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由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共建的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由1965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發展而來,1966年2月改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9年實現中國科學院和水利部雙重領導並採用現名。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283人;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擁有4個研究學科單元,設有2個關鍵支撐平台,建立了3個國家重點野外台站和其他6個院所級台站構構成的長江上游、西藏高原環境災害與生態安全觀測平台,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參與共建國家測繪局工程技術中心1個;擁有4個一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4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5個二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6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2個專業型領域碩士培養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創辦時間:1965年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現任領導:所長:文安邦、黨委書記、副所長:羅曉梅
  • 專職院士數: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碩士點:5人(一級學科)
    6人(二級學科)
    2個(專業型領域)
  • 博士點:4個(一級學科)
    6個(二級學科)
  • 博士後:1個(科研流動站)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群賢南街189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榮譽表彰,科研成就,科研領域,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63年2月,中國科學院於責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協助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前身)在成都籌建地理機構,暫作為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室,並於1964年3月正式成立。
1965年1月,為加強西南“三線”建設,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將地理研究所的有關研究部門一分為二調整到成都與西南地理室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
1966年2月,為加強業務領導,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又決定將“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
1970年7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把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下放到四川省,定名為“四川省地理研究所”,由四川省科技局領導。
1978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收回四川省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1987年10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將“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1989年8月,根據該所要求,決定對該所實行中國科學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的雙重領導,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並一直使用至今。
1999年底,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被認定為資源環境基地型研究所。
2002年4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式列。
2006年初,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
2015年4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特色研究所建設首批試點。
2018年8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通過驗收正式運行。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山地所新科研大樓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283人。其中科技人員166人,科技支撐人員59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84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人才計畫入選者4人、全國“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團隊1個,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優秀會員3人、中國科學院人才計畫入選者11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類人才7人;四川省人才計畫入選者1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另有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獲得者9人,博士後在站4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崔鵬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崔鵬、王根緒、陳曉清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歐陽朝軍、趙偉

科研部門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擁有4個研究學科單元,設有2個關鍵支撐平台,建立了3個國家重點野外台站和其他6個院所級台站構構成的長江上游、西藏高原環境災害與生態安全觀測平台,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參與共建國家測繪局工程技術中心1個。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東川土石流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中國科學院鹽亭紫色土農業生態試驗站
所級野外觀測台站:元謀幹熱河谷溝蝕崩塌觀測研究站、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站、申扎高寒草原與濕地生態系統試驗站、波密地質災害觀測研究站、王朗山地生態遙感綜合觀測試驗站
國家工程實驗室: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設施資源

  • 設備平台
據2023年10月公共技術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公共技術中心擁有實驗室面積6867m;實驗儀器200餘台(套)、儀器總資產8300餘萬元。其中大型儀器36台(套),原值3967萬元;擁有土石流原位取樣採集系統、大型土石流災害模擬試驗儀、大型滑坡災害模擬試驗儀、高速攝像機,立體粒子圖像測速系統,雷射都卜勒測速系統;配套岩土本構測試設備掃描電子顯微鏡、馬爾文粒徑分析儀,粉末X射線衍射儀,細粒土動強度三軸儀、細粒凍土三軸儀、GDS土動三軸儀、MTS岩石三軸儀等專業測試設備。並配有三維雷射地形掃瞄器,淺層地質GSSI\MALA探測雷達,AGI高密度電法儀,一體化寬頻測振儀(4支裝),Seismic Source面波採集儀、精密監測Leica全站儀、RocTest攜帶型鑽孔測斜儀等,基本滿足了山地災害原位勘測及特殊災情地表微形變監測的需求。
  • 館藏資源
據2023年10月科技信息與傳播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圖書館館舍面積600平方米,閱覽座位30多個,除常規閱覽設施外,還配有電子閱覽設施,並配備了複印、列印等服務設施;擁有可利用的中外全文和文摘各類資料庫達50多個,電子圖書11萬多冊,電子期刊3萬多份,學位論文90萬篇,外文專利4200萬條。

合作交流

2018年4月23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9年4月11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20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重慶交通大學簽署產學研戰略合作協定。
2023年4月26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南江縣政府簽署協定,共建南江縣(光霧山)研究生科學教學實習實踐基地。

榮譽表彰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成就

科研領域

在山地災害領域,對土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形成演化機理、危險性評價、災害防治與預警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持續研究。創立了土石流學科,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野外觀測和室內模擬相結合的科學研究體系。提出了山區線性工程(公路、鐵路、油汽管道等)、城鎮和大型水利工程減災防災技術體系。完成了百餘處土石流滑坡防治示範樣板工程,並在西藏幹線公路、龍羊峽水電站、二灘水庫、三峽庫區、南水北調、西汽東輸、西油東輸、九寨溝和汶川災區恢復重建等重大工程災害防治方面得到成功套用。
在山地環境領域,圍繞三峽工程、長江上游生態建設、西藏國家生態屏障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在山地環境退化與坡地侵蝕機理、退化環境恢復重建、山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調控模式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大型水利工程環境評價體系、長江上游防護林生態工程體系、流域生態功能評價方法與體系、生態脆弱區生態恢復模式、坡面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控制試驗示範。
在山區發展領域,圍繞山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山區面臨的挑戰、山區發展戰略思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中國山區的戰略目標定位、產業戰略定位、空間發展定位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中國山區發展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生態建設對策和綜合協調推進等戰略。

科研成果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圍繞山地災害、山地環境和山區發展三大領域,開展了長期的觀測、實驗、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示範,完成了千餘項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解決了國家在山區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環境災害與工程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百餘項科研成果得到國家和省部委科技獎勵。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獲獎時間
大型真菌對重金屬的吸附機理及套用
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
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實施創新研究
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
省級應急測繪指揮平台構建與研究
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
天山天池景區地質災害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二等獎
2014
長江中上游乾熱河谷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及示範
雲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3
雲南幹線公路邊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
中國公路學會三等獎
2013
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模擬與調控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
裸露邊坡土壤修復關鍵技術與套用
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3
都汶路震後次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
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
2012
裸露邊坡土壤修復關鍵技術及成土特性
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4
部分專利
專利名稱
申請日期
第一發明人
基於流域水土耦合機制的四川省區域土石流預報系統
2014
張少傑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智慧管理系統軟體
2014
胡云華
滑坡風險區劃與預警服務系統
2014
楊宗佶
滑坡風險區劃與預警服務系統
2014
田宏嶺
抗剪強度參數線性計算軟體
2014
李倩倩
基於流域水土耦合機制的四川省區域土石流預報系統 v2.0
2014
張少傑
土石流力學參數監測系統V1.0
2014
嚴炎
抗剪強度參數的可靠度分析法計算軟體
2014
李倩倩
抗剪強度參數的隨機一模糊法計算軟體
2014
李倩倩
成都山地所內部信息發布平台
2014
吳宇

學術期刊

山地學報》是以弘揚山地科學為傳播目標的多學科綜合性學術刊物。學報創立於1983年(原名《山地研究》,1998年改為現名),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是《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自然與社會科學評論體系來源和入選期刊,被GeoRef Preview Database、JSTChina等國外資料庫收錄。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山地科學學報,簡稱JMS)是專門報導山地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全英文期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發行。於2004年創刊,2007年起被SCI收錄,是全世界專門關注山地研究並被SCI收錄的5種學術期刊之一。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擁有4個一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4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5個二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6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2個專業型領域碩士培養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理學
一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地理學、生態學、土木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
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地理學、生態學、土木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
二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生態學、土壤學、岩土工程
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生態學、土壤學、岩土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專業型領域碩士培養點:環境工程、土木工程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學位點一覽表

教學建設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培養了總計900餘名碩士、博士研究生,10餘名國際學生,博士就業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和其它事業單位為主,碩士就業以設計院、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大型國企等為主。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徽整體呈園形,園潤而又有親和力。中間構圖由“Mountain”的首字母“M”變形而成,似“山”形,既是意義上的“山地”,又形似“山地”“M”的延長部分代表平原,巧妙地表現了山地與平原、高地與低地的構架特徵,以及研究所致力于山地災害、山地環境與山區發展研究的事業主體。所用綠色象徵自然、生態、環保;外環由形似“日”“月”的圖形符號構成,亦是字母“I”的巧妙變形,與中間象徵山川的“M”共同組成研究所的識別符號。日月山川交相輝映,既寓意地域上的廣袤,又喻指成都山地所事業的永恆、研究領域的寬闊,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特質。所用藍色象徵科學、創新。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

文化活動

2023年7月16至2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辦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山地科學專題營舉辦。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歷任領導

任職時間
名單
職務
1966~1968
郭敬輝
兼所長
1968~1978
盧鎖柱
革委會主任
1978~1982
丁錫祉
所長
1982~1987
程鴻
代所長
1987~1995
吳積善
所長
1995~1999
鐘祥浩
所長、黨委書記
2006~2014
鄧偉
所長
2014~2015
鄧偉
所長
2015~2016
鄧偉
所長
2016~2017
文安邦
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