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年表
出生
1、2月22日:拉斯洛五世,
匈牙利國王 拉斯洛五世(遺腹子)(匈牙利語:V.(Utószülött)László,捷克語:Ladislav Pohrobek,德語:Ladislaus Postumus;1440年2月22日-1457年11月2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國王(1444年起),波希米亞國王(1440年起)和奧地利大公。
2、屠庸,(名
屠滽,後世誤傳作屠庸),(1440年-1512年),明朝大臣,字朝宗,號丹山,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工詩,擅長書法。
伊凡三世3、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1440年—1505年10月17日),是
莫斯科大公,在位時間1462年-1505年。
伊凡三世是使俄羅斯取得了獨立的
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了
雅羅斯拉夫爾、
諾夫哥羅德、
彼爾姆、
特維爾這幾個俄羅斯公國,這幾個公國被伊凡三世以前的
莫斯科大公們多次征服過並向莫斯科公國臣服。
伊凡三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
莫斯科大公。1480年,與
阿黑麻汗的戰鬥中,貪生怕死的
伊凡三世臨陣逃跑,但俄羅斯的軍隊仍然堅持不後退,由於天氣寒冷,阿黑麻汗不戰而退,伊凡三世聽說蒙古韃靼的軍隊退走了,才在身邊的人的勸說下以勝利者的姿態返回前線,撿來個勝利。[來源請求]金帳汗國不久由於內斗而分裂成幾個小汗國,
伊凡三世於是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 Horde)的納貢,從而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
4、
日野富子(1440年-1496年6月30日),室町幕府八代將軍
足利義政的正室,父親是日野政光,母親是北小路禪尼(日野苗子)。由於日野家代代與足利家保持聯姻的關係,富子在十六歲時嫁給當時二十歲的將軍義政做正室。在1459年時生下第一個孩子,但小孩一出生就夭折了,當時有傳說這件事是義政的乳母
今參局在暗中詛咒,於是今參局因此被判流放到
琵琶湖的沖之島,而她在流放的路上就自殺了。此外,義政的另外四名側室,也因為受到這次事件的牽連,都被流放。
逝世 1、吉爾·德·萊斯男爵(Gilles de Rais, 1404年-1440年10月26日),
法國元帥,著名的黑巫術師,百年戰爭時期他是聖女貞德的戰友,曾被譽為
民族英雄,貞德被俘以後,男爵退隱於馬什庫勒和蒂福日的領地(位於今日布列塔尼的邊界附近)埋頭研究鍊金術,希望借血來發現點金術的秘密,他大約把300名以上的兒童折磨致死,後來被施以火刑。但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吸血鬼。
2、
楊榮(1371年-1440年),原名子榮,字勉仁,
建安(今福建
建甌)人,明朝大臣。與
楊士奇、
楊溥合稱三楊。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
朱棣率軍進南京的時候,入宮,得到朱棣的賞識。成祖即位以後,入文淵閣。並更名榮,官翰林院修撰、侍講以及右諭德,兼侍皇太子。永樂五年(1407年)往甘肅管理軍務,進右庶子。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跟從
朱棣五次北征。十四年進升翰林學士。十六年進
翰林院事。十八年進
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後,進升
太常寺卿,進
太子少傅、並
謹身殿大學士兼
工部尚書。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于樂安(今山東廣饒)造反,榮首柬帝親征。五年進少傅。英宗
正統三年(1438年)進少師。為重修《太祖實錄》及明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實錄的總裁。
正統五年(1440年)還鄉,途中至杭州而卒。詔贈為
左柱國太師。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4、
林碩,字茂弘,
閩縣(今福州郊區
亭江鎮長安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生。明永樂十年(1412年)進士,授御史,出按山東、浙江等省,為治嚴肅。朝中凡有疑獄,必請
林碩會訊。皇帝對他多有嘉獎,並把他的名字寫在御屏風上,恩寵有加。
宣德時,他在浙江巡察,發現淮河督運侍郎
藺芳縱恣無度,上疏彈劾。朝廷明察,即升
林碩為
按察使。時有守御在海寧的湯
千戶勾結中官裴可烈縱卒販海,魚肉百姓,囂張無比,沒有人敢對他說個“不”字。但
林碩執法不二,要對他們繩之以法。明
正統三年(1438年),
林碩誤引赦例出人,受僉事耿定彈劾,被執訊究。明
正統五年(1440年)輸贖還職。在浙江9年任滿,他的部下紛紛上章乞留,但
林碩以“繼母老”為由,請終養歸。是年冬,朝廷封他為廣東省左布政使,未及赴任,在家鄉
長安村病逝,葬村後山。其墓今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大事
建北京宮殿
永樂年間,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遭火災,當時僅稍加修葺。英宗於
正統五年(1440)三月初六日,命太監
阮安同
都督沈清會同
工部尚書吳中等重建三殿。
奉天門為正朝,國中有大事,皇上臨御正殿。同時還修繕了乾清、坤寧二宮。因所用材料俱為過去所積,故此次土木之興僅役工匠官軍七萬餘人。正統六年(1441)九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及乾清、坤寧宮成。其規制比前更加壯麗。
定納谷免役之法
正統五年(1440)定納谷免役之法:凡民人納谷一千五百石,敕獎為義民,仍免本戶
雜泛差役。納谷三百石以上者,立石題名,免本戶
雜泛差役三年。
正統五年(1440)末,
麓川思任發請罪,廷議罷兵。而
王振欲示威邊陲。
兵部尚書王驥阿附王振意,力主用兵。正統六年正月初六日,英宗命定西伯
蔣貴為征蠻將軍,
都督同知李安、僉事
劉聚副之,兵部尚書
王驥總督軍務,太監
曹吉祥軍務,侍郎
徐晞督軍餉。率軍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征剿
思任發,致使麓川再起戰火。至十二月,
王驥等進軍上江,
劉聚等渡
下江,會兵騰衝,長驅直入,抵杉木籠山。
思任發據高鄰險,築堡互為聲援。因軍力懸殊,
王驥等大勝,乘勝進擊,截守西峨渡,環攻
思任發據點,焚死、溺江達數萬人,思任發僅攜二子逃奔
孟養。
王驥獲其印信三十餘枚,焚其據點。留守以守。奏報京師,英宗及
王振大喜,遂令班師。
是年,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大水,江河均溢。
《大藏經》刑成
正統五年(1440)十一月十一日,《大藏經》刊成,英宗親自作序。博採竺乾秘典。海藏真銓,刊印廣傳。共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楊榮(1370-1440),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1400)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後,召
楊榮入直文淵閣,並為之更各曰榮。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多次扈從
朱棣北征,深受倚重。永樂十四年(1416),進為翰林學士,仍兼庶子,永樂十六年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永樂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一年又從北征,還至
榆木川,成祖駕崩。榮等商議秘不發喪,益嚴軍令,人莫測。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又進
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進
工部尚書,食三祿。宣德元年(1426),
漢王高煦反,宣宗召榮等定計。
楊榮首請宣宗親征,宣宗從其計。還,以榮決策有功,受上賞。其後幾年多次扈從聖駕北巡,破敵有功。英宗即位,委寄如故,參與決策,使正統之初有清明之治。正統三年(1438),進少師。正統五年(1440)乞歸展墓,命太監護行,七月返北京途中卒。年七十。贈
太師,謚
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楊榮歷事永樂、洪熙、
宣德、正統四朝,謀而能斷,權威益重。與
楊士奇、
楊溥等以“三楊”聞名,是明初一位治世名臣。有《楊文敏集》二十五卷,《後北征記》。
復命桑巴為國師
桑巴,原系四川松潘祈命族國師。初,鎮守松潘都指揮同知趙諒厭惡桑巴,誘捕之,掠其財貨,與同官趙得誣以糾眾寇邊。於是明朝廷命令
都督同知李安、
右僉都御史王翱將兵前往征討。不久,
王翱聞桑巴之枉,釋桑巴於獄,遂奏請誅趙諒,流放趙得。正統五年(1440)四月十六日,招其所部皆聽命於桑巴,還其銀印,復命桑巴為淨戒弘慈國師,又使桑巴招諭其弟,撫安餘黨,松潘之亂於是平定。
定常股存積之法
正統年間,因開中商人
守支年久,雖然減輕開中,但上納極少。於是遂於
正統五年(1440)四月定常股存積之法;長蘆、淮、浙鹽司以十分為率,八分給守候支鹽的商人,稱常股;二分收貯於官府,稱存積,遇邊警始召商開中納鹽。所謂常股,即商人先納邊糧,乃給鹽引,然後守場候支常行鹽。存積,即積鹽在鹽場,遇邊糧急缺,乃倍價開中,越次放支之鹽。
王振度僧道
太監王振喜度僧道,每年必度一次。正統五年(1440)五月以前,已度二萬一千人,六月又度一次,前後共度二萬二千三百餘人。黃冠緇衣,布滿街市。明建國以來僧道之多,無逾於此。
遣官修備荒之政
閣臣
楊士奇等建言:自古聖賢的君主,皆有預備之政。我太祖高皇帝惓惓以生民為心,設定倉庫,囤積糧食,以備旱澇之災,有成法可依。其後有司則不能修舉,每遇凶荒,人民流徒他鄉。請敕諭戶部移文地方諸司,舉行洪武舊典,其有隳廢者,任聽風憲官糾舉。英宗嘉納其言,遂於
正統五年(1440)七月初一日,命行在刑部右侍郎
何文淵等分行天下,修備荒政。其時,太皇太后張氏專以養民為首務,每遇水旱,賑濟之費動輒以億萬計,蠲免的災糧有時達數百萬石,閭閻安樂,百姓雖遇災年而不為所害。其後不久,
王振用事,一反正統初年之政,惟蠲租賑荒,尚仍之不改。
陝西莊浪衛地震
正統五年(1440)十月初一日至十日,陝西
莊浪衛(今甘肅永登)地震不止,壞城堡官民廬舍,壓死男婦二百餘人,馬騾牛羊八百餘只。十一月二十二夜
莊浪衛苦水灣驛(今永登縣東南百里外)又發生五點五級地震,牆壁草棚多傾復。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復震如初。震中烈度(Io)Ⅷ,震級(M)六點二五。
河南僧楊行祥下獄
有僧年九十有餘,從雲南至廣西,言稱建文帝。令其徒清進前往
思恩府拜投土官知府
岑瑛。
岑瑛執之送到廣西
總兵官安遠候柳溥處。又械之至京會審。此僧自言:我九十歲,將死,欲葬於祖父陵旁。御史說:建文帝生於洪武十年(1377),今年當有六十四歲。僧詞屈,才自陳名楊行祥,河南鈞州白沙里人。洪武十七年剃度為僧,歷游兩京、雲南,至廣西。英宗於
正統五年(1440)十一月十九日下楊行祥於錦衣衛獄,四月其後死。其徒十二人均戍邊。
努爾哈赤的五世祖愛新覺羅·充善任
建州左衛指揮使為避兀狄哈野人 ,正統五年(1440年),凡察、董山率殘部逃往今新賓縣煙筒山,投靠了李滿住。由於董山、凡察爭衛印,明朝政府又增設建州右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