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來源於胰腺的α1細胞。
臨床表現
胃泌素瘤雖多數為惡性,但因
瘤體小,發展緩慢,所以腫瘤本身很少引起明顯的症狀,到疾病的晚期,方出現惡性腫瘤浸潤的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與大量胃酸分泌有關。
1.
腹痛:由於
消化性潰瘍所致,可有消化性潰瘍的家族史。這是由於胃泌素強烈而持續刺激
胃黏膜,使胃酸和
胃蛋白酶大量分泌所致。潰瘍常呈單個,也可多個,直徑一般<1厘米,少數可>2厘米。
2.腹瀉:患者可伴有腹瀉。部分病例腹瀉可發生於潰瘍產生時,可為本病的初發症狀或惟一症狀。少數患者僅有腹瀉而無潰瘍存在。腹瀉常呈大量、水樣和
脂肪瀉。每日可10~30次。嚴重者可產生水及
電解質紊亂,而出現脫水、
低鉀血症和
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
檢查
胃泌素測定
診斷胃泌素瘤的最靈敏和具有
特異性的檢測方法是測定血清胃泌素濃度。胃泌素瘤患者
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常>150pg/ml,平均水平接近1000pg/ml。臨床上有消化性潰瘍症狀和高胃酸分泌的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濃度明顯增高時(>1000pg/ml),胃泌素瘤的診斷即可成立。
X線鋇餐檢查
放射影像異常對診斷胃泌素瘤有一定價值,
胃皺襞常明顯突起且胃內含有大量液體,整個十二指腸和部分
空腸的
黏膜皺襞變厚增寬,
十二指腸擴張,小腸襻彼此分開,小腸腔記憶體在大量液體,造成鋇劑不規則絮狀沉澱。上
消化道鋇餐檢查一般不能顯示胰腺胃泌素瘤,但常可發現突出於十二指腸壁的腫瘤。
激發試驗
促胰液素激發試驗: 是判斷胃泌素瘤患者最有價值的刺激試驗。靜脈注射促胰液素後,超過95%的胃泌素瘤出現陽性反應,本試驗的假陽性罕見。
鈣劑激發試驗: 80%的胃泌素瘤患者在輸注鈣劑後表現胃泌素釋放增多,且多數胃泌素瘤患者濃度增加顯著(增加量>400pg/L),最高胃泌素濃度通常在注射初始就達到。鈣劑激發試驗的敏感度和特異性較促胰液素激發試驗差。若胃泌素瘤患者對促胰液素激發試驗無陽性反應,一般也不會對鈣劑激發試驗發生反應。
標準餐刺激試驗:標準餐包括1片麵包、200ml牛奶、1個煮蛋、50g乳酪(包括20g脂肪,30g蛋白質,25g糖類),攝食前15分鐘、0分鐘以及攝食後每隔1分鐘分別抽血測定胃泌素值,直至攝食後90分鐘。上述檢查應在開始任何激發試驗(如促胰液素激發實驗)之前完成。如果高胃泌素血症系由胃酸缺乏或胃酸過少引起,則沒有必要做胃泌素瘤的進一步檢查。
診斷
鑑別診斷
消化性潰瘍以單個潰瘍或胃、十二指腸均有一個潰瘍(複合性潰瘍)多見,胃或十二指腸多發性潰瘍相對少見。
胃癌和胃泌素瘤相似之處是內科治療效果差以及腹腔內轉移,但胃癌很少合併
十二指腸潰瘍,也無高胃酸和高胃泌素分泌特徵,胃鏡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查有鑑別診斷價值。
治療
H2受體阻滯藥和
質子泵抑制藥的問世使該症合併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和
病死率都大大降低,從而有效地規避了全胃切除術。胃泌素瘤對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並發的潰瘍而是惡性
腫瘤的侵襲。胃泌素瘤患者的
治療目標是控制潰瘍,防止
併發症及控制腫瘤發展。
內科治療
胃泌素瘤患者內科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臨床症狀、抑制胃酸分泌和防止消化性潰瘍。所有胃泌素瘤患者都應周期性滴定胃酸濃度以決定製酸藥的用量,應達到在下一次
給藥前將胃酸分泌降至低於10mmol/h水平。
質子泵抑制藥質子泵抑制藥: 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通過與壁細胞的H+-K+ATP酶不可逆結合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其效果可持續超過24小時,很多患者可每天給藥一次。
H2受體拮抗藥:H2受體拮抗藥可緩解症狀,減少酸分泌和治癒潰瘍。西咪替丁是第一個被證明有效的H2受體拮抗藥,可治癒80%~85%的胃泌素瘤患者的潰瘍,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同樣有效。H2受體拮抗藥與抗膽鹼能藥物聯合套用可增加H2受體拮抗藥減少胃酸分泌的療效。
奧曲肽:通過直接抑制壁細胞及胃泌素釋放而減少胃酸分泌。人工合成的奧曲肽類似物半衰期達2小時,可皮下注射。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濃度16小時,降低胃酸分泌18小時,其長期套用與奧美拉唑相比並無優越性,但可用於短期內需胃腸道外給藥的制酸劑治療的胃泌素瘤患者。
外科治療
手術切除胃泌素瘤是最佳治療方法,治療目標是通過手術徹底切除腫瘤,消除高胃泌素分泌、高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潰瘍,保護患者免受惡性腫瘤的侵害。
化療
對惡性胃泌素瘤有不同的化療方案,包括鏈佐星(
鏈脲黴素)、鏈佐星(鏈脲黴素)加5-
氟尿嘧啶、或兩者合用再加
阿黴素。化療不能減少胃酸分泌,但干擾素可使25%轉移性胃泌素瘤患者腫瘤停止生長,對縮小腫瘤體積和減輕腫瘤包塊壓迫或侵襲所引起的症狀有一定效果。
預後
胃泌素瘤套用一般的制酸和抗膽鹼能藥物只能取得暫時的療效,很難完全治癒。
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