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4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也是實施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畫的關鍵之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著力提高思想認識,轉變發展理念,拓展工作思路,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推動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保持了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5年
  • 單位: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
  • 性質:工作報告
工作回顧,工作任務,

工作回顧



初步預計,地區生產總值 1094億元,比上年增長 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0億元,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60.3億元,增長 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86.1 億元,增長 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 9%和 1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4.8%。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梳理 284 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 13 項。開展投資項目審批流程試點工作,確定 57 個試點儲備項目。制定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啟動區屬事業單位改革工作。改革工商登記制度,試行“一口受理、多證聯辦”的審批新模式,新設企業數量增長50.5%,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完成 3 家區屬國有企業重組。探索混合所有制發展模式,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流入。園區擴區工作完成,7個區域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範疇。出台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加速推進“全球創客空間”等 6 個項目落地。創新服務模式,扶持“專精特新”企業融資 5 億元,新增訂單 10 億元。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啟動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設,規範農村集體土地、房屋等資源交易行為。強化農村“三資”管理,嚴格鄉鎮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審計。深入推進社會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打造全市首家跨區域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單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豐臺醫院”。啟動鄉級社區服務中心社會化運營試點,推行農村社區化管理。出台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實施意見,向 71 個社會組織購買 104 項服務項目。制定加強老舊小區服務管理工作意見,推動 286 個老舊小區服務管理工作全面升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內涵不斷深化。

(二)大力調整結構,提質增效邁出新步伐。高端產業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占比達78%,其中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 66.9%,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5.4 個百分點。金融業留區稅收增長 59.7%。新引進億元以上企業 159 家,居全市第三,增長 106%,其中商務服務業占 43%、金融業占 28%、高新技術業占18%。創新驅動促進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完成技術契約成交額455億元,居全市第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37項,專利授權量增長 15.6%。實施第二階段城南行動及政府投資計畫 119項,實現投資 470 億元,累計完成三年總投資額的 70%;吸引民間投資 334.4 億元,增長 83.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8.4%。新登記市場主體 3.2 萬戶,全區企業總量占市場主體的比重達59.5%。重點功能區帶動作用更加凸顯。麗澤金融商務區新興金融產業聚集效應顯著,新引進華林證券、海航金融等億元以上企業 43 家,留區稅收增長 28%,首創金融廣場等 12 個項目實現開工,開復工面積 331 萬平方米。豐臺科技園區總收入超過 3600 億元,增長 10%,留區財政收入 24.7 億元,增長17%,技術契約認定登記額等七項指標居“一區十六園”第二。新引進億元以上企業51家,其中高科技企業29家,軌道交通、應急救援、軍民融合、節能環保等特色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增強。推動青龍湖—長辛店會展旅遊、生態休閒區建設,成功舉辦第 75 屆世界種子大會。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發展規劃逐步完善,政策研究和招商工作全面啟動。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初見成效。編制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新興凌雲等製造企業外遷並投產,大紅門近 1000 家商戶入駐河北白溝,與保定市簽訂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協定,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三)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品質實現新提升。人口規模調控力度加大。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和流動人口規模調控掛鈎機制,整治群租房、地下空間 3000 余處,人口無序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基礎設施承載力大幅提高。捷運 8 號線三期、14 號線中段、16 號線開工建設,萬壽路南延南四環至金星路段等 9條道路竣工通車,新增城市道路通車裡程 19 公里。生活垃圾循環經濟園建設進展順利。郭公莊水廠投入使用,86.4 萬居民用上“南水”;治理中小河道 11 條,升級改造立交橋排水泵站 6處,完成了馬草河總部基地段綜合整治。城鄉環境明顯改善。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改造燃煤鍋爐 1218 蒸噸,減煤換煤8.1 萬噸,淘汰老舊機動車 7 萬輛,關閉非法砂石料場 9 家,調整退出工業污染企業40家。完成平原造林3520畝,建成園博綠道 64.5 公里,新增城市綠化 120.3 公頃。以“環境提升年”活動為載體,實施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和環境綠化美化提升工程,打造了方莊等區域環境建設綜合示範區。積極開展背街小巷、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治理黑車、黑摩的、小廣告、露天燒烤、無照游商成效顯著;拆除違法建設 96.5 萬平方米,新生違法建設實現零增長。城市服務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智慧豐臺”建設取得成效,在全市率先建立信息化滾動規劃實施機制。格線化社會服務管理日趨完善;“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廣泛覆蓋;80 個社區辦公、活動用房規範化建設達標。25處道路大修和擁堵點改造完成,2000輛公租腳踏車和 24 個電動汽車充電站投入使用。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9個村整建制農轉居。8個重點村集體企業搬遷和宅基地騰退基本完成,西局、石榴莊上市地塊實現開工,白盆窯北地塊入市交易。紀家廟村、羊坊村宅基地騰退基本完成。分中寺村土地一級開發全面啟動,宅基地騰退完成 98.7%。

工作任務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和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畫的收官之年,更是“十三五”藍圖的謀劃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改革創新,突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突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突出民生改善,突出法治政府建設,鞏固和拓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人民幸福的新豐臺。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8%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 9%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2.5%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 7.5%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8%以上。
(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攻堅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態下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從民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推動重點領域改革。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落實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推行“先照後證”、探索“三證合一”,實現工商登記準入與產業發展等規劃有機銜接。推進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按照中央和北京市部署,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推進事業單位分類工作。對購買公共服務內容實行指導性目錄管理,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市場化。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注重吸引央企、市屬國企和民企的優質資源,通過多種方式合作進行開發建設。深化國有企業重組和國資中心改革。修訂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管理辦法。依託市級平台和區內擔保資源,鼓勵社會資本加快“專精特新”企業基地建設和發展。創新融資方式,拓展融資渠道,積極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投融資模式,建設河西軌道 T1、T2 線、長辛店第三水廠等項目。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商會組織的作用,營造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制定創業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增強區域市場活力。 
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支持集體經濟以入股、合作、委託等形式創新資產運營,引導農村資金參與功能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出台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歸屬明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集體產權制度。深化分配製度改革,推進福利分配向股份分紅轉變。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台套用,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整合各類社會力量,深化社會動員試點,加強老舊小區服務管理,創新志願服務方式,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完成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多措並舉推動社區辦公、活動用房達標工作,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社區民主協商,健全社區聽證、社區評議等對話機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簡化登記流程,落實退出機制,完成108 家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建立 4家街道級服務指導中心,認定10家區級“樞紐型”社會組織,打造 10個社會組織品牌,強化與社區社會組織的有效銜接。建立“多網融合、立體運行、智慧型服務、精細管理”的社會服務管理格線化體系。合理劃分政府公共服務和農村社區服務管理職能,探索政府提供、志願服務和有償供給相結合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
(二)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向“高精尖”轉變
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豐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要積極適應新常態,走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的提質增效升級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