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威海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1年
- 地點:威海市
- 主辦方:威海市政府
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1月19日在威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威海市市長 孫述濤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威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做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政府工作的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作為,科學務實,改革創新,攻堅克難,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障了民生持續改善,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020.3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94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57.5億元提高到118.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6%和15.5%。三次產業比重由10.7:58.2:31.1調整為7.5:56.7:35.8,稅收、工商稅收、“四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提高2.2個、14.2個和6.9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結構性動力明顯增強,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出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
――經濟發展方式更加集約。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進一步健全,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植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7.6%,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4.9%提高到36.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2%和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8%和6%,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的理念得到深入落實。
――城鄉統籌發展成效顯著。城中村改造、農村住房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園區開發和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61.3平方公里拓展到240.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3%提高到58.7%,城市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民眾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2.3%和10.6%。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3.7萬元,年均增長15.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6.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達到38.9平方米,分別增加26.4%和24%。家庭轎車由3.3萬輛增加到14.1萬輛,寬頻用戶由14.6萬戶發展到43.2萬戶。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由45.2萬人增加到63.4萬人,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40.9萬人增加到122.6萬人,新農保和新農合基本實現全覆蓋,人民民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五年來,我們堅持統籌兼顧,真抓實幹,無論是搶抓機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還是攻堅克難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都把主要精力用在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上,用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項工作更加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民眾的期待。
(一)強化結構調整,完善了更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緊緊圍繞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工業調整振興、服務業跨越發展。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由101個增加到933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19家發展到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由55家發展到968家;優質蘋果、特種毛皮等特色產業形成規模,“威海刺參”、“威海無花果”、“榮成海帶”、“文登大櫻桃”、“乳山綠茶”等15個農產品註冊為地理標誌產品;糧食連年增收,總產穩定在100萬噸以上,農產品年出口規模達到11億美元,農業的產業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按照新興產業抓集群、傳統產業創品牌的思路,狠抓了八大產業調整振興,培植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藥、海洋科技開發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了地毯、家紡、海產品3個傳統產業核心集散地建設,文登工藝家紡、榮成冷凍調理食品、榮成船舶製造獲得山東省優質產品生產基地稱號。造船業實現歷史性突破,培育了三大造船聚集區和十大造船企業,整船製造能力由40萬載重噸提高到400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由20萬載重噸增加到120萬載重噸,船舶銷售收入和出口額分別擴大7.2倍和7.3倍。汽車整車製造能力由14萬輛發展到30萬輛,電動汽車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和配套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汽車及零配件產業集群銷售收入由210億元擴大到350億元。新能源產業體系快速建立,石島灣核電站和3個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2.9萬千瓦,新建成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75萬千瓦,超過“十一五”前全市電力裝機的總和。堅持以骨幹企業、特色園區帶動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十大高端產業聚集園區,三角集團銷售收入達到140億元;威高集團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利稅達到20億元;拓展碳纖維產業化園區建成百噸級和千噸級生產線,碳纖維繫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IT產業園已有19個項目入駐。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優勢產業六大基地,水產品產量由183萬噸增加到210萬噸,港口吞吐量由1821萬噸提高到4866萬噸,海洋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5%提高到31%。整合資源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舉辦了國際人居節、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漁具博覽會、中俄濱海旅遊度假論壇等展會,創建山東省服務名牌21個;培植了一批服務業龍頭企業,家家悅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59億元,年均增長19.1%;旅遊總收入達到221億元,年均增長16%;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95億元,年均增長15.2%。
(二)狠抓項目建設,夯實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攻方向,五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00億元,年均增長21%;組織實施市級重點項目786個,爭取中央、省擴大內需項目240個。一批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其中投資過億元的577個、過10億元的140個,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比重分別達到45.9%和37.5%。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和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進,青榮城際鐵路開工建設,威乳高速建成通車;威海港三、四期工程竣工,客運中心搬遷進展順利,5萬噸級航道建成使用;威海機場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機場規模擴大1倍;米威調水三期、膠東調水、煙威天然氣長輸管道、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等工程順利實施,供電能力擴大1倍,供氣能力擴大6.2倍,集中供熱面積擴大2倍,污水處理能力擴大7倍,污水集中處理率由81.6%提高到89.3%。一批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的城建項目加快建設,啟動了寶泉廣場、金線頂、環翠樓、江家寨立交橋等區域改造工程;建成了國際展覽中心、國際會議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公益設施和悅海公園、幸福公園等一批大型濱海公園;實施了文化路、世昌大道、青島路、環山路、環海路等五路整治工程,拆除陳舊建築210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0條、背街小巷150條,市區25條半截路全部打通;新增城市綠地面積2206公頃,衡量城市設施水平的主要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
(三)強化自主創新,增強了區域核心競爭力。連續三年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推進了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建設。累計投入13.7億元科技創新資金,推動產學研合作,扶持企業創新平台建設。與11所高校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成立了4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300多項。幫助企業新建國家級研發平台8家、省級46家,總數分別達到11家和107家,爭創了威高、光威2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建立了好當家、新北洋、金猴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廣泰空港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研發平台的數量、層次和成果轉化率都在全省領先。全市累計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92項,三角集團巨型工程子午胎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威高集團聚烯烴材料改性套用等3個項目獲得二等獎。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畫、十百千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順利實施,五年引進4.6萬名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創新資源集聚,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的企業迅速成長,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由33家增加到82家;中國名牌產品由8個增加到19個,中國馳名商標由7件增加到20件,三角、威高獲得省長質量獎;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工業企業由575家增加到1050家,過10億元的由31家增加到80家。
(四)堅持城鄉統籌,推進了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五年來,我們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用於解決城鄉建設管理中的現實問題,全市用於“三農”的財政支出累計達到163.1億元,年均增長39.3%。在全省率先解決了城中村問題,用三年時間集中力量完成了市區77個城中村的整體改造,完成拆遷34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回遷房386萬平方米,讓10萬城中村居民真正成為市民,市區範圍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在改造過程中堅持讓利於民,切實保障民眾的實際利益和長遠生計,並結合工程建設整治周邊環境,理順社區管理體制,使城中村改造真正成為安居工程、宜居工程、民心工程。在全省率先推進了農村住房建設工程,幫助農民新建住房10.8萬戶,改造危房1.4萬戶,166個村集中成片開發樓房4.4萬戶,三年的農房建設任務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啟動了市區舊生活區綜合改造工程,實施了400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60%的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推動城市管理體制創新,集中治理了道路破損、停車秩序、戶外廣告、五小行業、散流物體運輸、建築垃圾、工地揚塵、機動車尾氣、違章建築等問題。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13座大中型、344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建農村戶用沼氣5萬戶,新增先進適用農業機械2萬台,新改建農村公路2444.5公里,改造1500個村的自來水設施,完成了更高標準的村村通油路、通自來水工程。對598個經濟薄弱村開展了幫扶活動。
(五)深化改革開放,增強了體制機制活力。實施了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率先啟動了鎮級機構改革,推進了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在探索大部門體制、理順職責關係等方面取得實效。推行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成立了政府投融資管理中心,促進了財源管理精細化、財政支出效益化、政府融資“借用管還”一體化。強化了社會綜合治稅,提高了稅源監控的信息化水平。健全了企業融資服務機制,成立了金融工作辦公室,推進了326個銀企對接項目,通過建立續貸過橋周轉機制為企業提供拆藉資金82.5億元,開展了小額貸款公司和科技支行試點工作,創辦了3家創業投資公司,引進招商銀行等23家金融機構,銀行貸款餘額增長2.4倍,金融生態環境更加最佳化。企業上市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威海廣泰、華東數控、天潤曲軸、新北洋、泓淋科技等7家公司在境內外上市,累計融資66億元。理順了市屬重點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推進了集體林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實施了文化管理體制、醫藥衛生體制、城市公交運營機制等社會領域改革。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強化產業招商責任制,組織國內外招商活動100多次,累計引進外商直接投資25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450億元,其中投資過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157個、過億元的內資項目320個,美敦力、摩根史坦利、安賽樂・米塔爾、現代、樂天、三星造船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威海,招商引資的規模和質量都有新提升。強化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等扶持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75.5億美元提高到139.2億美元,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都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深入推動企業戰略合作,67家企業到境外投資發展,180家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戰略重組。圓滿完成對口援川、援青、援疆等幫扶任務,強化外事、僑務、對台工作的聯絡功能,區域對接合作更加緊密。
(六)加強區域統籌,構建了協調共進的發展格局。強化戰略規劃與資源整合,拉開了一體化威海建設的大框架。中心市區啟動了雙島灣休閒旅遊度假城、臨港產業服務區建設。設立了威海工業新區,理順了管理體制和許可權,舉全市之力打造新板塊,引導城市向腹地拓展、項目向園區集中。工業新區兩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多億元,引進過億元的大項目160多個,成為外來投資的密集區和產業發展的隆起帶。高區加強了科技新城開發,經區推進了臨港工業園建設,發展空間都有新拓展,發展層次都有新提升,輻射帶動作用都有新提高。榮成石島管理區、文登南海新區、乳山海灣新區、環翠張村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都展現出新手筆,聚集功能和集約發展水平明顯增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綜合實力不斷提高,13箇中心鎮加快發展,區域經濟格局進一步最佳化。
(七)重視生態文明,加強了資源環境保護。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競爭優勢來保護,把宜居城市作為最靚的品牌來打造。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了重點用能企業和排污企業的線上監測系統建設,關停“小火電”27.1萬千瓦,淘汰落後水泥產能124.3萬噸,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減排和環境改善考核連續保持全省第一。高度重視資源的保護和集約利用,強化了土地、海域、岸線、沙灘、山體和城市綠地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推進了市區河道、重點流域和飲用水水源地的綜合整治,關停整合各類礦山414個。加強了林業病蟲害防治,成片造林50萬畝。獲得“國家森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生態省建設先進市”等榮譽稱號,榮成市建成國家生態市,文登市、乳山市分別通過驗收、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