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在專輯《Never for Ever》於1980年9月成為英國專輯排行榜的冠軍後,凱特·布希開始獨立製作音樂,以擺脫對於唱片公司的依賴。然而,1982年發行的專輯《The Dreaming》商業成績不理想,讓評論家認為凱特·布希正在失去她的客群。凱特·布希並未因此消沉,而是堅定了走自己的路的想法,並開始建立家中的錄音棚。《Hounds of Love》便在她家中48軌的錄音室中完成。
進入1980年代後,凱特·布希的重心向創作理念和音樂技術方向有所傾斜,專輯《Never for Ever》開始引入合成器技術,尤其是與
彼得·蓋布瑞爾合作時學習到的Fairlight CMI電子合成器。到專輯《Hounds of Love》時,Fairlight CMI已經完全作為主打樂器參與製作而非僅僅帶來音效點綴。
該專輯以女性意識為主題,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Hounds of Love》由合成器流行歌曲構成,專輯同名曲的開頭引用了電影《
惡魔之夜》的台詞。《
The Big Sky》請來貝斯手Martin Glover演奏。第二部分《The Ninth Wave》的創作靈感來自於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詩歌《亞瑟王的到來》。該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女主角獨自被困在水中,陷入噩夢時邂逅了一位女巫獵人,後想像出一位在家等候的愛人,並在被拯救前遇見未來的自己。創作時,凱特·布希藉助該部分探索歌詞形式的可能性。唱片封面由凱特·布希的哥哥約翰·布希拍攝。
專輯曲目
曲序 | 收錄曲目 | 詞曲 | 時長 |
---|
|
| 《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Hello Earth》改編自喬治亞傳統合唱;專輯曲目參考資料來源 |
專輯鑑賞
《Hounds of Love》不但具有《The Dreaming》的主要元素——古怪、質密、大膽,還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好聽第一耳就能被辨識。凱特·布希通過該專輯推動了音樂技術的理念革新,同時也沒有落入唯技術論的窠臼,她依然在作品中自信而有力地表達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Hounds of Love》中不乏大量使用巴拉萊卡琴、迪吉里杜管和其他民歌樂器的痕跡,《Jig of Life》的凱爾特風格,《Hello Earth》對神秘而聖潔的格里高利詠嘆調的汲取,使得前衛與古樸在她身上達成驚人的統一。
該專輯結合 Synth-Pop 與前衛搖滾風格,在合成器與弦樂襯托下,她熱切而發自肺腑的唱腔訴說著對意識、人性、性別及親密關係的探討,大膽而創新的內容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該專輯如同電子時代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打破了編曲製作的諸多限制,開創了一個難以定義的時代,因為它既不完全是合成器流行,也不屬於前衛搖滾或世界音樂。如此離經叛道卻能經久不衰,該專輯和《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是凱特·布希天賦和才華的縮影。
《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在《怪奇物語第四季》中再一次抖擻地展示險峻旋律下的怪異悸動。凱特·布希踩著高低錯落的音階釋放強烈的情感,將她對於電子音色那股未來感的迷戀徹底地表達出來。該曲穿梭翻飛的電氣波形帶著她高昂的聲音肆意飛奔,歌曲中強烈的性別意識也藉由這樣充滿張力的表現手法衝擊著感官。該曲是一首渴望人與人之間深層連線的歌。在該曲情歌的外表下,凱特·布希轉達出性別平等的訴求和宿命般的孤獨感。該專輯裡還有一首叫《Waking the Witch》的歌,長著孤獨的另一副面孔,是充滿亂力怪神的恐怖力量。該專輯的其他特色還有被用作節奏的弦樂,擁有行軍曲般踏草而過的氣勢。和聲低沉緊張,旁若無人,把凱特·布希的現代英語發音襯托成某種古代語言,於是更富神秘和深意。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方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結果 |
---|
| | | | |
| 《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