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兩黨論戰

中蘇兩黨的分歧實際上是從1956年召開的蘇共20大上已經開始了。到了60年代初期兩國關係惡化,中蘇兩國之間的正常交往完全中斷了20餘年,中蘇兩黨之間的論戰達到空前激烈程度,雙方不僅撕破麵皮論戰,甚至幾乎到了動武的程度。現在看,當時蘇聯的大國、大黨主義起了很壞的作用,中國的極“左”思潮也有一定責任。中蘇兩黨的爭論本屬正常,人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中蘇兩黨都認為自己絕對正確,硬把對話變成對抗,硬把正常的爭論變成了不正常的互相攻擊。最後不僅傷害了兩個大黨及兩個大國之間的正常關係,而且也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巨大傷害與損失,其中教訓深刻而慘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蘇兩黨論戰
  • 發生時期:20世紀60年代
事件經過
在蘇共二十大上,中蘇兩黨就史達林評價問題,對世界大戰爆發看法等方面發生嚴重分歧。赫魯雪夫的本意是想以批判史達林開始他的政治改革。在蘇共二十大上,他揭露了史達林在肅反、二戰初期失利等問題上的嚴重錯誤,幾乎完全否定了史達林,甚至要把史達林的遺體從莫斯科紅場上搬走。
毛澤東提出對史達林的功過要三七開,即三分錯誤,七分功勞。在對待爆發世界大戰問題上赫魯雪夫提出世界已經進人和平發展時期,主張改善蘇美關係。中國反對赫魯雪夫這些理論觀點及做法,認為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並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防修反修”、“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口號。現在回過頭看赫魯雪夫當年的許多觀點都是可取的,比如說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就是值得肯定的。有人講赫魯雪夫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他是用昨天的思維在今天干了明天要幹的事,此說十分精彩。可惜的是中國當時看不到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劉少奇和鄧小平的一些改革觀點批成修正主義,致使中國錯失了20世紀60年代大發展的良好機遇。
此後,即從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中共中央連續發表了九篇文章,批判1963年7月14日蘇共中央致中國共產黨的一封公開信,這九篇文章就是人們常說的“九評”。在“九評”中,康生等人指責蘇共是分裂主義者,赫魯雪夫“包產到隊”是修正主義,是搞資本主義復辟。以至到1968年後又指責蘇聯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提出發動防修反修運動,中蘇兩黨、兩國關係進入惡化時期。這20年中蘇對抗,給兩國都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後果,它大大阻礙了兩國的經濟發展,也給世界和平事業造成不利影響。中蘇邊界糾紛是兩國關係惡化的最高表現。僅1963年一年內中蘇邊界糾紛達4000多起。蘇方在中蘇邊界布置軍隊達上百萬人。
聞名中外的珍寶島事件是雙方直接的一次武裝衝突。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此地歷來為中國領土。
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蘇軍進人珍寶島達16次。雙方多次發生爭鬥,中方傷人100多,蘇方受傷10餘人。其中在1968年1月5日蘇軍裝甲車曾撞死5名中國漁民。1969年3月2日,蘇聯武裝部隊在坦克和裝甲車掩護下進人珍寶島,與中國邊防人員發生武裝衝突,打死打傷多人。3月15日,蘇軍出動幾十輛坦克,再次開進珍寶島,並向中國境內縱深幾百公里開炮,由於中國邊防部隊的英勇反擊,蘇軍全部被趕出島嶼。在這次武裝衝突中,中方軍民死亡人數72人,蘇方死亡人數43人。
1969年9月11日,中蘇雙方總理周恩來和柯西金機場會談是兩國關係上一個重大事件。這次會談目的是停止邊境武裝衝突,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雙方達成協定,維持邊界現狀,並決定就邊界問題舉行副外長級談判。70年代中蘇雙邊關係時好時壞,而以不正常為主。中蘇兩國關係真正開始改善是從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開始的。胡耀邦同志在黨的十二大政治報告中把原先給蘇聯扣的帽子全部取掉了,並向蘇公開提出改善中蘇兩黨兩國關係的建議,蘇方反應強烈。而這次改善中蘇關係的設計者就是鄧小平同志。從1982年起,中蘇兩國領導人就改善兩黨兩國關係進行過多次會談。
1982年11月7日,中國駐蘇聯大使參加了紅場閱兵式,這是20年來第一次。1982年11月4日中國外交部長黃華率團赴莫斯科參加勃列日涅夫葬禮,並對記者發表講話,稱中蘇是兩個偉大的國家,反響很大。此後,中蘇兩國貿易額有所回升。70年代中蘇兩國貿易幾乎停止了,年均不足4000萬美元。
1983年中蘇兩國貿易額達8億美元,1984年增加到12億美元,1985年上升到18億美元。到2003年中俄雙方貿易額高達150億美元。最近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曾表示:中俄貿易額應該是1000億美元才屬正常,可見中俄雙邊貿易發展的潛力很大。中蘇兩大鄰國關係正常化對雙方確實是個雙贏的大好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