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一次下鄉》是2012年周同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1973年的一次下鄉
- 作者:周同賓
- 作品出處:《散文百家》2013年第2期
- 文學體裁:散文
《1973年的一次下鄉》是2012年周同賓創作的一篇散文。
《1973年的一次下鄉》是2012年周同賓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內容《1973年的一次下鄉》寫於2012年歲末,發表於《散文百家》2013年第2期,《散文選刊》2013年第8期轉載。“這只是原生態地描寫了周同賓個人的一次經...
據1975年12月23日新華社報導:在毛澤東主席1968年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鼓舞下,全國知青一浪接一浪地掀起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到當年年底為止,我國上山下鄉的知青已達到1200萬。1975年當年,全國有200萬知青上山下鄉。1972年林彪事件和1973年李慶霖“告御狀”後,在上山下鄉背後的知青的苦難歷程也不...
第二階段從1970年到1973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人數銳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又一次發生經濟“過熱”,出現了所謂“三突破”,職工隊伍的迅速膨脹,使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大部分留城,一部分在鄉知識青年也通過招工回城。第三階段從1974年到1976年,1973年1月全國計畫工作會議提出採取經濟“緊縮”政策,其中一條措施就...
1973年 1月 新年的心境;未來的去向的自我分析;自勉不息;夜以繼日地寫作;回味無窮的日記;要做長期寫作的準備;讀一篇科學史研究的文章;要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寫作的自我要求;暝思苦想;關於 學習安排中的技術性問題;在寫作中要堅持愚公移山的精神。2月 向著先定的目標努力奮鬥;“詩言志”;林則徐...
1973 年的一次下鄉 周同賓(211)關於天地,關於生死 陸春祥(216)娘 彭學明(228)算術題 張銳鋒(260)絕版的周莊 王劍冰(283)辛亥年的血 熊育群(285)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祝 勇(298)盛 年 周曉楓(314)秦皇島,《北戴河》詞與曹操 龐儉克(324)悲哉,上將軍 耿 立(332...
那些年,那些事 久違的星星 我的《好的故事》1958年的日記 那些天,吃飯不要錢……1959年的高考 飢餓中的事情 奶奶紀略 魂斷黃葉村 1973年的一次下鄉 飯事雜憶 讀字典 兩本舊書 關於父親(二題)失去的獨山玉 老屋 瓦之思 陶 再讀齊白石 常憶當年夜讀時 驢上日記(之三)九日之記 綠蔭日記 我和鳥 賣屋...
1973年的一次下鄉 周同賓(選自2013年2期《散文百家》)《看見》中的人生片段 柴靜(選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看見》)一次告別(外一篇) 韓寒(選自作者新浪部落格)獵痛 王族(選自2013年1期《草原》)替自己買墓地 傅愛毛(選自2013年4期《長城》)北京碎事 閻連科(選自2013年7期《美文》)紅木“王朝” 李登建...
1973年的一次下鄉 “失去”的抒雁 生氣的成本 文學的祝福性 對話,有關椰子和椰樹 穿越大山見真情 從天空到大地 凝固的記憶 古蘭書屋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徘徊月下亭 韓愈三章 飯冢之死 乾渴的大瀑布 根河之戀 民國女人二題 紫羅蘭手鐲 鬧鐘 你想當皇帝嗎 弄蛇人的笛聲 東坡廬山園 青年時期的路遙 聖彼得堡的留戀...
2811973年的一次下鄉 293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307 豆蔻年華的微笑 作者簡介 《散文選刊》創刊於1984年10月,是國內創刊較早的專門選發散文精品的文學期刊。創刊以來,期刊以關注社會生活,彰顯當代意識,引導創作潮流為己任,重點展示中國散文創作的最新成就。葛一敏,《散文選刊》主編,魯迅文學獎評審,中國作家協會散文...
1973年,國中文化程度、在內蒙插隊5年的放羊倌劉小萌轉回河北保定原籍,在完縣(今順平縣)當起了農民。因為無法回北京,只好採取這么一個“曲線救國”的路線。從農村轉到農村是沒問題的,那邊是牧民,這邊是農民,都還屬於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範疇。一年以後,知青劉小萌當上了生產隊長,外來戶能在農村當幹部,一是因為...
李劼,本名陸偉民,上海市人,1955年出生。當代著名思想文化學者,作家,紅學專家,文學批評家。1973年中學畢業下鄉,1978年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攻讀文學碩士,1987年碩士畢業留校任教。現旅居美國。主要作品有《論紅樓夢: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長篇小說《麗娃河》、五卷本《李劼思想文化...
1973年,文斗區所轄黃土公社有一名曾經開小煤廠,後來回家開縫紉店的叫吳世明(化名)的經營戶,長期都不交稅,多次教育也沒有效果。施星燦知道後,一有空就去找吳世明,操著一口當地人不太懂的江蘇話,一次又一次給對方宣講國家的稅收政策。經過施星燦半個月的努力,從來軟硬不吃的吳世明對施星燦說,你不用再宣講...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李聲英從北京隨父親李書城來到武漢,在武漢大學附小當教師。新中國成立後,李書城赴京就職,李聲英和丈夫留在武漢,6次輾轉彭劉楊路、漢正街等地租房居住。李聲英有5個兒女,為了更好照顧家庭,她辭去了教師的工作。全家7口人生活全靠丈夫的微薄工資。1973年,丈夫去世,全家生活十分困難。生活...
73歲的蹇福斌老人,在龍清秀所在的住宅區當了9年門衛。他說:"小龍千叮嚀、萬囑咐,如果有來送禮的,就說我不在。"第二道是家屬關,送禮的人門衛擋不住,再由他的兒子和丈夫出面擋。第三道關是她自己,如果實在推辭不掉,她就折價退款。一次,沅陵縣一位領導知道龍清秀到縣裡來了,晚上去住地看她,順便給...
另外出了一批企業家。前幾年,延安搞了一次聚會,大概回去了上千人,拖兒帶女的讓下一代去體會一下,還拍了個片子,他們送了我一套。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
1973年,到修文縣插隊落戶的貴陽和上海知識青年參加“學習毛澤東著作講用會”,在小組“講用會”上,兩地知識青年交流學習心得。(1973年)1967年,烏當區沙文公社的貴陽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公社書記(中,立正姿態者)的指導下排練節目。圖為1969年春節前夕為中水區演出時留影。1969年羅旬縣八茂區的貴陽知識青年宣傳隊到村寨...
1971年2月,為西哈努克親王演出《軍訓》。10月,為周總理和塞拉西皇帝演出。1972年,為尼克森訪華演出。1973年,東渡扶桑訪問演出。1979年10月,上海魔術出現了轉機,美國魔術大師馬克訪問上海。中美魔術師在上海這一次重要交流活動後,給沉悶許久的中國魔術帶來了一股新風,中國恰似被馬克點了一把火,冒出了復興的火焰...
韓國政府在組織實施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制定了階段性目標,至今已開展30年,取得了超出預期目標的效果,實現了一個開發中國家跨越式、超常規發展的模式。1.基礎建設階段(1971--1973年)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如改善廚房、屋頂、廁所,修築圍牆、公路、公用洗衣場,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種等。自1970...
1973年,一個研究空間技術的單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裡的有關機構也同意他參與此項研究,但又被單位領導否決,谷超豪為此傷心地流淚,後經力爭,終於同意他“從旁協助”。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他仍然是帶頭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識用到實際問題的研究中去。 1976年,文革結束,回到數學研...
1967年北京市的紅衛兵主動申請到邊疆插隊落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12-22”指示發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掀起全國上山下鄉高潮 1969年5月各級上山下鄉辦事機構成立。8月上海知青金訓華奮戰山洪犧牲。1971年2月規定下鄉兩年以上知青可作為招工對象。1972年5月杜恆昌等69名知青在內蒙救火時犧牲。1973年6月國務院...
1972年,終於盼來高等院校招生的機會,沈啟鵬當時在中國畫壇已小有名氣,便滿懷信心地向公社報名。可因為沒給主管幹部送禮,公社居然不推薦。而當年專業考試的題目就是臨摹他創作的連環畫《胸懷朝陽永向前》中的一幅,作者本人竟無權報考。1973年,命運之神似乎再一次降臨到沈啟鵬的頭上。他的3件作品同時入選全國美展...
同時改變落後的耕作制度,1959年試種勝利油菜,當年就獲得了油菜籽的高產,1960年又在油菜地移植棉花,同樣獲得了豐收。在虹橋鄉時,他同樣起早摸黑,走向田頭和民眾一起勞動,指導農業生產。1973年他蹲點在向陽三隊,隊長是一位鑽研技術的好隊長,提出了水稻合理密植的方法,每畝插秧由3萬穴增加到5萬穴。有人反對...
1973和1974年,天津造船廠均推薦以好學聞名的他上工大學的工科,而劉經富卻執拗的要上文科,結果與大學擦肩而過。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劉經富只有國中學歷,需要三線廠開具“通過自學達到高中程度”的證明。但三線廠的基層領導對前來報名的青工說,考文科必須發表過小說,劉經富沒有發表過小說,所以單位不給開證明。劉...
1973年,八一電影製片廠開始籌拍《閃閃的紅星》。導演李俊安排副導演師偉負責挑選和指導小演員,由於劇本已經把“潘冬子”定位為小英雄,全片幾乎所有情節都要圍繞“潘冬子”展開,找到能勝任“潘冬子”的小演員很不容易。師偉在北京市內的一些國小看了100多個孩子,但是一無所獲。正巧當時趕上“五一”國際勞動節文藝...
“文化大革命”:下鄉中斷與自發回城潮 第五章 大規模的民眾運動:1968~1976 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大軍出發了:1968~1969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運動的重整及重新發動:1973~1976 第六章 末日的必然來臨:1977~1980 1977:華國鋒無能為力的繼承願望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 1978年底~1979年底:民眾...
1972年6月20日,鑒於林彪折戟沉沙,贛州地區革委會保衛部遮掩對李九蓮作過的判決,批覆贛州冶金修造廠革委會,對李九蓮免於刑事處分,不戴現行反革命帽子,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6月20日上午8時,李九蓮被釋放出獄。7月,李九蓮被安排去遠離贛州城的興國縣畫眉坳鎢礦陳也礦區當電焊工,但被剝奪一切政治權利。1973年5...
1951年,5歲的亦舒隨同家人從中國大陸上海到香港定居。她在香港曾經就讀蘇浙國小幼稚園,嘉道理國小及北角官立國小,並於1964年何東女子官立中學(現名何東中學)預科畢業。她在15歲念中學時期已經開始寫稿,中學畢業後,曾任《明報》記者,及電影雜誌採訪和編輯等。 1973年,亦舒赴英國曼徹斯特荷令斯學院修讀酒店及食物...
文革中,馬以鑫也受到了批判,後來又上山下鄉,到黑龍江嫩江農場勞動。“馬捷”之事在那裡也傳開了。農場領導竟然因此知道有一個能寫文章的馬以鑫,把他調到場部文藝宣傳隊編編寫寫。1973年,在好心的招生人員的幫助下,他被錄取為上海師大中文系的學生。現在,他是某大學講師,他正在醞釀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一部長篇...
該書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馬黎女士播讀光碟並提序,中國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李世旺先生提序,於2016年3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作者簡介 張輝,1956年11月生,浙江臨海人,大專學歷。1973年12月到農村插隊,1976年回城後在臨海廣播電台工作,先後任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