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工作回顧
2003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戰勝了非典和特大洪澇災害造成的困難,實現了經濟穩步增長和社會事業明顯進步。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8.1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一產增加值65.4億元,下降5.7%;二產增加值72.1億元,增長14.1%;三產增加值70.6億元,增長9.6%。財政收入14.5億元,增長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4億元,增長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9元,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1736元,下降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66.7億元,增長1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1億元,增長7.5%。外貿出口額1.03億美元,增長25%。民營經濟實現工商稅收3.6億元,增長39.3%。
抗擊非典和抗洪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針對非典疫情,及時建立預防和應急救治體系,構築覆蓋城鄉的群防群控網路,保證了全市無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面對特大洪澇災害,全力組織抗洪搶險,安全轉移43萬民眾,確保了淮河大堤、五大水庫、主要內河堤防和城市防洪安全。汛情稍有緩解,及時轉移工作重心,大力開展生產救災和災後重建,妥善安排災區民眾基本生活。截止去年底,累計發放救災款8651萬元、蓄洪區運用補償資金1.7億元,開倉借糧2054萬公斤,募集衣被128萬件(床),完成災民建房65347戶、137285間,移民遷建4183戶、7729間,修復重建水毀校舍45.3萬平方米,先後派出醫療小分隊2000多支,免費診治災民30萬人次,保證了災區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無疫情。
重點經濟工作成效明顯。招商引資:全年到位境內資金25.4億元,增長113 %;利用境外資金3136萬美元,增長34.8%;長江精工工業園、華電六安電廠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我市。企業改革發展:列入省考核的116戶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有98戶完成改制任務;市屬重點國有工業企業基本實現改制退位,置換國有資產3.48億元、職工身份5506人;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27.6億元、利稅6.3億元,分別增長12.3%和15.7%,創建市以來最好水平;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六安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2億元,相當於建區10年的總和。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組織實施了農業產業化“128工程”,慶發集團進入國家級、源牌集團等11家企業進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獲國家證明商標;11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綠色食品,41種農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非種植業比重上升到64.7%;主要農產品優質化率達55%;勞務輸出138萬人,收入增長26.9%,對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70.6%。城市建設: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濱河公園一、二期工程,火車站廣場及站前大道和高架橋,淠河防洪堤和古城牆,梅山中路、萬佛路一期和解放北路配套等工程相繼建成,污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皋城東路主車道建設和梅山北路延伸、磨子潭路改造工程基本結束,光明東路、龍河西路、經三北路建設和解放中路單邊拓寬配套工程加緊施工,中心廣場和行政中心建設全面鋪開;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綠化、亮化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寧西鐵路六安段投入運營; 105國道馬(店)姚(李)段改造通過驗收,商景高速公路六安段開工建設,寧西高速公路大(顧店)葉(集)段封閉改造提前施工。投資3.5億元改造縣鄉公路,完成105個村道路配套建設。臨淮崗工程提前一年成功截流,城西湖大堤和佛子嶺、磨子潭水庫除險加固進展順利,淮河及淠河、史河等內河治理項目爭取和建設工作成效明顯,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和人畜飲用水工程取得新的進展。
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全年新增就業崗位2.7萬個,其中1.5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和1442名“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4.1%。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基本做到按時足額發放;為2萬多名登記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3010萬元。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6.9萬人、22.2萬人和18.3萬人,征繳社會保障基金突破3億元。全年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7.6萬人,發放低保金3427萬元,基本做到應保盡保。扶貧開發和優撫對象及殘疾人、五保戶、特困戶等弱勢群體的保障、救助工作進一步加強。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新的進步。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科技推廣、普及工作廣泛開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完成中國小校危房改造38.2萬平方米。人口與計畫生育、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三項基本國策進一步落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內。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績。婦女兒童和老年人合法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審計等工作得到加強。市政府成立了決策諮詢委員會,啟動了新聞發布會制度,開展了政風行風評議和人民建議徵集活動。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進一步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秩序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