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佑四年(遼清寧五年。己亥,一零五九年)
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遣官祭社,帝避殿,不視朝。
知制誥劉敞言:“臣前論先期避殿不中古典,未蒙省察。今又聞遣官祭社,稽之於經,亦未見此禮。蓋社者,上公之神,群陰之長,故曰日食則伐鼓於社,所以責上公,退群陰。今反祠而請之,是屈天子之禮,從諸侯之制,抑陽扶陰,降尊貶重,非承天戒、尊朝廷之意也。”右正言吳及言:“日食者,陰陽之戒,在人事之失。陛下淵默臨朝,陰邪未能盡屏,左右親幸,驕縱亡節,將帥非其人,為外所輕,此其失也。”因言孫沔在
并州,苛暴不法,宴飲無度;
龐籍前在并州,輕動寡謀,輒興堡寨,屈野之衄,為國深恥。沔卒坐廢。
丁酉,群臣表請御殿,復常膳,三請,乃許。
自去年雨雪不止,民饑寒死道路甚眾,詔遣官分行京城賑恤。知開封府歐陽修請罷上元放燈,從之。壬寅,賜在京諸軍班特支錢,因賑恤而兼及於諸軍也。
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管句太學
胡瑗,病不能朝,戊申,授
太常博士,致仕,歸海陵,諸生與朝士祖餞東門外,時以為榮。及卒,詔賻其家。集賢校理
錢公輔,率太學諸生百餘人即佛舍為位哭,又自陳師喪,給假二日。
始命
韓絳、陳旭、
呂景初即
三司置局議弛茶禁。三司言:“宜約至和後一歲之數,以所得息錢均賦茶民,恣其買賣,所在收算。請遣官詢察利害以聞。”詔遣司封員外郎王靖等分行六路,及還,皆言如三司議便。二月,己巳,下詔弛茶禁。初,所遣官既議
弛禁,因以三司歲課均賦茶戶,凡為緡錢六十八萬有奇,使歲輸縣官,比喻茶時,其出幾倍。朝廷難之,為損其半。歲輸緡錢三十三萬八千有奇,謂之租錢,與諸路本錢悉儲以待邊糴。自是惟臘茶禁如舊,餘茶肆行天下矣。
乙亥,詔三司:“以天下廣惠倉隸司農寺,逐州選幕職、曹官各一人專監之。每歲十月,別差官檢視,老弱病不能自給之人,籍定姓名,自次月一日給米一升,幼者半升;每三日一給,至明年二月止;有餘,即量縣大小而均給之。”
丁丑,置館閣編定書籍官,以秘閣校理
蔡抗、
陳襄、集賢校理
蘇頌、館閣校勘
陳繹分昭文、
史館、
集賢院、秘閣書而編定之。抗,挺之兄;頌,紳之子;繹,開封人也。
初,秘閣校理吳及言:“近年用內臣監館閣書庫,借出書籍,亡失已多。又,簡編脫略,書吏補寫不精,非國家崇尚儒學之意。請選館職三兩人,分館閣人吏編寫書籍,其私借出與借之者,並以法坐之,仍請求訪所遺之書。”乃命抗等仍不兼它局,二年一代,別用黃紙印寫元本,以防蠹敗。
庚寅,詔
禮部貢院:“進士曾經御試五舉、諸科六舉,進士省試六舉、諸科七舉,年五十以上者,具名以聞。”癸巳,御崇政殿,試
禮部奏名進士及明經、諸科及特奏名進士、諸科。
三月,戊戌,命翰林學士
韓絳、權知開封府陳旭、天章閣待制
唐介與三司減定民間科率以聞。
己亥,以
三司使張
方平為
端明殿學士、知
陳州。先是京城富民劉保衡開酒場,負官麴錢百餘萬,三司遣吏督之,保衡賣產以償。
方平因買其邸舍,保衡得錢即輸官,不復人家。會保衡姑訟保衡非劉氏子,壞劉氏產,下吏案驗,具對以實。
御史中丞包拯,遂劾方平乘勢賤買所監臨富民邸舍,不可處大位。故命出守,尋改知應天府。以
端明殿學士宋祁為
三司使。
丁未,賜進士鉛山
劉輝第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特奏名進士、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諸州文學長史;授官如三年閏十二月扼詔書。
先是右司諫吳及言祁在定州不治,縱家人貸
公使錢數千緡,及在蜀奢侈過度;而拯亦言祁在益部多游宴,且其兄庠方執政,不可任三司,論之不已。庠因乞除祁外官,故命祁出守而拯代居其位。翰林學士歐陽修言:“近除
包拯為
三司使,命下之日,外議喧然,以為朝廷貪拯之材而不為拯惜名節。然猶冀拯能堅讓以避嫌疑,而數日之間,拯已受命,是可惜也!拯天資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嫌疑之跡,常人皆知,拯豈獨不思哉?拯在台日,嘗指陳前三司使
張方平過失,方平由此罷去,以
宋祁代之。又聞拯彈祁過失,祁亦因此罷,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謂無過?而整冠納履,當避嫌疑者也。”疏奏,拯即家避命,不許;久之,乃就職。
初,王禹偁奏:“天下僧尼,日增月益,不可卒去,宜詔天下州軍,凡僧百人得歲度弟子一人,久而自消之勢也。”詔從之。至和初,
陳執中執政,因乾元節,聽僧五十人度弟子一人;既而言者以為不可,復行舊制。
賈昌朝在北京,奏:“京師僧寺多招納亡賴遊民為弟子,乞皆取鄉貫保任,方聽收納。”詔從之,京師尼僧大以為患。至是有中旨,復令五十僧度一弟子,及京師僧寺弟子不復更取保任,僧徒大喜,爭為道場以答上恩。
有上封者論:“河北義勇,有事則集於戰陣,無事散歸田裡,以時講習,無待儲廩,得古寓兵於農之意;惜其束於列郡,止以為城守之備。誠能於邢、冀二州分東西兩路,命二郡守臣分領,寇至,即兩路義勇之師,翔進赴援,傍出掩擊,使其腹背受敵,則河北二十餘所常伏銳兵矣。”議下河北路帥臣等。
時大名府
李昭亮、定州
龐籍、
真定府錢明逸、高陽關
王贄等上議曰:“唐澤潞留後
李抱真籍戶丁男,三選其一,農隙則分曹角射,歲終都試,以示賞罰,三年,皆善射,舉部內得勁卒二萬。既無廩費,府庫益實,乃繕甲兵為戰具,遂雄視山東。是時天下稱昭義步兵冠於諸軍,此近代之顯效。而或者謂民兵只可城守,難備戰陣,誠非通論。但當無事時,便分兩路,置官統領,以張用兵之勢,外使敵人疑而生謀,內亦搖動眾心,非計之得。姑令在所點集訓練,三二年間,
武藝稍精,漸習行陣,遇有警,得將臣如抱真者統馭,制其陣隊,示以賞罰,何戰之不可哉!至於部分布列,量敵應機,繫於臨時便宜,亦難預圖。況河北本皆邊胡之地,自置義勇,州縣以時案閱,耳目已熟,行固無疑。”詔如所議,歲閱,以新舊籍並闕數聞。
歷史大事
宋頒布《嘉祐驛令》
在此之前,朝廷內外文武官員及吏人、士兵等由政府發給的驛站憑據都不固定,多寡大不相同。
嘉祐四年(1059)正月,樞密院官員開始討論驛站憑據等問題,按照慣例將討論的結果和一些具體條款送往三司下屬的掌券司,掌券司根據這些條例寫成一本書,並參考皇帝敕令、法律條文等有關驛站的專門規定,增減刪定成七十四條,分為上、中、下三卷,由
三司使張方平上呈宋仁宗,書名為《驛卷則例》。宋仁宗下令頒布到全國,更名為《嘉祐驛令》。
宋增置南方禁軍
嘉祐四年(1059)五月,宋仁宗下詔在
淮南東路揚州(今江蘇揚州)、
淮南西路廬州(今安徽合肥)、江南東路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南西路
洪州(今江西南昌)、荊湖南路潭州(今湖南長沙)、浙東路越州(今浙江紹興市)、福建路福州(今福建福州)等重要地區,由
知州擔任本路兵馬鈐轄 (總管),並在這些地方設定禁軍、駐泊禁軍各三指揮,越州、福州增置二指揮,這些新召募的禁軍以威果為名,其軍俸與宜毅軍同,規定每指揮不得超過四百人,各路挑選曾任過武臣的將領為
兵馬都監,浙東、福建只設一名兵馬都監,兵馬都監專門負責訓練禁軍,各地方政府不得差派兵馬都監其它雜務。如果召募不足規定的人數,各路可從本路廂軍中挑選士兵充任禁軍。
宋仁宗放逐宮人
彭城縣君劉氏從民間選入皇宮,並得到宋仁宗的寵愛。劉氏仗恃皇帝的寵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甚至亂作奏札,宋仁宗幾乎為她所迷惑。然而,劉氏劣跡斑斑,曾與進入皇宮拜見宋仁宗的人通姦。
御史中丞韓絳將這些情況秘密告訴了宋仁宗。當時,皇宮之中得寵的宮人有十名,被稱為十閣,其中好幾名也同劉氏一樣耐不住寂寞,與他人通姦,宋仁宗聽後龍顏大怒。嘉誘四年(1059)七月,放逐子二百三十六名宮人,其中包括劉氏、黃氏等最得寵的妃子。
濮安懿王卒
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汝南
郡王趙允讓去世。
趙允讓侍母極為孝順,在他母親去世後,宋仁宗下令賞賜白金三千兩,趙允讓赤腳步行,跟在其母靈柩後面達十餘里。其後,汝南
郡王患疾,宋仁宗委派太醫局醫生前往府第診治,死後,追贈為
太尉、
中書令,追封濮王,賜諡號曰安懿。濮安懿王擔任大宗正二十餘年一身正氣,渾厚端莊,宋仁宗去世後,濮安懿王之子
趙曙當了皇帝,引起了
濮議之爭。
拜占庭皇帝艾薩克一世讓位給君士坦丁十世
薩克一世·科
穆寧(希臘語:Ισα?κιο? Α' Κομνην??,約1005年-1060年),是拜占庭帝國科穆寧王朝的第一個皇帝(1057年—1059年在位)。在
小亞細亞擁有地產的
君士坦丁堡權貴於1057年反叛並推翻了皇帝米海爾六世,使伊薩克·科
穆寧登上皇位。他致力於削弱
君士坦丁堡世俗與宗教權貴的勢力。伊薩克一世限制修道院占有土地並打算沒收部分教會財產的做法受到
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克魯拉里烏斯的激烈反對。1058年11月8日,伊薩克一世下令逮捕了米海爾·克魯拉里烏斯;後者不久去世,其牧首職位並未解除。伊薩克一世曾擊退威脅帝國北方邊境的佩切涅格人。1059年,以拜占庭歷史學家米海爾·普塞爾烏斯為首的貴族集團迫使伊薩克一世退位。1061年因病於其隱居的修道院中去世。
西夏毅宗開始參政
西夏毅宗
李諒祚(1047年—1067年)是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1067年在位)。夏景宗私生子,生母沒藏氏,党項族人。1048年,
景宗被殺,毅宗以一歲幼齡繼位,其母沒藏太后及其家族專權。即位次年(1049年),遼國乘景宗新喪之機,與西夏爆發遼夏第二次賀蘭山之戰,西夏大敗,損失慘重,向遼稱臣。
福聖承道四年(1056年),太后被殺,舅沒藏訛龐執政。十二歲開始預政。奲都五年(1061年),訛龐父子密謀害他,遂殺訛龐及皇后(訛龐之女),立梁氏為後,親掌國政。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增設各部尚書、侍郎等多種官職,以完善中央行政體制。調整州軍,以加強對地方統治。這些措施使皇帝對軍政權力的控制得到加強。他連年對宋用兵,攻掠臨近州縣。先後收降吐蕃首領瞎氈的兒子
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後期注意修好與遼、宋關係,減少戰役。1066年,在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次年死,享年僅21歲,諡號昭英皇帝。
中國王安石寫《上宗仁皇帝言事書》請求變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
荊國公。中國江西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