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圖)

愚公移山(徐悲鴻的畫作)

愚公移山圖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作品。徐悲鴻先生曾畫過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戰時期創作的。《愚公移山》極具現實意義。該畫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剷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當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這幅《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包括油畫第一稿,它的尺寸稍小,在2006年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上價格達3300多萬元。2011年在瀋陽展出的油畫《愚公移山》則是徐悲鴻輾轉從新加坡帶回的第二稿。而巨型中國畫《愚公移山》則是第三稿,現藏於徐悲鴻紀念館

2018年12月15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愚公移山》被湖南廣播電視台以2.088億元(含稅)的價格買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愚公移山
  • 作者徐悲鴻
  • 創作年代:1939-1941
  • 分類國畫(一幅)、油畫(二幅)
  • 材質:紙本、油布
  • 規格:1.43×4.24米
名畫梗概,作品賞析,創作背景,畫作歷史,繪畫風格,作者簡介,相關報導,相關事件,相關詞條,

名畫梗概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敘述了愚公為了搬走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徐悲鴻作於1940年的《愚公移山圖》就是取自這個故事,描繪了愚公率眾人開山挖路的勞動場面。
《愚公移山圖》是徐悲鴻投入最大熱情、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實上,徐悲鴻幾乎終其一生都在頌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一個生死存亡的年代,徐悲鴻與當時許許多多中國藝術家和思想家一樣,在救亡圖存的時代大主題下同時也都關注著西學東漸、洋為中用的文化命題。但獨具匠心的是,徐悲鴻對這一命題的關注,沒有停在簡單的形式語言上,即在繪畫風格中謀求所謂的中西合璧,而是溯本清源,回到中國文化生成的價值源頭,在那裡去尋覓滄桑巨變背後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精神。
愚公移山不移志的故事,不僅可以給當時痛失家園的中國人以力量的填充,同時也能夠折射出“洋為中用”背後的文化實質。而徐悲鴻借題發揮,對這個古老神話的再闡釋,無疑也創造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視覺典範。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作品賞析

《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中人們熟悉的“愚公移山”故事,一個神話傳說。畫家創作這幅巨作,是希望中國軍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戰,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覆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瞠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
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愚公與鄰人“孀妻”對話,愚公左右各一小孩,一在吃飯,一在運土;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臥,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豐富中國繪畫的創作,所繪人物、動物,筆墨放縱,形神兼備,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
在繪畫筆法和色彩方面,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傳統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運用於人物外形輪廓、衣紋處理和樹草等植物的表現上,而西方傳統繪畫強調的透視關係、解剖比例、明暗關係等,在構圖、人物動態、肌肉表現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並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
《愚公移山》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像魯智深的人物造型,這個人物的原型竟然是一位印度廚師。據介紹,《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在印度的大吉嶺創作完成的,所以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來做模特的。徐悲鴻也說過,“那個像魯智深的模特,型體偉壯,且性格豪爽,工作嚴肅熱情,吾甚愛之。故鄭重保留畫中,不作任何改造。” 。
《愚公移山》創作於1940年,是徐悲鴻在印度期間歷時三個月繪製完成的巨幅設色水墨畫。“徐悲鴻突破傳統繪畫的格局,把眾多劇烈運動中的人體引入中國畫,可以說,這幅畫代表了近代中國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創作背景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
1939年12月6日,徐悲鴻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經新加坡、仰光、加爾各達,抵達聖地尼克坦。1940年2月,甘地訪問尼克坦,泰戈爾向甘地引見徐悲鴻。徐悲鴻為甘地畫像時,他被這位不屈不撓為民族獨立奮鬥的印度靈魂人物深深感動,於是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後人撰文稱:愚公移山的故事,徐構思已久,為甘地畫像中,從這位獨立之印度的靈魂的身上,看見了愚公的影像。此後數間,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數十幅。5月,徐乘馬深入喜馬拉雅山至錫金邊境之法魯,於險峰危路之上作長詩詠懷,有“羊腸小徑穿雲上,辜負良工鑿路功。”《愚公移山》的構思,臻於成熟。

畫作歷史

徐悲鴻油畫《愚公移山》誕生於1940年。其構思、創作和流傳,充滿傳奇地記載了中國現代美術創作與收藏的經歷,使之成為一幅永可紀念的史跡。
1939年12月6日,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經新加坡、仰光、加爾各達,抵達聖地尼克坦。
1940年2月,甘地訪問尼克坦,泰戈爾向甘地引見徐悲鴻。徐悲鴻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數十幅。5月,《愚公移山》的構思,臻於成熟。
1940年8月24日下午1時,徐悲鴻開始繪《愚公移山》。此前已先後作草稿30餘幅。11月,先後完成巨幅設色水墨畫《愚公移山》與油畫《愚公移山》的創作。旅印期間,徐悲鴻創作的水墨《愚公移山》、《泰戈爾》、《群馬》、《奔馬》、油畫《愚公移山》以及《甘地》、《喜馬拉雅山》、《息難教長老》等速寫、素描,美術史定位為“徐悲鴻藝術創作之頂峰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是徐悲鴻藝術豐碑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
1940年11月,徐悲鴻告別泰戈爾,返回新加坡。1941年4月,美國援華聯合會及林語堂、賽珍珠盛邀徐悲鴻赴美舉辦畫展。11月,畫展目錄、參展照片寄往美國的同時,數百幅參展畫作,交船運公司先期運往美國,其餘大部裝箱待運。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同日凌晨4時,新加坡遭日機空襲,15日,檳城陷落,日軍兵臨獅城。進退兩難的徐悲鴻,將收藏的百餘箱繪畫創作及古代書畫、近代名家書畫、文玩、陶瓷、古籍繕本等,分藏於韓槐準的紅毛丹園和黃曼士的百扇齋。
1942年12月,為避日機轟炸,徐悲鴻遷至羅弄泉的崇文學校。該校由福建安溪會館創辦,校長鐘青海善書法,與徐相識。眼見獅城危在旦夕,徐與黃曼士等人商議,連夜將藏於百扇齋的繪畫、書籍、碑帖、文玩、印章以及包括《愚公移山》在內的幾十幅油畫,運至羅弄泉,埋於一枯井之內。
1942年1月,徐悲鴻攜1000幅作品,登上淪陷前最後一班開往印度的輪船,離開新加坡。
1945年9月,黃曼士、林金升、鐘青海三人將藏於枯井書畫珍玩,一一起出,並致函徐悲鴻。徐回信表示:為感謝鐘校長冒日寇殺害的危險,保護枯井所藏三年又八個月,請任選取一件藏畫。鐘青海挑選了油畫《愚公移山》。
1953年徐悲鴻病逝。次年2月,新加坡中國華美術研究會與南洋美專、南洋學會、中國學會在維多利亞紀念堂舉辦“徐悲鴻遺作展”,展出了浩劫倖存於新加坡的油畫《愚公移山》等80餘幅徐悲鴻遺作。
1985年,《徐悲鴻藏寶記》一文發表,在中國大陸、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美術界引起轟動,然而,在星洲收藏了半個世紀的《愚公移山》、《喜馬拉雅山》、《放下你的鞭子》等,相繼流出境外。
1992年《愚公移山》首次出現於藝術品拍賣市場上。
1999年10月香港的蘇富比台北“現代中國油畫、素描、水彩”專場拍賣會上,《愚公移山》作為封面拍品,再次推出。台灣收藏家蕭先生經過幾番競爭買到了這件珍寶。
2000年11月,這件國寶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

繪畫風格

徐悲鴻先生是近現代中國藝術史上一位泰斗級的人物,他開創了一種新的繪畫語言,確定了其在中國畫壇里程碑式的頂級位置,並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
徐悲鴻“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鬥爭。他畫躍起的雄獅、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等,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他的中國畫世作《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篇中的一個寓言,藉以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這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一次升華。
畫家為創作這幅畫準備了多年,畫了許多精確的人物素描稿,並曾考慮過用油畫或壁畫的形式表現。該畫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國畫線描的表現力,又融匯了素描的造型準確,以前無古人的獨創形式表現了主題。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徐壽康,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景星學社社員。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並與厲麟似等聯合發起創立了中意文化協會。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歷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前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著名油畫《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為所重。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其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圖)
徐悲鴻簡介

相關報導

▲2006年6月24日至26日,北京翰海春季拍賣將在嘉里中心飯店舉行。在眾多拍品中,漂泊海外幾十載的徐悲鴻代表作油畫《愚公移山》最受關注,它在徐悲鴻創作完成65年後第一次回到北京,因其藝術與收藏價值珍貴,估價為2000萬人民幣。(註:最後成交價為3300萬元人民幣)
據徐悲鴻的遺孀廖靜文先生介紹,徐悲鴻曾創作了兩幅《愚公移山》油畫,亮相翰海春季拍賣的《愚公移山》是第一稿,徐悲鴻紀念館存藏的一幅高2米、寬4米的《愚公移山》為第二稿。第二稿在“文革”時期被卷放於潮濕的房間,導致顏色脫落。相比之下,第一稿尺寸小很多,但保存完好,色調更為明麗。
據介紹,即將拍賣的這幅《愚公移山》,為徐悲鴻當時旅居新加坡時所創。當時正逢日軍襲擊新加坡,徐悲鴻將包括《愚公移山》等在內的幾十幅油畫委託當地一名校長藏於枯井之中。日本投降後,該校長取出油畫並寫信告知徐悲鴻。徐悲鴻為了感謝藏畫之恩,任憑這位校長將得意之作《愚公移山》挑選留存。1999年,油畫《愚公移山》先被台灣某畫廊購得,2000年亮相中國嘉德網上拍賣,被一位台灣收藏者以250萬元的價格拍走。此次,翰海拍賣公司幾經周折,將該作品徵集拍賣。據翰海拍賣公司負責人介紹,該作品被美術界定位為“徐悲鴻藝術頂峰時期的經典代表作,是徐悲鴻藝術豐碑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考慮到其特殊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拍賣價格很有可能刷新徐悲鴻油畫作品拍賣紀錄。
▲2011年6月24日至7月24日,瀋陽省博物館和徐悲鴻紀念館共同主辦的“永恆的藝術——徐悲鴻繪畫精品展”在省博物館舉行。共有10萬人次觀看徐悲鴻畫展,熱度僅次於2009年國寶展,本次畫展還吸引眾多外國友人專程來沈參觀。瀋陽觀眾所看到是《愚公移山》是油畫而不是國畫。
▲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國畫《愚公移山》,2014年05月05日在中華世紀壇開箱。這幅作品將在9日開展的“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中正式與公眾見面。據悉,“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將集中展出徐悲鴻及法國學院大家們的繪畫作品共123件,展覽將從5月9日持續至8月3日。

相關事件

2018年12月15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愚公移山》被湖南廣播電視台以2.088億元(含稅)的價格買下。賣方是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湖南省有線電視網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17日晚間,深交所向電廣傳媒發布關注函,要求電廣傳媒說明出售《愚公移山》這筆交易的必要性,與關聯方(即湖南廣播電視台)而非獨立市場第三方交易的原因,以及出售資產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相關詞條

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