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怨郎詩
- 外文名:poem to rouse(wake/recycle/restore/recover) husband’s love
- 作品別名:兩地書
- 作者:卓文君
- 創作年代:西漢武帝年間
- 文學體裁:詩
詩文內容,相關爭議,軼事典故,後記歷史,背景介紹,作者簡介,
詩文內容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相關爭議
此段疑非卓文君所作,因為縱觀文學歷史,“聊賴”這一說法是在其身後三百多年(漢·蔡琰《悲憤》詩:“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百無聊賴”,即典出於此)才開始出現並盛行的用語,且世值當時西漢景帝年間,仏法尚未流傳入中原,所以轉世的概念應當還未形成後世那種普羅大眾化的約定俗成——另外,根據歷史學家王立群的觀點:數字詩應該是宋末以後出現的,因為那是元曲風格。
軼事典故
相傳,司馬相如寫《子虛賦》得到漢武帝賞識,又以《上林賦》被封為郎(帝王的侍從官)。不久便打算納茂陵女子為妾,冷淡卓文君。於是卓文君寫詩《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給相如。
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兩地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憶亦無意,豈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以往的情意已經淡漠了,他不再憶念過去的舊情了。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以《怨郎詩》(如上),旁敲側擊,傾訴衷腸。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嘆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兩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後記歷史
然而,據《西京雜記》卷三記載卓文君作《白頭吟》,此說似不足信。《白頭吟》最早見於《玉台新詠》,另有《宋書·樂志》載晉樂所奏歌辭。兩篇內容大致相同,後者篇幅較長。《樂府詩集》一併載入《相和歌·楚調曲》。
另據《宋書·樂志》看來,它與《江南可採蓮》一類樂府古辭,都同屬漢代的“街陌謠謳”,帶有濃厚的民歌色彩。《樂府詩集》和《太平御覽》也都把它作為“古辭”。《玉台新詠》題作《皚如山上雪》,非但不作為文君的詩篇,就連題目也不叫《白頭吟》。惟有《西京雜記》有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之說,然而卻不著錄歌辭。清人馮舒在《詩紀匡謬》中也力辯其偽。因而這或許是一首來自民間的作品,或許文君自有別篇也未可知。
對於卓文君所寫的《訣別書》,據《西京雜記》說“文君為誄,傳於世'”,可不載其辭。《司馬相如誄》原載明人梅鼎祚《歷代文紀》,然而出處不詳。據前人考證看來,《司馬相如誄》一文當是後人偽托。參見清人嚴可均校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五十。另外,《藝文類聚》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所記稍異。
背景介紹
當他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
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一說司馬相如原信為七律:一二三四五六七,臨邛縣城認不得。七八九十百千萬,吾心對爾早已矣。)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豈不是表示夫君對自己“無意”的暗示?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
作者簡介
因家貧,復回臨邛,盡賣其車騎,置酒舍賣酒。相如身穿犢鼻褌,與奴婢雜作滌器於市中,而使文君當壚。卓王孫深以為恥,不得已而分財產與之,使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