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質災害防治創新管理及新技術國際交流會是在三峽大學召開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地質災害防治創新管理及新技術國際交流會
- 舉辦地點:三峽大學
2017地質災害防治創新管理及新技術國際交流會是在三峽大學召開的會議。
2017地質災害防治創新管理及新技術國際交流會是在三峽大學召開的會議。學習借鑑,交流合作是促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2017年6月3日至5日,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主辦,三峽大學承辦,中國地質環境監...
又喻指成都山地所事業的永恆、研究領域的寬闊,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特質。所用藍色象徵科學、創新。文化活動 2023年7月16至2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辦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山地科學專題營舉辦。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
2017年1月6日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建設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諮詢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總工程師寧奎斌主持,陝西省國土資源廳、院相關處室及陝西省地質調查中心、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人參加。人員編制 按照“陝政辦發〔2017〕92號”檔案,院機關編制55人,陝西省礦產地質調查中心330人,陝西...
謝和平表示,參加此次會議的專家學者將圍繞應對水災害的現狀和未來、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等重大防災減災前沿問題開展深入研討,相信通過此次會議,必將進一步加強全球防災減災領域的高端國際交流與合作,必將全面促進全球水災害防災減災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究,必將有力推動整個人類防災減災事業的永續發展。張文彪在致辭時表示,...
2023年02月—至 今 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 研究員 專業領域和方向 專業領域: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地震、地質學 研究興趣:邊坡抗震設計與韌性防控;環境介質-工程結構動力相互作用 代表性科研獲獎 在邊坡地震災害應急評價與韌性消能防控技術,邊坡地震液化破壞與加固以及冰水域中工程結構抗震性能領域...
中國地質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地質學會學術年會是跨部門、跨行業、跨專業的學術交流會議,旨在為地質工作者特別是年輕地質工作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台,推動中國地質科技創新,支撐找礦突破實踐,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全面發展。學術刊物 《地球學報》欄目設定包括綜述與進展、爭鳴與探討、研究與調查、技術與方法、快報與短文...
(二)組織實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開展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調查、預報預警與專項防治。(三)開展前沿性、基礎性地質研究,以及與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相關的套用研究;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研究、引進與推廣。(四)受國土資源部委託,組織擬訂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技術...
機械、數學、電氣、信息等優勢學科以及校外地震、地質、土木工程設計及施工等企業,立足江蘇,面向國內外,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研發隊伍,以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為突破口,將地震預測-預防-災害治理有機結合,工程措施與災害先進監測技術相統一為特色,以地震風險分析、地質災害治理及土木工程防震減災科學問題為核心,開展創新...
(二)承擔全省基礎性地質資料的保管與保密責任,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基礎性地質服務。(三)協助地方政府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負責組織實施地質災害的調查、評估、監測與預警預報工作,參與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四)開展前沿性、基礎性地質科學研究;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等相關新技術、新方法...
星空地InSAR技術用於中美滑坡監測預警聯合研究”;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1項:“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地質環境與災害綜合防控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畫課題14項、專題24項等。合作交流 學院注重國內外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等地區...
4.數字賦能,整體智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常規方法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科學技術有機融合,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創新平台建設,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標準,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地質災害“整體智治”三年行動,建立“一圖一網、一單一...
4.岩土工程抗震課程內容體系建設與實踐創新,陝西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5,R4 社會兼職 1.國土資源部岩土工程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2.礦山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3.陝西省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4.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會員; 5.陝西省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
范宣梅,1981年7月出生於甘肅省金昌市,成都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范宣梅於2000年進入成都理工大學就讀,於2004年本科畢業、200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2009年博士研究生畢業;2009年至2013年在荷蘭特文特大學深造,畢業獲博士學位;2013年至2014年任成都理工...
17.公路隧道建養理論與技術創新團隊(2014年7月-2018年12月,陝西省科學技術廳項目,專題負責人);18.板裂千枚岩邊坡破壞特徵及災害控制技術研究,2015年8月-2018年12月,四川省交通廳項目,負責人 社會服務項目 1、地方政府項目 1.榆林市榆陽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年8月—2005年10月);2.西安市灞橋區...
周創兵聚焦不良地質與高水頭條件下工程安全控制難題,創建了水工岩體滲流與變形協同控制的“一個理論、兩項技術”,截至2023年6月,成果套用於白鶴灘水電站、錦屏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40餘項水利 水電工程。學術論文 截至2023年6月,周創兵已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69篇,他 引6700餘次。學...
獲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專業委員會首屆自然科學獎,河北省科技進步1等獎、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國際邊坡工程與抗震設計最佳發表獎等;指導博士後、博士、碩士生獲得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四川省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全國創新訓練導師,科創導師。研究方向 地質災...
潘一山在採礦工程領域從事衝擊地壓、礦震、煤和瓦斯突出等煤礦災害的成因、機理、預測及防治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衝擊地壓發生理論、防治技術裝備和工程套用等方面取得系統性、開創性成果。提出了衝擊地壓擾動回響失穩理論,先後攻克淺部、深部和高瓦斯礦井衝擊地壓治理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研發了衝擊地壓預測防治...
盧耀如建立了岩溶發育與工程環境效應系統理論,參與實踐及指導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鎮工程勘測研究;指導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電樞紐及鐵道長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測、研究與基礎處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經濟與社會效益。提出地質生態環境新認識,推動了西南地區脫貧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地質災害,為防災興利提供決策依據...
(14)水利部“948”技術創新與轉化項目“滑坡災害過程的數值仿真及預測研究”(CT200334,項目負責人),2003~2005 (15)水利部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滑坡災害評價、預測及防治關鍵技術研究”(SCX2003-21子題負責人),2004~2006 (16)水利部科技創新項目“複雜條件下岩體流變性狀研究”(SCX2002-20,主要研究人員...
中國安能具備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市政工程、房屋建築、機場場道、地質災害處理等8項一級資質,具備水上水下構築物建設、隧洞橋樑、機場碼頭等特殊領域的施工能力。按照中央有關檔案明確,中國安能的主業範圍為:建築工程、相關工程技術研究、勘察、設計及服務,水環境治理;應急救援服務。中國安能深耕水利水電...
2023 獲青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23 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2023 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22 獲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青島市青年科技獎 2022 成果入選2021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第二完成人)2021 獲海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二...
截至2017年3月,已成功舉辦兩期。三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專業知識培訓。作為服務會員的重要內容,浙江省礦業聯合會每年舉辦多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專業知識培訓,幫助會員單位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水平。3.積極推動「上善若水」浙江省礦泉水資源開發利用行動計畫(簡稱「上善若水」計畫)。2016年6月,由浙江省礦業聯合會...
[1]陳飛,著.擠擴支盤樁承載機理與套用研究[M],中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2]陳飛,編著.地質災害防治[M],中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 [3]陳飛,著.陳飛詩文集[M],中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2月 [4]陳飛,參編.中國含地質學、地質類專業高等學校概覽[M],地質出版社,2019年9月 [5]陳飛,參編.綠色礦山技術...
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河南省創新人才基金和三峽、小浪底國家重點工程科研項目等70餘項,通過省部級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項。[1]、水利部公益性項目(201301034):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關鍵技術,2013.01~2015.12;...
合作交流 國際交流 截至2015年3月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與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日本東京大學等32個國際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定,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領域和交流機制;建有中美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研究聯合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植物營養創新研究聯合實驗室和中美區域農業發展...
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沙漠化過程及其風沙環境力學、西部地質災害防治及其力學機理、西部古遺址保護與加固的力學特性、複雜力學系統的定量研究及仿真等。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運行機制。通過加強國際、國內學術聯繫,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實現科技資源互補共享。現有固定人員4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國家傑出...
社會兼職:安徽理工大學青年教師聯合會常務委員、煤炭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淮南市自然災害防災減災應急專家、煤炭學會會員、國際低平地技術協會會員、國際醫學地質學會會員、淮南市測繪學會/環境學會會員、安徽理工大學首批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專家。榮譽稱號:“安徽理工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安徽理工大學教壇...
技術創新 通過對金沙江下游水電和錦屏水電送出方案的滾動研究和綜合論證,推薦金沙江一期送出工程採用3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特高壓直流送出方案。已經完成了直流送出工程和送端500千伏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通過了評審。直流輸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評估、地震安全性...
先後在成都理工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工作,擔任低年級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分團委書記、直屬黨支部宣傳委員;學校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任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兼任辦公室主任等職。承擔過《形勢與政策》、《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創業就業指導》以及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