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縣38萬人民,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圓滿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5億元,同比增長31.1%,增幅創歷史新高。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2.6億元、16.1億元和6.3億元,分別增長5%、73.1%和1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億元,增長38.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8億元,增長14.3%。地區財政總收入30618萬元,增長27.8%(可比口徑)。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長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鐵嶺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6年
- 地點:鐵嶺縣
- 類型:鐵嶺縣政府工作報告
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帶領全縣38萬人民,攻堅克難,奮發進取,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圓滿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5億元,同比增長31.1%,增幅創歷史新高。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2.6億元、16.1億元和6.3億元,分別增長5%、73.1%和1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億元,增長38.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8億元,增長14.3%。地區財政總收入30618萬元,增長27.8%(可比口徑)。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長10%。
(一)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積極融入瀋陽經濟區,主動承接瀋陽產業轉移,推動招商引資向縱深發展。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158個,實際到位資金21.8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5個,5000萬—1億元項目19個,3000—5000萬元項目14個,1000—3000萬元項目66個,是1998年以來到位資金數額最多、項目質量最高的一年。嘉鑫、奧昌、人天、大河等一批超億元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成為引進大項目的成功範例。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在鞏固同韓日、港台經貿往來的基礎上,與美國加利弗尼亞州薩巴士多市締結了友好縣市關係,進一步拓寬了對外開放平台。全年契約利用外資55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35萬美元,分別增長44.8%和10%。出口創匯750萬美元,增長36.1%。外派勞務158人,增長12.9%。
(二)工業主體地位顯著增強。工業首次躍升為縣域經濟主體,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沈鐵工業走廊建設全面推進。“一帶四區”總體框架基本拉開,投資窪地效應和企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工業走廊內新入駐項目54個,企業總數達到163戶,實現產值20億元,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的經濟隆起帶和經濟成長極。規模工業強勢增長,呈現總量翻番、結構最佳化、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新增規模企業41戶,總數達到131戶,湧現出產值超億元企業5戶、超5000萬元企業10戶。規模工業實現產值26億元、稅金1億元、利潤1.2億元,分別增長147.6%、89.8%和163%。產業集群效應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新型建築裝飾材料、汽車零部件、橡膠製品、食品加工、機械鑄造和鈣鹽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高。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加快。投資3000多萬元規劃建設了懿路工業園區、腰堡工業園區和平頂堡鑄造工業園區,拓展了凡河工業園區和鎮西堡工業園區,園區產業特色更加明顯,承載能力大幅提升。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申報省級著名商標2個、名牌產品2個,市級著名商標3個、名牌產品6個。
(三)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面提高。“一牧一菜”兩大主導產業實現規模、效益雙增長。畜牧業產值實現16億元,占農業產值的比重提高了17個百分點。奶牛飼養量達到2萬頭,增長25%,繼續位居全省縣市前列。蔬菜保護地效益穩步提升,蔬菜總產量6億公斤,總收入6億元,單項人均收入達到1520元。糧食生產戰勝嚴重洪澇災害,總產量實現4.5億公斤。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新建東升蔬菜、瀛大肉禽等龍頭企業42戶,方興集團、生威穀物、丹鐵種業進入市級龍頭企業行列。農業標準化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增綠色食品9個、無公害農產品28個,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110萬畝,被確定為省“三品”整體推進示範縣。動物重大疫病防治成效顯著。堅持依靠科學、依靠法制、依靠民眾,積極採取果斷措施,有效地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完成農建骨幹工程56項、土石方1400萬立方米,有望奪得省農建“大禹杯”。完成植樹造林4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民營經濟實力顯著提高。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9565戶,註冊資本達到11.3億元,增長38%;增加值實現18億元,增長30%,占GDP的比重達到51.6%,民營經濟總量迅速增大。民營企業實繳稅金1.44億元,增長25%,占全縣地區財政總收入的47%,民營經濟貢獻份額不斷提高。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5.8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0%,民營經濟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能力持續增強。新新水泥、天河機械、得勝肉禽等25戶企業進入市百強民營企業行列。
(五)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成立了財政資產經營公司,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管機制。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有糧食企業和毛衫廠改制工作順利完成。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繼續鞏固。全面免徵農業稅,認真兌現“三補貼”政策,農民負擔大幅減輕。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順利完成。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機構設定不斷完善,行政效率明顯提高。鄉鎮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功能和活力顯著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公共行政服務中心投入使用,便民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工商、物價、技術監督、食品和藥品監督等部門積極開展專項整治,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六)財政支撐作用日益增強。強化稅費征管,拓寬徵收渠道,實現了各項稅費及時、足額、均衡入庫,全面壯大了政府可支配財力。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666萬元,增長50.4%(可比口徑),增幅創歷史最高水平。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繼續推進。綜合預算、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管理和政府採購工作不斷深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在確保兌現增資政策、工資按時發放、機關正常運轉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的情況下,加大了農業和社會事業支出。銀信部門積極調整信貸結構,不斷加大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全縣經濟發展。
(七)城鄉環境不斷最佳化。村鎮規劃修編水平不斷提高,高標準完成了60個村屯的規劃修編。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1408萬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309項。公路建設進程加快,落實村通油路工程105公里,鐵長線、李營線等重點工程竣工通車。村鎮環境明顯改善。亮化、美化、淨化工程全面推進,安裝路燈490盞,修建標準化院牆2萬延長米,植樹55萬株,栽花966萬株,湧現出懿路等15個示範村,建成了鎮柏線共建示範區。新台子鎮和凡河鎮勝台子村被評為國家級文明鎮和國家級文明村。環保部門加強了污染源的監控和治理,“一控雙達標”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八)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先導和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戶,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億元。羊森牧業被列為國家星火項目,凡河鎮被評為省級科技示範鄉鎮。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教育布局日趨合理,撤併中國小3所;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完成危房改造6515平方米,新建了李千戶和橫道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狠抓控輟保學,國中鞏固率97.8%,國小鞏固率100%。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鄉鎮有線電視網路不斷擴展,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萬戶。民眾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成功召開了第三屆運動會。旅遊資源得到有效開發,舉辦了花豹沖杏花節,提高了旅遊知名度。郵政、網通和移動通信業務不斷拓展,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擁軍優撫安置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鞏固。國土、審計、統計、民族、外事、僑務、檔案、投訴和督查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九)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536人,安置大齡就業困難對象400人,實現實名制就業2320人,安排零就業家庭就業1044人,扶持創業帶頭人3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0人80萬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參保人員達到13495人,征繳養老保險費2961萬元,發放養老金4002萬元,職工個人賬戶做實率達到100%。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農村養老保險、機關事業社會保險全面推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完成了城鎮低保擴面工作,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線11785人,實現了低保金社會化發放。社會救濟、救助和救災活動有效開展。發放救助款127萬元,救助物資折款120萬元,為災民重建和維修住房270戶,完成了平頂堡鎮賀家屯整體搬遷和大甸子中心敬老院建設。
(十)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自覺堅持向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積極主動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採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意見,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100%,滿意率98%以上。充分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努力實現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政府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深入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四五”普法圓滿完成,幹部民眾法制意識和依法辦事能力顯著增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安全生產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妥善處理了一批信訪案件。公安、法務部門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營造了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各位代表,2005年各項工作的全面完成,為世紀之初的“十五”計畫劃上了圓滿句號。跨入新世紀的五年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五年。全縣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9.3%,高於全市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9.2億元,年均增長5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年均增長13.5%。跨入新世紀的五年是結構調整最富成效的五年。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52∶23∶25調整到36∶46∶18,二產歷史性超過一產,形成了工業統領經濟的新格局。跨入新世紀的五年是財政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地區財政總收入翻了近兩番,實行了鄉鎮公辦教師工資縣統籌,3000多名鄉鎮公辦教師的月平均工資由524元提高到1347元,實現了翻番增長。跨入新世紀的五年是體制機制加快創新的五年。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基本完成,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已經確立。積極實施社保“一號工程”,相繼建立了三條社會保障線。跨入新世紀的五年是人民民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先後取消了“三提五統”、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實現了種地環節的零稅負。累計兌現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3863萬元,受益農戶10.8萬戶。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全縣75%的村通了油路,90%以上的村通了廣播電視,87%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650元提高到4000元。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大力支持、有效監督和積極參與的結果,更凝聚著全縣人民的辛勞和智慧。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上的全縣人民,向給予縣政府工作熱忱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級幹部、各界人士、駐鐵部隊以及所有關心、幫助和支持鐵嶺縣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縣經濟和社會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綜合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水平亟待提高,工業主導地位仍需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三產發展緩慢,城鎮化水平較低,財政支出壓力加大。這些問題,我們將予以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一五”前景展望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爭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展望未來,我們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回升,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轉移和要素流動更加活躍,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實施,瀋陽經濟區區域合作的日益加強,市委、市政府打造沈鐵工業走廊和市區南移發展戰略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十五”期間的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我縣綜合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正在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轉變,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面對千載難逢的新機遇,我們必須以敏銳的眼光、開闊的視野,深刻認識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大格局、大變化和大趨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敢於創新,勇於開拓,奮力將鐵嶺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大發展戰略”,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為指針,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實施新縣城建設、打造沈鐵工業走廊和建設各類工業園區為載體,強力提升工業經濟主體地位,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實施城鄉統籌戰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實現國民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建設一個嶄新的富裕、文明、和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鐵嶺縣,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0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
綜合實力更強。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快速增長,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60億元,年均增長3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億元,年均增長36.3%;地區財政總收入13億元,年均增長3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億元,年均增長38%。
產業結構更優。繼續最佳化第一產業,突出壯大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工業產值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45.2%;農業產值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44.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到10∶62.5∶27.5。
開放程度更高。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構築起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6000萬美元(新口徑);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年均增長32%。
城鄉環境更美。加快新縣城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座適於人居、適於創業的生態健康城市,打造鐵嶺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轉移農村人口20萬人,城鎮化水平提高到60%,提前1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更好。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加,達到7500元,年均增長13.4%。全縣人口穩定在38.3萬人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07以內。建立基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健康保障覆蓋率達到90%,全縣貧困人口下降到5000人以內。人們的就學、就醫條件進一步改善,工作生活環境更加安全穩定。
可以想像,隨著“十一五”規劃的全面完成,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鐵嶺縣應該是一座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城鄉富庶、山川秀美的新興工業城市,是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區,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幸福的美好家園。到那時,人與人將更加友善,經濟社會將更加和諧。青少年將有更充分的受教育權利,勞動者將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老年人將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從容、溫馨、幸福地安度晚年。可以肯定,未來五年,每一位工作在鐵嶺縣的人,都將為我們的建設成就而驕傲;每一位生活在鐵嶺縣的人,都會為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而自豪。
二○○六年工作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高起點、大手筆地做好今年的工作,對鞏固和發展“十五”成果,順利完成“十一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實施“五大發展戰略”,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工業經濟主體地位,加快新縣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切實加強社會事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2006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全縣生產總值50億元,增長42.9%;
規模工業產值50億元,增長92.3%;
農業總產值28億元,增長10.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億元,增長47.1%;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億元,增長25%;
實際利用外資400萬美元(新口徑),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增長6.7%;
地區財政總收入4億元,增長30.7%;一般預算收入1.6億元,增長27%。
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增長12.5%。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十項工作。
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強力推進招商引資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把瀋陽作為今年的招商重點,加快融入瀋陽經濟區,主動承接瀋陽外遷企業,搞好產業對接和錯位發展,打造瀋陽汽車及裝備製造業配套基地。進一步加大對江浙地區的招商密度,抓好項目的銜接和落實,大力拓展南方地區招商平台。
突出引進大項目。深入開展“大項目年”活動,充分依靠區位優勢、園區特色和產業基礎,按照“主攻大項目,引進大企業”的要求,力爭引進一批投資10億元、20億元的大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以大投入促進大發展。全年實際到位資金25億元,引進超億元項目16個。
切實轉變招商理念。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打破鄉鎮、部門界限,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項目共濟。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大力實施領導招商、項目招商、以商招商,不斷完善園區招商、產業招商、網上招商,全面推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委託招商,形成多種形式並舉的招商機制,不斷拓寬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效益。
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加強與韓國、日本等國家地方政府和商會的聯繫,擴大與國外大企業、大集團的接觸,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總量和水平。加速推進重點外資項目的洽談和建設,打造一批龍頭型三資企業,不斷提升對外招商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大力發展自營出口企業,擴大出口規模,實現出口市場、主體、產品、方式的多元化。
二、強化工業主體地位,加快構建沈鐵工業走廊
全力打造沈鐵工業走廊。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102國道市區至懿路段雙向八車道拓寬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懿路、腰堡、凡河工業園區,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達到“七通一平”標準,提升園區形象,提高承載能力。舉全縣之力向工業走廊擺放項目,全年入駐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5個。
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全面做好園區規劃,著力規劃好平頂堡鑄造工業園區、鎮西堡能源化工工業園區、大甸子鈣鹽工業園區、李千戶化工工業園區、橫道金屬複合材料工業園區,突出產業特色,明確發展方向。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注重入園項目的投資強度、科技含量和創稅能力,建立健全園區項目準入制度和限時建成投產制度,加快形成園區產業優勢,發展壯大園區經濟。
扶強做大規模企業。採取政策傾斜、政府推動等措施,促進規模企業加速發展,確保新增規模企業50戶以上。重點扶持鐵新、奧昌、嘉鑫等企業擴大規模、開拓市場,實現產業升級,集中精力打造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後勁足的骨幹企業,全年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8戶,超10億元企業2戶。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不斷完善產業規劃,引導同類企業加快集聚,延伸、壯大、提升產業鏈條。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主動接受龍頭企業的輻射與整合,大力開展分工協作和配套生產,做大做強新型建築裝飾材料、汽車零部件、金屬加工、鈣鹽等產業集群,形成多個產業增長極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引導和支持企業做好商標註冊、專利申請、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認證和標準化生產,打造以科技和質量為內在支撐的知名企業,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工業品牌,以名牌開拓市場,以品牌推動支柱產業發展。全年爭創省級著名商標2個、名牌產品2個,市級著名商標5個、名牌產品5個。
三、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發展“一牧一菜”兩大主導產業,打造優質奶源基地和綠色蔬菜基地。圍繞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加快畜牧小區建設,推進集約飼養、專業飼養和清潔飼養,促進畜牧產業提檔升級。新建標準化畜牧小區9個,奶牛飼養量達到2.2萬頭。抓好蔬菜加工龍頭建設,完善種苗繁育、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擴大規模,提質增效。加快林產業發展,新墾復野生榛林2萬畝,提升“中國榛子之鄉”知名度。
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實施“綠色產業富縣”戰略,加快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步伐,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新增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農產品8個,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120萬畝。高度重視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確保無重大疫病發生。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開展以抗旱排澇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引導和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礎設施投工投勞,構築政府出資、社會集資、農民籌資的農建投入新格局,全年完成骨幹工程50項、土石方1400萬立方米,力奪2006年度“大禹杯”。切實抓好以林業為主的生態建設,完成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高標準綠化村屯10個。積極推廣新機具和新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狀況,開展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的專業技能培訓,全年培訓農民9000人。進一步整合農村勞動力資源,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提高農民務工收入。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5億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區。把打造沈鐵工業走廊、新縣城建設和城鄉共建有機結合起來,以鐵南三鎮為重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區。加強沼氣開發、人畜飲水、道路交通、改水改廁等重點工程建設,提高示範區人民生活標準。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四、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努力壯大第三產業
推動全民創業持續升溫。全面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鼓勵民眾當股東、做老闆、興辦個私企業,引導科技人員、機關工作人員離崗創業,轉業退伍軍人自謀職業,大中專畢業生自主擇業,廣大農民外出創業,在全社會形成“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的氛圍,再掀全民創業、自主創業的熱潮。
提升民營經濟發展層次。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擴張總量、做大做強,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加大對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著力培育骨幹民營企業集群。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引導企業家誠信經營、依法納稅、善待員工、安全生產、保護環境,培養和造就優秀民營企業家隊伍,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後勁。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旅遊業,完善旅遊產業規劃,整合旅遊資源,加快景點和產品開發,做大做強旅遊經濟。加強巨觀調控,規範、引導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村超市和連鎖經營,建立農村現代流通網路,保障農民方便消費、放心消費。
五、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增創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
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監管和經營的有效形式,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積極穩妥地推進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2戶集體企業轉制工作。
加快推進農村改革。進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多種實現形式,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經營效益。深化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營造有利於林業發展的新機制,加快興林富民步伐。
認真抓好其他各項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符合事業單位發展規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資金投放能力,真正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加強對農資、成品油、糧食等重要商品市場的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六、堅持依法理財治稅,保障經濟穩健運行
加強財源建設。積極引進高稅產業和高稅企業,加大對重點稅源企業的服務和扶持力度,培育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根據城市建設的發展要求和土地市場的供求狀況,加強土地儲備開發,促進土地升值,做好“以地生財”文章。進一步發揮體制牽動作用,調動鄉鎮抓財源建設的積極性,增強鄉鎮財政發展後勁。
強化財稅征管。全面提高依法納稅意識,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深入進行稅源排查,加大征管力度,保證稅收及時足額入庫。繼續做好非稅收入的徵收工作,做到應收盡收。強化稅務稽查,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行為。
嚴控財政支出。強化預算約束,規範財政供給範圍,提高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按照“保工資、保穩定、保法定”的順序,優先保證工資和社保等剛性支出,逐步加大對科技、教育、農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入。
推進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國庫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集中收付制度,擴大經費統管範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政府採購法》,規範政府採購行為,節約財政資金。加強政府資產管理,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嚴肅財經紀律。
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優美舒適的城鄉環境
突出抓好新縣城建設。積極穩妥地做好新縣城起步區內5個村屯的動遷、征地和安置工作。完成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九通一平”標準。實施凡河治理、蓮花湖濕地恢復和調水工程,搞好凡河兩岸和蓮花湖周邊綠化帶建設。確保新縣城建設實現一年打基礎,兩年出形象,三年大變樣。
提高村鎮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村屯規劃修編,完成鎮西堡鎮總體規劃和28個村屯的專業規劃。積極推進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完成重點建設項目15項。全面開展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大力推進村鎮環境標準化建設,鞏固提升示範區的規模和檔次。
加快發展交通事業。全面推進村通油路工程,提高縣鄉村公路網路密度。重點抓好張雙線等工程建設,全年完成油路工程55公里。積極做好公路養護工作,進一步提高公路養護水平,繼續保持省級公路建設文明縣稱號。
切實加強環境保護。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為原則,加大對礦產資源開發中野蠻開採、亂采亂掘、浪費資源等行為的整治力度。鼓勵和引導企業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八、協調發展各項事業,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全年落實科技計畫項目15項,申請專利40項,實現高新技術產值5億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加大對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全年改造危房8278平方米,建設雞冠山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探索東部山區集中辦學新模式;深入開展春曉工程,資助特困學生4650名,中學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加速推進人才強縣進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措施,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加強公共衛生應急機制和設施建設,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執法監督,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疾病預防控制規範化試點縣。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擴大民眾受益面,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加快廣播電視傳輸中心建設,著手籌建鐵嶺縣有線電視台。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鞏固和擴大雙擁成果。繼續做好統計、審計、老齡、檔案等工作,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九、維護民眾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職責,認真落實國家關於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千方百計廣開就業門路。完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機制,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5000人。加強勞動用工監察和爭議處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推進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擴面工作,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把更多的社會成員納入社保範疇。加大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提高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制度,擴大低保覆蓋範圍。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
健全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制度,擴大社會福利事業的資金來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大力開展扶貧、助殘、解困、法援、維權及各種社會互助活動,構建臨時救助、生活補助和社會捐助相結合的救助模式,切實保障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
全力做好扶貧開發。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的扶貧方針,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確保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引導貧困村屯幹部民眾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資源,提高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
十、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營造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實做好外事和僑務工作。
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幹部和公務員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推進文明行業、文明村鎮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以誠信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認真解決民眾上訪問題,積極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落實企業責任主體,強化縣鄉安全網路,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努力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時代賦予我們重任,人民寄予我們厚望。我們必須把政府自身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努力開創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堅持開拓興政,建設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創新政府。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總攬政府工作全局,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推進新一輪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認真研究當前戰略機遇期和戰略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注重把握新形勢,善於總結新經驗,不斷增強新本領,學會用統籌的觀點、改革的思路、開放的視角、市場經濟的手段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促進政府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
堅持科學理政,建設強政勵治、高效精幹的效能政府。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和新聞發布制度,切實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營造有利於加快發展的政務環境。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時代精神、敢於拼搏、能征善戰的公務員隊伍。
堅持親民執政,建設求真務實、勤政為民的服務政府。堅持執政為民,以民為本、以民為重、以民為先,時刻把人民民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設身處地為民眾著想,滿腔熱忱地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集中精力多抓一些符合科學規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多做一些民眾得利益、受歡迎的好事,多乾一些為長遠發展打基礎的實事。認真兌現對百姓的承諾,落實給百姓的政策,努力使政府工作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堅持從嚴治政,建設依法行政、清正廉潔的法制政府。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把依法行政貫穿到政府工作全過程,善於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決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堅決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促進政風根本好轉。
各位代表,承繼“十五”輝煌,開創“十一五”偉業,我們既感到壓力,也充滿激情。在未來五年開創新的業績,把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鐵嶺縣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我們的職責和神聖使命。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依靠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勵精圖治、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和任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