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撤地設市五年來,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六安,開拓創新,團結奮鬥,勝利完成了市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撤地設市五年來,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六安,開拓創新,團結奮鬥,勝利完成了市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實力逐步壯大。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9%,2004年達到253.1億元。經濟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比重為31.6:34.7:33.7。農業基礎地位加強,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2%,達到149.4億元。工業速度效益明顯提升,規模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7%,達到34.6億元,效益綜合指數由1999年的94.5提高到121.6。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7%,達到99.7億元,旅遊業、信息業、物流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民營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民營企業由1999年末的1221戶發展到3696戶、註冊資金23.6億元。財政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9.2%,達到16.1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6.5億元,年均增長14.3%;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110億元。寧西鐵路六安段建成通車,商景、合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開工建設,市到縣(區)區間快速通道基本形成。中直大型糧庫及鐵路專用線建成運營。臨淮崗主體工程基本建成,白蓮崖水庫輔助工程開工,城西湖蓄洪大堤除險加固等工程順利實施,移民遷建和保莊圩建設積極推進。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並實現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通信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面啟動“568”計畫,累計開工項目172個、完成投資132億元。
中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鎮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完成了六安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累計投入67億元,新建改建城區幹道67.5公里,改造舊城1.83平方公里,開發商住房面積260萬平方米。環城路、火車站廣場、濱河公園、中心廣場、廣電中心等重點工程相繼竣工,“七縱七橫連三環、兩帶三區四廣場”的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觀,實現了“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目標。縣城和集鎮建設全面推進,全市城鎮化率逐年提高。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成效明顯。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退位基本完成。農村稅費改革紮實推進,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民負擔大幅減輕。政府機構改革穩步實施,鄉鎮區劃調整順利完成。公共財政改革力度加大,醫療、住房等改革繼續深化。招商引資取得歷史性突破,累計到位境內資金90.7億元、境外資金1.3億美元,華電六安電廠、長江精工、西都時代廣場、安徽商之都六安商廈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戶我市。開發區和各縣(區)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對外貿易連續保持全省較好位次,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年均增長16.2%。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與新疆巴州、江西吉安市、芬蘭瓦爾考斯市結為友好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7% 和3.4%,達到6103元和2117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3.4億元,比1999年末增加101億元。累計新增就業崗位11.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勞務經濟成效明顯,年輸出140萬勞動力、創收50億元以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涵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險種的社會保險體系初步建立。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特困救助全面啟動。民工維權紮實有效。生產救災成績突出。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2.5億元、脫貧106萬人。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教育“兩基”成果得到鞏固,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一期任務全面完成。皖西學院、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和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組建升格,在校生規模分別達到11000人、5000人和3500人。人口、資源、環境三項基本國策進一步落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7‰。科技和人才工作不斷加強, 專家大院建設和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啟動實施。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抗擊非典和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奪取勝利。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全民健身運動深入推進,市首運會成功舉辦。各類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四五”普法和創建“三型機關”活動紮實有效。政府依法行政得到加強。市政務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啟動。市政府建立了定期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工作制度,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建議案、委員提案。安全生產各項措施進一步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推進,信訪工作得到加強,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被省授予雙擁模範城。審計、統計、檔案、保密、地方志、地震、氣象、對台、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人防、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2004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為近年來最好水平。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是1998年以來首次兩位數增長;財政收入增長10.7%;招商到位境內資金40億元、境外資金4408萬美元,分別增長58%和4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9%;進出口總額增長29.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8.8%和21.9%。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市國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城鄉面貌發生最大變化、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結合起來、創新精神與務實作風結合起來,探索出符合六安實際的發展路子;始終堅持在改革中增創體制優勢,在開放中拓展發展空間;始終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集中力量解決事關六安發展全局和未來的重大問題;始終堅持以民為本,注重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三個文明”協調推進,為全市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全市人民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五年來,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這是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拼搏、開拓進取的結果,同時,也得益於原地委、行署多年來奠定的工作基礎。這些我們都將倍加珍惜。
我們還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較低,綜合實力不強;城鄉居民生活整體水平不高,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經濟結構不優,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外向度水平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農業抗災能力仍較薄弱;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鄉村債務化解緩慢;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影響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對此,一定要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