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簡史,理化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套用領域,工業用途,醫療用途,分布情況,安全措施,健康危害,危害防治,毒理資料,中毒症狀,毒理作用,毒性危害,儲存運輸,檢測方法,
研究簡史
前10世紀時,古代中國就已經把雌黃作為一種顏料使用。
前340年,希臘人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記載了礦坑中發現雄黃之類的物質,雞冠石經水溶解可毒殺鳥獸等現象。
8世紀時,古希臘科學家
希波克拉底把雄黃和雌黃套用於醫藥,用來治療潰瘍。
13世紀時,德國鍊金家阿爾伯特·馬格努斯(Albert Magnus)利用鍊金術首次用硫化砷與肥皂通過加熱方式來製得單質砷。
18世紀時,瑞典化學家、礦物學家布蘭特闡明砷和三氧化二砷以及其他砷化合物之間的關係。
1905年,埃利切首次合成了可以用來抗
錐蟲的有機砷化合物胂苯胺,從此含砷藥物開始套用於臨床範疇。
2017年10月27日,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砷和無機砷化合物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2019年7月23日,砷及砷化合物被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一批)。
理化性質
物理性質
砷是類金屬元素,有灰砷(金屬砷)、黃砷和黑砷三種同素異形體。常溫下灰砷最穩定,具有金屬性,質脆而硬、不溶於水、密度5.73g/cm,熔點814℃,沸點615℃,可升華。砷以三價和五價狀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砷的氧化物主要為
三氧化二砷(As
2O
3)和五氧化二砷(As
2O
5)。As
2O
3俗稱砒霜,為白色粉末,微溶於水,劇毒。As
2O
5又稱砷酐,為白色無定形固體,高毒,易溶於水,在空氣中易潮解,315℃時分解為As
2O
3和O
2,砷的硫化物主要為三硫化二砷(As
2S
3)和五硫化二砷(As
2S
5)。As
2S
3為黃色或紅色單斜晶體,微溶於水,溶於
乙醇。As
2S
5為黃色或橘黃色粉末,不溶於水,溶於鹼可生成
砷酸鹽及硫代硫酸鹽。
化學性質
砷在乾燥的空氣中是穩定的,但是在潮濕的空氣中,砷的表面會被慢慢氧化,開始時變成古銅色,最後變成黑色。在空氣中加熱砷,會生成三氧化二砷(六氧化四砷)。如果條件適宜,這個反應會發出磷光。在加熱的氧氣中點燃砷,會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砷(十氧化四砷)。
砷與氟氣(F2)發生反應,可以生成氣態的五氟化物氟化砷(Ⅴ)。
砷在可控條件下與
氟氣(F
2)、氯氣(Cl
2)、溴單質(Br
2)、碘單質(I
2)分別反應生成三鹵化物氟化砷(Ⅲ)(AsF
3)、氯化砷(Ⅲ)(AsCl
3)、溴化砷(Ⅲ)(AsBr
3)和碘化砷(Ⅲ)(AsI
3)。
非氧化性酸不與砷發生反應,但稀硝酸和濃硝酸能分別把砷氧化成亞砷酸H3AsO3和砷酸H3AsO4。熱的濃硫酸能將砷氧化成As4O6。
溶鹼能將砷氧化成亞砷酸鹽,並析出氫氣:
但鹼的水溶液就不與砷發生反應。
套用領域
工業用途
砷及其化合物用途廣泛。砷可作為合鑄劑用於增加鑄件的硬度、韌性和防腐能力;有機和無機砷農藥用於殺蟲、殺菌、除草和滅螺等;As
2O
3用於
玻璃脫色劑、皮毛消毒防腐劑等;砷化鈉用於木材防腐;雄黃用於製造鞭炮、焰火及油漆和顏料。
砷用於固態電子元件的摻雜半導體,有砷化鎵(GaAs)、砷化銦(InAs)等。GaAs作為第二代半導體的代表,是鎵與砷按1:1的原子比化合形成的金屬間化合物,廣泛套用於
二極體、顯像管、微波爐和太陽能電池等。砷化鍺鎘(CdGeAs
2)是一個黃銅礦類半導體,具有優越的非線性光學性質,因此砷化鍺鎘晶體在光電領域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倍受國內外矚目。
砷由於同時具有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與金屬化合可以生成砷合金,而含砷合金能有效地改善原合金的性質。
醫療用途
砷在抗癌方面的研究比較早,臨床證明氧化砷對抗癌有較好的效果。大量體外研究結果表明,As2O3在低濃度(0.1—0.5μmol/L)下,可誘導食管癌細胞分化;在0.5—2.0μmol/L濃度下,As2O3可誘導多發性骨髓瘤、肝癌、惡性淋巴瘤、肺癌、結腸癌等細胞凋亡。在3.0—14.0μmol/L濃度下,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宮頸癌、乳腺癌等細胞凋亡。在0.1—100.0μmol/L濃度下,可誘導胃癌細胞凋亡。As2O3對多種實體瘤的治療非常有效,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甲基化代謝產物成為很有潛力的抗腫瘤藥物。
分布情況
砷在
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約1.5mg/kg。自然界中砷極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多以
砷化物存在於岩石、煤炭、空氣、土壤、地面和地下水中。在岩石和煤炭中主要以砷黃鐵礦(FeAsS)、
雄黃(As
4S
4)和
雌黃(As
2S
3)等硫化物形態存在;空氣、土壤、沉積物、水及陸生植物中主要以亞砷酸鹽、砷酸鹽等形態存在;在海產品中則以
砷甜菜鹼、砷膽鹼、砷糖和砷酯等形態存在。空氣中砷主要來源於砷礦開採冶煉、含砷材料焚燒和含砷塵土,通過降水到達地面,並隨水流遷移。水中的砷主要是砷酸鹽,可被水生微生物轉化為亞砷酸鹽和有機砷。土壤中的砷主要為無機砷,大部分是交換態及難溶性砷,吸附於黏粒表面的交換性砷可被植物吸收,而難溶性砷很難被吸收,累積在土壤中。
在自然界中可以發現砷的單質,但是更常見的是砷的多種化合物。毒砂(FeAsS)分布在
法國、德國、義大利、
羅馬尼亞、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北美洲,是最常見的砷礦。
安全措施
健康危害
凡與砷及其化合物有關的
冶金、
有色金屬冶煉、
輕工業、
農藥、
醫藥等領域、在作業、貯存、運輸及使用過程中均可接觸到砷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等途徑進入生物體。特定地理環境下的居民由於長期飲用高砷水或敞灶燃用高砷煤,可從飲用水、砷污染的食物或空氣中攝入過量砷化物而發生中毒,即地方性砷中毒。
危害防治
螯合劑二巰丙磺鈉可與砷離子結合,幫助人體將砷自然排出體外。它會綁定砷離子,通過體循環將其過濾出腎臟。洗胃也是常用的手段,如果在攝入不久後立即洗胃的話中毒症狀會有明顯好轉。
改飲低砷水是預防飲水型砷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另外有研究發現,水果等抗氧化物質的攝入可能對砷中毒起保護作用。對含砷毒物要嚴加保管:砷劑農藥必須染成紅色,以便識別並防止與麵粉、面鹼、小蘇打等混淆。外包裝必須標有“毒”字。剩餘的拌砷毒谷、毒餌應深埋,剩餘的藥種,應絕對禁止食用或作飼料。凡接觸過砷製劑的器具,用後必須仔細刷洗,並不得再盛裝任何食物。禁止用加工糧食的碾子等磨壓砷製劑。
毒理資料
中毒症狀
慢性砷中毒表現為毛髮脫落、皮膚黏膜損害、消化不良等。急性砷中毒的症狀為嘔吐、腹瀉、腹痛、頭痛、頭暈、昏迷等。
毒理作用
砷作為毒藥會與人體內所有細胞中含硫團的酶相結合,它可以阻斷細胞能量的產生,使細胞蛋白匱乏並阻止其自我修復。氣化的砷被稱為砷化氫,會破壞紅細胞。
毒性危害
飲料中含砷較低時(10~30mg/g),導致生長滯緩,懷孕減少,自發流產較多,死亡率較高。骨骼礦化減低,在羊和微型豬還觀察至心肌和骨骼肌纖維萎縮,
線粒體膜有變化可破裂。砷在體內的生化功能還未確定,但研究提示砷可能在某些
酶反應中起作用,以
砷酸鹽替代磷酸鹽作為酶的激活劑,以
亞砷酸鹽的形式與
巰基反應作為酶抑制劑,從而可明顯影響某些酶的活性。有人觀察到,在做血
透析的患者其血砷含量減少,並可能與患者
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血管疾病有關。
單質砷無毒性,砷化合物均有毒性。三價砷比五價砷毒性大,約為60倍;按化合物性質分為無機砷和有機砷,無機砷毒性強於有機砷。人口服三氧化二砷中毒劑量為5~50mg,致死量為70~180mg(體重70kg的人,約為0.76~1.95mg/kg,個別敏感者1mg可中毒,20mg可致死,但也有口服10g以上而獲救者)。人吸入三氧化二砷致死濃度為0.16mg/m(吸入4h),長期少量吸入或口服可產生慢性中毒。在含砷化氫為1mg/L的空氣中,呼吸5~10分鐘,可發生致命性中毒。
三價砷會抑制含-SH的酵素,五價砷會在許多生化反應中與磷酸競爭,因為鍵結的不穩定,很快會水解而導致
高能鍵(如ATP)的消失。氫化砷被吸入之後會很快與紅血球結合併造成不可逆的細胞膜破壞。低濃度時氫化砷會造成溶血(有劑量-反應關係),高濃度時則會造成多器官的
細胞毒性。
腸胃道、肝臟、腎臟毒性:腸胃道症狀通常是在食入砷或經由其它途徑大量吸收砷之後發生。腸胃道血管的通透率增加,造成體液的流失以及低血壓。腸胃道的黏膜可能會進一步發炎、壞死造成
胃穿孔、出血性腸胃炎、帶血腹瀉。砷的暴露會觀察到肝臟酵素的上升。慢性砷食入可能會造成非肝硬化引起的門脈高血壓。急性且大量砷暴露除了其它毒性可能也會發現
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絲球壞死而發生蛋白尿。
儲存運輸
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內相對濕度不超過80%。包裝必須密封,切勿受潮。應與氧化劑、酸類、鹵素、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檢測方法
砷斑法又稱為古蔡氏法(Gutzeit),是一種傳統的半定量測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金屬鋅與酸作用產生新生態的氫,與樣品中的微量亞砷酸鹽反應生成具揮發性的砷化氫,遇溴化汞試紙產生不同程度的黃色、棕色至黑色的砷斑,砷斑顏色的深淺和樣品中的砷含量成正比,將樣品砷斑與同等條件下一定量標準砷溶液所產生的砷斑比較,以判定砷鹽的。
銀比色法是傳統的定量檢測砷的方法。其原理是在酸性介質中,氯化亞錫和碘化鉀將高價砷還原為亞砷酸,然後用鋅粒將亞砷酸還原為砷化氫氣體。
把砷化氫氣體通入吸收液,與溶於三乙醇胺-氯仿中的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銀作用,生成棕紅色的膠態銀,與標準比較定量。該法的優點是成本低、簡易、靈敏、重複性好和回收率高,缺點是操作過程煩瑣、有毒性、分析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