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簡介
世界地圖是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使用
地圖投影方式
繪畫,在平面上用記號、圖形和文字表現。畫有
經線、
緯線、各國分界、地名、海洋、陸地等。在
地理學、
政治學、
自然學等領域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地圖自古被學者們通過外出考察所繪畫,在人造衛星出現以後,地圖的繪畫更加準確了。
通行分類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一種是以
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
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係,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另一種是以太平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係,將太平洋分割在圖幅兩邊。這兩種版本的世界地圖之所以成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於它們遵循了編制世界地圖的兩個重要原則,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陸地的原則和採用整15°經緯線劃分圖面的原則。
世界地圖的表示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選定
中央經線,中央經線既是投影到地圖上的中心線,也是投影的對稱軸。世界地圖上要表示整個球面的要素,相當於將球面沿一個方向切割後展開鋪平。中央經線選定後,其相隔180°的對應面即切割線也相應選定了,這個切割線就是地圖上的圖幅邊線,因此,選中央經線時,不能單純考慮要表示的重要內容分布在中央經線附近,使其變形最小,還要兼顧考慮其對應的切割線要不切割或儘量少切割陸地,以避免大塊陸地被分割在圖幅兩邊而影響閱讀效果和圖面的整體美。
“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常以西經30°經線為切割線;“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常以180°經線為切割線,當然,若以西經170°經線為切割線,則該圖上的陸地可完全不切割,這樣雖滿足了編制世界地圖的第一個原則,但表達時區時又會出現困難,因為世界時區是按照15°經線劃分的。
縱觀世界地理分布,毫無疑問,國際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和“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們分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切割線,堪稱
黃金分割線。這也是它們能夠通行的關鍵所在。
通行代表著一種流行的趨勢、一種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對於地球本身的客觀描述而言,地圖的表示不僅取決於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程度,還取決於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當今的世界地圖的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常用的
地圖投影就有二三十種。各國繪製世界地圖時,在力求準確的基礎上也儘可能使自己的國家處於比較突出的、易於充分直觀本國
地理環境的中心位置上,以方便使用,充分體現了“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中國現行的世界地圖就是國際上通行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模式,它以東經150°為中央經線、以西經30°為左邊經線和右邊經線,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係,加入了更多技術上的考慮。實際上,若選擇東經105°為中央經線,則中國的位置更為居中,但那樣的話,美洲大陸就被分割在地圖的兩邊,為保持世界各大洲的完整,因此較好、合理地選擇了這種中國偏左、日本偏中的圖面配置
早期地圖
早期世界地圖包括從
鐵器時代到
地理大發現和近代史現代地理學的出現時的地圖,往往存在著明顯的錯誤。
現代地圖
世界地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圖,一般畫有經緯線、地名等資料,使用者可以籍經緯線在世界地圖上找出各地方,也可以知道南極、北極的位址。有多種方法把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陸地只占一少部分。地表的總面積約510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積約36000萬平方公里,占地表總面積的70.8%;陸地面積約14900萬平方公里,占地表總面積的29.2%。也就是說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地表的陸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許多塊,通常人們把海洋所包圍的大面積陸地叫做大陸,小塊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為洲。這樣,地表的陸地共分6塊大陸:
亞歐大陸、
非洲大陸、
北美大陸、
南美大陸、
南極大陸和
澳大利亞大陸。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溝通的,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大洋。根據海陸分布形勢,可把世界海洋分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和
北冰洋。其間沒有什麼天然的界線,通常以水下的海嶺或某條經線為分界的。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懸殊,形態變化多端。
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等類型。它們以不同的規模在各大陸上互動分布,共同構成表面崎嶇不平的外貌。陸地上的山地,有兩條巨大的高山帶:一條為環太平洋高山帶,沿太平洋兩岸作南北向分布,即縱貫美洲大陸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和亞洲及澳大利亞太平洋沿岸與
東亞島弧上的山脈。另一條略成東西向,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北緣。其西部即阿爾卑斯山系及
阿特拉斯山脈,進入亞洲後,與土耳其高原南北兩側的山脈、
興都庫什山脈、
喀喇崑崙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等連為一體,又經
中南半島西部山地,一直延續到
巽他群島的南列島弧和環太平洋高山帶相接。兩大高山帶,是
阿爾卑斯運動的產物,地勢高峻、雄偉,多火山、地震。陸地上的平原,一般分布在大陸的中部,其東西兩側多被高山環繞,形成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帶,以美洲大陸為最顯著,澳大利亞大陸也有類似的地形結構。但在亞歐大陸上,平原主要展現在東西向高山帶以北,如
中歐平原、
東歐平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土蘭平原等;南面,平原多為大河沖積而成,並分布於高原之間,如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以及我國的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陸地上還廣泛分布著大片隆起的高原,它們一般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地殼相對較穩定,地面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陸的高原,亞歐大陸的
中西伯利亞高原、
蒙古高原、
阿拉伯高原、
德乾高原,南美大陸的
巴西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西北部高原等。南極大陸與非洲大陸相似,也以高原為主,但上覆巨厚的冰層。此外,在陸地上還有一些鑲嵌在年輕山脈之間的高原,地殼活動比較強烈,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
青藏高原、
安納托利亞高原、
伊朗高原,以及分布於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間高原等。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叫做島嶼。世界島嶼面積約占陸地總面積的7%,最大的島嶼是處在
北美洲東北部的
格陵蘭島。彼此相距很近的許多島嶼合稱為群島,如馬來(南洋)群島、
西印度群島等。半島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陸地,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如
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等。
世界地圖史
巴比倫地圖
地圖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幾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樣悠久。目前已經被發現的最古老地圖是巴比倫地圖,出現在古代的
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現在中東的伊拉克境內。考古學家在當地挖掘一個古老城市的廢墟時,發現了這一張地圖。
這張地圖,與其說是一"張",其實應該說一"塊",因為它是刻畫在陶片上的,大概是製作於四、五千年前。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人是先在濕軟的泥塊上刻畫上圖像,再將它放在太陽下烤曬,硬化之後就成為陶片圖。這一張陶片圖上面,刻劃的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城市,上面刻畫著山脈、河谷、及聚落。考古學者也發現了不同比例尺的泥塊圖,上面分別記載了街道、土地產權、城鎮位置,乃至於涵蓋整個巴比倫地區和天堂。相對於現代的製圖及測量水準而言,這些陶片圖是非常簡略的,但是它們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有集居的城市,也有了土地產權的觀念,所以才需要記錄土地產權的相關訊息。另外,科學家也發現這些地圖,是以十二進位的方式來記錄數字,跟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十進位系統不同。
西方的世界地圖
托勒密世界地圖
在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
古希臘在自然科學方面已有很大發展,尤其是數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地理學、地圖學等領域內出現了一批學者,並在理論上有了較大的創見。如當時已發現地球是個橢球體,並在地球劃分出經、緯度,到公元前二世紀時已利用天文法測定的經、緯度繪到地圖上,作為定向、定位的依據。這時還創立了圓錐與圓柱投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
地圖製圖的數學基礎。著名的數學、天文、地圖學家
托勒密(公元87―150年)著寫了8部地圖學著作《
地理學指南》是對地圖學發展的極大貢獻。所附27幅地圖,是世界最早的地圖集。他創造普通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兩種世界地圖的新投影。所繪的地圖在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且一直使用到十六世紀。《地理學指南》事實上就是一部關於數學製圖方法和測繪資料的彙編。其中六卷包括了8000個地點的經緯度記載,有350―500個是利用日晷測定,也可以說是一份標出地理坐標的城市和地方一覽表。他的地圖採用了希巴爾喬士將赤道按角度劃分為360度的概念,又把馬陵尼牛士假定的幸福島作為標準經線,從而提出了新的
經緯格線概念。托勒密進一步考慮了地圖投影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投影方法。一種是簡單的圓錐投影,具有從一點輻射出來的直
經線和弧形緯線。另一種是球面投影,只有相當於半球90度的經線是直線,其餘都是曲線。為了描繪局部地區,托勒密也採用過圓拄投影。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世界地圖原繪於公元二世紀。托勒密的地圖是西方古代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地圖上的一些概念,甚至在1538年
墨卡托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上,也還有著相當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代(公元400年)的世界輪廓:四海環繞的圓盤形狀,成為“中世紀”地圖學家們對世界的基本表達。
中世紀的倒退
在托勒密時代以後,即公元300至1300年前後(中世紀),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宗教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神話代替了科學,是歷史上,也包括地圖科學史上一個漫長的黑暗時代。歐洲的地圖製圖發展進入了大中斷時期,這時科學的地圖學幾乎完全被宗教寰宇觀製圖傳統所取代,地圖不再是反映地球的地理表象,而是成為神學著作中的插圖。這些圖把世界繪成一個大圓盤,
耶路撒冷在大園盤的中心,圓的南部一橫分別是尼羅河與
頓河,中間一豎為
地中海,構成丁字形水體,並分隔為亞、歐、非三個大陸。這類地圖幾乎千篇一律,為數不少。中世紀術語稱為“寰宇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5世紀。這個時期是歐洲地圖史上的一個大倒退時期。
地理大發現及墨卡托時代
偉大的探險時代始於14世紀中葉,歐洲的
航海家們憧憬著富饒的東方,尋找著新的航線。
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達加馬、
麥哲倫等先後完成了環球航行。隨著歐洲進入
文藝復興,航海事業日愈發達,航海家們探索了海路與各洲的沿海海灣與海港,新大陸南、北美洲的歐洲
地理大發現,使人們對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較完整的認識、成為完善世界地圖的基礎,也成為地圖發展的動力。16世紀,荷蘭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地圖學家
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他編制了新的《世界地圖》、《地球一覽》圖集,發明了等角正軸圓柱投影——墨卡托投影。這不僅把人們對世界逐漸完善的認識反映到地圖上,而且其等角航線為直線的特性,給當時歐洲航海事業巨大支持。墨卡托於1538年繪製了第一張世界地圖,這是從北極的角度俯視繪製而成。貼在他擁有的托勒密地圖集內。
墨卡托的地圖創作和理論結束了托勒密的傳統,開闢了近代地圖的先河,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古代地圖學以
天文定位和地理探險為基礎的特點。對西方地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亨利庫斯―馬特魯斯世界地圖
據說,15世紀90年代初期,哥倫布就是用這張地圖或者類似這樣的地圖,說服亞拉貢的斐迪南和
卡斯提爾(古代西班牙北部一王國)的
伊莎貝拉女王支持他的航海計畫的。這張地圖由生活在佛羅倫斯的德國製圖師亨利庫斯―馬特魯斯(Henricus Martellus)繪製,反映了當時有關世界形成的最新理論,以最為準確的方式將地球在一個平面上勾畫出來。這似乎證明,通過海路,歐洲和中國相距並不遙遠,這也正是哥倫布的主張。此外,該圖還首次記錄了
葡萄牙航海家在1488年發現的
南非好望角,證明在南面沒有陸地與亞洲相連,歐洲人可以通過海上抵達
東印度,而不必繞道穆斯林控制的土地。
瓦爾德塞米勒世界地圖
在這張由馬丁―瓦爾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繪製、
洛林公國一個智囊團拼湊的世界地圖上,“美洲”首次以單獨大洲的名稱出現。該圖還附有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製作的說明小冊子。由於深受
佛羅倫斯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著作的影響,林曼提出,正如哥倫布所想,美洲並不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因此,也應該像其他大洲一樣,有一個正式名稱,並最終以韋斯普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美洲”。或許是為了強調美洲的獨立存在,這張地圖顯示太平洋與南美洲西海岸重疊在一起,雖然太平洋的存在直至幾年後才得到證實。
實測成圖和專業地圖
17世紀以後,為了國家管理、瓜分控制殖民地以及戰爭的需要,大規模的三角測量和基本地形圖測繪逐漸形成地圖科學發展的主流。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如望遠鏡的發明改進了
羅盤儀、平板儀和
經緯儀;微積分等數學的成就,促進了
地圖投影學的發展;具有計量概念的等高線成為壓倒優勢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圖要素和符號比例分級概念逐漸加強。這一切奠定了近代地圖學的初步基礎。地形圖測繪以西歐各國為最早,其中卡西尼兄1730―1780年在法國測繪的地圖,精度比較高。在大革命之後不久,法國即完成了全國1:50000的地形圖,在當時已是最精詳的地形圖了。
18世紀、19世紀,人們對地球表面的位置和輪廓已基本清楚,更進一步對各區域不同領域的深入研究愈顯重要。加之自然科學的急劇分化和分工,印刷技術的改進等,出現了專門地圖的編制。德國自然科學家
洪堡創造了氣候等值線圖專題製圖方法;1881年俄國的卡賓斯基提出了國際統一地質符號的建議;而德國伯爾和斯《
自然地圖集》的問世,基本上形成了專題地圖集的雛形。
彼得斯世界地圖
在一幅平面圖上反映真實的球型地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所熟悉的“墨卡托”投影圖雖然描述出大陸塊的正確外形,但卻因過於注重北面富饒的國家而令大陸塊的比例出現扭曲。德國人阿諾―彼得斯(Arno Peters)尋求解決這個問題。他在1974年繪製的世界地圖理清了這種關係,還突出了第三世界。
中國的世界地圖
截止至2017年,有確切的地圖實物證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地圖就已經編製得十分精美。中國神話傳奇式地圖:《
山海經圖》這是中國對世界最早的認識。中國的地圖繪製到了明朝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
《大明混一圖》
《
大明混一圖》繪製
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該圖長3.87米,寬4.75米。這幅極其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
《大明混一圖》向世人表明,這幅由中國人繪製的地圖比西方
探險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謂歐洲人最早發現非洲的歷史需要改寫。
《鄭和航海圖》
在明朝的眾多地圖中,《
鄭和航海圖》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響的航海圖,共包括20頁航海地圖、109條針路航線和4幅過洋牽星圖,航海地圖高20.3厘米,全長560厘米,包含500個地名。
鄭和七次航海,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舉,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後近30年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餘國,對促進我國與世界的交往, 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極大的作用。這其中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 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
明代的地圖較發達,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技術由一些
傳教士逐步在華傳播,地圖製圖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義大利人
利瑪竇來華,第一次把西方繪製的世界全圖傳入中國,把中國的資料補充進去, 充實豐富了地圖內容,
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續此之後,西方傳教士也陸續來華繪製了一些,這些世界地圖經過修編後, 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繪圖成規,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特點:
1.把地圖的
中央經線置於中國,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圖面配置。
2.採用測量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繪製地圖。
3.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平分為南北兩半球,劃出了南北二
回歸線與南北二極圖線。相應形成氣候的帶、溫帶與寒帶。
4.擴大了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5.對外國地名的翻譯起了一個譯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