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M分型

白血病精確的診斷分型是正確選用化療方案的前提。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細胞形態學(Morphology)、免疫學(Immunology)、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分型,即我們常說的MICM分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ICM分型
  • 包括:細胞形態學(Morphology)
  • 包括:免疫學(Immunology
  • :即FAB分型
MICM分型,FAB分型,免疫學分型,遺傳學分型,分型的意義,

MICM分型

1. M 即FAB分型。
2. I 根據白血病細胞表面免疫學標誌進行的分型。
3. C 白血病常伴有染色體改變
4. M 染色體改變伴有基因特異變化。

FAB分型

1976年法國(Franch)、美國(American)和英國(Britain)等三國血細胞形態學專家討論、制訂了關於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診斷標準,簡稱"FAB"分型。 據此標準,可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則可依此標準分成L1-L3三型,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分成M0-M7共八個亞型。這種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其目的是為了統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診斷。
1. ALL分為三個亞型
〔1〕L1型;以小細胞為主,大小一致。
〔2〕L2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不一。
〔3〕L3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均一,胞質內有許多空泡。
2.ANLL分為八個亞型
(1) M0(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可達90%以上,核圓形,核仁明顯。胞質小,嗜鹼性,無顆粒,無Auer小體
(2) M1(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於90%(NEC),至少3%細胞過氧化物酶陽性。可見小原粒細胞(胞體小,與淋巴細胞相似,胞似圓形,核染色質呈細顆粒狀,較正常原粒細胞密集,核仁1-2個,有偽足)。
(3) M2(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原粒I型II型大於30%-89%,單核細胞小於20%,其他粒細胞大於10%,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
分兩個亞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89%,單核細胞1%。
M2b:骨髓中粒系統明顯增生,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30%,這類中幼粒細胞有核仁1-2個,核漿發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見有核仁。有核凹陷處常有淡染區,胞漿可見空泡。(亞急粒)
(4) M3(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此類細胞在非紅系細胞中大於或等於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
(5) 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中原始細胞大於或等於30%(NEC),單核細胞約為20%到80%,其餘為粒細胞;周圍血單核細胞大於或等於5X10的9次方/L。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分為下例四個亞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幼單核細胞>20%。
M4b: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細胞具有粒細胞系單核細胞系共同的形態特徵者>30%。
4EO:除上述特徵外,骨髓中嗜酸細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細胞不一定增高。
(6) M5(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於或等於30%,如果原始單核細胞(Ⅰ型+Ⅱ型)≥80%為M5a;<80%,為M5b。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
(7) M6(急性紅白血病)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骨髓中幼紅細胞≥50%,骨髓原始細胞(NEC)≥30%或外周血原始細胞≥30%。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後期發展為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占優勢,大於30%(ANC)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8) 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定擔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細胞可大於30%,CD41、CD42、CD61陽性,電鏡下血小板過氧化物酶(PPO)陽性可見巨形原始巨及小巨核細胞,小巨核細胞體積小,多數直徑為10弘m,少數達20弘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呈雲霧狀或毛刺狀,
胞質藍色不透明,可有偽足樣突起偶見藍染小核仁

免疫學分型

免疫學分型-基本免疫表型
1.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與免疫標誌:
2.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與免疫學標誌:
3.急性非T淋巴細胞白血病(non-T-ALL)FAB分型與免疫學標誌:
4. 混合細胞性白血病:有極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細胞為淋巴系和髓系細胞雙克隆或同一細胞系免疫標誌雙表型,即混合細胞性白血病。此型白血病用形態方法極難診斷,必須結合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分析才能確診。

遺傳學分型

1. 人類染色體畸變的主要類型: (1) 結構畸變:斷裂(b),缺失(del),重複(dup),倒位(inv),等臂(i),易位(t),雙微體(DM),環形染色體(r),無著絲點片段(ace)等。 (2) 數目異常:染色體多(+)或少(-),或嵌合體(/)、亞二倍體超二倍體多倍體非整倍體假二倍體(psu)。
2. 白血病特異染色體改變
(1)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90%~95%有ph染色體,主要為t(9;22),少見複雜異位。CML慢性期15%~20%伴其他附加染色體變化,如雙ph(+ph)、+8、+17或I(17q)、+1/-Y,於加速期、急變期發生率增加。
(2)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50%~70%,常見改變有t(8;21)、t(15;17)、inv16或del16q、t(6;9)、11q的重排,其他還可見5q-/-5、3q-7、t(9;22)、+8、17q、#3染色體異常,12p-或12易位等。
(3)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患者可為正常核型,但染色體數目異常;也可為結構異常,如ph陽性、t(8;14)、t(4;11),其他還可有14q與除8號染色體外的異位、6q-、+21、+3、+14、1號和7號染色體結構重排。
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中,早前T-ALL(幼稚、變通胸腺細胞型常見t/del(9p)核型;T-ALL(成熟胸腺細胞型)常見t(11;14)、6q-核型。
急性非T淋巴細胞白血病(non-T-ALL)中,早期B前體-ALL(無標誌型ALL)常見t(4;11)、t(9;22)核型;普通型-ALL常見6q-、t/del(12p)、t(9;22)核型;前B細胞-ALL常見t(1;19)、t(9;22)核型;B-ALL常見t(8;14)、t(2;8)、t(8;22)、6q-等核型。 (4)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MDS):約50%有染色體異常,可見-5/5q-、7/7q-、+8、t(1;3)、t(1;7)、del1q、t(11q;n)、DM、r等。

分型的意義

規範的治療是建立在準確的MICM分型基礎之上的。只有綜合MICM分型及其它預後因素,準確判斷復發危險度,進行不同強度的治療,才能獲得好的療效。目前國際上採用MICM診斷和分型標準,即綜合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初診患兒進行實驗室診斷和分型。這就使白血病診斷從細胞形態學水平上升到分子生物學水平,不僅對研究白血病發病機制和生物學特徵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後判斷具有實用價值。
免疫學檢查可將ALL區分為前體B-ALL、成熟B、前體T-ALL甚至混合白血病。它們預後不同,需用不同強度的化療方案,才能獲得好的療效。t(1;19)/E2A-PBX1+、t(12;21)/TEL-AML1+、高超二倍體病例治療效果很好,5年EFS分別為89.5±7.3%、87.5±4.0%、88.3±3.3%;而t(4;11)/MLL-AF4+、t(9;22)/BCR-ABL+患兒預後不良,5年EFS分別為26.7±11.4%、28.6±10.8%,其他中間型的B-ALL及T-ALL的5年EFS分別為83.6±3.3%、68.6±5.9%。說明兒童ALL的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特徵與預後密切相關。
目前國內外公認的危險因素有:
1、診斷時白細胞水平:指治療前檢查中最高一次的白細胞水平,NCI標準為白細胞水平≥50×109/L。
2、診斷時年齡:NCI標準為<1歲或≥10歲。
3、t(12;21)/TEL-AML1+提示預後良好,許多治療組不考慮年齡和白細胞水平,均歸為標危組。
4、t(9;22)/BCR-ABL、t(4;11)/MLL-AF4陽性。
5、T-ALL,特別是白細胞水平高、年齡>10歲、有縱隔腫物。
6、治療第8天(強的鬆口服d1-7,MTX單藥鞘注d1),外周血幼稚細胞計數>1000/μl者。
7、治療第33天時骨髓未達完全緩解狀態。
8、誘導緩解治療第33天和/或第12周微小殘留病(MRD)水平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