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許昌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許昌市政府工作報告

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在中共許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圓滿完成了本屆政府任期內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年許昌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7年
  • 地點:許昌市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簡介,報告內容,

基本簡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報告內容

一、過去六年工作回顧
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在中共許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圓滿完成了本屆政府任期內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過去六年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六年。預計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717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2.7%;人均生產總值15900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5億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長2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億元,是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長2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8億元,是2000年的3.9倍,年均增長1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億元,是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長12.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04.7億元,比2000年增加236.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03.4億元,比2000年增加162.6億元。
過去六年是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的六年。六年間相繼開工建設了481個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94億元。經濟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二、三產業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1%。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城三基地”建設初見成效,電力裝備、菸草、金剛石及製品、發製品、食品等支柱產業、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以許繼集團為依託的國家(許昌)電力電子系統產業園落戶我市,許昌經濟開發區等9個工業集聚區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黃河集團等5戶企業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以上名優產品74個,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建設現代農業邁出新步伐。被列為首批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市;建立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實施各類項目147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家,榮獲“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市”;優質小麥、花卉苗木、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20萬畝、59萬畝、38萬畝;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交通能源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許平南、許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國、省道幹線公路總里程達到644公里;禹州電廠一期建成運營,東城區熱電廠開工建設,全市年發電能力比2000年增加了4.2倍;煤炭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許昌學院新校區、市疾控中心等一批社會事業項目順利實施,旅遊、商貿物流、房地產等服務業健康發展。
過去六年是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六年。修編了《許昌市城市總體規劃》,理順了市區規劃管理體制。實施經營城市戰略,建成了環城快速通道、市區污水管網環通、天然氣利用等120項重點工程,新建、改造、整治了一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遊園廣場和居民小區,累計完成投資101.6億元。集中開發建設了東城區,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市區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創三城”活動紮實有效,“碧水藍天”目標基本實現,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縣(市)城區建設步伐加快,規模不斷擴大,小城鎮建設特色明顯。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業綜合開發取得顯著成效。“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445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1處,解決了8.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推廣農村清潔能源,建成沼氣3.2萬口。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建成標準農家店426個,農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
過去六年是人民民眾得到較多實惠的六年。預計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2000年增加4599元,年均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4188元,比2000年增加1688元,年均增長9%。實現了農業稅全免,落實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惠農支農政策,政策性減輕農民負擔8.4億元。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162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8.7萬個,8.3萬名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制度等穩步推進,建立了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堅持每年為民眾辦成一批實事,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
過去六年是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六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邁出堅實步伐,行政管理、財稅、金融、投資、糧食流通等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切實提升行政效能,加強執行力建設,政府管理創新取得顯著成效,行政審批事項由2000年的2035項精簡到257項,精簡比例達87.3%,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網路。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7.2%提高到68.8%。注重利用資本市場,境內外上市公司發展到5家。六年來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值20.5億美元,其中出口17.5億美元,對外開放邁出了新的步伐。
過去六年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六年。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完成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569項,申請專利1850件,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普九”成果得到鞏固提高,農村中國小實行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改造D級危房16.4萬平方米,享受“兩免一補”的貧困家庭學生達到41.3萬人次。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較快發展,組建了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許昌師專升格為本科許昌學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紮實推進,有效地防控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較好地開展了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實施鄉鎮衛生院改造項目72個,建成了市中心血站、市緊急救援中心等15個醫療衛生項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新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被命名為“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陶瓷文化之鄉”、“中國臘梅文化之鄉”。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成績顯著,連續6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民族宗教工作成績顯著,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審計、統計、廣播電視、體育、外事、僑務、檔案、史志、人防、氣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過去六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的六年。廣泛開展了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先後創建省級以上文明單位103個。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累計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776件,辦復率達100%。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聯繫,虛心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順利完成了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高度重視,認真處理信訪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嚴打整治鬥爭成效明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完善,人民民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腐竹市場專項整治和打擊假冒商標捲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廉政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各位代表,上述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苦幹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我市現代化建設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六年的工作,我們的主要體會: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科學發展作為根本原則,緊密結合許昌實際,注重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注重優先發展工業、優先發展市區,注重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走符合許昌市情的科學發展道路。二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解決民生問題。把人民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完善為人民民眾辦實事辦好事的長效機制,高度關注並切實解決好熱點、難點問題,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深化改革上,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改革的辦法破除體制障礙,以創新的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不斷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四是必須堅持最佳化環境提供發展保障。始終把強化服務、提升效能、最佳化環境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打造加快發展的平台,不斷增強軟實力。這些體會,是本屆政府在六年工作實踐中的探索和總結,是對以往工作經驗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今後政府工作繼續遵循和把握的基本原則。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市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出口產品結構單一,利用外資規模較小;安全生產、資源約束問題比較突出;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得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今後五年,是許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新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為我們拓展資源配置空間、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中央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戰略,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大跨越”、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重大部署,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許昌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我們必須認清新形勢,搶抓新機遇,發揮特色優勢,依託比較優勢,培育後發優勢,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加快發展。
按照市五次黨代會提出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緊圍繞富民強市目標,多做打基礎、利長遠、促發展、惠民眾的事情,著力在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中實現科學發展,著力在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實現持續發展,著力在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實現加快發展,著力在促進社會進步和解決民生問題中實現和諧發展。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使經濟成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實現綜合實力新跨越、人民生活新提高、城鄉面貌新變化、和諧社會新發展,把許昌建設成為中原強市。
——在經濟發展方面:到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140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50億元,分別在2006年基礎上翻一番;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0%。
——在城鄉發展方面:2011年城鎮化率達到42%以上。集中發展中心城市,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0萬人。加快城鄉一體化推進區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完善縣(市)城區功能,發展一批特色鎮。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4%;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在2006年的基礎上降低20%;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以上;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過320天;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在人民生活方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6%;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人口基本養老覆蓋人數、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均達到30萬人以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社會捐助為補充、專項救助相配套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實現上述目標,事關全市人民福祉,事關許昌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許昌在全省和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各級政府要始終牢記使命,不負眾望,以務實的作風、開拓的精神、過硬的措施,建設產業許昌、宜居許昌、活力許昌、和諧許昌、生態許昌和文明許昌,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跨越發展。
三、2007年政府主要工作
根據今後五年的目標和任務,2007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工業增加值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進出口總額增長17%,其中出口總額增長1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
圍繞上述目標,今年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產業立市,努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突出發展二、三產業,注重提升第一產業,不斷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堅持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優先發展工業、優先發展市區,把大力發展工業作為富民強市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136”工業體系建設,著重發展裝備製造、食品、紡織、能源等支柱產業和菸草、金剛石及製品、發製品等特色優勢產業。集中扶持40戶重點企業、100戶“小巨人”企業和20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爭取更多的企業成為省重點企業。紮實開展“名牌興市”活動,催生一批名牌產品和知名企業,促進品牌經濟發展。實施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20項重大工程,加快9個工業點源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集群經濟。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群、土地集約、要素集聚的原則,把許昌經濟開發區等9個重點工業集聚區規劃好、建設好,切實提高項目入駐率,爭取集聚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提高廢舊金屬、煤化工、陶瓷、腐竹、棉短絨等23個產業集群的整體實力。建設許昌至長葛集群經濟產業帶,擴大建設規模,提升綜合效益,推進許昌與鄭州的產業對接、空間對接,更好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發展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努力引進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商貿企業落戶許昌。積極推進萬里物流園、萬通汽貿城、上海商貿城、農機具交易市場等重點項目建設,著力發展倉儲物流業。加快鄢陵花木、禹州中藥材等專業市場建設,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發展文化旅遊業,挖掘曹魏文化、生態文化和鈞瓷文化資源,改造提升灞陵橋景區、鄢陵花木博覽園,建設鈞官窯遺址博物館,培育推出“七點一線”精品旅遊線路,爭取開工建設曹魏文化主題公園,形成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旅遊景點、景區;加強旅遊產品市場行銷,建立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機制。積極發展金融、信息產業,規範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做強做大縣域經濟。加強分類指導,最佳化發展環境,鼓勵各縣(市)結合實際,發揮優勢,轉變增長方式,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支持禹州市、長葛市圍繞全國百強縣目標在全省20強縣(市)中前移位次,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圍繞全省20強目標爭先進位。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全市加快發展、科學發展新聞發布會制度,健全考評機制,充分調動各地促進發展的積極性。
(二)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堅持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拓展,扎紮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穩定提高糧食、菸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鞏固擴大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規模,注重提升品質、培育品牌。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壯大20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認真抓好畜牧生態科技示範園和優質生豬、優質家禽、畜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沃土工程,運用現代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逐步形成市、縣、鄉、村相互貫通的農業信息化體系。
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實施惠農政策型、結構調整型、科技投入型、勞務輸出型、龍頭帶動型“五型”增收。加快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全年培訓3萬人,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人。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動農民致富。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和現金收入在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村莊改造為載體,以飲乾淨水、走平坦路、建沼氣池、用衛生廁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鞏固提升“村村通”,積極推進“村互通”,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00公里。加大沼氣建設力度,新增沼氣4萬口。全面推進農村綠化,重點抓好山區綠化、水源地綠化和道路綠化。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切實抓好農業機械化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