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F在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的研究

IL-17F在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的研究

《IL-17F在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的研究》是依託蘇州大學,由劉高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L-17F在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作用和機制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高勤
  • 依託單位:蘇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IL-17F是新近發現的屬於IL-17家族中的一個前炎症因子。在炎症反應、腫瘤免疫應答等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申請者新近研究發現,在實驗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IL-17F重組蛋白能夠抑制骨髓造血乾/祖細胞向病變角膜組織的遷移,從而推測其可能參與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發病的病理過程。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1)利用IL-17F基因敲除小鼠,構建角膜和脈絡膜新生血管模型。檢測其在角膜、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發生髮展、相關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表達以及炎症細胞、乾/祖細胞遷移等過程中的作用;(2)利用IL-17F分子重組蛋白和中和性抗體體外刺激角膜和脈絡膜血管內皮細胞,檢測其在血管網形成、細胞遷移、增殖和凋亡等過程中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等相關實驗,綜合分析和明確IL-17F在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發病過程中的確切作用和具體機制,為臨床基於通過干預IL-17F等前炎症因子的途徑治療新生血管性眼病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研究背景:IL-17F屬於IL-17家族中的一個前炎症因子。在炎症反應、腫瘤免疫應答等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申請者研究發現在實驗性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中,IL-17F重組蛋白能夠抑制骨髓造血乾/祖細胞向病變角膜組織的遷移,從而推測其可能參與實驗性新生血管性眼病發病的病理過程。主要研究內容:1. 構建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探討角膜局部套用小鼠IL-17F重組蛋白以及其他相關干預蛋白的干預對CNV發生的影響以及其具體作用機制;2. 體外實驗進一步深入探討相關蛋白對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凋亡、遷移以及血管網形成等的影響以及其具體作用機制,用於驗證動物實驗。重要結果:IL-17F干預後,CNV的發生明顯減少;在IL-17F干預組,角膜組織內VEGF和bFGF的表達明顯降低。IL-17干預後,CNV的發生顯著增多;IL-17還能促進角膜組織內IL-6和IL-8等炎症因子、MCP-1趨化因子以及p-FAK的表達,促進巨噬細胞等炎症細胞向病灶部位的遷移。CCR3拮抗劑阻斷CCR3信號通路後,CNV的發生明顯降低。ARF抑制劑能抑制鹼燒傷誘導的CNV發生,可能與其下調VEGF的表達以及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和遷移有關。ZO-1緊密連線蛋白能通過抑制VEGF的表達、減少炎症細胞遷移等作用影響實驗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IP-10能通過結合CXCR3傳導信號,抑制VEGF、bFGF等促血管因子的表達等途徑抑制CNV的發生。VE-cadherin能通過影響Nox2、PKC等信號通路抑制細胞的凋亡,從而在CNV發生過程中發揮保護性的作用。關鍵數據:IL-17干預組與對照組CNV的面積分別為0.77±0.13、0.56±0.10。CCR3拮抗劑干預組與對照組CNV的面積分別為0.77±0.15、0.51±0.03;t=12.91,P=0.00。ZO-1抗體干預組與對照組CNV的數目和面積比分別為:數目:128.64±6.18(個)、面積比:3.85±0.43,數目:65.26±4.08(個)、面積比:3.07±0.1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1=0.00;P2=0.00。科學意義:IL-17F及其相關蛋白在CNV發生過程中發揮抑制性的作用為臨床基於以IL-17F以及其他相關蛋白作為干預靶分子的治療策略治療角膜新生血管以及其他相關新生血管性眼病等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