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歷史
1976年,在澳大利亞,H7N7第一次被發現,當時只感染了雞。
1979年,在英國、德國也相繼發生了H7N7感染雞、火雞的事件。
1985年,澳大利亞又發現了H7N7感染的雞。
2003年,荷蘭、比利時、德國都發生了H7N7感染雞群事件。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
中國大陸爆發H7N9禽流感之前,人類感染H7型流感病毒(H7N2、H7N3和H7N7)的零星個案,在1996年和2012年之間已在幾個國家出現,主要症狀是結膜炎或上呼吸道的感染,唯一的死亡病例發生在荷蘭。
2003年2月底至5月
荷蘭發生了H7N7禽流感致人患病的疫情,有89人感染H7N7型禽流感,不過病情都比較輕,有78人發生(眼)結膜炎,5人除了有結膜炎外還伴有流感樣疾病,2人表現為單純的流感樣疾病,還有2人無典型症狀,只有一人因流感繼發肺炎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而死亡。
新型H7N7
2013年3月,人感染H7N9流感病毒出現後數周,科學家從上海周邊鳥類和家禽市場採集樣本,包括收集到雞、鴨、鵝、鴿子、鷓鴣和鵪鶉等1341隻禽鳥類的咽喉和腸道拭子,以及來自鳥類市場的1006份水和糞便樣本中發現H7N7禽流感病毒。
新病毒特性
研究顯示,新型H7N7普遍存在家禽街巿內,且主要來自雞隻,病毒與H7N9十分相似,可以說是「表親」,因病毒8條基因中、有7條與H7N9相似,當中的6條,與H7N9同樣來自H7N2病毒。
H7N9及H7N7均損害上、下呼吸系統,潛服期約10天,第三天患者可出現病症。但H7N7病毒的毒性濃度較H7N9多約20%,對
下呼吸道的破壞最為嚴重,
肺炎的程度較嚴重。
流行病學特徵
傳染源及途徑
研究人員對H7N9和H7N7兩種病毒基因進行測序,並將它們與其他流感病毒株進行比較,發現H7N9病毒和H7N7病毒是H7N3及H11N9等野生歐亞水禽病毒的雜交病毒株。研究人員推測,病毒先在家鴨體內交換了基因,然後傳播到雞,在後者體內又與一種常見的雞病毒H9N2交換了基因,從而生成了H7N9和H7N7兩種流感病毒。從區域性來看,在山東發現了H7N9病毒,在浙江發現了H7N7新病毒。這種雜交也提高了這些病毒在雞群中傳播的能力,也就是說,引發今春流感的病毒來自禽類,而且很多禽類既攜帶H7N7病毒也攜帶H7N9病毒,只是由於H7N9病毒引發了人的感染,而H7N7病毒沒有引發人感染疾病,人們才只關注前者而不知道後者。
人群易感性
研究表明,新型病毒H7N7會讓
雪貂患上嚴重的肺炎,而人與雪貂有某種相似性,這也就提示,未來H7N7病毒也有可能致人患病。同時,根據雪貂實驗結果,在國內發現的H7N7病毒可能比H7N9造成的感染更嚴重。而且,由於幾乎所有人都對H7亞型流感病毒沒有抗體,一旦這種病毒引發疫情,會導致更多的人死亡。因此,這種新型病毒儘管對人構成的威脅是潛在的,但卻是巨大的。
流行季節
現中國無人感染
H7N7禽流感的病例,也無導致禽類致病的疫情出現。甲型流感病毒多在低溫環境中較為活躍,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
預防措施
(一)儘可能減少人,特別是少年兒童與禽、鳥類的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類的接觸。
(二)因職業關係必須接觸者,工作期間應戴口罩、穿工作服。
(三)加強禽類疾病的監測。動物防疫部門一旦發現疑似禽流感疫情,應立即通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職業暴露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四)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與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者,一旦出現流感樣症狀,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採集病人標本並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原,同時應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