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思想理論戰線上展開的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一次重要爭論,源起大革命失敗後共產國際對中國問題的爭論。1927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八七會議和1928年召開的六大都肯定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
論戰從對於古代社會性質的討論開始。當時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1892~1978)於1930年發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批駁了“中國國情特殊”論者對共產主義學說的非難。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論證了中國社會的...
論戰經過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對當時中國社會性質有較為透徹的了解,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此,導致了這場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 此次論戰開始於1930年,延續了幾年時間。論戰一方以王學文、潘東周...
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上,下)《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上,下)》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達林等
《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是1935年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編的圖書。內容介紹 歷史背景 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在革命根據地堅持鬥爭,國民黨則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投降政策,在帝國主義的金錢、武器支持下出動了數十萬軍隊“...
在1930年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潘東周、王學文等因在該刊發表文章被稱為新思潮派。撰稿人有李一氓、朱鏡我、吳黎平、彭康、孔德、王學文等。社會論戰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國思想理論界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
此間參與籌建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思想理論界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潘與王學文等作為“新思潮”派的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和影響下,以《新思潮》雜誌為陣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5月,同王學文在《新思潮》雜誌上發表《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