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

史蒂芬·桑德海姆

STEPHEN SONDHEIM一般指本詞條

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國作詞人、作曲人,號稱概念音樂劇鼻祖。

曾獲得奧斯卡獎1次、托尼獎8次、 葛萊美獎多次、普利茲戲劇獎1次,及托尼獎戲劇終身成就獎,截至2021年11月27日,是獲得托尼獎次數最多的作曲家。他知名的作品有:《夥伴們》、《春光滿古城》、《理髮師陶德》和《拜訪森林》等。他曾在1973年到1981年期間擔任美國劇作家協會主席。他的著名作品改編的電影包括《西區故事》《理髮師陶德》《魔法黑森林》等,且電影獲得奧斯卡獎等多項獎項。在紐約百老匯有一座劇場以其名字命名。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26日,史蒂芬·桑德海姆在自己位於康乃狄克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介紹

  • 本名:史蒂芬·桑德海姆
  • 外文名:Stephen Sondheim
    Stephen Joshua Sondheim(本名)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
  • 出生日期:1930年3月22日
  • 逝世日期:2021年11月26日 
  • 星座牡羊座
  • 代表作品春光滿古城、理髮師陶德、拜訪森林
  • 別名:史蒂芬·喬舒亞·桑德海姆、史蒂芬·桑德海姆
  • 職業:作詞人、作曲人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音樂劇生涯,社會活動,人物逝世,主要作品,音樂劇作品,音樂專輯,參演電影,作品簡介,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30年3月22日,桑德海姆出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製衣商家庭。雖然他並非出生於音樂世家,但有著身為製衣商的父親和服裝設計師的母親,他們和紐約演藝界有著很深的工作淵源,所以,他一方面從小受到了富裕家境所提供的良好音樂教育,另一方面又依託父母的職業便利,經常置身於劇院演出的環境,很早便培養出對百老匯音樂劇的濃厚興趣。
後來,桑德海姆通過父母的生意關係結識了音樂劇界的傳奇人物奧斯卡·哈默斯坦二世,並有幸從十一二歲起就在這位大師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劇創作藝術。也許是因為看出了桑德海姆的音樂才華,哈默斯坦對這個10歲時父母離異,小小年齡便顯得安靜早熟的聰穎少年喜愛有加,喜愛程度甚至勝過了自己的幾個親生兒子,允許他隨時過來居住。對父母離婚後隨母親生活的小桑德海姆而言,哈默斯坦先生亦師亦父,是他成長道路上的指路人,老先生所從事的音樂劇創作自然也成為他眼中最了不起的職業。於是,小桑德海姆早早下定決心,立志要成為像哈默斯坦先生那樣偉大的音樂劇創作者,但從桑德海姆日後的成就看,他對作詞的興趣好像遠沒有作曲來得大。
1948年3月,哈默斯坦先生邀請小桑德海姆一道出席自己與理察·羅傑斯的最新音樂劇大作《旋轉木馬》(Carousel)在紐哈芬(New Haven)劇院的首演,以此作為少年的15歲生日禮物。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R&H組合最鐘愛的作品也是音樂劇史上里程碑式的傑作,當年的首演自是讓小小年紀的桑德海姆深受震撼。
幾個月之後,桑德海姆和學校戲劇社的同學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並創下了該校學生戲劇票房的最好紀錄。桑德海姆得意洋洋地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哈默斯坦先生過目,卻被哈默斯坦一撕兩半,因為這是他見過的最差勁作品。桑德海姆大受打擊,卻因羞蒙福,得到了所有音樂劇創作者夢寐以求的“九陽真經”: 整整一下午,哈默斯坦先生耐心地為這位15歲的少年詳細講解音樂劇創作藝術,將自己數十年創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傾囊相授。
多年之後,桑德海姆在回憶往事時依舊感嘆:那一個下午他所領受的創作神功,比許多同行埋頭苦修一輩子所能學到的更多更寶貴。此後,經大師妙手點化,桑德海姆如有神助,逐漸在音樂劇界嶄露頭角。

音樂劇生涯

比起十六七歲就從學校退學走上音樂劇創作道路的天才少年韋伯,桑德海姆可算是循規蹈矩的乖乖牌學生。在威廉士學院(The Williams College)學習音樂並順利畢業後,20歲的桑德海姆獲得了在百老匯名作曲家米爾頓·巴比特(Milton Babbitt)門下學習的機會。到他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周六夜晚》(Saturday Night)問世,桑德海姆已是25歲的“大齡青年”了。難怪桑德海姆長韋伯整整18歲,卻總是被視作韋伯同時代的創作者。鑒於這位大師是能詞會曲的全才型人物,其大器晚成倒也算是厚積薄發。
桑德海姆以詞作者的身份出道,當他懷揣未完成的《周六夜晚》四處尋求發展機會的時候,又得一位貴人相助,他便是著名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伯恩斯坦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的天賦,安排他協助自己寫《西區故事》的歌詞,說是協助,當然有些讓年輕人乾點雜活先鍛鍊一下的味道,所以,儘管《西區故事》詞作者署了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實際上基本是由桑德海姆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當時音樂劇界仍有重作曲而輕寫詞的風氣,桑德海姆一開始本想推辭,但在詞作名家哈默斯坦的勸說下終於改變了主意,踏踏實實地在劇組中做起這份不起眼的工作。
很多時候,聽得老人言不但會避免吃虧,而且還賺大便宜。1957年,《西區故事》正式上演,好評如潮,27歲的桑德海姆成為最大的贏家,他的名字與伯恩斯坦(作曲)、哈羅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製作)、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導演、編舞)這些業界巨擘放在了一起,知名度陡增,他與製片人普林斯也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合作。
不過,天降大任於著名音樂劇大師前,還有個苦其心志的過程。桑德海姆隨後的發展也跌了幾個跟頭。《西區故事》之後,他著手將《周六夜晚》搬上舞台,孰料大功告成的關頭,製作人卻不幸病逝,連帶使《周六夜晚》的上演胎死腹中。受此打擊的桑德海姆振作精神,接受了傑羅姆·羅賓斯和阿瑟·勞倫斯的邀約,準備進行新音樂劇《玫瑰舞后》(Gypsy)的創作,但出演此劇的音樂劇天后伊瑟·門曼(Ethel Merman)卻不樂意,她堅持認為桑德海姆資歷尚淺不足以挑起作曲的重擔。未來的大師當然牛不過已成名的大腕,桑德海姆再次在哈默斯坦的鼓勵下心不甘情不願地成了詞作者。好在《玫瑰舞后》上演後大受歡迎,至今復排三次仍是欲罷不能,桑德海姆也憑藉出道後的這兩部佳作,一舉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著名詞作家”。
眼見桑德海姆只能在作詞領域裡打轉,好朋友哈羅德·普林斯看不下去了,給了他一個創作新劇《論壇路上趣事多(又譯春光滿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的機會。這一次桑德海姆終於如願以償,一人包攬了詞曲創作。和他後來那些揮舞著挑戰傳統大旗顛覆音樂劇界的作品相比,這部鬧劇儘管突破了百老匯舞台開場“一見鐘情”、結尾“皆大歡喜”的陳舊套路,卻仍算是循規蹈矩之作。該劇1962年上演後贏得了多項“托尼獎”,唯獨桑德海姆急切盼望獲得肯定的作曲卻連個提名獎都沒拿到。不過這種結果和他兩年後的《人人都能吹口哨》(Anyone CanWhistle)相比已經有天壤之別,那部戲首演7天后就被迫停演,對桑德海姆的自信打擊很大。
借著大師的名頭,《人人都能吹口哨》的價值到今日也終於獲得了世人承認,但在當時它過於曲高和寡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部戲的失敗對桑德海姆的職業生涯造成了嚴重影響:此後的五六年間,他被迫重操舊業當起了詞作者,因為再沒人有膽量請他來作曲了。
進入70年代,桑德海姆終於迎來了鹹魚翻身的機會,這次伸出援手的又是哈羅德·普林斯。1970年,由桑德海姆作詞作曲、普林斯導演製作、改編自喬治·佛斯(George Furth)作品的新劇《夥伴們》(Company)成功上演,成為這對黃金組合在百老匯揚名立萬的開端。
《夥伴們》是最富桑德海姆特色的作品之一,它打破了傳統舞台劇的線性敘事結構,劇情只能用“一個逃避婚姻的單身男子和他的5對夫婦朋友間的故事”這種含混不清的說法來表達。原本至關重要的情節成了劇中可以捨棄的元素,創作者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概念才是全劇表現的重點。這種舍情節而就概念的創舉標誌著音樂劇的新生流派“概念音樂劇”誕生了,桑德海姆也因此被人冠以“概念音樂劇鼻祖”的法號。
不過在當時,人們並沒有對這種創舉的意義有更多深刻體會。這齣新劇通過劇中人的視角所表現出的對傳統婚姻價值的質疑,以及對都市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深刻探討,才是它造成轟動的主要原因。《夥伴們》既讓觀眾大笑,也令人們若有所思,這種舉重若輕的表現手法備受票房和“托尼獎”的肯定,桑德海姆從此名聲大振,他的鐵桿戲迷也日益增多。
出了名什麼都好辦,一年後,桑德海姆的《富麗秀》(Follies)與觀眾見面了。《富麗秀》原名《樓上佳人》(The Girls Upstairs),早在《夥伴們》之前就已開始構思。這齣戲長達14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風格與《夥伴們》一脈相承。它以富麗秀女郎數十年後故地重聚的所見所聞,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的美國社會變遷。這樣的題材若是交由他人創作,多半會將表現的重心放在時光飛逝青春不再的感傷上,但桑德海姆卻通過讓兩對老夫婦回首往事,極力表現他們對過往錯失的遺憾,可謂獨闢蹊徑。在音樂創作方面,為了讓觀眾產生恍若回到從前的感覺,桑德海姆全力打造百老匯“富麗秀”時期的音樂氛圍,在作品中融入那個年代的埃爾文·柏林(Irving Berlin)、柯爾·波特(Cole Porter)、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等人的風格,其作曲天賦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富麗秀》的奢華場景製作也開創了巨型音樂劇(Mega-musical)之先河,儘管這種豪華的場面在當今音樂劇舞台上愈演愈烈,但由此導致的超高成本當時卻讓《富麗秀》賠了個血本無歸。
輸了票房贏了口碑的桑德海姆此後為生計考慮略有收斂。1973年,他推出了與普林斯聯手打造的《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這部音樂劇改編自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夏夜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桑德海姆在劇中採用了一種在他的作品中相當少見的輕盈柔美風格,在旋律中甚至有拉威爾(Maurice Ravel)、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以及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等音樂家作品的影子。《小夜曲》採用了桑德海姆作品中少有的皆大歡喜式結尾,不過,這個結局竟是緣自兩對分崩離析的婚姻——桑氏的顛覆手法真是無孔不入。
《小夜曲》為桑德海姆贏得了大把獎項,票房收入也頗為可觀。托此劇的福,桑德海姆終於有了他的第一首熱門單曲《讓小丑進來》(Send In The Clowns)(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這也很可能是他唯一的一首……)。但他接下來的作品卻又重蹈叫好不叫座的覆轍。1975年,野心勃勃的桑德海姆將大作《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搬上舞台,該劇劇情跨越了整整120年的近代日本史,創作風格深受日本歌舞伎的影響,並大膽使用亞洲演員和東方樂器。在劇中桑德海姆毫無顧忌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衝突,批評西方資本主義在入侵東方世界的同時,對東方文化毀滅性的影響。看來忠言逆耳,因為西方觀眾顯然被桑德海姆惹惱了,不願掏錢支持它的票房。
1979年推出的《斯維尼·托德:艦隊街的惡魔理髮師/又譯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將目光投向了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一個貧富差距懸殊、腐敗滋生蔓延的世界。這齣音樂劇講述了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一位惡魔理髮師殺害顧客並將其屍體交由鄰家老闆娘做成人肉餡餅出售。但該劇並非以噁心恐怖為訴求的美國產《人肉叉燒包》,而是力圖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揭露工業革命後現實世界的黑暗面。儘管普通觀眾對《斯維尼·托德》並不感冒,但它卻深得評論界以及桑德海姆鐵桿戲迷的歡心,而且連連奪獎,被譽為桑德海姆—普林斯組合最優秀的一部作品。
得此褒獎,桑德海姆自信滿滿地推出了新劇《我們曾經的歡樂時光》(Merrily We Roll Along,1981年)。上帝又和我們的大師開了一個小玩笑:該劇不但上演16場後便黯然下檔,老搭檔普林斯也拂袖而去桑德海姆那怪異的敘事手法把自己送入導演生涯的最低谷。
眼見新作慘敗,老搭檔也撂挑子走人,桑德海姆百般無奈之下,憤而宣稱要退出音樂劇界改寫推理小說去。多虧此時一位從外百老匯嶄露頭角的新秀導演詹姆斯·拉旁(James Lapine)及時出現,成為桑德海姆的新搭檔,世上才少了些質量未知的推理小說,多了幾部優秀音樂劇。1984年,兩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星期天與喬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正式上演。這齣音樂劇受19世紀喬治·修拉(George Seurat)的油畫《大宛島上的星期天》(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啟發創作而成,延續了桑德海姆的概念風格,試圖探討在商業社會中如何平衡藝術創作和商業效益之間的關係,怎么看都有些桑德海姆自身經歷的影子包含其中。如果拿韋伯的標準來評價這部作品的票房,不免有些強人所難,它沒有虧,對桑德海姆簡直就是勝利了。
在這部榮獲普利茲戲劇獎的成功作品之後,兩人合作的第二部音樂劇《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於1987年推出。在這部顛覆傳統的新編格林童話大雜燴中,桑德海姆一如既往地嘲諷著由“一見鐘情”到“終成眷屬”的標準童話模式,告誡人們要學會成長,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共生關係,面對道德考驗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就這樣一部說教意味濃厚的成人童話劇,在評論界以及觀眾眼中,竟已算得上是桑德海姆最易於讓人接受的作品了。在百老匯天后伯納黛特·彼特斯(Bernadette Peters)的巨大票房號召力影響下,這齣旋律簡單明了,故事輕鬆愉快的童話劇不但賺了個盆滿缽滿,還從來勢洶洶的《劇院魅影》手中,奪下了象徵音樂劇靈魂所在的“托尼獎”最佳劇本、最佳詞曲等大獎。
也許桑德海姆擔心這種票房大賣還人見人愛的劇目太過商業化,會砸了自己特立獨行的招牌,所以他又做好了準備,要讓評論界炸開鍋,讓觀眾無所適從。1990年底,桑德海姆與約翰·懷德曼(John Weidman)合作的新劇《刺客》(Assassins)在外百老匯試演,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就在那年夏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本劇試演開始僅一個月後,美國出兵海灣戰場,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在這種正是需要幾部主旋律作品來提升國民凝聚力的節骨眼上,桑德海姆的新作卻是大唱反調,以美國歷史上九位因刺殺總統而名留青史的刺客為主角,告訴觀眾們不要盲目用臉譜化對號入座的方式來看待這些歷史人物,不要輕易將這些背負千古罵名的刺客看作瘋子狂人,不要盲目相信別人所告訴你的歷史,因為那也許並不客觀公正……這種不合時宜大膽質疑美國民主精神的題材若是換了別人創作,怕是早被輿論的唾沫星子衝到大西洋海底永世不得超生了,多虧掛的是桑德海姆的大名,評論界罵歸罵,卻也不敢將其大筆封殺,而眾多有識之士也勇於站出來表示對這齣劇的讚賞。不過鑒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這部尚是半成品的《刺客》短暫試演後並沒有立刻移師百老匯,而是直到10年後的2001年9月才開始排演,準備與觀眾見面。孰料此後沒幾天便發生了“911”慘劇,《刺客》的上演自然又是無限延期,直到2004年4月才正式登上百老匯舞台。剛上演沒幾日,《刺客》便獲得了6項“托尼獎”提名,並在六月初的頒獎儀式上一舉奪下了最佳復排音樂劇、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劇導演等5項大獎。
《刺客》之後,桑德海姆的又一部作品《激情》(Passion)於1994年出爐。這部作品改編自伊吉尼奧·雨果·塔切蒂(Iginio Ugo Tarchetti)1869年創作的小說《佛斯卡》(Fosca),是桑德海姆與拉旁合作的第三部作品。較之《刺客》,這部以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之間的三角戀情為題材的音樂劇顯然可算是溫和之作了,雖然桑德海姆在劇中依舊質疑著社會傳統觀念人際關係,試圖探究美貌、財富、愛情與婚姻之間的關聯。這部盪氣迴腸的愛情悲劇在上演後反響頗佳,其精妙的敘事結構也大為評論界稱道。
跨入新世紀後,身為美國音樂劇界領頭人物的桑德海姆已是年逾古稀。自2000年起,美英各大城市紛紛復排上演桑德海姆的經典劇目以示祝賀,其活動日程甚至滿滿當當地直排到2005年桑德海姆75歲大壽的時候,如此隆重的待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回首這位音樂劇大師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他的早年作品時至今日,已被廣大音樂劇愛好者奉為圭臬。而他後期的作品由於誕生時間尚短,其藝術價值雖然已有所體現,但劃時代意義可能還要等到數十年後,才能在時間的洗禮中得以顯現。對於生活在當今的音樂劇愛好者而言,有幸與這位大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親眼見證經典的誕生,也算是今生有幸了。

社會活動

美國百老匯方面在美東時間2020年4月26日舉辦一場名為“帶我走向世界:桑德海姆90歲生日慶典”特別音樂會,為這位傳奇大師祝壽。

人物逝世

2021年11月26日,美國音樂劇泰斗史蒂芬·桑德海姆去世,享年91歲。

主要作品

音樂劇作品

年份
作品名稱
擔任
備註
2004
《刺客》(Assassins)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94
《激情》(Passion)
作詞作曲
-
1987
《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84
《星期天與喬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作詞作曲
普利茲戲劇獎
1981
《我們曾經的歡樂時光》(Merrily We Roll Along)
作詞作曲
-
1979
《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75
《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
作詞作曲
-
1973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71
《富麗秀》(Follies)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70
《夥伴們》(Company)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65
《我是否聽見一支華爾茲》
作詞作曲
-
1962
《春光滿古城》(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作詞作曲
托尼獎
1960
《玫瑰舞后》(Gypsy)
作詞
-
1957
《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
作詞
-
1955
《周六夜晚》(Saturday Night)
作詞作曲
-

音樂專輯

共6張

參演電影

作品簡介

一、《西區故事
劇情簡介
西區是紐約的貧民窟集中地。那裡有兩個少年流氓集團。一個叫“火箭”,由白人組成,頭目是里弗;一個叫“鯊魚”,由波多黎各人,頭頭是貝爾納爾多。兩幫勢不兩立。經常挑釁格鬥,釀成流血事件。
一天夜裡,西區舉行了一場規模頗大的舞會。兩個團伙之間展開了一場獨特的“競賽”,在眾人的呼喊聲中,里弗的好友托尼和貝爾納爾多的妹妹瑪麗亞相遇。兩人一見鐘情,就象在夢中似的一起跳著舞。貝爾納爾多發現了他們,他暴跳如雷地撲過來,強行讓手下帶走了瑪麗亞。
回到了家的瑪麗亞正準備上床,忽然聽見有人在呼喚她。她走近視窗,又見到了托尼。第二天,瑪麗亞聽說“鯊魚”將和“火箭”決鬥,便希望托尼去阻止他們。托尼答應了她。
晚上,“鯊魚”和“火箭”在街頭相遇。兩伙人正準備動手,托尼匆匆趕到,他試圖阻止他們之間的鬥毆,但貝爾納爾多卻不理睬,還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見狀,便動了手。當里弗用刀逼住了貝爾納爾多時,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猶豫,但貝爾納爾多的刀先捅進了里弗的胸膛。托尼奔過去抱住了里弗。貝爾納爾多又持刀向他刺來,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進了貝爾納爾多的胸口。
瑪麗亞對此十分傷心。貝爾納爾多的女朋友用最污穢的話罵她,責備她,但她始終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從哪兒獲悉瑪麗亞憂思而想輕生,便陷入絕望。貝爾納爾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給他的好友奇諾。可奇諾看到瑪麗亞鐘愛的竟是殺兄的仇敵,一時狂怒之下,身藏手槍去找托尼算帳。瑪麗亞得知之後迅速趕到托尼處報信,但就在這一剎那間,奇諾的槍響了,無情的子彈奪去了托尼的生命。瑪麗亞悲痛欲絕……
幕後故事
西區故事》奪得196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彩色片攝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歌舞片音樂十項大獎。
原劇由著名舞蹈家傑洛姆·羅賓(一九八二年曾率領其舞蹈團訪華)設計,是百老匯的保留節目,久演不衰。懷斯與羅賓斯合作,運用電影手段,將它相當完好地再現在銀幕上。影片從攝影棚布景圈子里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部貧民區為背景,展現了現了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流氓阿飛的暴力活動情景。
西區故事》乃是美國“街頭音樂歌舞片”的經典之作。許多歌舞場面都是在真實環境中展開,羅賓斯設計的舞蹈動作奔放明快,充滿活力,頗具紐約芭蕾舞劇團的風格,加上導演處理富於動躍感與社會氣息,攝影機移動,自如結果使影片大獲成功,強烈的色斑縱橫交叉,眼前展現紐約的全景,攝影機在空中飛舞,然後輕巧的落在紐約的西區。片中許多歌曲如《瑪利婭》、《晚上再見》等,上映後迅速流傳開來。當時好萊塢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間,對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來的人材比較推崇。
西區故事》觸及種族矛盾問題,音樂的處理頗有獨到之處,充滿美國式的活力,這些迎合了時代潮流與大眾所好,因此獨占一九六一年奧斯卡十項獎,按其數量之多僅次於《賓虛》。
二、《玫瑰舞后
劇情簡介
故事在西雅圖的一個輕歌舞劇院開場,姐姐小瓊和妹妹小路易絲正在排練一個為兒童的演出節目,邊唱邊跳“讓我取悅你”。她們的媽媽羅斯·豪維克隨後唱著“唱出來,路易絲”出場,督促兩個孩子要刻苦訓練。接著,通過“一些人”,羅斯表達了她要促成小瓊從事輕歌舞劇生涯的決心,期待她有朝一日成為耀眼的明星。在遭到家人的拒絕後,羅斯把她父親的金匾從牆上偷鑿下來,當做經費同女兒們一起搭便車到了洛杉磯,在那裡她遇到了赫比,並慫恿他為女孩的演出做經紀人。為了拉攏赫比,她用浪漫和結婚的可能性來迷惑赫比,二重唱“小小世界”很好地表現了這一場景。
經過赫比的努力,小瓊和她的“新聞男孩”成為名列前茅的輕歌舞劇表演。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瓊和路易絲成熟了,而輕歌舞劇的形式卻日漸衰落,劇團也只能棲居於阿克隆的兩間充滿泥灰和裂縫的旅館裡。羅斯用熱過的中國菜做早餐,開始慶祝路易絲的生日。這時,赫比唱著“奧費姆巡迴劇院的戈德斯通先生”來了,原來他為了挽救劇團的生計提供了一個契約,並給“被遺忘的路易絲”帶來了生日禮物——一隻小羊羔,路易絲唱起了“小羊羔”和“我想知道我多大了”。
下一場發生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館。羅斯和赫比在那裡討論著第二天在戈氏劇院的試演。赫比向羅斯求婚並威脅說,如果她不願意,那么有一天他將會“走掉”。羅斯唱著“你永遠不會離開我”,最後以跳舞結束了這場爭吵。戈德斯通確實向瓊提供了一個契約,但要以“她得在學校呆一整年並學習表演方面的課程”和“羅斯要走開”為條件。羅斯聽說這以後,怒氣沖沖地離開了他的辦公室。渴望過正常生活的女孩們唱起了“如果媽媽已結婚”。劇團從此經常沒有契約,她們繼續旅行,過著飄泊的生活。
在布法羅的一條劇院胡同中,在“農場男孩”劇中表演的一個叫圖爾薩的男孩告訴路易絲,他夢想組織一個舞蹈隊並表演“我所需要的是那個女孩”的節目。路易絲夢想著成為那個女孩,但是她又一次失望了:瓊和圖爾薩跑掉了,路易絲給羅斯帶來了一張瓊留下的道別的便條。羅斯極度震驚。赫比乞求羅斯與他結婚並放棄演藝職業,路易絲也敦促羅斯接受赫比的請求。然而,羅斯卻向嚇壞了的路易絲宣布她要把路易絲培養成為一個明星,然後第一幕在“一切事情都會發生”中結束。
第二幕在“羅斯夫人的鬥牛士”節目中開場,路易絲頂替小瓊出場,“羅斯夫人的鬥牛士”明顯是小瓊演出的翻版。為了消除路易絲的疑慮,羅斯與赫比一起唱“不管到哪裡,我們都在一起”。經過赫比的努力,在演出的最後一刻拿到了兩個星期的訂票。令每個人感到驚訝的是,演出地點竟是在一個低俗的小劇場。當羅斯發現以後,她異常堅決地要求劇團退出演出。但是路易絲卻以很成熟的語氣說:“媽媽,我們必須接受這個工作,因為我們一貧如洗。”此時脫衣舞女三重唱“你肯定玩了一個鬼把戲”暗示了路易絲的演出前景。
羅斯答應了在演出結束時嫁給赫比,她和路易絲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劇院經理宣布由於隔壁商店的“誘惑性演出”,他的劇院的明星吸引力已經大大下降,羅斯立即回答說:“我女兒可以做到。”她開始籌劃路易絲的化妝和音樂等。赫比對此表示反對,告訴羅斯他要永遠離開她。羅斯把她那被嚇壞了的女兒推上舞台。在舞台上,路易絲害羞地唱著“讓我取悅你”,當著觀眾的面,變成了用脫衣舞來挑逗別人的人——“玫瑰舞后”――吉普賽·羅斯·李
接下來,羅斯和路易絲出現在紐約明斯凱的粗俗劇場的吉普賽明星更衣室里。由於對於現在“成功”的女兒來講是越來越無用了,羅斯對路易絲的獨立和叱責感到非常憤怒。她離開了更衣室,重重地把門在身後關上,孤獨地站在黑暗空蕩的舞台上,此時她唱起了讓人感傷的“輪到羅斯了”。一直在後台默默地觀看的路易絲走上舞台,告訴羅斯:“媽媽,你真的原本可以很了不起”。母女冰釋前嫌,羅斯興奮地告訴了路易絲她最新的夢想,然後兩人退場,整個故事結束。
背景介紹
該片根據吉普賽·羅絲·李回憶錄中的一個音樂故事改編而成,是戲劇家大衛·莫里克於1959年執導的一部經典的美國音樂劇。吉普賽·羅絲·李是20世紀初期美國喜劇界最為活躍的明星,在她1937年退出舞台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了全面回顧,終於在20年之後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這也成為《玫瑰舞后》創作的藍本。音樂劇講述了一個處心積慮的母親,為了完成心中的明星夢,強迫女兒堅持演藝生涯的故事。
音樂劇首演於1959年的這部作品可以說集合了當時百老匯的老將和新銳亞瑟·勞倫茨(Arthur Laurents)負責劇詩創作,而朱利·斯泰恩和年輕的桑德海姆聯手創作了劇中的音樂。該劇女主角羅斯由大名鼎鼎的艾索·摩曼出任,另外還有當紅明星安吉拉·蘭斯伯莉的加盟,使得該劇還沒有上演就有許多觀眾翹首以盼。劇中的許多歌曲,如《讓我取悅你》(Let Me Entertain You)、《不管到哪裡,我們都在一起》(Together Wherever We Go )、《你肯定玩了一個鬼把戲》、《一些人》和《小小世界》等歌曲都深受人們喜愛。這部音樂劇也因此在1960年獲得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等八項大獎,1973年首次在倫敦上演。1975年時,《玫瑰舞后》又獲托尼獎最佳女演員獎,1990年再獲托尼獎最佳重演音樂劇獎和最佳女主角獎。多年後的今天,著名電影導演山姆·門德斯又對這部音樂劇作了嶄新的詮釋,並將它再次搬上百老匯的舞台。
該劇於2003年5月1日在舒伯特劇院進行了重演的第一次演出,深得音樂劇迷的喜愛。在第57屆托尼獎提名中,《玫瑰舞后》再度獲得了最佳音樂劇女主角等四項提名。
分析評論
玫瑰舞后》的第三次重演,受到了廣大音樂劇愛好者的普遍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在音樂劇歷史上不可動搖的經典地位,還在於它此次重演的社會背景。由於伊拉克戰爭和經濟不景氣等種種原因,紐約著名的百老匯近來一直門庭冷落。但當《玫瑰舞后》於2003年5月1日重新上演時,久違的熱鬧景象又回到了這裡。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親臨開幕式,並發表了講話。他說:“今晚,我們不僅要慶祝《玫瑰舞后》重回舞台,還要慶祝《玫瑰舞后》第1404次在百老匯上演。所以,作為紐約市長,我宣布,今天為紐約人的吉普賽日。”可見政府希望通過經典劇作的上演,可以重新喚起人們對往日的回憶,重建信心,刺激低迷的經濟的發展。
拋開這些外在因素不說,該劇獨特的魅力在於它生動地刻畫了羅斯媽媽這樣一個生活充滿辛酸和不斷奮鬥的人物。為了自己出人頭地,也可以說為了女兒們有個好的將來,她近乎痴迷地苦心經營著自己的明星夢,甚至親生女兒都來背叛,當她獨自一人站在舞台中央唱起那首“輪到羅斯了”時,往事歷歷在目,辛酸湧上心頭,讓觀眾不僅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自從在1959年艾索·摩曼成功塑造了羅斯媽媽這個形象後,每一位繼任扮演者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此次伯娜黛特·皮特絲也不例外,儘管擁有兩座托尼獎盃並且有著豐富的舞台經驗,但此番為該角色的飾演成功可謂是下了大功夫,每一句台詞和劇詩都仔細推敲,字斟句酌。為了從外觀上更符合羅斯,皮特絲放棄了一頭長髮,代之以波浪式的捲髮,她那堅毅執著的表情和發怒時撅起的下巴,使得評論界認為她飾演了“最性感的羅斯”。《玫瑰舞后》首演後,皮特絲對羅斯這個角色的新演繹很快就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並被提名第57屆托尼獎的最佳音樂劇女主角,迎來了她演藝生涯中的又一個高峰。
其他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約翰·多塞特以其迷人的微笑和動人的歌喉生動的演繹了經紀人赫比這個角色,並獲得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飾演路易絲的年輕女演員泰米·布蘭查德也憑藉這一角色參與角逐最佳女配角,這些都為《玫瑰舞后》的第三次重演增添了亮色。
此外,此次重演的導演山姆·門德斯也格外讓人關注。2001年,門德斯曾以執導《美國麗人》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在好萊塢一舉成名。2002年又與湯姆·漢克斯保羅·紐曼合作,推出了《毀滅之路》,被譽為一部“不俗之作”,以其獨到的視角重新演繹了黑幫片。此次他進軍百老匯,人們都對他寄予厚望。其實早在1997年,他就已經在倫敦執導過舞台劇《藍色房間》,並大獲好評;此次他重新演繹經典名劇《玫瑰舞后》,並首次進軍百老匯的舞台,憑藉過人的導演手法,在5月1日首演僅僅兩周后,就獲得了最佳音樂劇重推、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四項提名,其在音樂劇方面的執導功力也令人不可小覷。假以時日,也許會給觀眾帶來更大的驚喜。

獲獎記錄

藝術類

2008
托尼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04
托尼獎
獲獎
獲獎作品:刺客  
1987
托尼獎
獲獎
獲獎作品:拜訪森林  
1984
普利茲戲劇獎
獲獎
獲獎作品:星期天與喬治  
1979
托尼獎
獲獎
獲獎作品:理髮師陶德
1970
托尼獎
獲獎
獲獎作品:夥伴們
1962
托尼獎
獲獎
獲獎作品:春光滿古城  
1972
托尼獎最佳音樂劇詞曲
獲獎
獲獎作品:富麗秀

影視類

1991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歌曲
獲獎
獲獎作品:至尊神探  
備註:Sooner or Later

人物評價

身為“概念音樂劇”的開山鼻祖,桑德海姆被視為美國音樂劇界唯一能與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分庭抗禮的人物,他的聲名和實力舉世公認。
拿桑德海姆和韋伯比較,兩人的風格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用電影界的例子打比方,韋伯好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或者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身懷天賦奇才,作品人人喜聞樂見,自身名字便是票房的有力保證,任何時候都雄赳赳氣昂昂地馳騁在藝術商業化的大道上;而桑德海姆就像是怪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或者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其作品有著豐厚的內涵,卻經常晦澀難懂;擁有一批死忠觀眾群,卻也只為這部分觀眾所喜愛,骨子裡總是透著點孤芳自賞的味道。桑德海姆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你可以不喜歡他的作品,卻不能無視於他在音樂劇界的影響和地位。
史蒂芬·松德海姆的音樂與歌詞“重塑了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音樂劇”,提高了美國音樂劇的藝術標準,並啟發了喬納森·拉森、林-曼努爾·米蘭達等多位百老匯後起之秀。在新近上線的音樂劇《倒數時刻》中,就出現了史蒂芬·松德海姆這位百老匯傳奇作曲作詞家的身影。
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
史蒂芬·桑德海姆
他複雜而令人眼花繚亂的歌曲突破了藝術形式的界限,他還以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主題創作出動人且有趣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描寫一名殘忍理髮師的《理髮師陶德》、改編自羅馬帝國時期的劇作家普羅托斯的羅馬喜劇片《春光滿古城》,以及根據法國畫家喬治·秀拉點彩畫創作的《星期天和喬治在公園》。
桑德海姆提高了音樂劇的地位。人們之前往往認為,音樂劇只是一種讓人愉悅以及平和歡快的家庭娛樂形式。桑德海姆卻利用這種藝術形式探究各種複雜的成年人關係,例如《富麗秀》和《夥伴們》,講述了愛情和生活的悲喜故事。他的劇作也富有冒險精神。雖然許多音樂劇創作者要么長於作曲,要么長於作詞,但桑德海姆在這兩方面都表現出色。當他在百老匯功成名就之後,他通常包攬了劇作中的音樂和歌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