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發展任務繁重,建設管理工作艱巨,服務保障責任重大。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直面問題,敢於擔當,凝心聚力推動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變化新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5年
  • 單位: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 性質: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工作任務,

2014年工作回顧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5.95億元,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億元,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萬元GDP能耗下降3.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6%。20項區級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54件,政協委員提案252件。
一年來,我們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主要開展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舊城改造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滯留項目成功激活。堅持民眾利益高於一切,舉全區之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制定《東城區拆遷滯留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明確拆遷人主體責任和政府部門管理責任,保障城市安全、環境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對滯留時間長、涉及人數多、問題複雜棘手、民眾反映強烈的項目,不躲不繞不迴避,一手抓項目推進,一手抓社會穩定,依法理清責權利關係,主動加強與民眾溝通,問題處理取得積極進展。寶華里項目清退了原實施主體,明確解決方向並研究工作方案,為項目重新啟動奠定基礎;積極籌措資金房源,西河沿項目重新啟動搬遷;按照依法保護民眾合法合理訴求的原則,上龍西里項目確定了工作思路。
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建立區級領導分工負責制度,組建區重大項目協調辦公室,52個項目全部啟動,其中9個已完工。按照“傳承文化、全面激活、整體規劃、提升環境、創新模式”原則,加大前門東區修繕整治工程推進力度,搬遷居民220戶,清理搶占房屋5100間、7萬餘平方米,修繕3個試點院落,實現了前門東路、正義路南延和三里河綠化景觀帶的環境提升。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搬遷安置居民205戶,南廣場竣工亮相,北廣場基本完工。
民眾居住條件有效改善。老舊小區抗震加固工程完成72棟18.26萬平方米,節能改造工程完成20棟10.35萬平方米,同步實施91個老舊小區環境提升工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保障房建設加快推進,北苑賓館項目竣工,提供對接安置房442套;豆各莊項目實現開復工面積35萬平方米,完工1104套住宅;“兩站一街”項目開工17萬平方米。創新安置房源投資建設途徑,與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簽署戰略協定,開展實質性合作,共同組建北京燕華投資公司,開發建設百子灣等安置房項目。完成保障性住房搖號任務,1167戶限價房輪候家庭選定房屋。
二、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六大重點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預計實現增加值占GDP的67%,對全區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80%左右。金融業第一支柱產業地位繼續鞏固,增加值預計占GDP的23%,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預計占GDP的13%。制定旅遊帶動經濟成長實施意見,開發特色主題旅遊產品,打造“券游東城”品牌,預計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數807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41.5億元,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內生動力明顯增強。落實促消費各項政策,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持續穩定回升;制定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網路消費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新引擎。投資結構不斷最佳化,非國有單位投資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科技創新成果明顯,技術交易額達到355億元。永安復星、利生商廈等區屬國有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區住宅發展中心轉企改制進展順利。
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中關村科技園區東城園完成空間布局調整和機構整合,135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200億元;7家創新創業孵化平台累計吸引科技文化企業50家;搭建科技文化金融服務平台,引入40家金融服務機構,首批38家企業實現項目對接。成功舉辦第四屆王府井國際品牌節,新燕莎金街購物廣場、北京金茂萬麗酒店正式開業,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嘉德藝術中心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隆福寺項目完成相關資產劃轉及隆福大廈建築改造前期拆除工作。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加快轉型升級,杜莎夫人蠟像館等26家具有文化體驗特點的商戶入駐,文化和商業氛圍更加濃厚。
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制定《東城區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工作方案》,明確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調整退出4家工業企業。最佳化產業政策環境,出台了進一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產業發展的意見。制定業態指導目錄,明確南鑼鼓巷等7條市級特色商業街區定位,南新倉“北延南擴”項目主體工程完工。打造高端要素市場,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落戶,與北京石油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引入英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建成2箇中小企業服務分中心和3家小企業創業基地,組織銀企對接18次,協助企業成功融資12.5億元。創新服務企業方式,打造“政企互動興東城”服務品牌。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世界體育總會亞太總部、國際舉聯(北京)總部等落戶我區。制定《全面加強服務駐區中央、市屬單位和部隊工作的意見》,加強互通互聯,從各個層面提升服務水平。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開展與南水北調水源地湖北省鄖縣的對口協作。
三、著力完善標準體系,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修訂綜合考核辦法。堅持城市管理與風貌保護、業態升級、人口疏解相結合,制定了環境整治、直管公房管理、平房翻改建、工商管理和業態指導5類11項標準規範,推動城市管理從“末端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
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以國慶65周年和APEC會議環境保障為契機,大力整治環境秩序,全力提升建設水平。按照市級精品大街標準,完成安內大街環境綜合提升,恢復古樸的老北京傳統風貌。梳理環境衛生、交通停車等6類問題,實施10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95條背街小巷、20處校園周邊和2處重點區域環境建設任務,改造50處低洼院落排水設施。繼續保持拆違高壓態勢,拆除違法建設2007處、5.27萬平方米,市級掛帳任務全部完成。整治地下空間378處,清理群租房1837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城市管理,在53條示範路段推廣“門前管理責任制”。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畫,完成望壇地區7329戶“煤改電”工程,淘汰老舊機動車2.47萬輛,主要污染物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8.5%。新增25個垃圾分類小區,完成48座旱廁達標改造任務,建成全市首家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社區工作站。創建市區節水型單位70家,為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居民換裝節水器具6000餘套。擴大改造綠化面積50.56萬平方米,新增屋頂綠化2.83萬平方米。高標準建成環二環城市綠道,打造了“一河、兩帶、十三景”優美景觀,形成了總長16.1公里的城市慢行系統,為市民增加了休閒健身的公共空間。
格線化服務管理進一步拓展。制定“兩網融合”意見,統籌格線化城市管理和格線化社會服務管理,成立區格線化服務管理中心,完成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兩網”在區級層面實現融合。整合原有62條政務熱線,全區統一的“96010”為民服務熱線年底前已正式開通,已實現投訴舉報、諮詢求助、建言獻策一口受理。信息技術在格線化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套用不斷深化。

2015年工作任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遵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發展質量要提高、人口規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細、城市環境要最好”任務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核心區的工作目標和重心。我們將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修訂和“十三五”規劃編制,圍繞文保區修繕、非文保區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三大任務,科學制定行動計畫,確保目標同向、措施一致、政策相容,為一張藍圖繪到底打好基礎。
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立足功能定位,圍繞民生改善這個核心,堅持“文化強區”戰略,抓住舊城改造更新和“城市病”治理兩個關鍵,把改革創新、依法治理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區。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其中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8%;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萬元GDP能耗下降3.2%。
圍繞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著重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統籌推進舊城改造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舊城改造更新關乎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關乎實現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提出明確要求,確定目標任務。我們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提速舊城改造更新,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
加強歷史風貌保護。務實創新,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體制機制,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留住老北京的記憶和鄉愁。加快推進前門東區修繕整治,編制整體保護規劃,完成西打磨廠街和大江胡同修繕保護,改造鑾慶等8條胡同市政基礎設施,完成草廠三至十條環境提升工作。啟動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胡同修繕項目,探索文保區平房修繕改造的實施模式和路徑。繼續推進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完成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陳獨秀舊居修繕保護、玉河南區河道整治和綠化工程,啟動長巷三條1號、臨汾會館等騰退修繕。
加大棚戶區改造推進力度。抓住關鍵環節,創新政策方法,積極組織、廣泛發動居民主動參與,推動危樓危房改造實現突破。在充分做好民眾宣傳發動、入戶調查分析、方案研究確定的前提下,啟動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項目,為全區危樓危房搬遷改造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妥善安置逾期回遷居民,推動寶華里項目重啟;啟動西忠實里項目居民搬遷;完成西河沿項目居民搬遷,實現開工建設。推動88棟26.19萬平方米抗震加固工程開工建設,完成北京市下達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
加快保障房開發建設。繼續推進豆各莊和“兩站一街”項目建設,力爭竣工2200套保障房;積極籌措優質對接房源,與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深度緊密合作,加快推動百子灣、舊宮等項目建設,為舊城改造更新提供有力保障。高標準配套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花園式安置房小區,為搬遷居民提供優質服務。
二、全面深化“文化強區”戰略,著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轉變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滲透和融合作用,加快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實現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促進文化經濟發展。制定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4%。發揮區級財政資金導向作用,設立區文化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和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文化要素市場發展,支持東方雍和國際著作權交易中心等發揮作用,引導文化要素有序流動,形成更為完整的著作權交易產業鏈。與中央、市屬及其它文化企業深化合作,穩妥推進區屬文化企業重組。鼓勵文創企業跨行業融合,積極引導文化產業與科技、金融及其它產業聯動發展,形成5個支撐重點文化產業板塊的核心技術平台,建成2—3家專業化產業基地。注重文化旅遊資源的多元業態轉化,擴大旅遊消費規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增長5%。引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和技藝的老字號企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健全人才服務體系。
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區文化活動中心實現結構封頂,建成100個文化社區,實現“一刻鐘文化圈”全覆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用好區域內各級各類文化資源,提高服務效能。繼續辦好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豐富活動內涵,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倡導全民閱讀,實施“書香東城”數位化工程。加大對優秀原創作品的扶持力度,建立專項基金,依託專業院校、專業團隊、劇場等豐富的戲劇演藝資源,著力打造北京戲劇演藝原創基地。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高標準完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
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制定《東城區國際化戰略行動綱要》,與文化部合作,共同辦好盧森堡中國文化中心。打造“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品牌,積極參與文博會、京交會等綜合性國際展會,利用網路、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展示東城文化形象。
三、堅持調整疏解和提質增效相結合,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要求,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兼顧當前經濟成長與長期結構最佳化,主動“瘦身健體”,依託重點功能區發展,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大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工作力度,制定商品交易市場調整退出和轉型升級方案,有效引導紅橋市場、永外城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加快倉儲及物流配送等功能外遷。嚴格落實產業調整目錄,調整退出5家工業企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決退出“五小”等低端產業,堅決清理環境髒亂、安全隱患突出的各類市場,堅決取締無照經營行為。改造升級農副產品市場,推動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培育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主動服務大型央企及民企,密切關注重組擴張動態,爭取將新增業務和新設企業在我區落地。大力推動高端要素聚集,推進北京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力促中國黃金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落戶我區。落實國家和北京市促消費各項政策措施,釋放消費潛力。鼓勵運用信息技術,重構和整合傳統產業鏈條,搭建匯集東城商業、旅遊、文化等資源的電子商務平台,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消費新模式。支持第三方支付、網路融資等網際網路金融業態健康發展。完成“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工作。
推動功能區集聚發展。發揮中關村東城園集聚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貢獻度。用足用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扶持政策,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支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創造、吸納人才的主體。建立東城園統計指標體系和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運行及重點企業的動態監測分析。探索將東城園相關政策向永外地區延伸,引導優質企業入駐。結合捷運8號線建設,研究王府井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加快前門西區建設,積極引進終端用戶,最佳化地區業態,向文化體驗式消費街區進一步轉型。
推動市場活力不斷釋放。完善投融資體制,搭建融資平台,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加強綜合協調服務,完善市場準入環節“多證聯辦”服務模式,推進工商、稅務、質監“三證合一”改革工作。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聯絡協調作用,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新建4家中小企業服務分中心和小企業創業基地。按照“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原則,建設三級政務服務體系網路平台。統籌部署、穩步推進區屬國有企業上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積極推進直管公房管理運營體系改革和房地一、二中心轉企改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