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耗散型石英晶體微天平
- 外文名: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 QCM-D
結構原理,發展歷史,未來展望,
結構原理
傳統石英晶體微天平(QCM)最初被套用在空氣或者真空中檢測物質在表面的吸附,現代科技的發展也使得它擁有在液相中檢測物質吸附的能力。該系統的核心是石英晶體感測器。當感測器兩端施加電壓時,石英晶體會在共振頻率處引發一個小的剪下振動。如果在晶體表面上吸附一層薄膜,晶體的振動就會減弱,並且這種振動的減弱或者頻率的降低隨著薄膜的厚度和密度變化。如圖1所示,當晶片表面有物質吸附時,晶片的頻率會降低。
1959 年QCM 的諧振頻率變化與外加質量成正比的結論被正式提出。通過Sauerbrey方程,吸附在晶體感測器上的物質質量就可以和頻率的改變建立以下關係:
對於剛性吸附沉積,晶體振盪頻率變化△f正比於工作電極上沉積物的質量改變△m。其中f0是指晶片固有的振盪頻率,A和m是電極的有效工作面積和質量,ρq和μq是石英晶體的密度和剪下模量。由於晶片的固有振盪頻率、工作面積和質量等都是已知數,所以上述公式可以簡寫為:
c是與晶片有關的常數。由此公式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頻率的降低和質量的改變是線性變化。然而Sauerbrey方程使用範圍有限,僅適用於一個足夠薄(相對於石英晶體),足夠剛性,並且均勻鋪展的吸附層。然而對於柔軟的或者粘彈性的吸附膜,使用Sauerbrey方程會低估吸附膜的質量,因為此時的吸附膜並不能夠完全隨著晶體的剪下振動而運動,部分能量會損耗在物質內部的內摩擦中。所以,此時需要另一種方法來對這種吸附材料進行計算。
耗散型石英晶體微天平(QCM-D)可以同時測量石英晶體頻率(Δf)和耗散值(ΔD)的改變。與傳統石英晶體微天平工作原理不同,QCM-D通過間歇的打開/斷開電路,記錄晶片頻率改變,以及基頻從振盪到完全靜止時變化快慢。如圖2所示,當表面吸附剛性物質時(紅色),頻率降低為0需要較長的時間;而表面吸附柔軟/粘彈性物質時(綠色),頻率降低需要的時間會大幅減少。一般地認為,當ΔD〈10-6時,吸附的是剛性物質,而ΔD〉10-6時,吸附的則是粘彈性物質。而通過對耗散值的觀測,物質內部的粘彈性以及結構變化可以被實時的監測,進而精確的測量吸附粘彈性物質的質量。耗散(ΔD)是指當驅動石英晶體振盪的電路斷開後,晶體頻率降低到0的時間相對快慢。
該模型可以如下表達:
其中σ是應力,E是材料的彈性模量,ε是發生在給定應力下的應變,n是材料的粘彈性。這種模型代表了一種可逆的粘彈性吸附膜變化。當施加一個恆定的壓力時,材料的變形以遞減的速率變化,並趨於穩定狀態;當應力被釋放時,材料可以逐漸鬆弛到未變形狀態。在恆應力蠕變時,該模型也可以非常好的表達吸附的粘彈性物質,因為它預測應變隨著時間的變化而σ/ E發生的改變。簡單的,該方程可以如下表達:
通過該公式衍生出來的QCM-D技術則可以精確的給出由耗散導致的頻率損失,從而可以進一步了解材料內部性質。耗散值(D)可以從以下方程得到:
其中,Glost是指晶體在一次振盪周期中能量損耗,Gstore是指晶體在一次振盪周期中存儲的全部能量。一般的,頻率和耗散可以由如下方程得出:
0,1,2分別代表石英晶體晶片,吸附的粘彈薄膜層和溶液相。ρ和h是物質的密度和厚度,n代表剪下粘度,δ代表在溶液中剪下波的刺穿深度,μ代表剪下彈性,ω振動頻率角動量。
發展歷史
從1880年居里兄弟發現壓電效應,到1959年Sauerbrey公式的提出,到1980年第一台可進行液相實驗的QCM儀器,再到1996年QCM-D理論被使用於實際測量。石英晶體微天平技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重大的科技革新。z越來越多的具有不同功能表面的晶片被用於生物材料、藥物研發、環境科學、石油&天然氣、表面清潔劑、塗料等領域,用以檢測表面所發生的吸附、解吸、交聯、溶脹、降解等化學物理反應。使用AT切割方法使得製備的石英晶體晶片具有頻率高(500K~350M Hz)、壓電活力高、溫寬範圍內頻率溫度特性好等優點,而表面不同的塗層可以使得QCM-D技術套用到更多的領域。例如在金表面修飾特定多肽可以用來捕捉DNA片段,金屬/合金塗層可以模擬檢測金屬表面腐蝕情況,具有對氣體選擇性吸附的塗層可以被使用到特殊氣體檢測。
多種不同模組的使用使得QCM-D有了更為廣泛的使用空間,並且和其他儀器聯用成為可能。通過三電極體系,電化學樣品池可以實時檢測吸附樣品阻抗等電化學性質的變化;基於橢偏儀原理的橢偏樣品池可以精確的測量高分子/蛋白質吸附層的含水量;視窗池可以與光學顯微鏡聯用,用以觀測諸如細胞等在晶片表面繁殖的過程。而隨著科技發展和科研的需要,更多不同功能的反應池模組也被陸續開發。
未來展望
QCM-D作為微質量感測器以其簡便、快捷、靈敏度高、線上跟蹤等優勢,必將與其他技術結合成為微觀過程與作用機理研究,微量、痕量物質的檢測等方面十分有效的手段,獲得廣泛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