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六安市人民政府
- 檔案類型:政府報告
- 檔案來源:六安市人民政府網
一、全市人民團結拼搏,取得了“十五”及2005年工作的顯著成就
“十五”是建市後的第一個五年。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招商引資主戰略和工業化核心戰略,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和城鄉統籌,以適度超前的城鎮化,帶動相對滯後的工業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加速信息化,團結奮鬥,攻堅克難,實現了“前三年打基礎,後兩年快發展”的預期目標,勝利完成了“十五”計畫。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70.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12.8億元,年均增長9%,人均達到611美元;財政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 9.2 %。結構調整進展明顯。三次產業比重由37.5∶31.5∶31調整為26.7:33.5:39.8;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24.3%。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累計完成378億元,是“九五”的1.6倍,寧西鐵路建成通車,臨淮崗工程基本完工,一批事關發展的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交通、水利、通信狀況全面改善。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和人口規模實現翻番,城鎮設施逐步改善,城鎮化率由18%提高到28.7%。對外開放成效明顯。招商引資累計到位境內資金144億元、利用境外資金1.7億美元;累計出口5.4億美元,是“九五”的2.5倍。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71元增加到22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04元增加到7810元,分別年均增長7.5%、12.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81.5億元增加到208.1億元,增長1.6倍。總體來說,這五年是我市經濟總量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的五年;是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的五年;是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
2005年是“十五”的最後一年,也是新一屆的開局之年。全市人民認真貫徹市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總值增長12.1%。財政收入18.7億元,增長16.1%,同口徑增長26.6%。農業總產值增長5.7%;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12個優勢產業帶基本形成,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14戶,首批確定了30戶市級龍頭企業,“三農”公司等龍頭企業應運而生,霍邱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8.3%;效益綜合指數129.3,比上年提高7.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4億元,增長12.4%。年末金融存款餘額293.4億元,比年初增加48.1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6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口徑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4億元,增長35.3%。新建續建“568”計畫項目225個,投資62億元;30個重點工業項目當年投資14.6億元。華電六安電廠一期一號機組併網發電,江汽齒輪系列汽車變速器、應流集團2萬噸鑄鋼一期工程、世林新型高效節能燈、明都線纜、恆興烤鰻、金峰酒業、將軍磁業、天裕米業等項目竣工投產,霍邱鐵礦開發和金安鋼鐵、江淮電機、星星輕紡、海洋羽絨、建來化工、集偉鞋業等擴建項目建設成效明顯。濟廣、寧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施工加快,滬漢蓉鐵路和六武高速公路六安段開工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95公里,金寨村村通油(水泥)路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白蓮崖水庫成功截流,流波電站建成運營,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和正南淮堤、臨王段、淠河、史河應急加固工程不斷完善,城市防洪二期工程進入掃尾階段,鄭家灣水電站和淮河周集港開工建設,淠河綜合治理全面啟動,行蓄洪區移民建房加快推進。完成中心城市建設投資16.7億元,續建、新建重點工程50項。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北塔公園、淠河路、雲露街等重點工程相繼竣工。新建安置房42萬平方米。汽車客運站場成功搬遷,拆除違法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各縣城、重點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功能逐步完善。電力、通信等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國有工業企業改制掃尾加快,長江股份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市屬國有流通企業改制進展明顯,省“萬村千鄉”流通網點年度試點任務超額完成。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62戶、個體工商戶6731戶、註冊資金7.1億元。城市信用社加入徽商銀行,市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公司掛牌運營。大力開展多形式招商,全年到位境內資金5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375萬美元,分別增長22.8%和22%;新批外資企業22戶,增長22.2%。進出口1.86億美元,增長57.7%。
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和諧六安建設紮實推進。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獲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科技創業服務、科技專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員工作初見成效。教育“兩基”成果鞏固提高,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20萬平方米,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加快;各類高中教育得到加強,六安一中本科錄取率、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均列全省單校第一。成功舉辦了市首屆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會,公布了首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共衛生綜合防治能力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成果初步顯現。廣播電視、民眾體育、新聞出版等事業健康發展,郵政收入完成率、增長率位居全省第一。面對13號颱風突然襲擊,緊急轉移安置災民34.4萬人,全力組織災後重建,保證了災區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無疫病流行。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有序開展,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金按時足額發放,城市“低保”、農村特困民眾救助政策得到落實。勞務輸出157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5.5萬人。實現整村脫貧190個,貧困人口進一步下降。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穩步推進,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深入開展。環境保護不斷加強,造林綠化又有新進展,砂石等資源開發成效明顯。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紅色旅遊紮實推進。關愛女孩平抑出生人口性別比工程深入實施,人口出生率11.9‰。“平安六安”創建活動全面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積極成效,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8.1%和14.6%。信訪條例得到深入貫徹,開門接訪、帶案下訪卓有成效。 “四五”普法通過驗收,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工作穩步推進,再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順利完成,第二輪修志加快啟動,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不斷發展,審計、統計、檔案、對台、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氣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政府建設得到加強,行政能力不斷提高。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紮實開展。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全年辦結人大議案6件、代表建議96件,政協建議案2件、提案181件。行政許可實施項目和實施主體得到清理,專家諮詢、社會公示、社會聽證等制度逐步健全,電子政務加快發展。“三型機關”創建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市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明顯提升,全年受理各類事項5.3萬件,按時辦結率達100%。
“十五”是建市後的第一個五年。五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招商引資主戰略和工業化核心戰略,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和城鄉統籌,以適度超前的城鎮化,帶動相對滯後的工業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加速信息化,團結奮鬥,攻堅克難,實現了“前三年打基礎,後兩年快發展”的預期目標,勝利完成了“十五”計畫。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70.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12.8億元,年均增長9%,人均達到611美元;財政收入同口徑年均增長 9.2 %。結構調整進展明顯。三次產業比重由37.5∶31.5∶31調整為26.7:33.5:39.8;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24.3%。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累計完成378億元,是“九五”的1.6倍,寧西鐵路建成通車,臨淮崗工程基本完工,一批事關發展的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交通、水利、通信狀況全面改善。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和人口規模實現翻番,城鎮設施逐步改善,城鎮化率由18%提高到28.7%。對外開放成效明顯。招商引資累計到位境內資金144億元、利用境外資金1.7億美元;累計出口5.4億美元,是“九五”的2.5倍。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71元增加到22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04元增加到7810元,分別年均增長7.5%、12.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81.5億元增加到208.1億元,增長1.6倍。總體來說,這五年是我市經濟總量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的五年;是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的五年;是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
2005年是“十五”的最後一年,也是新一屆的開局之年。全市人民認真貫徹市第二次黨代會精神,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總值增長12.1%。財政收入18.7億元,增長16.1%,同口徑增長26.6%。農業總產值增長5.7%;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12個優勢產業帶基本形成,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增加到14戶,首批確定了30戶市級龍頭企業,“三農”公司等龍頭企業應運而生,霍邱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8.3%;效益綜合指數129.3,比上年提高7.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4億元,增長12.4%。年末金融存款餘額293.4億元,比年初增加48.1億元。全年接待遊客26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口徑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4億元,增長35.3%。新建續建“568”計畫項目225個,投資62億元;30個重點工業項目當年投資14.6億元。華電六安電廠一期一號機組併網發電,江汽齒輪系列汽車變速器、應流集團2萬噸鑄鋼一期工程、世林新型高效節能燈、明都線纜、恆興烤鰻、金峰酒業、將軍磁業、天裕米業等項目竣工投產,霍邱鐵礦開發和金安鋼鐵、江淮電機、星星輕紡、海洋羽絨、建來化工、集偉鞋業等擴建項目建設成效明顯。濟廣、寧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施工加快,滬漢蓉鐵路和六武高速公路六安段開工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95公里,金寨村村通油(水泥)路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白蓮崖水庫成功截流,流波電站建成運營,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和正南淮堤、臨王段、淠河、史河應急加固工程不斷完善,城市防洪二期工程進入掃尾階段,鄭家灣水電站和淮河周集港開工建設,淠河綜合治理全面啟動,行蓄洪區移民建房加快推進。完成中心城市建設投資16.7億元,續建、新建重點工程50項。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北塔公園、淠河路、雲露街等重點工程相繼竣工。新建安置房42萬平方米。汽車客運站場成功搬遷,拆除違法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各縣城、重點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功能逐步完善。電力、通信等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國有工業企業改制掃尾加快,長江股份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市屬國有流通企業改制進展明顯,省“萬村千鄉”流通網點年度試點任務超額完成。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62戶、個體工商戶6731戶、註冊資金7.1億元。城市信用社加入徽商銀行,市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公司掛牌運營。大力開展多形式招商,全年到位境內資金5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375萬美元,分別增長22.8%和22%;新批外資企業22戶,增長22.2%。進出口1.86億美元,增長57.7%。
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和諧六安建設紮實推進。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獲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科技創業服務、科技專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員工作初見成效。教育“兩基”成果鞏固提高,貧困家庭中小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20萬平方米,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加快;各類高中教育得到加強,六安一中本科錄取率、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均列全省單校第一。成功舉辦了市首屆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會,公布了首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共衛生綜合防治能力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成果初步顯現。廣播電視、民眾體育、新聞出版等事業健康發展,郵政收入完成率、增長率位居全省第一。面對13號颱風突然襲擊,緊急轉移安置災民34.4萬人,全力組織災後重建,保證了災區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無疫病流行。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有序開展,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金按時足額發放,城市“低保”、農村特困民眾救助政策得到落實。勞務輸出157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5.5萬人。實現整村脫貧190個,貧困人口進一步下降。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穩步推進,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深入開展。環境保護不斷加強,造林綠化又有新進展,砂石等資源開發成效明顯。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紅色旅遊紮實推進。關愛女孩平抑出生人口性別比工程深入實施,人口出生率11.9‰。“平安六安”創建活動全面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積極成效,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8.1%和14.6%。信訪條例得到深入貫徹,開門接訪、帶案下訪卓有成效。 “四五”普法通過驗收,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工作穩步推進,再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順利完成,第二輪修志加快啟動,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事業不斷發展,審計、統計、檔案、對台、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氣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政府建設得到加強,行政能力不斷提高。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紮實開展。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全年辦結人大議案6件、代表建議96件,政協建議案2件、提案181件。行政許可實施項目和實施主體得到清理,專家諮詢、社會公示、社會聽證等制度逐步健全,電子政務加快發展。“三型機關”創建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市政務服務中心功能明顯提升,全年受理各類事項5.3萬件,按時辦結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