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年

683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弘道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83年
  • 中國紀年: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弘道元年
  • 歷史大事:議廢豐州
  • 歷史大事:東突厥攻定、媯等州
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東突厥攻定、媯等州
東突厥骨咄祿重建汗國之後,永淳二年(六八三)二月十二日,率兵擾定州(今河北定縣),刺史霍王元軌擊退之。十七日,擾媯州(今河北涿鹿西南)。三月二日,圍單于都護府(今山西和林格爾北),殺司馬張行師。唐遣勝州都督王立本、夏州都督李崇義率兵分道救之。五月十八日,又攻蔚州(今山西靈丘),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兵擊之,兵敗被俘。六月,掠嵐州(今山西嵐縣北),偏將楊玄基擊走之。十一月十五日,唐以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討伐突厥。明年七月,骨咄祿又擾朔州(今山西朔縣)。
議廢豐州
永淳二年(六八三),豐州都督兵敗被東突厥俘獲,唐廷議廢豐州(今內蒙古五原以南),徙豐州民於靈、夏二州。豐州都督司馬唐休璟上言:豐州居地衝要,以黃河天險為固,秦漢以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今棄之,則使東突厥占有河濱之地,靈、夏等州成為邊境,人將不安其業,於國不利。又舉隋末徙豐州民於寧、慶二州,致使突厥得以深入侵擾之鑑,其議乃止。
永淳二年(六八三)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貴卒,年七十。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少貧賤,貞觀中(六四五)應募征高麗,至安地,斬高麗將,懸其頭於馬鞍,解郎將劉君昂之圍,遂知名。唐師二十五萬攻安市城,仁貴欲立奇功,著白色服,衝鋒在前,太宗見而賞之,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令北門長上。軍還,太宗謂喜得驍雄,擢為右領軍郎將。顯慶二年(六五七),從蘇定方討伐突厥賀魯,獻計歸所俘突厥泥熟家口,使泥熟等隨軍擊賀魯。五年,破契丹於黑山,擒其王阿卜固,及諸首領。以功封河東縣男、左武衛將軍。同年為鐵勒道行軍副總管,伐突厥九姓,擒葉護三兄弟,九姓自此衰落,不復為邊患。乾封元年(六六六)隨李勣攻滅高麗,率兵留守平壤,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檢校安東都護鹹亨元年(六七0),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擊吐蕃,副將郭待封違令,大軍敗於大非川,由是免官。後起為雞林道總管,平高麗之叛。上元中(六七四至六七六),因事謫徙象州,遇赦而歸。開耀元年(六八二),高宗思其功,起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突厥阿史德元珍於雲州,大勝。
知溫字禮仁,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為左千牛,麟德中(六六四至六六五)轉靈州都督府司馬。靈州界內有渾,斛薛部落萬餘帳,數侵居民。百姓廢農業,習騎射以備。知溫上表請徙渾、斛薛於河北,凡十五報乃準。自此,百姓始得農耕。渾、斛薛初不願徙,及徙,河北水草豐盛,皆謝知溫之恩。知溫四遷至蘭州刺史。時有党項羌三萬人來擾,州兵寡,眾大懼,知溫令開城門,羌人以為城內有備,不敢進。將軍權善才率兵來救,大破之。善才欲追餘黨,並坑降者,知溫阻之,由是降者益眾。善才欲分降口與知溫,知溫言己謀為公事,非圖私利,固辭不受。後遷尚書左丞黃門侍郎,修國史。永隆初(六八0),以秩卑,特詔同門下三品。二年(六八一)七月,遷中書令。永淳二年(六八三)三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七。
白鐵余起事
永淳十年(六八三)四月,綏州城平縣(今陝西綏德以南)少數族步落稽人白鐵余率眾起事。初,鐵余私埋銅佛於地中,待其上長草,謂鄉人曰己於此處數見佛光,擇日集眾掘之,得銅佛。又言見聖佛者百疾皆愈,由是數年間獲眾多信徒及錢帛,遂據城平縣反。鐵余自稱光明聖皇帝,置百官,率眾攻打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村落。唐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夏州都督王方翼率軍鎮壓,二十七日,拔其城,俘鐵余,平之。
改元弘道
永淳二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歲、九十歲、八十歲老人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馬、縣君、縣令不等。又加內外官之階。高宗欲親上則天門樓宣赦,然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令諸州置道土觀
永淳二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詔諸州置道士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各度道士七人。
唐高宗李治卒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高宗李治卒於貞觀殿,終年五十六。在位二十五年,東滅百濟、高麗,西滅突厥賀魯,國家版圖擴至最大。在國內則推行均田制及墾荒,國家編戶數字上升。又發展科舉制,選用有才能較低級官吏任宰相。修訂律令格式,撰成《唐律疏議》。顯慶末年(六六一),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令武后參政,形成“二聖”格局,實際軍政大權歸於武后。及卒,武后得以臨朝稱制
中宗李顯即位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四日高宗卒,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均決於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
遷政事堂於中書省
弘道元年(六八三)十二月二十一日,裴炎為中書令,遷政事堂於中書省。初,政事堂置於門下省門下省處中書、尚書兩省之間,乃詔令文書下達上呈的中轉站,政事堂置於此,便於三省首長(宰相)集中辦事,體現三省制的平衡。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剛死,武后開始擅權,其時三省六首長,尚書省僅左僕射劉仁軌在位,仁軌年八十二,不能問政事;門下省僅劉景先侍中(即見習侍中),景先原為裴炎下屬,不敢與炎爭權,炎任中書令,既主管政事堂公務,又同時兼管本省事務,為方便工作,遂遷政事堂至中書省。此遷實際上是三省制破壞的表現,中書令在與侍中的較量中占了優勢,由此確立了中書省在三省中暫時的主導地位。
黃河溢
弘道元年(六八三),黃河溢,壞河陽城(今河南孟縣南),水面比城內高五尺。
弘機京兆萬年(今屬陝西)人。貞觀中為左千牛胄曹參軍,出使西突厥,冊拜同俄設為可汗,恰石國反,道路不通,三年不得歸。弘機將所見諸國風俗物產書於衣裳,名為《西征記》。及還,奏上,太宗悅而授朝散大夫,累遷殿中監顯慶中(六五六至六六一)為檀州刺史,於州修學館,勸儒學,民風大化。契苾何力高麗,途經此地,因灤河泛漲,留師三日,弘機供輸不乏。高宗嘉之,超拜司農少卿,兼知東都營田事。上元中(六七四至六七六)遷司農卿,後兼將作、少尉二官。任職期間,改建太子弘之陵,營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又徙洛中橋於長夏門。曾有道士朱欽遂為武后寵信,橫恣不法,弘機囚而奏曰:道士假稱中宮驅使,乃禍亂之始。高宗流欽遂於邊州,武后由是不悅。弘機後因家人犯盜免官。永淳中(六八二至六八三),高宗欲起複本官,武后止之,終檢校司農少卿。
高智周卒
智周晉陵(今江蘇武進)人。少好學,舉進士。補越王府參軍。遷費縣令,與丞、尉均分俸錢,人刊石以頌。後授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參預撰寫《瑤山玉彩》、《文館辭林》等。再遷蘭台大夫。以儒學詔為太子侍讀。後辭職,起授為壽州刺史。在州政存寬惠,治尚文雅。每行部,先見諸生,試經義講誦,問時政得失,再問墾田獄訟之事。鹹亨二年(六七一),拜正諫大夫,兼檢校禮部侍郎。再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拜右散騎常侍永淳二年(六八三)十月卒。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弘道元年(癸未,公元六八三年)
春,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宮。
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擊卻之。乙亥,復寇媯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圍單于都護府,執司馬張行師,殺之。遣勝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義將兵分道救之。
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上聞之,怒曰:“義琰倚勢,乃陵其舅家,不可復知政事!”義琰聞之,不自安,以足疾乞骸骨。庚子,以義琰為銀青光祿大夫,致仕。
癸丑,守中書令崔知溫薨。
夏,四月,己未,車駕還東都。
綏州步落稽白鐵余,埋銅佛於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紿其鄉人曰:“吾於此數見佛光。”擇日集眾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見聖佛者,百疾皆愈。”遠近赴之。鐵余以雜色囊盛之數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數年間,歸信者眾,遂謀作亂。據城平縣,自稱光明聖皇帝,置百官,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民居。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討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鐵余,餘黨悉平。
五月,庚寅,上幸芳桂宮,至合璧宮,遇大雨而還。
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將兵邀之於朝那山北,兵敗,為虜所擒。朝議欲廢豐州,遷其百姓於靈、夏。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以為:“豐州阻河為固,居賊衝要,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土宜耕牧。隋季喪亂,遷百姓於寧、慶二州,致胡虜深侵,以靈、夏為邊境。貞觀之末,募人實之,西北始安。今廢之則河濱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乃止。
六月,突厥別部寇掠嵐州,偏將楊玄基擊走之。
秋,七月,己丑,立皇孫重福為唐昌王。
庚辰,詔以今年十月有事於嵩山;尋以上不豫,改用來年正月。
甲辰,徙相王輪為豫王,更名旦。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病喑,乞骸骨;許之。
八月,己丑,以將封嵩山,召太子赴東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師,以劉仁軌為之副。冬,十月,己卯,太子至東都。
癸亥,車駕幸奉天宮。十一月,丙戌,詔罷來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頭重,不能視,召侍醫秦鳴鶴診之,鳴鶴請刺頭出血,可愈。天后在簾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斬也,乃欲於天子頭刺血!”鳴鶴叩頭請命。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百會、腦戶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後舉手加額曰:“天賜也!”自負彩百匹以賜鳴鶴。
戊戌,以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招討阿史那骨篤祿等。
太子監國,以裴炎劉景先郭正一兼東宮平章事。
上自奉天宮疾甚,宰相皆不得見。丁未,還東都,百官見於天津橋南。
十二月,丁巳,改元,赦天下。上欲御則天門樓宣赦,氣逆不能乘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之。是夜,召裴炎入,受遺詔輔政,上崩於貞觀殿。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廢萬泉、芳桂、奉天等宮。庚申,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太后以澤州刺史韓王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為變,並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
甲戌,以劉仁軌為左僕射,裴炎中書令;戊寅,以劉景先侍中
故事,宰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為僕射,魏徵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及裴炎遷中書令,始遷政事堂於中書省。
壬午,遣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往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鎮守。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為國子祭酒,罷政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