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提出的發展計畫。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已經自治區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現下達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2007年2月28日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按照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總體要求,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5%,財政收入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新增城鎮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幅度控制在3%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實現上述目標,關鍵是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落實國家巨觀調控的各項措施,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更加注重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堅持規劃先行,基礎突破,試點示範,力爭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進展:
(一)推進現代農牧業建設。加強農牧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步伐,提高農牧業技術裝備水平,創新農牧業經營方式,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繼續實施種養業良種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農業和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比重。全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350億斤左右,肉類總產量達到290萬噸,鮮奶產量達到1000萬噸。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啟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工程。
(二)努力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在調整最佳化生產力布局、加快農牧業人口轉移、大力整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牧區的投入,重點加強農村牧區安全飲水、鄉村道路、環境衛生、清潔能源、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力爭解決6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和2萬戶農牧民的通電問題,新增沼氣用戶5.8萬戶,實現所有蘇木鄉鎮通油路、嘎查村通公路。
(三)加快發展農村牧區社會事業。加強農村牧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牧區。繼續推進農村牧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啟動農村牧區國中改造工程,完成農村牧區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兩基”攻堅任務。重點完善蘇木鄉鎮衛生院等農村牧區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改善基層計畫生育服務條件。啟動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施農村牧區電影放映工程和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強農村牧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力爭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參合率達到85%以上;農村牧區低保人口增加到60萬人以上,補助標準提高20%。
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以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為重要抓手,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業化水平。
(一)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大力促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化、基地化、園區化發展,努力壯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和特色產業基地,重點抓好100項自治區工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已列入國家和自治區規劃的大型煤炭基地項目,組織實施好呼倫貝爾360萬千瓦電站群等電力重點項目,全年煤炭產量達到3.2億噸,新增電力裝機600萬千瓦。圍繞產業延伸升級,加快煤化工重點項目實施進度,力爭新開工煤化工產品規模達到500萬噸。大力發展以運輸機械、工程機械和風力發電設備為主的裝備製造業,以及以稀土、生物製藥和信息產品製造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設創新型內蒙古。啟動實施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工程,以大型企業和重點項目為依託,積極爭取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增加科技投入,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起點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裝備,加快消化吸收再創新步伐,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實施自治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導重點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制定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在繼續組織好包鋼、包鋁、烏蘭水泥、蒙西工業園區等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好托克托、科爾沁等一批自治區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
(四)抓好節能降耗工作。嚴格新上項目市場準入關,把能耗作為新上項目的強制性門檻,組織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制定並實施產品能耗限額,從源頭上降低能源消耗。抓住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兩個關鍵環節,加大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工作力度,重點跟蹤落實好國家和自治區確定的85戶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建立和完善能夠準確反映各地區能耗水平並適應考核工作需要的節能指標統計體系,加大對各地區節能降耗工作的考核和巨觀指導力度,確保實現全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
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繼續加強水利、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積極保護生態建設成果,擴大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面積,加快生態環境恢復。繼續加強生態建設,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全年爭取退耕還林150萬畝,退牧還草4000萬畝,新增造林合格面積1000萬畝,“三化”草地治理面積3450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50萬畝。
(二)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強城市環境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監測,加大農村牧區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解決好重點城市及工業園區周邊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噪聲污染和垃圾圍城等問題。重點整治對飲用水源有重大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集中整治各類工業開發區特別是高耗能工業園的環境污染問題,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力爭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143.31萬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8.9萬噸以內。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中型水利樞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節水改造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新增農田草牧場有效灌溉面積10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00萬畝。新開工9個鐵路重點項目,全區在建鐵路重點項目達到24個,鐵路施工總里程達到5814公里,其中新建鐵路4028公里,改擴建鐵路1786公里;新開工赤峰至平莊、東興至樹林召高速公路等8個重點項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新開工建設阿爾山機場和二連浩特機場。加強城市供水和環保項目建設,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88%,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5%。
四、加強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
堅持科學發展,加強第三產業、建築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城鄉居民收入等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增強發展的協調性。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服務業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以自治區六大支柱產業和工業園區、開發區等為重點,支持服務企業與大企業建立專業化合作關係,發展技術服務、管理諮詢、信息服務以及包裝、倉儲、物流、配送、中介等生產型服務業。提升擴展面向生活的服務業。以城市社區為重點,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服務、物業管理以及商貿餐飲、旅遊休閒、體育健身等生活型服務業。扶持發展面向農村牧區的服務業。以縣城、鄉鎮為重點,整合各種農牧民協會組織,發展以農牧業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供應及農畜產品收購為主的農村牧區連鎖經營業。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規模,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的關鍵領域、新興行業和薄弱環節。加強對自治區扶持第三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建立公開、公平、規範的行業準入制度,最佳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
(二)加快發展建築業。適應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建設項目實施專業化的要求,支持建築企業提高建築設計水平、工程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勵通過內引外聯、最佳化重組等方式,著力培育發展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競爭力較強的骨幹建築企業、工程總承包企業和項目管理公司,重點扶持房屋建築、交通、水利、電力、化工、市政等行業的優勢建築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建築市場監管,規範建築企業市場準入制度,推行企業資質、項目經理資質和安全生產許可證備案制度。採取有效措施,引導區內建築企業發揮優勢,努力提高在區內建築市場的份額。
(三)扶持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有關規定,落實非公有制經濟在稅收、用地、項目審批等方面的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門檻,拓寬發展領域和範圍,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進入特色優勢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會事業領域,參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參與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建設及經營管理,參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加快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強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積極探索和建立收入增長、就業增長與經濟成長良性互動機制,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結構,讓人民民眾充分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收入。繼續做好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調整工作,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認真解決困難民眾、弱勢群體的生活問題,加大扶貧濟困力度,提高生活困難家庭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大力實施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支持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牧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牧民來自農牧業的收入。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繼續實施百萬農牧民培訓“陽光工程”,大力發展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有序組織勞務輸出,認真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提高非農就業和非農收入比重。切實兌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以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各項補助,加大自治區對農牧業和農牧民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提高轉移性收入水平。
五、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落實“五個統籌”,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
(一)提高城鎮化水平。以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為核心,努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繼續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道路、公共運輸、信息網路和水、電、氣、熱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鎮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城鎮吸納人口和產業的能力。加快生產力布局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向城鎮和工業園區集聚。合理安排大中型項目布局,積極發展建築業、房地產業和公用服務業為主的城鎮基礎產業,促進產業向城鎮轉移。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制定並組織實施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重點扶持自治區確定的50個重點旗縣(市、區)加快發展工業經濟。加快人口布局調整,促進人口向城鎮集聚。把推進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結合起來,制定完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規劃和小城鎮發展規劃,引導人口向城鎮轉移。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今年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二)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繼續促進呼包鄂等優勢地區加快發展,增強示範和帶動功能。充分利用我區東部盟市納入國家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有利時機,發揮東部地區綜合優勢,切實搞好與東北地區的對接,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增值稅轉型試點、剝離企業辦社會、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等,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自治區在資金和項目安排上要適當向東部盟市傾斜,進一步加強蒙東地區能源、交通、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加快改善東五盟市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增強發展活力。
六、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抓住當前巨觀經濟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
(一)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包鋼、森工集團等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推進蘇木鄉鎮機構、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牧區稅費改革成果。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項目審批程式,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擴大代建制試點。深化價格改革,逐步完善水、電、油、氣等重要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做好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重點抓好自治區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動新聞媒體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分離。根據中央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積極推進壟斷行業、醫藥衛生、財稅金融等各領域的改革。
(二)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著力加強對俄蒙的運輸通道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經濟,抓住俄羅斯2007年舉辦“中國年”活動的機遇,進一步推動我區與俄蒙在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加快推進在俄羅斯和蒙古國建立“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各項前期工作。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提高招商引資項目的質量,全年引進國內(區外)資金到位1500億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到20億美元。努力保持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達到70億美元。
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研究制定構建和諧社會發展規劃,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強和改善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工作,繼續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行動,確保城鎮新增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切實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開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爭取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6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330萬人。
(二)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普通高等學校招生9.6萬人,比2006年實際招生數增加1.5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重點支持面向農村牧區學生的中等職業教育。加大“兩免一補”力度,提高國小、國中貧困寄宿生的生活補助費標準。調整和最佳化城鎮醫療資源布局,全面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繼續加強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邊境地區、“三少”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加強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切實做好扶貧工作,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人口3萬人。
2007年我們將迎來自治區成立60周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和自治區黨委的各項部署,抓住機遇,紮實工作,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自治區成立60周年,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召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