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兩地”戰略

“一省兩地”戰略

“一省兩地”即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熱帶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的簡稱,1996年制訂的《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提出這一概念。經過12年的探索實踐,這一發展戰略已深入人心,並已結出了累累碩果。

基本介紹

戰略簡介,形成背景,形成前的爭論,決策過程,主要內容,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及支柱產業發展方面,戰略的實施成果?,“一省三地”戰略的興起,“一省兩地”屬性判斷,“新興工業省”,關於海洋優勢,學者提出的“一省三地”戰略,

戰略簡介

“一省兩地”戰略是海南省在90年代中後期提出發展海南的產業發展戰略。“一省兩地”中的“一省”即2010年基本建成“新興工業省”,建設“新興工業省”是海南發展的戰略目標;“兩地”即“農業+旅遊”,在大力建設“一省”的同時,把海南最大的熱帶高效農業熱帶海島旅遊兩大基地做強做實。此戰略對海南經濟恢復及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形成背景

海南建省前後,先後出現三次考察、投資的“熱潮”,一時間,海南成為最大、最特、最熱的經濟特區。不過,海南卻多次與發展機遇失之交臂,並為一些不正常的“熱”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一省兩地”戰略
20世紀80年代倒汽車彩電、批文,90年代炒房、炒地、炒期貨。一夜暴富的美麗泡沫,使一些人熱衷於天上掉餡餅的神話。1993年下半年起,由於國家收緊銀根和投資政策的調整,海南以“倒”和“炒”為特徵的泡沫經濟終於遭受了滅頂之災。海南經濟空前滑坡,進入“三年低迷,兩年調整期”。
1995年至1997年間,是海南建省後較為困難的3年。3年內,許多公司倒閉,大批公司撤離,資金也被抽走,海南經濟跌入低谷。經過建省辦經濟特區8年的實踐,1996年2月,海南省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戰略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形成前的爭論

海南以前走了許多彎路,怎樣的產業戰略才適合海南的優勢?”海南建省初期,經過多年探索之後,這一缺乏清晰產業發展戰略的教訓,急需總結與定位。
“當時,全省上下圍繞‘產業主導’問題進行過長時間的爭論:貿易先行? 旅遊為龍頭? 熱帶農業要為主?無工則不富?”長期研究海南省發展戰略的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經濟運行處霍沛軍博士說,這一長時間的爭論直接影響了當時產業政策的清晰性,以至於當大量資金、人才湧入海南時,這個年輕的特區不知所措。沒有產業導向,大批資金一齊投向房地產開發,並沒有用在海南的資源優勢上,為海南經濟助力,從而導致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泡沫經濟”。
海南經歷了發展大討論之後,1996年1月,省委二屆四次全會正式提出了“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這是海南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才找到的正確道路,成為海南經濟騰飛的指南針。”霍沛軍博士感慨地說。
時任省委副書記的蔡長松認為,“一省兩地”戰略的提出,結束了關於我省經濟發展道路的爭論,同時也擺正了海南的位置。他說,對一個省的經濟而言,發展的思路失之於偏頗,造成的後果眾所周知。“一省兩地”的提出解決了這個問題,使熱帶農業海島旅遊新興工業變成了一個整體,形成了海南發展的綜合性思路。

決策過程

原任海南省計畫廳副廳長、現任省人大秘書長的翟培基專門對海南省提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的形成過程和內容作過研究。
“一省兩地”戰略
“一次小範圍會議形成了‘一省兩地’戰略的雛形。”他回憶:1995年11月29日,時任常務副省長的汪嘯風主持召開了省委和省府辦公廳以及其它有關廳局和有關研究單位參加的一次小範圍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是對已經過多次討論並形成文稿的“九五”計畫進行修改,特別是在如何確定海南的定位、發展目標、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和產業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上引發的爭論,進一步統一思想。
會上,在談到對海南產業發展戰略的想法時,汪嘯風同志總結為:從現在起,用15年的時間,把海南建設成為中國沿海的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旅遊度假勝地。1996年2月10日,海南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第3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批准《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提出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得到正式確認“一省兩地”是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熱帶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的簡稱。
“光摸腦袋是摸不出來的。”蔡長松後來回憶說,二屆省委提出“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是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三屆、四屆省委都一貫堅持“一省兩地”,並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省第四次、五次黨代會後的多年實踐證明,“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符合海南實際,也正式擺正了海南的位置。

主要內容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確立以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為主,充分發揮和利用海南特有的農業資源優勢,按照“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運銷加工為中心組織生產”的發展思路,在穩定提高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以及為其配套服務的第二、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提高農村產業化的水平。在熱帶高效農業方面,突出發展特種種養,重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熱帶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種和海洋水產等。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確立建設新興工業省的發展目標,提出要按照“技術先進,規模經營,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保護環境”的要求,大力發展和培育支柱工業,加快工業化進程,逐步形成以油氣化工、汽車製造、飲料食品、化纖紡織、醫藥、漿紙和建材為支柱的工業體系,逐步建成以港口加工區為依託的西部工業走廊,奠定現代大工業的基礎。

第三產業

旅遊業的發展方面,強調規劃、建設、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海南熱帶海島和少數民族風情特色,並對市場開發、景點和設施建設、綜合配套服務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基礎設施建設

提出“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針。

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及支柱產業發展方面

提出重點加強農業、水利、交通、電力、通信、教育六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重點發展油氣化工、汽車製造、飲料食品、化纖紡織、醫藥、漿紙、建材和旅遊八大支柱產業,並強調要大力發展信息業,使其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

戰略的實施成果?

1、初步穩定了海南房地產泡沫經濟破裂之後的經濟形勢
進入“九五”開局之年,海南按照確定的“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以實業發展為重點,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
“一省兩地”戰略
熱帶高效農業發展方面:一批新的特色種養項目開始實施,冬季瓜菜、水果、畜產品等生產快速增長,糧食、橡膠、甘蔗等農產品的生產基本保持穩定。加大了農產品的促銷工作力度,一批龍頭企業實行規模化生產、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帶動了廣大農民發展種養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1996年海南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業總產值仍保持5.2%的增長率,1997年增長率達到10.3%,為海南省國民經濟的穩步回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工業發展方面:一些新的工業增長點正在形成,化肥、啤酒、聚酯切片等一批在規模、技術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在提高工業經濟實力和經濟質量上起了重要作用。
旅遊業發展方面:通過積極開發新的旅遊產品,抓重大旅遊項目的建設,整頓和規範旅遊市場,提高服務質量,使海南成為國內許多遊客冬季首選的度假旅遊目的地。1996年全省定點旅遊飯店接待旅遊過夜者增長34.6%,1997年增長12%,其中國際遊客分別增長3.4%和21.8%。
“九五”計畫執行兩年來,海南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新興工業和旅遊業,填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遏制了經濟下滑的趨勢。不過,在“九五”計畫執行的前兩年,存在著發展速度與原定計畫有較大差距的矛盾。這主要是由於受亞洲金融風暴和國內需求不足的影響,國家延遲審批了一些大中型項目。開工期推後,使制定“九五”計畫的預期條件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同時也由於上述情況,在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中,新興工業的形成進展比較緩慢,流通對熱帶高效農業發展的制約以及旅遊市場的規範發展等問題還需要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到了1998年,海南經濟呈現出四大明顯特點:
一是增長速度結束了連續3年低速運行狀況,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明顯好轉,工業整體效益實現了三年淨虧損後的首次盈利;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了近4年來的首次正增長;
四是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幅度近4年來首次達到兩位數。
由此開始,海南經濟再次步入景氣運行區間,開始了新的良性循環周期,經濟成長速度穩步回升,從1996年的4.8%,逐年上升至1999年的8.6%。1996年3月16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海南代表團討論時,充分肯定了海南的“一省兩地”發展戰略。而在2000年3月的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江澤民在聽取了海南的產業結構調整所採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績後,微笑點頭說,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太重要了,這幾年海南的調整不錯,你們這是“鹿回頭”了!1998年12月18日至22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海南考察期間也充分肯定了海南省委、省政府所制定的產業發展戰略。他說:真正抓好了熱帶農業和旅遊業,海南就可以富甲天下。
2、使海南工業“短腿”迅速變長,新興工業省初現輪廓
“十五”期間,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九五”期間的17.7%增加到“十五”期間的27.9%。2006年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87.7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工業增加值217.55億元,同比增長24.1%,增速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事實上,建省初期海南工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88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僅10億元。到2007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到278億元,比1987年增長16倍,初步形成了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一體化等一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成為支撐海南經濟的增長點。
3、使海南農業成為全國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熱帶農產品唱響全國
海南良好的光熱資源條件是發展熱帶農業的天然優勢,但是糧食作物種植等傳統農業生產,顯然不能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比較效益最大化和生態平衡原則,始終抓住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不斷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科技、訂單、綠色農業,農業經濟連續多年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十五”期間農業增加值年均遞增8.3%。2006年農業完成增加值344.20億元,比上年增長9.1%。瓜果菜出島量從2000年的182.7萬噸增加到450萬噸左右,年均遞增超過13.5%。海南成為全國人民的重要菜籃子基地。全國上百個大中城市的菜籃子、果盤子裡都裝有海南的產品。
在高速增長的同時,農業經濟結構也不斷最佳化。在“十五”期間,農林牧漁業的產值構成比由2000年的38.56:13.48:16.37:26.06轉變為2004年的38.55:12.65:20.43:28.37,養殖業比重顯著上升。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逐步影響並改變大農業的產業格局。種植業內部結構不斷最佳化,糧油糖傳統產業在種植業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瓜菜、水果、熱帶作物等優勢特色產業的份額不斷提高。漁業、畜牧業、瓜菜、水果等優勢農業持續較快發展,是推動農業經濟加快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4、將海南打造成一流熱帶海島度假勝地,促成了“國際旅遊島”的誕生
2007年海南共接待旅遊過夜人數1840萬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75萬人次。近兩年,海南的入境旅遊增長率均位於全國首位。從1993年海南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寰島泰得落戶海口,到現在喜來登、萬豪、希爾頓、凱悅、假日、凱賓斯基、香格里拉等20多個國際頂級度假酒店品牌紛紛搶灘海南。海南已經是全國度假酒店最多、頂級品牌最集中的區域。旅遊業迅猛發展使海南逐漸成為新的國際旅遊度假勝地。
“一省兩地”的發展戰略支撐著海南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06年海南全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07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14631元。依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區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區的行列。

“一省三地”戰略的興起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海南的“一省兩地”戰略對海南的發展起到關鍵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有學者客觀分析“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發現它和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並沒有完全符合,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省兩地”屬性判斷

嚴格地說,“一省兩地”既不是經濟發展戰略,也不是產業結構戰略,而應當是區域發展模式。“一省兩地”是根據海南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對海南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與基礎性資源配置進行謀劃,即“建設新興工業省”這一經濟發展目標模式帶動和發展“農業+旅遊”這兩個支柱性產業,把海南經濟發展規劃為“一個高點、兩個基點”的“三角形”。因此,“一省兩地”實際上是海南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並不是所謂的產業發展戰略

“新興工業省”

建設“新興工業省”是海南“一省兩地”區域發展目標或模式。然而,毋庸多言,建設“新興工業省”,海南的條件還不具備。至於當時提出2010年基本“建成工業省”,實踐已經可以證明是辦不到了。因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三低兩弱”(即:勞動生產率低、城鎮化水平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態脆弱和社會文化脆弱)不可能為2010年建設新興工業省提供支撐。而且,“新興工業省”並沒有明示海南應該“新興”什麼樣的工業?也沒有表明“新興工業”與實現海南的資源優勢轉化應該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沒有闡明“工業省”的現代內涵及其基本特徵。毫無疑問,發展海南經濟不能不發展工業,但是,必須明確生態立省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是“生態立省”還是“工業立省”,還需斟酌。

關於海洋優勢

客觀地分析省情,海南有著“三大資源優勢”:即十分豐富的熱帶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旅遊資源,區位條件和政策條件也十分有利,尤其是熱帶農業資源和旅遊資源特色突出,是國內其他省份難以比擬的。“一省兩地”雖然體現了海南資源的兩大優勢,但是卻把海南最大的優勢:海洋忘卻了。浩瀚的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觀念越來越強烈的今天,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使海南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

學者提出的“一省三地”戰略

“一省三地”的實質內容。“一省三地”,即一省:“生態立省”;三地:“海洋+熱農+旅遊”。也就是在大力建設“生態省”的同時,建設與發展海洋產業基地、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旅遊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