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

1929年,藝術大師徐悲鴻根據民間廣為流傳並已俗語化了的六朝人詩意:“別人騎馬咱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余”,創作了《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底稿,並據此底稿,先後創作完成了三幅作品,一件存於莫斯科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徐悲鴻
  • 類型:底稿
作品簡介,作品特色,

作品簡介

另一件被新加坡藏家楊啟霖收藏;第三件由蔣碧薇轉讓給台灣省國華堂的邱聰龍。三件成稿各有歸宿,只有此件白描底稿多年來一直由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珍藏。
《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底稿《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底稿

作品特色

徐悲鴻所繪《六朝詩意圖·知足常樂》,除中間的驢之外,全部以白描手法寫出,前面騎馬的翩翩公子,面部表情刻畫的惟妙惟肖,眉毛高眺,右手拉著韁繩,左手扶執腰下佩劍,腳蹬馬鐙,端坐馬上;坐下之騎,頸系響鈴,信步前行。通過對白描駿馬鼻、眼、耳、嘴、頸、身、尾、蹄的勾畫,比常見的徐悲鴻寫意馬更顯端莊、淡泊和靈動。再看中間的騎驢者,從頭飾可知當為一窮酸書生,其後視推車漢的表情,有驚訝、有同情、有自娛、有欣慰,頭後視而腳前蹬,極具平衡感,加之左手勒緊韁繩,驢頭微別、驢踢亮起之神態,極為傳神;再看後面推車的漢子,滿臉布滿蒼桑,眼神中流露出不甘與無奈,脖勒車襻兒之狀甚感沉重,手握車把更顯力量,粗狀的腿蹬地之狀,穩與動並顯,勁與力共存,車輪前轉的動感油然而生。整幅構圖,中心人物當為中間的騎驢者,他對前面官運亨通者的錦衣白馬,羨慕不已,自愧不如,但回頭一看,又見大汗淋漓、光膀赤足、辛苦勞作的推車漢子,覺得自已又高人一等,從而又有一種優越、得意和滿足。騎馬者的春風得意,推車者的心有不甘,很複雜的心理活動被畫家以極簡的筆墨寫出。與其說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底稿,不如說是一幅已經告罄的傑作。雖未寫背景,但更突出了主體,雖不乏疏曠,但更為傳神,雖未尚華麗,但樸實的線條更顯“淡泊”與“練達”。
2006年夏,范曾受廖靜文之邀,的山路,並補畫數筆荊棘野草,更顯道路之崎嶇。有幸親睹悲鴻先生的這幅佳作,在反覆揣摩悲鴻意圖和審視原作的前提下,縱情揮毫,補繪出後面的連山,茂壯的松樹,以及馬蹄所過、驢蹄所觸、車輪正行及壯漢踩踏的山路,並補畫數筆荊棘野草,更顯道路之崎嶇。
范曾先生補畫之後,又在畫面左上角信筆寫下長題“錦銹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羨驥裘。獨馱堪憐人寄世,傷心莫忘此回頭”這一千古名句,並註明“歲丙戌仲夏,靜文先生持悲鴻六朝詩意稿囑題。江東范曾”。緊隨其後又寫道:“貢句‘錦銹少年’原為‘少年錦銹’,謹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