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社會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空間,一手抓項目;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農村,全面最佳化產業結構,深度破解疑難問題,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穩步快速發展。預計年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10.4億元,同比增長18%;地區財政收入實現33億元,同比增長31.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4億元,同比增長39.3%;稅收實現24.2億元,同比增長27.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7億元,同比增長3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5.4億元,同比增長29%;實際利用外資9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1.5%;出口創匯3.8億美元,同比增長18.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0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655元,同比分別增長17.2%和18.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海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今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
- 特點: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做法: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 同比增長:18%
2008年工作回顧
項目推進成果顯著。堅持以項目促調整,促升級,全市“四個一批”項目達到596個,開復工項目270個,開復工率100%,其中竣工投產項目91個,實際完成投資68.9億元。推進了鴻尊達童子雞屠宰、三星育苗組培、三合畜牧養殖等一批重點農業項目,全市新增設施農業面積6.5萬畝,農業增加值實現32.2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16.7%、10.2%和10%。後英集團大屯鋼鐵工業園和海城開發區菱鎂高科技產業園、華源風力發電設備等一批投資超億元項目建成或投產,香港恆江無縫鋼管和鋼鐵物流、誠信集團有色金屬精煉、中興集團精製軋輥等一批超億元項目開工建設,大唐國際熱電聯產、中國鎂業金屬鎂、深圳光電產業園、龍巖暢豐汽車半軸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海城。全市新增規模企業8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實現114億元,同比增長25%。總投資6億元的西柳市場商貿城項目正式落戶,南台箱包、中小蔬菜批發和馬風南果梨市場成功啟動,弘際酒店、萬和商城等項目主體竣工,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5.4億元,同比增長29%。
城鄉建設快速發展。改造國省幹線和縣級公路115公里,新修村通油路50.8公里,新立大橋竣工通車。完成了海城河第二道橡膠壩建設工程,開工建設了第三道橡膠壩;改造了厝石山公園正門;實施了荒嶺、陶瓷二廠周邊等城市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竣工進戶,碧桂園濱河房地產開發項目開工建設。規劃了2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啟動了新區房地產開發,掛牌出讓淨地18.9萬平方米。實施騰鰲和牛莊老城拆遷改造,累計動遷居民2007戶,可騰出淨地77萬平方米。
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實施了土地、建築、礦業權、河砂、食品農資“五大市場專項整治”,開展了安全生產和消防隱患、道路交通、違章建築和違法用地、“三線四口”公路環境、信訪穩定案件整治“五大專項行動”。成立了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礦業權交易中心和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礦業公司,建立了國有土地出讓招拍掛,礦業權集中交易,國有資產公開處置,建設項目開工許可證、銷售許可證和房產證市規劃委員會集中審批,河砂開採權公開拍賣等市場新規則。累計查處違法用地和違建案件172起,拆扒違章建築2.2萬平方米。排查整改各類安全消防隱患3000餘處,封停企業206家,全市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查處各類交通違章車輛1125台,全市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5.38%。“三線四口”公路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建設了感王和騰鰲污水處理廠,實施了城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海城河、五道河退出省河流污染“紅色警戒線”。圍繞“平安奧運”,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市刑事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信訪“三大戰役”、重信重訪專項治理成果顯著,妥善處理了“蟻力神”、“東華螞蟻”、“萬里大造林”、安村涉地上訪等一批突出信訪問題,全市信訪工作步入省先進行列。
民生和社會事業紮實推進。累計申報專利52項,推廣科技成果15項。順利通過省“雙高普九”達標驗收,整合農村國小14所,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實現全覆蓋。完成養老保險擴面1.6萬人,醫療保險擴面6000人;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2萬人;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累計為農民報銷醫藥費6000餘萬元,農民參合率達到93.14%;提高低保人群救助標準,大病得到有效救助;為貧困戶建房466座,完成13所敬老院改擴建。啟動了海城市零工勞動力市場,實名制就業897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完成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開工建設了海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新建農家書屋63個、鎮級綜合文化站6個、農村健身廣場130處,圓滿完成海城高蹺出席奧運演出任務。新建農村垃圾點1300個、垃圾處理場100個、衛生廁所1200個,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60%。圓滿完成四川震後防疫支援任務,全市累計向災區捐款3000餘萬元。我市榮獲省“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市政府承諾為民眾辦的十件實事基本完成。婦女兒童、人民武裝、廣播電視、民族宗教、計生、檔案、旅遊等各項事業都得到同步協調發展。
自身建設全面加強。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市人大代表議案和市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復。實施行政資源整合,調整最佳化近20個政府部門職能。實施政府精細化管理,制定出台了政府投融資項目管理辦法、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新制度;推進了政府部門下屬單位轉崗就業;調整完善了鎮區和部門考核體系。落實“保姆式”服務,在城鄉建設項目管理上推行了“一會制”和“一費制”。加大對企業扶持力度,幫助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啟動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政府貼息工作,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強化行政監察,整頓政風行風,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即將過去的一年,我市經濟和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這是市委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市政府領導班子承前啟後、改革創新,各部門克難奮進、銳意進取的結果,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一年來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駐海部隊官兵,垂管單位,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境內外投資者及所有關心、支持海城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當前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經濟整體抗風險能力還不強;政府精細化管理不夠,資源變資本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市鎮財力仍然較弱,在發展和民生方面還有很多欠賬,部分民眾生活還有困難;個別部門和工作人員還有執法越位、管理缺位和服務不到位現象,企業和民眾還有意見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對於我市來講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按照市委七屆十次全委會議精神,明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強市富民”為目標,主動抓住國家拉動內需的重大機遇,牢固樹立稅源經濟、體驗經濟和民本思想“三種理念”,著力推進行政區劃向經濟區劃、海城投資向投資海城、敢為人先向善為人先、資源向資本“四個轉變”,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調整結構,整合資源,擴大投入,促進增長,改善民生,和諧發展,紮實推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新跨越。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02億元,同比增長15%;地區財政收入實現39.6億元,同比增長2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6.1億元,同比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2億元,同比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7.8億元,同比增長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17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8803元,同比分別增長15%。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求解八個命題:
(一)做強經濟板塊,打造縣域發展新優勢
加快“一帶、三區、八園”建設,深度推進行政區劃向經濟區劃轉變,整合各鎮區優勢資源,實施以北、中、南三個經濟區為主體,以東、西兩個經濟區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城市發展戰略,加速鞍海經濟帶隆起。通過“居民動遷、農民移遷和企業談遷”,全力推進“工業進園區、商業進鎮區、居民進小區、農業進設施區”,使經濟區成為海城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五個經濟區“四個一批”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總數必保300個以上,其中竣工項目80個以上,新增規模工業企業80家以上。
東部經濟區主要發展礦產品、鋼鐵、有色金屬、商品混凝土等產業集群。在海城開發區規劃建設20平方公里的菱鎂滑石精深加工產業區,完成起步區2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和龍頭項目招引。重點推進投資10億美元的中國鎂業金屬鎂、投資5億元的後英集團玻鎂板、投資3億元的中國稀土鹼性耐火材料等項目開工建設,力爭投資8億元的誠信集團有色金屬精煉、投資3億元的毛祁水泥廠水泥熟料、投資2億元的中興集團精製軋輥、投資1.6億元的華宇集團鑄件等項目竣工投產。全年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要達到70個以上,其中竣工投產20個以上。
南部經濟區主要發展商貿物流、紡織印染、裝備製造、光電科技和礦產品精深加工五大產業集群。一是規劃建設總占地28平方公里的礦產品精深加工、光電科技、板材深加工、商貿物流、紡織服裝等8個專業園區。二是做好空間整理和基礎設施配套,通過“三遷”整理淨地3平方公里。建設海城開發區和感王兩個66千伏變電所、年供氣10億立方米的中石油天然氣門站及管網鋪設,完成感王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建成開發區世紀大道和黑龍江路等15條骨幹路網,大規模實施開發區工業園區綠化亮化等環境建設工程。三是著力推進投資56億元的大唐國際熱電聯產一期、投資14億元的新城濱河景觀地產、投資6億元的西柳市場商貿城、投資5億元的深圳光電產業園、投資5000萬美元的波蘭洛普濟公司鎂製品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實現菱鎂高科技產業園一期工程竣工達產、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全年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要達到70個以上,其中竣工投產20個以上。
西部經濟區主要發展港口經濟、石油機械製造和歷史文化旅遊產業。一是規劃占地80萬平方米的西四北海港口經濟區,做好港口及倉儲物流區和保稅倉庫等配套工程的可研立項。二是規劃建設占地4平方公里的石油機械工業園,以西四石油機械為龍頭,重點推進德泰公司中日合作大型礦石螺旋粉碎機項目簽約落戶,開工建設西四石油機械大型車載鑽機和德泰公司後續熱處理項目,年內石油機械工業園產值要達到10億元;三是加快推進牛莊古商道改造,整理商業和房地產開發用地30萬平方米,全面啟動歷史文化古蹟恢復工程,培育歷史文化特色旅遊產業。全年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要達到40個以上,其中竣工投產10個左右。
北部經濟區主要發展冶金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現代生產物流等產業集群。一是調整空間布局,工業重點是“三區”,規劃建設占地36平方公里的東、中、西三大工業區。農業重點是“一區兩帶”,即建設占地10萬畝的鞍羊線、鞍營線設施農業產業帶和占地3平方公里的耿莊農業高新區。第三產業重點是“五片一城”,主要是以騰鰲老城改造為重點,發展五片房地產,規劃建設占地3平方公里的溫泉健康產業城。二是規劃建設騰耿路,完成騰鰲500千伏變電所及3座66千伏變電所擴容改造、騰鰲污水處理廠等工程。三是推進香港恆江集團無縫鋼管和鋼鐵物流、峰馳50萬噸冷軋薄板、後英大屯鋼鐵工業園二期等項目竣工投產。全年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要達到70個以上,其中竣工投產20個以上。
中部經濟區主要發展現代生產、生活物流和房地產業。一是完成城市新區規劃,加快老城區教育醫療、機關事業單位、工業企業和新批房地產開發指標等生產生活要素向新區集聚。二是加快建設新區,完善提高老城。新區重點是高標準實施海城河鐵路橋下游到高速公路跨河橋之間河道及沿河兩岸的綜合改造,建成第三道橡膠壩,新建一座跨河橋,在海城河北岸規劃建設一島、一湖。老城主要是啟動改造“兩山、一街、一站、一中心”,“兩山”即啟動厝石山和玉皇山周邊拆遷改造,打造城市公園;“一街”是老城“井”字商業街改造,打造城市黃金商業走廊;“一站”是爭取改造海城火車站,改善城市視窗形象;“一中心”是開工建設永安路北部集中供熱中心。加強市容、交通和小區物業管理,最佳化城市環境。三是通過“三遷”,整理土地2.4平方公里,重點推進廣東碧桂園、市政府周邊、響堂荒嶺等地塊房地產開發,建設響堂汽貿城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在南台高速公路出口規劃建設50萬平方米南台箱包加工產業園。全年規模以上開復工項目要達到60個以上,其中竣工投產10個以上。
此外,逐步統籌中部和南部經濟區地域和資源優勢,最終形成以礦產品深加工為主,以光電科技、板材深加工、傳統和現代服務業、房地產開發為依託的中南部大經濟區格局。
(二)推進招商引資,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
加速海城投資向投資海城轉變。外資調入要實現1億美元,同比增長11%;出口創匯實現4億美元,同比增長5.3%。
轉變招商引資方式。加大對現有企業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特別是礦產品初加工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國內外下游深加工知名企業的招商,完善和拉長產業鏈條。重點做好鎂砂、滑石粉體下游深加工龍頭企業的招引,力爭有10家以上企業落戶海城。瞄準南方產業整體轉移的新動向,力爭年內引進1-2個產業集群落戶海城。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項目,擴大投資,加快發展。
調動鎮區招商引資積極性。制定完善全市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在海城和騰鰲兩個開發區分別規劃建設20平方公里的全市工業公共園區,基礎設施由市財政配套,實行完全“飛地”經濟政策,項目在公共園區建成投產後形成的稅費收入全部返給“飛出地”鎮區。全市新上項目入園率要達到75%。
提高對外開放質量。深度推進招商選資,緊密圍繞經濟區產業布局和斷檔空位,加快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多的重大項目,重點做好國內外知名房地產、商業和旅遊項目的招商,加快我市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加大出口企業服務和支持力度,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發展現代農業,培育增收富民新產業
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運用工業化、市場化思維,加速推進現代農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
推進生產設施化。投資3000萬元,重點做好鞍羊線、鞍營線設施農業產業帶開發。投資5000萬元,抓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區建設,年內完成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生薑、大蒜種植基地面積分別達到5000畝。投資3200萬元,實施“引水上山”工程,解決4萬畝果樹灌溉問題。年內全市新增設施農業6萬畝。
推進經營產業化。依法、自願、有償地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發展“一鎮一品”,做大做強肉蛋雞、優質米、南果梨、姜蒜等優勢農產品。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養、市場化行銷和公司化運作。壯大農事龍頭企業,年內力爭新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9個,培育鞍山市級以上農事龍頭企業8家,新增鞍山市級以上名牌農產品10個,農產品加工增值率要達到50%以上。
推進服務規範化。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完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年內推廣新技術20項、新品種50個,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7%。培育壯大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0家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年新增綠色食品、無公害和有機農產品“三品”認證30個,實現無規定動物疫病目標。
(四)統籌城鄉建設,塑造河濱城市新形象
調整最佳化市域空間布局,以城市建設為龍頭,以中心鎮改造為依託,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最佳化市域空間布局。整合生產生活要素,北部重點向騰鰲開發區集中,南部重點向海城開發區集中,東西分別以牌樓和牛莊為節點,向中心集聚,全面構築東部和西部、中南部和北部“十字格局,兩翼提升”的市域發展空間布局。
拉開城市建設骨架。實施擴城戰略,將西柳、東四及響堂、王石、南台一部分納入城市發展規劃,近期王石和南台以控制建設為主,城市重點向西、向南發展,將西柳、東四、響堂部分地區納入城市組團,將海城河變成城市內河,重點在海城河鐵路橋至高速公路橋之間,沿河兩岸規劃建設占地20平方公里、人口20萬、環境優美、設施配套、功能完備的現代化濱河新區。形成老城、新區“以河為軸,相向發展”的格局,加快實現“人口70萬到80萬較大城市”的目標。
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及小城鎮建設。加大農村路網建設力度,投資1.65億元,完成吉高線、大盤線、沈營路、鐘李線等70公里路橋改造工程;投資3000萬元,開通丹海高速公路孤山出口。加快小城鎮建設,抓好騰鰲、牛莊、西柳、南台、牌樓等中心城鎮建設,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做強產業,全面提升城鎮化水平。
(五)樹立民本思想,落實改善民生新舉措
堅持以民為本,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繁榮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專利20項,推廣科技項目55項。辦好教育事業,鞏固“雙高普九”成果,逐步做好全市預製結構教學樓改建,重點實施海城四中、西關國小教學樓重建;嚴格教師準入條件和執教資格,培育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和名學校。啟動海城市殯儀服務中心,完成牛莊殯儀館改造。做好人民武裝、廣播電視、婦女兒童、民族宗教、計畫生育、人防、外事、檔案等項工作,實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年內養老保險擴面5000人,醫療保險擴面2000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面5000人,失業保險擴面1200人。推進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重點做好“城中村”農民向市民身份轉變試點工作。突出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擴大免費職業介紹和技能培訓覆蓋面,增加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數量,加大創業貸款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民工權益保障政策,年內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180萬元,完成普惠制培訓3000人,實名制就業86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
為民眾辦十件實事。一是實施城市“井”字商業街改造,改善市民休閒購物環境。二是建設永安路北集中供熱中心,解決180萬平方米樓房集中供暖。三是推進管道燃氣開發建設,新增用戶5000戶。四是在城區增設垃圾箱300個、垃圾中轉站6座、環保型公廁10座;新建農村衛生廁所1200座。五是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六是解決我市農村12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為貧困戶建房100座;完成南台、中小、西四三所敬老院的改造。七是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完成農民技能培訓6800人、引導性培訓3000人。八是建成市第二人民醫院,新建騰鰲中心醫院。九是全面實施城區中小學生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報銷比例提高到25%,縣域內住院治療報銷封頂線提高到4萬元,將待產嬰兒納入參合範疇。十是增加市級圖書藏量2萬冊,新建農家書屋13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大型農村文化體育廣場10個。
(六)堅持規範發展,開創和諧穩定新局面
推進敢為人先向善為人先轉變。繼續深入開展“五大市場專項整治”和“五個專項行動”,突出做好安全、環保、穩定工作。
強化安全生產。全力做好礦山、危化、交通、易燃易爆、建築施工、人員密集場所、食品藥品等安全和消防隱患排查。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堅持企業安全費用提取制度,督促企業加大投入,解決突出隱患。強化經濟區安全監察分局作用,建立安全生產責任“事前追究”制度,實現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科學化、常態化,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強化環境保護。建立重大項目審批環保和污染物減排“一票否決”制度。東部山區水源地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新上工業項目一律實行“飛地”措施,現有工業企業要逐步遷出。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逐家企業落實污染治理規劃和措施,確保限期達標排放,預期不達標的堅決關停。加強重點污染地區和污染企業的監管,保護海城的碧水藍天。
強化社會穩定。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制度,完善落實“信訪穩定評估、績效考核、責任追究和領導包案”工作機制,帶著感情和責任受理民眾上訪,集中精力解決突出信訪問題。堅持打防結合,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強化應急管理,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七)突出增收優支,拓展財力增強新空間
做強財政實力,最佳化財政支出,全面打造與海城發展相適應的地方財政。
做強財政實力。按照“稅源經濟”理念,加大對資源稅、房產稅、契稅、營業稅培育力度,努力增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積極爭取上兩級稅收入庫級次調整,擴大地方財政收益;建立完善相互制約、整體聯動的財稅征管體制,規範政策,公平稅負,強化征管,嚴格稽查,堵塞漏洞,應收盡收。著力推進資源向資本轉變,依法加強土地、礦山、河砂、地下水等國有資源交易、使用的規範管理,顯化資源的資本價值。
最佳化財政支出。大幅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在保證法定支出和剛性支出的基礎上,加大民生投入,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實施財政資本化運作,按照“體驗經濟”理念,加大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地方配套投入,優先做好基礎設施、環境建設和市場培育,通過土地和商品等增值實現財政投資收益最大化。
規範財政管理。加強財政投資項目管理,健全制度,規範運作,嚴格財政投資評審;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實現“品質優良、競價採購”;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千方百計減少和杜絕鋪張浪費行為,全面降低行政成本。
(八)強化行政職能,實現政府施政新作為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切實強化政府職能。
堅持依法行政。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堅持市政府重大決策出台、重大事項決定,邀請市人大、市政協、市政府法律顧問團以及專家集體審議。正確行使政府公權力,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落實行政執法問責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推進“五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市水平。
堅持負責行政。全面建設責任政府,敢於面對和善於解決複雜棘手問題。運用稅收和價格槓桿,著力解決發展帶來的問題;運用資本運營的手段,妥善化解改革帶來的問題;採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的辦法,逐步解決民生和社會事業歷史欠賬。全力推進政府精細化管理,管好資源、資金、資產和公權力,開源節流,精打細算,替百萬人民看好家、守好業。
堅持服務行政。與企業並肩攜手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積極為企業搭建金融服務平台,落實骨幹企業新上項目流動資金2000萬元貸款貼息政策,增強企業活力;制定企業減負計畫,減輕域內企業稅費負擔;推行行政執法部門經費與罰沒收入脫鉤,治理“三亂”行為;放開運輸市場,規範運輸秩序;落實“一會制”決策、“一站式”辦公和“一費制”服務,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
堅持廉潔行政。健全財政資金使用、國有資產處置、公權力行使等監督約束機制,完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社會聽證、專家諮詢、決策評估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深度推進政務公開,實行陽光行政。在人民利益和法律面前,公平正義,敢於負責,堅決抵制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全面建設勤政、廉潔、效能、愛民政府。
各位代表,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躊躇滿志,信心百倍。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我們將與全市百萬人民一道,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為全面建設開放海城、活力海城、實力海城、和諧海城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