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內容,“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年”成效顯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營城市戰略實現新突破,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優先發展工業,
正文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年”成效顯著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6億元,增長60.6%,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6億元,增長69.2%。全市續建、新建500萬元以上項目814個,當年完成投資95億元。9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億元。全年招商引資49.9億元,增長55.9%。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4家,總投資2026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00萬美元。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花木、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各類農業公司發展到2550家。實施許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項目29個,完成投資1.8億元。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40.1%。農民工培訓轉移工作得到加強。農業信息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成為全省“農業信息化試點市”。實施重點工業技改項目85個,完成投資53.6億元。“一城三基地”建設進展順利,省、市確定的40戶重點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40%。“旋風”牌金剛石製品、“眾品”牌低溫肉製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全年工業增加值278.5億元,增長16.1%。旅遊、房地產、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小康杯”競賽活動紮實有效,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80.8億元,增長24.1%,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4.2%。
經營城市戰略實現新突破
經營城市理念逐步深化,經營城市機制不斷完善。通過市場運作,全市共籌措城建資金15.3億元,城市建設邁上新台階。市區24個城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5億元,改造建設了一批城市主次幹道,基本完成了市區污水管網環通工程。綜合整治了市區察院西街、工農路、民眾路、振興路等100多條背街小巷,建設了一批市政公用環衛設施,城市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雙創”和“創‘三城’、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活動取得新成績,榮獲“河南人居環境獎”,摘取“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桂冠,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通過省級初審,“碧水藍天”工程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
市、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按時完成。列入去年改制台帳的46家國有(集體)企業,已有34家完成改制任務,其餘正在按計畫推進。事業單位三項制度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進出口總額3.7億美元,增長23.5%,其中,出口總額3.1億美元,增長22.3%。
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市場經濟秩序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安全生產形勢平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全市行政審批事項已精簡至300項,精簡率達85.3%。“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
會計委派、政府採購、土地招拍掛、工程招投標等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民主評議行風活動效果顯著,“四亂”案件查處力度繼續加大,一些影響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
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職工養老金髮放率100%。“城市低保”人員實現了應保盡保。再就業工作受到國務院表彰。農村特困戶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9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3246元,增長12.7%,通過降低農業稅率和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全市農民人均減負45.8元。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229.2億元,比年初增長13.1%。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全年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92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項。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預計達47.4%,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全市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學校布局調整和D級危房改造按計畫推進,撤併農村中國小143所,改造危房3.7萬平方米,新建校舍5.8萬平方米。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廣播電視和文化事業更加繁榮,整合組建了新的許昌電視台。成功承辦了全省第六屆“晨光”杯體育夏令營,舉辦了市五屆運動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建立了愛滋病患者治療和防治救助體系,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人口和計畫生育、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深入開展,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民族宗教工作成績顯著。統計、審計、外事、僑務、地震、氣象、人防、史志、檔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
廣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城鄉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質進一步提高,全市湧現國家級文明行業、文明單位3個,省級文明單位達到93個。堅持依法治市,搞好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識明顯增強。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行政許可行為進一步規範。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33件、政協委員提案185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打”整治鬥爭成效明顯,榮獲“全省綜合治理先進市”稱號。深入開展幹部下訪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工作,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許昌現代化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偏小,結構不盡合理;經濟運行質量尚需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少數幹部作風不實,工作中還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現象。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並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05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們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中央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加強“三農”、能源、交通等薄弱環節建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有利於我們爭取項目,擴大投資,加快工業、農業、能源、交通等行業發展;受土地、勞動力、電力、煤炭等生產要素的制約,東部發達地區部分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利於我們發揮勞動力充足、煤電資源相對豐富等優勢,擴大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近年來,我市相繼建成了一批重點項目,培育了一批骨幹企業,形成了電力裝備、菸草、發製品、金剛石等特色優勢產業,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更加明顯,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抓住機遇,奮發進取,努力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巨觀調控中謀求更大發展;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繼續一手抓中心城市帶動,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許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5.8%,第三產業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
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2005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們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中央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加強“三農”、能源、交通等薄弱環節建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有利於我們爭取項目,擴大投資,加快工業、農業、能源、交通等行業發展;受土地、勞動力、電力、煤炭等生產要素的制約,東部發達地區部分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利於我們發揮勞動力充足、煤電資源相對豐富等優勢,擴大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近年來,我市相繼建成了一批重點項目,培育了一批骨幹企業,形成了電力裝備、菸草、發製品、金剛石等特色優勢產業,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更加明顯,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抓住機遇,奮發進取,努力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巨觀調控中謀求更大發展;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繼續一手抓中心城市帶動,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許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5.8%,第三產業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
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突出發展第一要務,結合許昌實際,善於抓住主要矛盾,著力加強薄弱環節,更加注重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今年全市共確定重點建設項目90個,總投資365億元。農業方面,突出抓好總投資19.2億元的許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項目、白沙水庫除險加固、地下水保護等項目。工業方面,抓好總投資45億元的30個開工建設項目。重點抓好“一城三基地”建設,繼續推進許繼電氣城一期、許繼集團技改擴建等項目;加快許昌捲菸總廠與南陽捲菸廠的兼併重組,實現年產量突破100萬大箱;加快推進黃河集團金剛石生產線項目;著力抓好瑞貝卡公司發製品生產線等項目。交通方面,繼續推進許昌至尉氏、許昌至禹州、禹州至登封、許昌至亳州高速公路許昌段建設,積極推進國(省)道改造、國債縣鄉公路項目建設,確保交通建設投資完成21.6億元。能源方面,力爭新城區熱電廠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禹州電廠二期工程開工,做好襄城坑口電廠前期工作;首山一礦形成施工高潮,泉店煤礦完成前期工作並開工建設。社會事業方面,確保市疾控中心遷建、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和傳染病區建設按期竣工,加快許昌學院二期、許昌二高遷建等項目建設。同時,積極順應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在抓好總投資110.2億元的10個前期工作項目的基礎上,再篩選、申報一批能源、交通、農業和教育等方面的項目,做好前期工作,爭取有更多更大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計畫盤子。
繼續實行領導幹部聯繫重點項目制度,進一步明確項目業主、主管單位、服務部門的責任。所有重點項目實行全過程、全方位“陽光工程”,防止出現腐敗工程、豆腐渣工程,並按照首位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的要求,確保項目推進的速度和質量。
切實加強“三農”工作
認真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強化各項支農措施。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和勞務經濟為重點,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基礎增強、農民負擔減輕。
不折不扣地執行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業稅全免的政策,確保各項支農、惠農的重大決策落到實處。深化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鄉財縣管”,制止發生新的鄉村不良債務,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優質
小麥、花木、
蔬菜、中藥材、大豆、紅薯、菸葉、生豬等8大特色優勢產業,加速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本地化進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力爭小麥加工能力穩定在150萬噸左右,大豆加工能力達到65萬噸,“三粉”加工能力達到14萬噸,生豬加工能力達到220萬頭,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群體。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家。搞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農業信息網路,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
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堅持自由外出與有組織輸出相結合,提高就業技能與樹立良好形象相結合,加強管理與搞好服務相結合,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全年培訓農民工15萬人以上,轉移就業20萬人以上。
堅持優先發展工業
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依託我市產業優勢,加速培育支柱產業,著力提升傳統產業,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切實做到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循環經濟中求發展。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以製造業信息化為突破口,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軟體信息產業發展,爭取許昌電力電子信息產業園早日獲得國家批准。搞好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有關軟體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軟體企業入駐園區,儘快形成以電力電子信息產品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注重發揮許繼集團的產業、技術優勢,主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合資合作,加快實施高科技電氣城規劃,培育壯大我市的高新技術產業。
強力推進重點企業發展。全面落實支持重點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擬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引導森源電氣、駱駝鞋業等有條件的企業擇機上市。積極幫助重點企業申報國債、國家專項及省工業結構調整項目等,爭取國家和省資金支持。企業發展資金、科技三項費用等政府性資金主要用於重點企業發展。正確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加快重點企業規劃項目實施,確保今年40戶重點企業實施續建、新建項目58個,完成投資29億元。
深入開展“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活動。制定完善名牌產品重點培育規劃,對獲得全國、全省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的企業繼續給予獎勵。在保護好現有品牌的基礎上,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