潮為河西節度,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其實這一時期涼州的實際控制權是在溫末一族手裡。866年,吐蕃王國崩潰滅亡。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作品鑑賞
王之渙版
賞析一
據唐人
薛用弱《
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
高適、
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
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裡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杜甫《
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
王維《
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
後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
張喬《
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賞析二
這首詩表達出戍邊士兵的思鄉懷土之情。詩的首句寫極目遠眺之景, 描繪出黃河的蜿蜒雄壯。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孤城,意境蕭殺悲 愴。先寫邊塞的蕭索悲涼,以襯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轉,引人羌笛之聲。羌笛所奏是《折楊柳》的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玉門關內或許春
風和煦,關外卻是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 寄情也不能,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一個“怨”字,用詞精妙,語調委婉, 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寫出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 蒼涼,沒有衰萎頹唐的情調,表現出詩人廣闊的胸襟。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才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翰版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并州晉陽人。對於此,《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於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于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後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征的現實之中。《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於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
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
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 “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註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
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
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
夜光杯”;樂器則是
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裡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作者簡介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家喻戶曉。
王翰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官秘書正字,後貶仙州別駕,又貶道州司馬,卒於任。性豪放,喜遊樂飲酒,能寫歌詞,並自歌自舞。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雲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妙不可言。《全唐詩》留其詩一卷十三首,其中《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人傳誦。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
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
太學賦詩,名動
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
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歌流派,又稱“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無論在生前死後,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發展與特點
王翰生活在初唐將步入盛唐的時期,陳子昂宣揚唐詩風骨對唐詩發展有很大影響。王翰性情狂放不羈,他的七絕《涼州詞》反映出當時士人特有的那種極其坦蕩的心情和豪健的氣格。 這和唐代社會的開放大氣、國富民強的背景是相關的。 當然,當時的邊塞詩也很流行,出現了除王翰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王之渙一大批邊塞詩人。
涼州是河西走廊的軍政中心,“絲綢之路”的東大門。有唐一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對河西地區的治理,唐代前期涼州城一度成為都督府和河西節度使治所。唐詩中的涼州,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有描寫戰爭、抒發愛國情懷的;有表達濃烈的思鄉、思親之情的;有描述奇麗的邊地自然風光的;有展現涼州獨特的異域文化的,其中異域文化里主要描寫了涼州的風土人情、涼州樂舞、涼州佛教;涼州詞(曲)所展現的豐富內容,是邊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涼州詩歌風格上呈現為悲涼蒼勁、威武豪邁、平和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體現出詩人不同的情懷,也豐富了涼州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歷史厚重感。
軼事傳說
《涼州詞》長短句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紀曉嵐家裡,看到紀曉嵐正在練習書法,便順手把手中的紙扇交給紀曉嵐,讓他在上面題一首詩。紀曉嵐接過紙扇,只見上面有遠山、近城、楊柳春風。他略加思索,便龍飛鳳舞寫下了王之渙的《涼州詞》。紀曉嵐題完詩,乾隆拿起紙扇,大加讚賞:“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細一看,發現詞中缺少了一個“間”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騙朕,該當何罪!”說著,把紙扇扔給了紀曉嵐。紀曉嵐拿起紙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個“間”字,他立即鎮定地說:“萬歲息怒!我寫的不是王之渙的《涼州詞》,而是根據他的詞,重新寫的一首詞。”說罷,朗聲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詞是長短句,既然叫涼州詞,應該這樣改才是。”乾隆佩服,滿意而去。 紀曉嵐只改動了一下原詩中的標點符號,不僅讓王之渙的名詩變成了名詞,還讓自己化險為夷,可見標點符號的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