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7在小鼠原位肺移植後OB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IL-17在小鼠原位肺移植後OB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IL-17在小鼠原位肺移植後OB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是依託西安交通大學,由樊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L-17在小鼠原位肺移植後OB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樊林
  • 依託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阻塞性細支氣管炎(OB)是肺移植後預後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無有效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且發病機理不清。缺乏符合生理的動物模型是該領域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申報者前期在成功建立小鼠原位肺移植模型基礎上,首次報導了發生於小鼠移植肺細支氣管符合生理的OB模型。同時發現IL-17a與移植後小氣道纖維化密切相關。為證實IL-17在OB發病機制中所起的作用,本項目擬進一步利用該OB模型,採用生物學、流式細胞等技術,通過IL-17基因敲出小鼠,從病理-細胞-分子三個層面探索肺移植後IL-17調節上皮損傷並促使小氣道纖維化的機制。通過明確IL-17的來源並尋找可調控的下游靶點從而預防並治療OB,提高肺移植後生存率。

結題摘要

肺移植已經作為終末期肺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儘管其在過去的 30 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肺移植患者生存率仍遠遠低於其他器官移植。閉塞性細支氣管炎(OB)是肺移植後預後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無有效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且發病機理不清。缺乏符合生理的動物模型是該領域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本項目中,我們成功建立了穩定、可靠、重複性好的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並在此基礎上採用主要組織性相容性抗原匹配,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不相容的C57BL/10-C57BL/6小鼠品系組合成功建立了肺移植後 OB 疾病模型,並以此模型作為研究對象,尋找OB 發生與移植肺內自噬活性及受體體內IL-17、IL-6及IL-10的關係。研究中採用了新型的無創氣管插管方法,與有創氣管插管相比,動物術後活動、攝食、體重方面恢復更快,並且存活率更高,術後重複插管成功率更高;對氣道組織的病理損傷更小,術後兩周內能夠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對氣管纖維化無不良影響,而傳統有創插管方法在術後氣管纖維增生較高。在供體操作中在主動脈根部切斷獲取心肺組織塊,按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順序分離肺門結構,採用表面無處理套管並改進打結方法,供體操作過程中採用俯臥位,單一微血管夾阻斷肺門,按肺靜脈-肺動脈-氣管順序完成吻合,通過這些改進縮短了學習曲線,減少手術時間,保證了技術成功率,術後同基因移植物大體及病理無明顯改變,病理顯示與原肺無差別。通過對小鼠肺移植後OB模型的自噬活性檢測,發現自噬相關指標LC3 II比例下降,p62表達升高,表明肺移植後OB中自噬活性受抑制,通過雷帕黴素和3-MA對自噬進行干預,檢測OB發生情況及IL-17、IL-10等細胞因子水平,分析自噬對OB發生的影響及可能作用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