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利奧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為第一任神聖羅馬皇帝以表揚其功績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dun)里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一,但神聖羅馬皇帝封號自始不再在西部通行,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Charles le Simple)統治時相同. 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形成諾曼第(Normandie)公國。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 法蘭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Capétiens). 它與其旁枝瓦盧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撅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 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 不過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游及毗鄰地區. 另一方面強大的諸侯,譬如10世紀和11世紀時布盧瓦伯爵(Comte de Blois),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
911年割與維京人的諾曼第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諾曼第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衝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第爵位,是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第)歸入英國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Elé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在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 ,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為皇家家族領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試圖奪取佛蘭芒地區(1300),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戰中被佛蘭芒城邦聯軍擊退。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讓庫爾(Azincourt)戰役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Loire)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軍更進一步,占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Joan of Arc)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了英軍。並在歷史名城蘭斯(Reims)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邪教徒,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衝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第(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了除加來(Calais)外的全部領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政府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占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