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主義”的論戰

“問題與主義”的論戰

“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是中國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實用主義改良主義關於要不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的論戰,論戰留下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和《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優秀文章。

基本介紹

事件經過,事件評價,

事件經過

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日益擴大,引起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仇視,也引起了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這期間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J.杜威來中國講學,大肆宣揚實用主義,抵制馬克思主義。胡適於1919年7月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胡適的文章一發表就遭到革命者的批判。同年8月中旬李大釗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進行了嚴正的駁斥。以後胡適接連發表三論、四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繼續向馬克思主義進攻,挑起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
胡適在他的文章中從實用主義立場出發,否認社會科學理論的客觀真理性,認為任何主義都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主觀想像的產物;各種主義的對立和差別是由於提倡者的才能、家世和所受教育的經驗不同而出現的。他把宣傳主義同解決社會具體問題對立起來,提出要“多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種種主義,以反對“空談主義”為名,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謾罵宣傳主義是“阿貓阿狗”、“鸚鵡留聲機都能做的事”。他否認階級鬥爭,攻擊馬克思主義是“太偏向申明‘階級的自覺心’一方面”,因此形成階級對立,產生階級鬥爭。他反對通過社會革命根本解決中國社會問題,主張只可以對一個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作一點一滴的改良。
針對胡適的觀點,李大釗指出問題與主義是不能分開的。主義“有理想與實用兩面”,是解決問題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只有用理想的主義武裝民眾,發動民眾共同行動,才能解決社會問題。因此,我們的社會運動,既要研究實際問題,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這是互動為用、並行不悖的。中國的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能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他依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出: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解決。經濟問題一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都可以解決。要解決經濟問題,必須進行社會革命,開展階級鬥爭,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他明確肯定馬克思主義是最理想的主義,公開宣布自己贊成和實行馬克思主義的嚴正立場,號召廣泛宣傳它,介紹它,使之“昭布在人類社會”,並本著這一主義去進行實際運動,照俄國革命的榜樣,解決中國的問題。
1919年8月31日《每周評論》被反動政府查封。但這場論戰並沒有因此停止。同年底胡適又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繼續宣揚實用主義和改良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說什麼“十篇‘贏餘價值論’,不如一點研究的興趣”。接著李大釗於12月1日在《新潮》上發表《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1920年1月又在《新青年》上發表《由經濟上解釋近代中國思想變動的原因》等文章,和胡適針鋒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一步說明“一切的主義,都在物質上經濟上有他的根源”;認為思想、主義、哲學等等的變化取決於經濟、物質的變化,揭示了新文化運動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表示了社會主義者對於唯物史觀的堅定信念。
與此同時,一些重要的社團內部,如少年中國學會等,也展開了“問題與主義”論戰,批判了實用主義和改良主義。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右翼知識分子在遭到批判以後,就逐漸離開新文化統一戰線,公開投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

事件評價

“問題與主義”之爭就是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內部發生的關於“如何改造中國社會”問題的不同主張之間的一次理性探討,爭論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最初萌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