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桂林旅遊資源總稱)

桂林山水(桂林旅遊資源總稱)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構成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範圍很廣,項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萬年智慧聖地”,是中國陶器起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甑皮岩、大岩、廟岩)的城市,桂林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

“萬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級文化名片,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

桂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遺產靈渠兩大世界遺產。

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桂林為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申遺成功,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榮登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考古所等考古機構認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桂林是萬年人類智慧聖地。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萬年智慧聖地”揭牌儀式,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化廳等聯合為桂林成為“萬年智慧聖地”進行了揭牌。

2018年8月,桂林市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位置,地貌,地型,氣候,歷史文化,萬年智慧聖地,中國陶器起源地,相關藝術,名人題詠,旅遊景點,象鼻山,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龍脊梯田,貓兒山,獨秀峰,月亮山,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桂林蘆笛岩,桂林堯山,天門山,灕江,遇龍河,資江,五排河,寶鼎瀑布,兩江四湖,桂湖景區,木龍湖景區,自然遺產範圍,戶外攀岩,飲食小吃,旅遊線路,旅遊指南,

地理環境

位置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灕江縱貫,貴廣高速鐵路橫穿全境,有 321 、322 、323 三條國道穿過。東經109°36′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柳州市來賓市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

地貌

這裡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地型

(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徵。石山四周峭峻,是由於石灰岩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沖刷坡面,並使山坡由急向和緩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無散流、暴流產生。反之,山足多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點。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沖溝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為流水侵蝕、溶蝕地區,小河的側向侵蝕,落水洞的形成,都會使石山山坡由和緩變為急陡。例如在肇慶七星岩區,有個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蝕成,今天岩內還堆積著一層厚達2米的河床卵石層(鵝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積。這個岩成立後,岩口處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這種洞可以稱為“側洞”。
由於地面水流以石山為集中下透區,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時懸崖千丈,雄偉非常,如桂林的獨秀峰即為一例。石山崩塌實例,可以在石山腳下發現巨大崩石來證明。如肇慶七星岩區,在1970年雨後即產生崩塌,巨石直徑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築物的屋頂。崩塌可使崖壁成為懸崖,即額狀突出崖頂的峭壁地形。又如肇慶含珠洞、雙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時。剛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腳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徵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個,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個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腳洞”了。腳洞是在石山山腳形成的洞穴,故名“腳洞”。它的地形特徵是沿著地下水面發育的。所以,腳洞內部一般都有廣大的洞穴系統。例如肇慶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廳堂,沿廳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廳堂處還有一個地下湖形成,表示腳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強大的溶蝕力所致。因此,腳洞洞頂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頂部平坦是腳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頂平如割”是各地縣誌稱呼這種腳洞相似的形容詞。
但是腳洞洞頂也並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鍋、石鐘地形分布著。這種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見的。石鍋是一片分布的多個淺平半圓穹形凹入洞頂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內,凹入洞頂不到半米,半圓形態完整,互不干擾,說明石鍋是溶蝕出來的,並且以中心部分溶蝕、沖蝕較強所致。石鍋一般大小相似,這是洞穴充水時水流呈素流狀態的結果。水流一般分層流和紊流,層流即水層中各點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層流,它的速度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較暢,流水中各點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為0.1厘米時,即可由層流轉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衝擊處溶蝕力更大,因為衝擊地點壓力大,溶蝕量增加,如按實驗資料,地下水在不承壓狀態下,岩隙每年擴大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壓後,可增加到每年擴大岩隙達5毫米,即承壓後溶蝕力增加15倍。衝擊洞頂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沖蝕、溶蝕出石鍋地形。
石鐘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於地下水沿節理下透並在洞頂滴下處,進行溶蝕成一深穴如鐘形的結果。如果地下水豐富,沿節理齊流出時,則石鐘形態可變成一條凹入的頂槽。石鐘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鐘頂即見一溶孔存在,這在石鍋中是沒有的。整個石鍋就是在一塊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鐘分布是依據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鍋成片分布不同。
洞兩側還有邊槽發育。這是由於地下水面季節性存在的表示。因為水面附近溶蝕力最大之故。凹入的邊槽在古書中稱為“石床”,因為邊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邊槽有幾層就表示地下水面季節性有變動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樣,洞中常有小河流貫(如在凌霄岩、燕岩等)。
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等石灰華沉積不多,也是腳洞沉積地形的特點。因為腳洞雨期充水,紊流沖蝕,石灰質很難沉積在岩面之上,形成灰華沉積。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團龍”、“飛鳳”、“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態。
桂林山水(桂林旅遊資源總稱)
腳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體內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內高,呈廣闊低平洞口,常為較冷空氣積聚洞內,屬於“冷洞”型洞穴。因為冷空氣比重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無怪夏日人們在此避暑了。廣東雲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貫通。
腳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節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時,地表上的河流會立即把水量轉向腳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為無水旱谷,這種現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中國已有腳洞進行地下掠水或劫奪的記載。當腳洞貫穿了整個石山山體時,就被稱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靈川就是這樣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當腳洞上升之後,高出地下水面時,穿過石峰的腳洞,就叫做“穿洞”。這是由於地殼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從前的腳洞就成為沒有流水、積水的乾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變成為於半山上的洞穴,由於洞穴穿過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於不斷侵蝕、崩塌,變成一個半山上的洞穴,有如視窗,這種奇異的地形,每成為當地風景區,如陽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狀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懸天空美景,成為名勝。它們都是上升了的腳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時(6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條地下河所在。當時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階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卻不呈月亮山形態,而是保存良好的腳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頂,邊槽有多層,石鍋、石鐘的發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積的洞底等。不過,穿洞畢竟和腳洞不同,因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於是無水的洞穴給石灰華沉積帶來良好的保存環境,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幕、灰華階地(包括灰華田)最為發育,還有平緩洞底可發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稱為“無底洞”。洞口及洞頂每因長期受侵蝕、溶蝕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廣大,崩石塞道,洞內大廳又可因崩落而顯得特別高大,破壞平坦的洞頂地形。例如桂林蘆笛岩就是以各種石鐘乳出名,遊覽道路要靠鑿開鐘乳石林來開闢。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個洞連成,主洞長達814米,貫穿著八大廳堂,五個出口;全部洞穴長達3公里,分為三層,最下一層仍為腳洞;中層大洞廳堂高27米,寬48米,由二層腳洞崩陷合成;有邊槽(稱白石天篷),腳下聽到地下洞穴的“空谷傳聲”。中心部分較低,即大教場處,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別被命名為“無底深潭”、“癩子潭”、“雙獅守龍潭”等。在茅茅頭石山(即光明山),除蘆笛岩外,還有大岩(長達875米,唐代僧人墨跡亦已被鈣膜保護起來,墨跡如新)、飛絲岩、穿岩等四個穿洞貫穿,這種穿洞是戰時避難地點,因為洞底平坦,廳堂廣大,支洞眾多,戰時工廠、學校、醫院倉庫均可利用。在峰叢石山區亦常有穿洞發育,如廣東懷集燕岩,廣西靖西穿岩等,即為公路利用穿行。

氣候

桂林市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8攝氏度,最熱的天氣在七、八月,平均溫度為二十八點五攝氏度左右,偶爾也有達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926毫米。雨水最多季節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氣在一、二月,平均溫度為八點三攝氏度左右,偶爾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一年四季遊人均可前往遊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遊。
初春的北國還身披銀裝時,桂林卻已是一個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左右,有時夜遊瀝瀝春雨相隨。您只需身著春裝,帶上禦寒冬衣,以備不時之需。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此時出遊,您應特別注意隨身攜帶“晴雨傘”。雖然,雨對旅遊者來說,有諸多不便,但是,雨卻為桂林營造了一個朦朧的意境。在雨霧煙嵐之中光看桂林山水,更有飄之若仙之感。灕江沿岸的青竹叢,碧翠如滴,濃蔭作笑,長長的排成十里長廊。盡現“灕江百里畫廊”的絕妙佳境。
桂林山水(桂林旅遊資源總稱)
秋天,金風送爽,天高雲淡,正是桂林旅遊的高峰。此時的桂林秋高氣爽,波平如鏡,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時節。江水澄澈,明淨若鏡,整個江底世界盡收眼底,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無水無山不入神”的神秘境界。冬天,桂林的最低氣溫在8攝氏度左右,雖然使人倍感涼意,但並無北方冬日裡刺骨的感覺。初冬的十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又是桂花盛開的時節,金桂,丹桂,銀桂灑滿枝頭,迎風怒放,香飄萬里,將桂林裝點成了一座花城。由於氣溫所限,很難觀賞到桂林的雪景。但是如果寒潮到來氣溫突變,在桂林最高的
堯山上,偶爾也可以觀賞到“堯山冬雪”的景致。
桂林旅遊城桂林旅遊城

歷史文化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具有萬年曆史的人類智慧聖地,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定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古蹟遺址。陳毅元帥詩云:“ 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桂林“萬年智慧聖地”揭牌桂林“萬年智慧聖地”揭牌
1982年國務院公布桂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萬年智慧聖地

桂林是“萬年智慧聖地”。
從2001年甑皮岩遺址首期陶被發現,歷時1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中國民主同盟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圍繞甑皮岩首期陶的專題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在該項研究中,“陶雛器”所使用的“雙料混煉”技術,讓甑皮岩先民們將上萬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萬年智慧聖地”揭牌儀式,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聯合為桂林成為“萬年智慧聖地”進行了揭牌。

中國陶器起源地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製成型後未經燒制就直接用來燒煮食物,在煮食過程中經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煉,具備了一定的緻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更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徵及相應的實用功能,這樣的器物在經受更高的溫度燒煉後可完全陶化。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雛形,屬於“陶雛器”。陶雛器的出現,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展的需求,觸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脈搏,它最終促成陶器的產生。而桂林的甑皮岩、廟岩、大岩遺址先後發現了距今萬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與甑皮岩陶雛器和雙料混煉技術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充分證明了桂林是中國陶器起源地之一。

相關藝術

傳統戲劇
桂劇作為廣西最具代表的劇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陽崑山和亂彈等腔就已流傳於桂林一帶,又叫桂戲或者桂班戲。桂劇採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細膩貼切、活潑生動,藉助身段姿態與面部表情表達情感,著重採用細膩而富於現實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戲,也多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桂劇吸取了京劇、祁劇、崑曲等多種戲劇的表演藝術和聲腔,唱做念舞占得比重相當,特別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見長。桂劇的聲腔樂曲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要表現形式,兼有崑腔、高腔、雜腔及吹腔等。
當代戲劇
廣西大鼓為曲類鼓詞分類曲種,於1962年逐漸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韻大鼓劉派傳人張秀穎(小映霞)的指點,表演利落瀟灑,特別講究架子功,剛柔分明,擅長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創作曲目有《太平軍將軍橋大捷》、《特別慰問品》、《好庭長》、《西沙之戰》、《雷鋒語錄》等。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調是由舊時乞丐所唱“千家贊”演化而來,逐漸又從“桂林彈詞”等曲種之中吸取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風格、板式與聯曲變化相結合

名人題詠

客心仍在楚,江館復臨湘。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東堂樹,年年待一枝。
王昌齡
留君夜飲對蕭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復皆愁萬里程。爾解分飛卻回去,我方從此向南行。
基本資料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為石灰岩岩溶地區。最早是在兒時的課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還隱約記得書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這樣的山。”而今,在我親臨桂林之際,桂林以其旖旎的風光向我證明了這一切,書中所述實不為過。2009年,桂林灕江風景區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風景區。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世界之最。
處處皆勝景
桂林處處皆勝景,灕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範。灕江風光尤以桂林陽朔為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美。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遊灕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雲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雲鬢;望夫崖凝神遠眺,深情守候;趕考的書童,跳龍門的鯉魚,盤旋的田螺,綠洲的駱駝,形態各異,變化萬千,令遊人目不暇接。“畫山”的九匹馬,在導遊的引導與娓娓講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極點,使遊人真切地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人在畫中游
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著細細的漣漪,玉塔微瀾,水色晶瑩剔透,加之兩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站在船頭,憑欄望去,灕江上煙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間,在歷史的輪迴中,我仿佛看到了劉三姐當年對歌的地方,幾百年的古樹枝繁葉茂,漁舟在水中歡快地遊走,人們在田間辛勤地耕種,播撒著收穫的希望,往近處一瞧,金髮碧眼的外國朋友也來踏青,言語中滿含驚羨,歡聲笑語不斷……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麗的風景線嗎?雖然欣賞不到“萬戶炊煙暮靄濃”的田園風光,但我卻看到一個現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壯成長。

旅遊景點

象鼻山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東南灕江右岸,山因酷似一隻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而得名,是桂林的象徵。由山西側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再上行數十步到水月洞,高1 米,深2 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滿月,到了夜間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麗無比。宋代有位叫薊北處士的遊客,以《水月》為題,寫下這樣的絕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象鼻山有歷代石刻文物50餘件,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和陸游的《詩禮》。盤石級而上,直通山頂,即見一座古老的磚塔矗立山頭。遠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劍柄,又像一個古雅的寶瓶,所以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此塔建於明代,高13米,須彌座為雙層八角形,雕有普賢菩薩像,因名“普賢塔”。
象鼻山象鼻山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萬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級文化名片。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萬年智慧聖地主題景區,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岩是中國制陶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甑皮岩“陶雛器”所使用的“雙料混煉”技術,讓甑皮岩先民們將上萬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現於世人面前。由於甑皮岩陶雛器的發現,桂林成為“萬年人類智慧聖地”。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象山區凱風路與萬福路交會處。甑皮岩遺址是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的典型代表,遺址年代距今12000—7000年,歷次考古發掘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考古研究表明,甑皮岩先民是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甑皮岩文化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間古人類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一種最佳適應方式。甑皮岩遺址一方面反映了甑皮岩先民傑出的創新能力與文明成就,同時也承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歷史信息,在國家“一帶一路”文化戰略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甑皮岩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全國150處重大遺址和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龍脊梯田
龍勝縣東南部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瀟灑柔暢;其規模磅礴壯觀,氣勢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譽,這就是龍脊梯田。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規模的實屬罕見。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變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在認識自然和建設家園中所表現的智慧和力量,在這裡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貓兒山

貓兒山是“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廣西興安縣的貓兒山。
貓兒山貓兒山
貓兒山景區處於桂林“金三角”(興安一資源―龍勝)旅遊區的中央,與縣城三大旅遊景點(桂林樂滿地休閒世界、古靈渠、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園)遙相呼應,成為桂林旅遊圈的旅遊精品。興安縣旅遊客源主要依託桂林,而桂林每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1000餘萬人次。加上貓兒山景區距北海、南寧以及湖南、貴州等周邊城市較近,通過鐵路專線及高等級公路運輸,遊客當天即可到達,地理位置優越。貓兒山是“桂林一興安一資源―龍勝―桂林”旅遊環線的精品,主峰海拔2141.5米,號稱“華南第一峰”,是灕江、潯江、資江發源地,是桂林灕江山水的“命根子”。景區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經初步調查現有景點75個,其中一級景點13個,二級景點30個,三級景點32個。華南絕頂、穿仙洞、通天道、華南虎、貓岳佛光、睡美人、鐵杉薈萃、灕江源、杜鵑花廊、龍潭、十里大峽谷、劍崖大瀑布以及1996年發現的美國二戰援華飛機(飛虎隊)失事之地等是貓兒山的代表景點,整個景區是集科教、攬勝、探險、獵奇、度假、避暑、竹木經濟開發、緬懷革命先烈與紀念國際友人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旅遊景區。

獨秀峰

坐落在灕江之畔的獨秀峰·王城景區,是以桂林“眾山之王”獨秀峰為中心,明代靖江藩王府為地域範圍的精品旅遊景區。這裡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有保護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自然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閱盡王城知桂林”。登臨獨秀峰,飽覽灕江美景;徜徉月牙池畔,享受桂香碧影。
王城內的獨秀峰位於桂林市市中心,群峰環列,為萬山之尊。南朝文學家顏延之詠獨秀峰的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詩歌。其峰頂是觀賞桂林全城景色的最好去處,自古以來為名士所嚮往。登306級石階可至峰頂,峰頂上有獨秀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桂林旅遊有一月有餘,卻因未能登上此峰而遺憾。

月亮山

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鄉郡塘村月亮山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鄉郡塘村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青龍鄉郡塘村,是目前中國所有月亮山當中最秀麗、最險峻,也是最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當地村民正準備把這裡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同時,這裡也非常適合戶外攀岩運動。2011年春節,這裡將舉行萬畝油菜花節。全世界的遊客可以一睹她的風采。

八角寨

該景區分布範圍82.57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整合八角寨景區有“降龍巖”、“群螺觀天”、“龍頭香”、“龍脊天梯”、“幽谷棧道”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八角寨又名雲台山,主峰海拔814米,因主峰有八個翹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範圍40多平方公里,其發育豐富程度及品位世界罕見,被有關專家譽為“丹霞之魂”、“品位一流”。其山勢融“泰山之雄、華山之陡、峨眉之秀”於一體。八角寨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只有沿著西南坡的一條古老、陡峻崎嶇的曲徑可登山頂。登斯山頂,方曉天地之博大,悟人生之真諦。景區中的眼睛石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形神畢肖,令游者和文人騷客浮想翩翩,遐思泉涌。雲台山八角,險、峻、雄、奇、秀、幽自然結合,似鬼斧神工鑿就。其一角名叫“龍頭香”,橫空出世,宛若巨龍昂首欲飛、上接蒼穹,下臨深淵,山勢雄偉險峻,堪稱一絕。
山頂有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宋元時代,始建天心寺。僧侶眾多,香火鼎盛,各地香客朝佛覽勝,絡繹不絕。當地村民又獨闢蹊徑,於八角寨側建造"降龍庵",為登臨八角寨勝增添了一個好去處。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 走棧道,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整個景區有“降龍巖”、“群螺觀天”、“龍頭香”、“眼睛石”、“寶刀峰”等130多處景點,完全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主峰鳥瞰、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山間氣象萬千,經常可見雲海、雲帶、雲濤、雲湖 、日出、佛光等奇景,迷離幽壑,凡登臨絕頂者,莫不擊掌稱絕,嘆為觀止。
八角寨主峰海拔814米,相對高度500米。複雜的地質結構和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公園丹峰壁立、奇山秀岒、碧水丹崖的獨特景觀。被地質、園林、旅遊專家譽為“世界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觀”“高品位的國家級觀賞公園”。2005年入選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八角寨景區以縣城為中心,南面有資(源)-桂(林)公路98公里,全部為國家一、二級公路,乘車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桂林市;北面資(源)-梅(溪)柏油路直抵景區,與湖南新寧縣相連;西南面有資(源)-五(排)公路與龍勝縣、三江縣、湖南城步縣相通,交通便捷,安全。縣城到八角賽景區僅需1小時20分鐘。從全國各地到桂林可乘飛機、火車、班車,十分便利。
八角寨景區正常遊覽所需時間為2.5小時,景區內有大小景點130多處,其中:群螺競跑、龍脊嶺、慧眼含情、降龍庵棧道、人字天龍宮、鯨魚鬧海、萬佛朝宗、龍頭香天險、仙人下棋等自然景觀猶為令人嘆為觀止。

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地質公園、3A級風景名勝區八角寨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桂林市資源縣梅溪鄉福竹村境內,地處湘桂交界的越城岒山脈腹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處在廣西資源縣-湖南新寧縣近南北向展布的由白堊系下統紫紅色礫岩、砂岩組成的狹長紅層盆地。
景區內在1億4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世沉積了厚達2000多米的巨厚層鈣質膠結紫紅色礫岩、砂礫岩、泥岩紅層,景區東北部紅層厚1783.64米,南部紅層厚2189.07米。“頂斜、身陡、麓緩”是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徵,發展豐度上有“大、多、長、密、厚”五大特徵。

桂林蘆笛岩

蘆笛岩蘆笛岩
蘆笛岩洞穴位於著名旅遊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頭山(又稱光明山)南側,是中國負有盛名的旅遊洞穴之一。蘆笛岩過去常有野貓和小獸出沒,因而叫它“野貓岩”。後來又因洞口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於是人們就把洞名改為“蘆笛岩”。昔日野獸出沒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人間仙境”,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

桂林堯山

桂林旅遊景點堯山位於桂林市東郊,距市中心8公里,主峰海拔909.3米,是桂林市內最高的山,因周唐時在山上建有堯帝廟而得名。
來桂林旅遊一定要上堯山遊玩,不管那個季節堯山的美景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因為堯山是以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四時景致聞名於世,它將桂林山水的四季圖表現的淋漓盡致。春天,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將一座層巒疊嶂的大山打扮得奼紫嫣紅;夏天,滿山松竹、陣陣碧濤、山川競秀、鬱鬱蔥蔥;秋天,楓紅柏紫、野菊遍地;冬天,雪花紛揚,白雪皚皚、冰花玉樹,別有一番情趣。乘觀光索道可直達堯山之頂,極目四望,山前水田如鏡,村舍如在畫中,千峰環野綠,一水抱城流的桂林美景盡收眼底,峰海山濤,雲水煙雨的桂林山水就如同一個個盆景展現在您的眼前。因此,堯山被譽為欣賞桂林山水的最佳去處,在山頂向東南方望去。您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臥佛,猶如釋迦牟尼睡臥與蓮蓬之上,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天然臥佛。這裡還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靖江王陵,這也是桂林旅遊景點較為著名的,它規模宏大輝煌,在此出土的梅瓶名揚四海。

天門山

該景區方圓10平方公里,山形峻秀,岩壑多奇,源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澗、二潭、六泉、八石等構成“百卉谷生態景園”。匯天下本草於一地的百藥谷,藥香盈溢。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門壁畫”、“天脊”、“一線天”“忘憂泉”、“桃花島”、“天門古寺”等20多處絕好佳景,匯聚成仙山瓊閣之境。
八角寨景區丹霞地貌
①丹霞峰林:山體成片而又相對獨立,峰頂標高450米-818米。山峰之間常形成狹窄的“U”型或“V”型谷地,山峰明顯呈“頂斜、身陡、麓緩”特徵,呈方山、石牆、石柱、陡崖或比較光滑的圓錐狀、塔狀。如城堡、戰壕,內藏千軍萬馬蓄勁待發,泱泱大氣,令人豪情大發。
②丹霞孤峰:是丹霞峰林進一步發育的結果。孤峰四周為比較平坦的谷地或低矮山峰,山峰密度不大,一峰獨秀似紅杏出牆。孤峰一般為石牆、石柱、岩堡狀。
丹霞峰丘:分布於丹霞峰林、丹霞孤峰以外地區。山體平緩連綿,表面多為風化層覆蓋,植被發育,恰似一襲壯錦圍繞公園。
④丹霞微觀地貌:主要分布於丹霞峰林和丹霞孤峰區域內,流水沖刷侵蝕形成的微觀地貌有:石寨、石巷、石樑、石槽、凹穴、嶂谷、狹谷、石峰、侵蝕紋飾圖案。崩塌作用形成的微觀地貌有:石牆、岩堡、石柱、巨石崩塌洞穴、天生橋、孤峰。風化溶蝕形成的微觀地貌有:峰窩洞、額狀洞穴、扁平洞等。
八角寨的霧景奇觀
公園由於地型多樣,氣候溫差變化較大,時常可見各種特異的天象景觀。其中最值一提的莫過於八角寨霧景。
清晨登臨八角寨頂,濃霧近漫足趾,遠連天涯,無邊無際,幽謐如仙界,輕風過處,霧如千軍萬馬團團攏來,呼沖喚殺,結伍奪嶺,旌旗飄飄,如遮如掩;繞峰游弋的山巒與瀰瀰漫漫的白霧時分時合,白霧成浪,一浪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雲海中的山峰或起或伏,或隱或現,令人陡生:“海到無邊天作岸,狂濤吞山我為峰”的豪情壯志,一俟風靜,霧海亦波平浪靜,待到旭日東升,潑灑萬縷金光,映得天紅如丹,霧紅似火。朝霞伸出無數隻嬌嫩的手,拉幕般將白霧輕柔的拉開,群峰突雲破霧,雲涌峰浮,如千帆競渡,千姿百態的奇峰異嶺,曲徑通幽的深谷時隱時現,一派大好河山得以展現在眼前。
八角寨景區內重大佛事活動
宋元時始建的天空寺,為湖廣兩省佛教勝地,香火鼎盛,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廟會之期,人熙人攘。入夜,趕廟會的人們滿山遍野露宿山林,蔚為壯觀。而平日難得一見的“上龍頭香”此時亦可讓人心驚膽戰、一飽眼福。

灕江

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遊覽區,千百年來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聞名中外。桂林灕江風景區遊覽勝地繁多,在短期內只能擇其主要景點進行遊覽,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具有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灕江灕江
灕江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水程,灕江像蜿蜒的玉帶,纏繞在蒼翠的奇峰中,造化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景色最為優美的岩溶景區。乘舟泛遊灕江,可觀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漁翁閒吊、古樸的田園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詩情畫意。經批准開放的灕江遊覽有三段:市區水上遊覽、灕江精華游、陽朔灕江水上游,下面將通過“灕江精華游”行程為閣下介紹灕江這一副氣勢磅礴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點睛之處。

遇龍河

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經陽朔縣的金寶、葡萄、白沙、陽朔、高田等5個鄉鎮、20多個村莊,人稱“小灕江”,不是灕江勝似灕江。尤其是從遇龍橋到工農橋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樸、純淨,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么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廣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里橋都在遇龍河景區;而被譽為“將軍府第”、“進士樓閣”的舊縣村就在遇龍河畔;唐代歸義縣遺址、潘莊遺址、徐悲鴻畫室、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頓生懷古憶舊之情。不過,最刺激、浪漫、瀟灑的還是漂游遇龍河,竹排過壩,驚險刺激;蕩舟平湖,輕鬆愉悅,被人們視為擋不住的誘惑,酷煞人的時尚。人們只用一個字來形容漫遊遇龍河的感覺:那就是:“爽”!
遇龍河的歷史悠久,表現在一處遺址之上,這遺址,便是歸義縣遺址。據《陽朔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陽朔縣分置歸義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歸義縣入陽朔。
至於歸義縣的含義,社會上有多種傳說,並無定論。但有一種說法是比較正規的,那就是“統歸大義,誠服皇道”。可見歸義縣從陽朔分置,並不是很正統的,也許是因為割據,也許是因為造反。
遺址現占地約4萬平方米,在唐代算得上一個不小的縣城。當然,今天任何一個鄉鎮都比它強多了。如今整個“縣址”,只存西北角那一口老井,兩戶人家。歸義今昔,已不能相比了,但卻給遇龍河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那古井邊的石欄上刻有“尋舊”二字,但今天的遇龍河已經全新了。
出了歸義縣舊址,便到了遇龍河上又一名橋——仙桂橋。仙桂橋規模雖然不如前面兩橋,卻有些歷史。因為離歸義縣舊址不遠,因此,人們叫它“舊縣橋”。可見當年也是交通要衝之處。
這仙桂橋為廣西區內現存最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建於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橋雖不大,但風景宜人,也是遇龍河的一處勝景。到遇龍河,這三座橋是不可不看的。
景點特色:和桂林山水最親密的接觸,有大竹筏和小竹筏,時間充足的話建議坐小竹筏,享受沖壩樂趣。
遊覽時間:約40分鐘~90分鐘

資江

資江,是資源縣境內最大的一條河,發源於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內,最後注入洞庭湖,屬長江水系。資江漂流河段自縣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鄉胡家田,全程22.5公里,下45個灘,拐31道灣,既有自己別具一格的雄偉險峻,又有桂林灕江的清純秀麗。著名詩人賀敬之盛讚“資江漂流,華南第一”。資江兩岸植被保護良好,流量、流速相對穩定,似一條玉帶穿梭於奇山峻岭之間。
漂流風光旖旎的資江,猶如步入一條長長的山水畫廊。兩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雲煙縹緲,竹木蔥籠,山花爛漫,水鳥低飛,鶯啼婉轉。江面魚鷹竹筏穿梭於清澈江面;江畔竹籬茅舍,掩映於翠綠叢中,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倒影映水底,彩石鋪河床。江流水急,清澈見底,魚游水中,歷歷可見,白浪撲面,清風徐來。乘舟或漂流而下,山隨水轉,舞伴舟行,三彎九折,舟移景換。遠望,“山重水複疑無路”;近前,“柳暗花明又一村”,浪拍衣衫,亦驚亦喜,船在江上行,人在畫中游,令人心曠神怡,愜意莫名。沿岸景物琳琅滿目,奇觀迭出,“風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飲水”、“萬馬飲江”、“美猴王醉臥沉香寨”、“大將軍騎馬鎮天門”……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遊人擊掌叫絕,嘆為觀止,頓生“資江歸來不游江”之感。
行舟漂流資江河段,船泊兩岸,移步進入資江天門景區。駐足抬眼,但見奇峰聳峙,竹木蔥籠,綠樹紅樓,交相輝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懸崖峭壁,拾人工鑿出的1098級石級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亘古人跡絕至的神仙寨頂。既可飽覽山上原始森林真跡,又可俯瞰遠眺東、北、南面資江景觀。往西,沿山崖石腳而上,驀然抬首,頓見巨大石峰從頂至底被攔腰截斷,形成一道184米、寬不足2米、高50餘米的石隙,這就是莫不令遊人稱奇的“西面一線天”。往東,進入“天下第一藥谷”——百萬谷。沿群峰對峙間的一條山澗幽徑盤旋而上,可聞萬千奇藥異草靈氣,可撫交織古藤老蔓之乾,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韻仙泉,可靜聽幽林百鳥啁啾之樂,穿越“東面一線天”,上“天脊”,下“天梯”,盡覽水光山色,飽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氣,灑下一路歡聲笑語,戀戀不捨地向資江許諾:“再見”。
資江除具有原始、古樸、幽野的特色外,更富有一種靈動、秀麗之美。沿江分布的60多處景點,古怪稀奇,美不勝收,其中“風帆石”、“神象飲水”、“火炬山”、“將軍騎馬鎮天門”、“資江大佛”等景點形神畢俏,堪稱絕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五排河

五排河位於華南第一峰貓兒西南麓,發源於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資源縣境內第二大河,流經車田、兩水、河口三個民族鄉後,滔滔西去,匯入柳江,最後流入珠江,屬珠江水系。一縣之內的兩條大河,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資源旅遊的一大顯著特點。
經有關部門和專家多次考察後認定,五排河最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河段,是自車田鄉政府所在地的車田至河口鄉政府所在地的河口這一30餘公里的河段。峽深谷幽,灘險流急,山高石奇,兩岸風光優美,民俗風情濃郁,給來五排河漂流探險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
乘竹筏或橡皮船漂流五排河,簡直就是置身於幽谷探秘。彎多,山陡、林深、谷幽,一切塵世間的喧囂頓然銷聲匿跡,江流把人帶進了一個古樸、原始的純自然境界。
五排河河面寬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又一條,幾乎連成一體的急流險灘,漂流探險,橡舟飛流直下,排空的白浪迎面擊來,橡舟上下翻飛,左衝右突,入灘前一身乾爽爽的,出灘後即成了濕漉漉的。洶湧澎湃的五排河,猶如一頭脫韁的烈馬,在深山幽谷中騰挪馳騁。只要不畏險阻,一往無前,遊人最終就能馴服這匹桀驁不羈的烈馬,成為駕馭這匹烈馬的騎士。
到五排河探險覓勝,那古莽蒼源,那驚險刺激,足以讓凡人變作英雄,讓懦夫變成勇士,更使人享受到征服自然的無窮樂趣。
五排河漂流其間,身猶雲卷,虛幻迷離,驚險刺激,充滿回歸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專家確認為目前國內最為理想的、唯一能夠滿足世界急流回漩運動所有6個級別訓練的比賽要求的河段,被體育總局定為“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2001年成功舉辦了五排河全國漂流邀請賽,2005年舉辦了全國首屆自然水域漂流大賽,2006年舉辦了第一屆大眾漂流節。

寶鼎瀑布

寶鼎瀑布發源於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鼎,似一條銀色巨龍穿破雲天,氣勢磅礴,聲籟清絕。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從瀑頂到瀑底,幾經周折,形成九級直落寶鼎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贊之:“懸崖飛瀑,長如布、轉如傾、勻成簾”。寶鼎湖面積為705畝,最深處50米,平均深度35米,猶如一面大明鏡鑲嵌在群山之中,泛舟其上,湖光山色,盡入眼帘,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兩江四湖

基本簡介
兩江四湖景區[2],是指由灕江(市區部分)、桃花江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構成的環城風景帶。整個風景帶形成三個主題景區,即:以木龍古渡、古城牆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體現城市文化的木龍古水道景區;以山林自然野趣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空間特徵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通過重塑臨水地段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再現山水城的水系風采。
榕、杉湖景區
榕、杉湖景區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鑑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於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後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晶瑩剔透。日月雙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樑、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桂林山水(桂林旅遊資源總稱)

桂湖景區

桂湖景區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13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上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於一體的博覽園。澄碧的湖水,搖曳的枝頭,奇特的山峰構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邊,蕩漾湖中,棕櫚歡歌、崖花水藻、叢發清綺,老人高風等景漸入眼帘,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適恬靜,無處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木龍湖景區

景區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自然遺產範圍

Guilin Karst - Putao Fenling Karst Section,Guilin Karst - Lijiang Fengcong Karst Section(陽朔葡萄鎮峰從,灕江)

戶外攀岩

  1. 攀岩場
    月亮山,是陽朔最早地攀岩場。攀岩場地在山頂,大部分的攀登線路位於岩壁背面向西北處,共有14條打好膨脹錐的路線。8條在直壁上,2條位於月亮山拱形的左側和右側,另外4條在拱形向直壁過渡的位置。距離縣城8公里,從縣城坐車10多分鐘到景區門口,然後再步行30分鐘左右到山頂的攀岩場。這是幾條攀岩線路中比較難的一條,需要有些攀岩基礎。西街口郵局門口,是所有攀岩人集合的地方。一般去高田的麵包車就路過所有攀岩的場地,每人車價2元。從西街坐車大約10分鐘便可到山腳下,到岩壁後,要仔細地查看四周,有沒有可疑的人出沒,這裡可能隨時會有農民跳出來要錢,每人2~10元不等,同門山的農民收費2元,還給收據,其實這些都是不合法的。
  2. 大榕樹
    擁有目前國內最難的攀岩線路。共有7條打好膨脹錐的路線,其中2條位於岩壁的西側,需要穿過一個小村莊。距離縣城6公里,從縣城坐車10分鐘左右。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攀岩愛好者,最好不要涉足這裡,否則只能望崖興嘆了。
  3. 金貓洞
    是最適合初學者的攀岩場。有5條打好膨脹錐的路線,而且離縣城近、場地寬闊,圍觀者較多,距離縣城4公里,靠近公路,坐車8分鐘左右即到。
  4. 抱石
    也是一種攀岩的方式,但比攀岩難度小,器材的要求也低很多。陽朔的主要抱石場:江邊1號抱石場,有幾十條線路,難度不大。從陽朔西街步行至外賓碼頭,再沿江水逆行5分鐘就到。江邊2號抱石場,難度較大,適合有一定基礎的抱石愛好者。從陽朔西街步行至內賓碼頭(龍頭山碼頭),沿江流方向步行5分鐘即到。

飲食小吃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乾,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
桂林米粉有許多種,最有名的是馬肉米粉。它用特製的紅燒馬肉作配料,馬肉鮮嫩味香,壯陽補腎。過去吃馬肉米粉多用特製小碟來盛,米粉僅供一箸,上面有幾片薄薄的馬肉,再加以幾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醬,風味特佳。
狗肉 又稱地羊,是桂林傳統名吃,盛行不衰。狗肉以黃狗為上,白狗次之,黑狗為下。其吃法也多種多樣,既可以燉爛吃,亦可以紅燒,夏天涼拌,冬季火鍋。還有臘狗肉,春夏上市,其於柔韌中又帶甘美,為下酒佳肴。狗肉有溫補、滋陰作用。其烹製以桂北的靈川縣尤為有名。
啤酒魚 又稱陽朔啤酒魚,最早由個體攤點推出。當初只有幾家,而今縣城大小小的飯店,特別是陽朔西街,這個陽朔非常有名的一個品嘗美食的集中地。很多大排檔都有陽朔啤酒魚這道菜。業主說,這是招客菜;食客說,這是味道菜。因而,連老外也時常“光顧”這道菜。更為可喜可賀的是,2002年5月陽朔啤酒魚以外香內嫩,皮黃汁濃,入口唇齒留香在“奇山杯全國迷宗菜交流比賽研討會” 上一舉奪得金獎。
尼姑素麵 相傳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創。天長日久,製作方法廣為流傳。桂林尼姑面的精華的湯,湯是用黃豆芽、新鮮草菇、香菇、冬筍等久熬而成。湯色金黃,味鮮而甜,清香四溢。麵條用清水煮熟裝碗,將湯放人,再加上桂林腐竹、黃菜、素火腿、麵筋等素菜和佐料,鮮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園內月牙樓的最負盛名。
湯圓 桂林湯圓與眾不同,其個體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漿,壓乾成粉,再和成團做皮,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這樣,湯圓滑爽、營養豐富,是小吃中的名品。
馬蹄糕 主料為大米粉,把米粉裝入壯如馬蹄的木模,用黃糖粉、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製做簡便,吃來香甜撲鼻,鬆軟可口。一般多為個體攤擔現做現買。散見於各處街頭巷口。來往行人,即購即吃,甚為方便。
豆蓉糯米飯 將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飯糰,以甜豆蓉為主餡,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夾入些蔥花、油,米飯柔韌,餡心鮮香,饒有風味。現又有以香腸、煮牛肉等做餡的鹹糯米飯,亦別有風味。為桂林人早餐常見小吃。
桂林水糍粑 製做工藝精細,將上好糯米蒸熟後,用猛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宛若棉團狀,方取其細細的糯漿做成圓團入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再加上糯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些許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桂林松糕用糯米摻粳米適量磨成粉,稍摻些黃糖水拌勻,再將半乾半濕的米粉層層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時熟透即成。其味鬆軟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頭丁,其味更佳。桂林習俗,松糕一般用於喜慶場合,如生日賀壽、得子、新屋上樑等,常贈以松糕,以示慶賀。為桂林的著名風味小吃,今市場上亦不時有售。
桂林三寶桂林三寶”之一-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為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驕傲。桂林三花酒以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品質優良而倍受中外遊客的青睞。三花酒之所以優質,除了與採用清澈澄碧,無怪味雜質的灕江水、優質大米、精選的酒麴有關外,還因為桂林冬暖夏涼的岩洞所構成的特有的貯存條件,才使酒質愈加醇和芳香。行家們作出了“蜜香清雅,入口柔綿,落口爽洌,回味怡暢”的評價,正是對三花酒的肯定,難怪酒友們深愛三花!
“桂林三寶”之二-豆腐乳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一句話如是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豆腐香萬家”。遠在宋代,桂林的豆腐乳已很出名。桂林豆腐乳歷史悠久,頗負盛名,是傳統特產“桂林三寶”之一。桂林豆腐乳製做工藝細膩嚴謹,從磨漿、過濾到定型、壓乾、霉化都有一套零亂選材也很講究。制出豆腐乳塊小,質地細滑鬆軟,表面橙黃透明,味道鮮美奇香,幫助消化,是人們常用的食品,同時又是享飪的佐料。
“桂林三寶”之三-桂林辣椒醬桂林辣椒醬以獨特的風味冠壓群芳,不僅走俏國內,而且暢銷港澳及東南亞,與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一起被譽為“桂林三寶”。以大蒜頭為配料的是蒜蓉辣椒醬。再加入豆鼓就成為豆鼓辣椒醬,通常是選用優質紅辣椒、大蒜頭等剁碎,拌入豆豉,加入三花酒和細鹽等,密封入壇,數月之後始成。桂林辣椒醬油潤鮮辣,香醇可口,既可食用提味,還可作調味用。
2014年6月23日,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桂林為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榮登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旅遊線路

山水二日游
傳統的桂林旅遊線路,有山,有水,有洞,有公園,相對來說價格是比較高的,適合閒暇時間不多的遊客。
D1 灕江 陽朔 大榕樹 月亮山 世外桃源
D2 象鼻山 七星公園 疊彩山 伏波山 靖江王城
精華三日游
三天時間,在桂林市內的山光水色中盡情遊覽,前兩天看象鼻山、泛舟灕江、蘆笛岩探幽;第三天前往壯美的龍脊梯田,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D1 象鼻山 灕江
D2 疊彩山 蘆笛岩 七星公園 伏波山
D3 龍勝梯田
[人教版課標本第八冊課文]
2 桂 林 山 水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旅遊指南

桂林山水畫: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這些畫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以表現桂林山
水自然本性的律動與意韻為目的。桂林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在全國許多畫展、畫冊、報刊以及網路上,都隨處可見。中國歷史上就有很多畫家畫過桂林山水或以桂林山水成名,如15世紀的石濤及20世紀的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等。廣西老一輩畫家帥礎堅、陽太陽、黃獨峰、塗克、黃泰華等也曾經創作出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灕江山水作品,為灕江畫派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黃格勝為首的廣西一批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灕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藝術追求的畫家群體,這些畫家以共同的藝術表現對象和相近的繪畫風格,在國內畫壇獨樹一幟,引人矚目,逐漸形成了“灕江畫派”。
郵票
郵票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