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時的情緒和角度也是不同的。希羅多德把雅典的民主政治視為雅典之所以能在
希波戰爭中取勝的基本原因;他對雅典民主政治的頌揚,是與他對專制統治和獨裁政治的批判聯繫在一起的;他在描述雅典的民主政治時,充滿了一種自豪、昂揚的情緒。修昔底德對雅典民主政治的頌揚,恰恰反襯出那幾個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使整個希臘民族捲入戰火災難的政客們的可惡,反襯出使這種制度遭受破壞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可悲,反襯出人們對這種美好制度遭受破壞之後的痛惜。
修昔底德的這種情緒,使得他在
寫作手法上也獨具特色。他用簡練的文筆、精確的詞句,通過冷峻、樸實的
具體敘述,抒發了自己那種悲天憫人的真切情感,使得整部《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充滿著濃厚的悲劇氣氛,加強了作品的內在感染力量。這是他吸取了
希臘悲劇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他是想通過這種悲劇效果來強化著作內容在讀者頭腦中的印象,從而加強對後世的垂訓作用。
在寫作的過程中,修昔底德還大量借鑑了詭辯派哲學家的演說和修辭手法,以致於整部《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約有1/4的篇幅是
演說辭。這些演說辭優美感人、與內容情節交相輝映,不僅體現了當時古希臘人高超的演說技巧和修辭水平、強化了著作的感染力,而且還包含了豐富的
歷史信息。因為這些演說辭都是經過修昔底德的加工而成的。他坦誠地向讀者說明了自己在加工演說辭時所奉行的原則:儘量爭取忠實於原演講的基本意思、並根據當時的情況(時間、場合)推想演講者最可能說出的話語。修昔底德在“推想”當時情況的過程中,實際上就包含著他所理解的歷史過程。因此,書中的演說辭不僅是他強化著作效果的手段,而且也是他記錄歷史內容的方法。
為了使自己的著作更有效地發揮“垂訓”作用,修昔底德在整個敘述過程中十分注意克制個人的情感,儘量做到“客觀”和“公正”。書中處處充滿了冷靜、理智的精神,處處以平實、白描的筆法描述人事的過程及其前因後果,儘量避免做過多的個人評價和文辭性渲染。在敘述敵我雙方對同一件事情的解釋時,他往往能夠做到以相同的篇幅分配給雙方,既不
曲筆諱言,也不隨波逐流;無論是敵方對
雅典的種種指責,還是雅典對敵方的指控,他都照錄不誤。
修昔底德不僅在敘述史事時比較成功地克服了個人的情感,做到了“冷漠無情”,而且在評價史事時也能夠遵守“客觀”原則,按照一般的社會
道德標準來判斷人事的是非善惡。無論是雅典人還是
外邦人,無論是雅典的朋友還是雅典的敵人,無論是對雅典有利還是對雅典不利,修昔底德評判過的人物和事件基本上都是比較公平的。
正是因為修昔底德公平地、充分地敘述了史實,又以一般原則為標準進行了評判,因而使得他的著作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幾乎沒有人對他的記載表示過疑義。
主要作品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修昔底德在自己親身感受的基礎上、依靠敏銳的洞察力、發揮了卓越的寫作才能之後才完成的。這部著作體大思精、前後一貫,是預先訂好寫作計畫之後一氣呵成的。因此各個部分上下銜接、首尾相連,其間有嚴密的
邏輯性。它原先也沒有分卷,後來的校注家們把它分成8卷,每卷又分為若干章,但是各家在分章分段時卻有很大的不同。修昔底德的
寫作衝動,來自他對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深刻認識。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這次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我就開始寫這部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爭是一個偉大的戰爭,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更有記載的價值。我的這種信念是依據下列事實得來的:雙方都竭盡全力來備戰;同時我看到希臘世界中其餘的國家,不是參加了這一邊,就是參加了那一邊;即使那些目前還沒有參戰的國家,也正在準備參戰。這是希臘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動亂,同時也波及到大部分非希臘人的地區,可以說,幾乎全人類都將蒙受其影響……。”
修昔底德著
正因為修昔底德從戰爭之初就有這樣的認識,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十分用心地關注著戰局的變化,注意收集和整理資料,並擬訂了寫作計畫。等到戰爭結束、回到
雅典、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之後,他就開始實施自己的寫作計畫。從這部著作的結構安排來看,修昔底德是想把那場延續了27年之久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當作一個完整的過程、嚴格地按照年代順序加以敘述的。
第1卷:導論;其中第1章是自序,闡明了寫作的目的和方法,追溯了戰爭的遠因和近因。
第2卷:敘述戰爭前3年的戰況;其中第4章就是那篇著名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
第3卷:敘述第4~第6年的戰況。
第4卷:敘述第7~第9年的戰況;其中有雅典人在派勒斯的勝利、以及斯巴達人求和被雅典人拒絕的經過。
第5卷:敘述第11~第16年的戰況;其中有克萊昂陣亡和《尼西斯和約》的簽訂經過。
第6~7卷:敘述第17年的戰況;包括
雅典海軍遠征
西西里島上的
敘拉古以及全軍覆沒的經過,是全書中描寫得最精彩的篇章。第8卷:敘述第18~第19年的戰況;其中包括開俄斯等地的暴動和雅典內部的
黨爭狀況。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在敘述戰爭過程和分析歷史事件的
因果關係時,很注意把
經濟因素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他考察了當時希臘的一些經濟情況,記述了
雅典與
埃及等外邦之間的貿易情況,並特別指出了糧食貿易對雅典的重要性。在論述雅典的
戰時財政狀況對戰局的影響時,他曾強調指出:“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庫,要想支撐一個長期的戰爭是不可能的”。這些都說明修昔底德已經認識到了經濟在歷史發展以及社會興衰治亂中的作用。
修昔底德把當時
希臘哲學(主要是“詭辯派”哲學)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和
邏輯方法套用到了歷史研究之中,強調歷史研究必須堅持求實的原則、研究者必須堅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態度,為後世的歷史學家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修昔底德胸像修昔底德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前輩們,對紀事家們的作品和
希羅多德的著作都進行過批評。他主張歷史學不應該取悅流俗,而應該以敘述歷史的真實為最高目標。他認為:要使自己的敘述與歷史事實相符,要使一部歷史著作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歷史學家首先必須完全拋棄歷史著作之中的神話和傳說的因素,這是關鍵所在;其次,歷史學家必須儘可能地去親身經歷自己所記述的歷史事件。正如他在第5卷中所說:“我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整個過程,幸而我已成年,能充分了解這次戰爭的意義。為了明確地弄清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我乃細心觀察。事有湊巧,自從在安菲波里斯城下兵敗之後,我便度過了20年流放的生活,得以密切地觀察到交戰雙方的情況。而且因為自己閒著,便可以專心致志地對這些事進行深入的研究。”
修昔底德試圖站在世俗的立場上、從人事活動的角度總結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及其教訓,用以垂訓後世。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說出了他的基本觀點:“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
勞動成果。”他雖然也提到命運和神意,但是對宗教迷信式的解釋是持否定態度的。在他的著作中,沒有給超自然的力量留下任何位置;凡是涉及到“神”的地方,都是在批評人對神的
迷信行為;他始終堅持從社會本身尋找
社會現象的因果關係。另外,他筆下的“命運”或“神意”等概念的內涵,與其他古代史學家筆下的類似概念有著本質的不同:在他那裡,命運或神意只是偶然現象的代名詞,並沒有神靈事先和事後對人事的任何干預。他還曾經借伯里克利之口闡述過自己的“命運”觀:“事件的進程可能與人們的計畫相反是正常的,而這正是我們通常把某種出乎我們預料之外的事歸咎於命運的原因。”他還堅決拒絕把各種災變當作神靈對各種即將到來的人間禍福的預示,他指出:
日食、
月蝕、地震、風暴等都是
自然現象,不能把它們看作是吉凶禍福的徵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修昔底德身上表現出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
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像參考資料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這一概念來自
古希臘著名
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
斯巴達的恐懼”。(《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一章)即在現實中,兩個大國的
戰略判斷與感情好惡的致命結合,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導致健康的競爭變成你死我活的敵對,甚至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