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年

1025年

1025年,乙丑年(牛年);契丹太平五年;北宋天聖三年;大理明通三年;越南順天十六年;日本萬壽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025年
  • 朝代:北宋天聖三年
1025年-大事記,出生,逝世,歷史記載,通鑑記載,

1025年-大事記

1、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2、最早的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始刻於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越十三年告成。厥後五年,《開寶藏》傳到朝鮮,高麗王隨即據以復刻,大約於1025年完工,是為《高麗藏》的正藏。
3、《妙法蓮華經》卷第四丙,其後題記“攝大定府文學龐可升書。同雕造孫壽益、權司衣、趙從業、弟從善雕。燕京檀州街顯忠坊門南頰住馮家印造”,太平五年(1025年)八月十五日作記,刻印時間早於元代《詩歌篇》231年。”、“燕京”都指的是遼的南京,即今天的北京。遼時的燕京東面城牆在今宣武區菜市口西爛縵胡同,西面城牆在廣外甘石橋;北面城牆在宣武門受水河胡同,南面城牆在白紙坊大街。方圓三十六里,劃分為二十六坊,戶口三十萬。城內寺觀眾多,據說著名的有三十六座。雕印品上說的“仰山寺”在燕京城歸厚坊。“聖壽寺”在昊天寺西北,寺之故基為遼統軍鄴王宅,開泰六年改為開泰寺。“檀州街”名稱在唐幽州時即有,遼燕京仍沿用了舊名,顯忠坊臨近此街。“弘法寺”遼時已地位
顯赫,到後來金代自山西解州運來的《趙城藏》經版貯藏該寺,聲名更是大振。以上這些寺院均在遼燕京城內,其舊址都在今日的宣武區內。
4、長治黎城城隍廟:該廟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存建築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台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台高2.35米。門樓正中橫掛一匾,上書“群峰環翠”。屋頂形制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

出生

儂智高(1025年—1055年)是中國北宋中期廣西廣源州(今靖西、田東一帶)壯族首領。

逝世

1、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 Bolesław I Chrobry (約967年—1025年)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蘭大公(992年—1025年)和第一位波蘭國王(1025年在位)。大公梅什科一世之子。
2、薛顏,字彥同,生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卒於宋天聖三年(1025年),河中府萬泉(屬山西萬榮)人,是北宋前期一位幹練賢能的官吏。

歷史記載

西羌之亂
天聖三年(1025)六月,知環州(今甘肅環縣)崔繼恩擅作主張,抑配邊界地區歸順宋朝的熟戶和買糧草,同時還派人進入這些熟戶地區催督。而環州熟戶根本不知道和買糧草的具體數量,負責催督的宋朝官員欺騙羌人,加倍徵收。羌人稍不如意,他們便大打出手,因而羌人部落人心思亂。恰在此時,涇州(今甘肅涇川)蕃部首領廝鐸論因犯罪逃亡後又回到了原籍,涇原路鈐轄周文質與部署王謙、史崇信三人共同商議要誅殺廝鐸論,於是羌人部落都疑惑不解,不得不鋌而走險,互相傳箭聯合起來,掠奪宋朝邊境地區。羌人包圍了平遠、定邊、合道、石昌(今陝西通遠境)等宋軍駐紮的城寨,都監趙士隆、都指揮使杜澄等人殉難。周文質等人又擅自作主,準備武力鎮壓羌人的反抗鬥爭,因而羌族各部落群起回響,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宋朝軍隊,形成了嚴重的邊境騷亂。宋朝政府派遣范雍為體量安撫使、曹儀為副使,才平定了羌人的反抗鬥爭。事態平息後,周文質等人被貶官並處以罰金。
宋廢除貼射法
天聖三年(1025)十一月,孫爽等人上書朝廷說東南十三茶場堆積有未出售的茶葉達六百一十三萬餘斤。他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實行貼射法後,商人專挑優質茶葉買,而劣質茶葉則全部堆積在官府的十三茶場中,商人不願買這些茶葉。與此同時,種茶戶由於每年不能向政府交納固定的課利,而這些茶戶往往又都是貧窮之人,因而不可能向國家納稅;一些奸商也以貼射為名,強買茶葉販賣,侵奪了國家的利稅收入。因而他們建議廢除貼射法。這樣執行僅僅一年多的貼射法由於弊端百出而被廢除,依舊實行河北等地入中糧草的三稅法。
吳植之獄
吳植原為新繁縣尉(今四川新繁)宰相王欽若任西川安撫使時曾薦舉過吳植,天聖三年(1025)七月,吳植身患重病。他擔心丟了烏紗帽,就托殿中丞余諤送黃金二十兩給宰相王欽若,請求朝廷同意他到外地作官。余諤尚未將黃金送到王欽若手中,吳植便迫不及待地派吏人到王欽若處打探訊息,殊不知吏人嗓門較高,所問之事被旁人聽見。王欽若知道掩蓋不住了,就下令逮捕了吳植,送交開封府治罪,其後又移交到御史台。吳植開始矢口否認行賄之事,侍御史知雜事韓億窮追不捨,找出了窩藏在余諤處的黃金,吳植伏法後被除名,王欽若也為此罷相。
趙德明求和
天聖三年(1025)七月,西羌之亂爆發後,宋朝政府派遣大軍鎮壓羌人的反抗。由於宋軍將領王懷信、周文質等人膽怯懼敵,他們所率領的大軍駐紮大板寨後,逗留不前,貽誤戰機。一個月後,羌人又重新包圍了定邊、合道、石昌(今陝西通遠境)等邊寨,但在宋軍勇將趙振的救援下,羌人未能攻破這些城寨。由於羌人部落抵擋不住宋軍的攻勢,不得不向西夏趙德明救援。但趙德明不僅按兵不動,還向宋朝請和。至此,西羌之亂才完全平息。

通鑑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天聖三年(遼太平五年)
春,正月,乙酉,遼主如混同江。
戊子,遼遣宣徽南院使蕭從順等來賀長寧節,見於崇政殿,皇太后垂簾,置酒殿中以宴之,御史中丞薛奎館伴。從順欲請見,且言南使至北者皆見太后,而北使來獨不得見。奎折之曰:“皇太后垂簾聽政,雖本朝群臣亦未嘗得見也。”從順乃已。及辭,從順有疾,命宰臣王曾押宴都亭驛。從順問曾曰:“南朝每降使車,悉皆假攝,何也?”曾曰:“使者之任惟其人,不以官之高下。今二府八人,六常奉使,惟其人,不以官也。”從順默然。既而從順稱疾留館,不以時發,帝遣使問勞,挾太醫診視,相屬於道。樞密使曹利用請一切罷之,乃引去。
二月,戊午,遼禁其境內服用明金及金錢綺,國親當服者,奏而後用。
乙丑,權御史中丞薛奎,罷為集賢院學士、知并州,或譖奎漏禁中語也。既而秦州闕守,帝以奎屢官西邊,習其土風,即改奎知秦州。秦州宿重兵,經費常不足,奎務儉約,教民水耕,謹商算,歲中廩粟積者三百萬,征算衍者三十萬,核民隱田數千頃,復得芻粟十餘萬。
是月,遼主如魚兒濼。
三月,丙子,徙知河南府陳堯佐知并州。每汾水漲,州人憂溺,堯佐為築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亭,民賴其利。
壬辰,遼以左丞相張儉為武定軍節度使,以殿前都點檢蕭都哩為契丹行宮都部署。
是月,遼主如長春河。魚兒濼有聲如雷,其水一夕越沙岡四十里,別為一陂。
夏,四月,壬子朔,詔恤刑獄。
是月,以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劉煜知河南府。煜世家河南,衣寇舊族。嘗權發遣開封府事,獨召見,太后問曰:“知卿名族,欲一見卿家譜,恐與吾同宗也。”煜曰:“不敢。”它日,數問之,煜無以對,因偽風眩,仆而出,乃免。
五月,庚寅,錄繫囚。
癸巳,幸御莊觀刈麥,聞民舍機杼聲,賜織婦茶帛。
遼主清暑永安山。以蕭從順為太子太師,吳叔達翰林學士,道士馮若谷加太子中允。命張儉移鎮大同。
六月,癸酉,環、原州屬羌叛,寇邊,環慶都監趙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撫陝西。
秋,七月,戊子,詔諸路轉運使察舉知州、同判不任事者。
壬寅,以前戶部郎中夏竦起復知制誥。竦急於進取,喜任數術,世目為奸邪。嘗上疏乞與修《真宗實錄》,不報。既而丁母憂,潛至京師求起復,依中人張懷德為內助,而王欽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
遼主獵於平地松林
八月,辛亥,知益州薛田言:“本州解發舉人,自張詠以來,例給館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責吏人償所給官物,恐非朝廷之意。”帝曰:“漢貢士皆郡國續食,今獨不能行之遠方邪?其令悉蠲之!”
戊午,夔州路提點刑獄盛京,言忠州鹽井歲增課,奉節、巫山縣營田戶逃絕,里胥代納戶稅,萬州戶納谷稅錢,皆為民害;詔悉除之。京,度之從兄也。
初,李諮等既條上茶法利害,論者猶爭言其不便。辛未,命翰林侍讀學士孫奭、知制誥夏竦等再加詳定。
九月,庚辰朔,始遣使賀遼後正旦。
遼主駐南京。
己亥,遼始遣使來賀宋太后正旦。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
辛酉,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晏殊為樞密副使。
庚午,以宰臣王欽若譯經使。唐譯經使以宰相明釋學者兼領之;宋初翻譯經論,令朝官潤文,及丁謂相,始置使;而欽若乃因譯經僧法護等請為使,議者非之。
十一月,己卯朔,孫奭等言:“十三場茶積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萬餘斤,蓋許商人貼射,則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惡不時,故人莫肯售。又,園戶輸歲課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園戶皆細民貧弱,力不能給,繁擾益甚。又,奸人倚貼射為名,強市盜販,侵奪官利。其弊如此,不可不革。請罷貼射法,官復給本錢市茶,而商人入錢以售之。”於是茶法復壞。
庚子,遼主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王欽若既兼譯經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車駕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戊申,卒。皇太后臨奠出涕,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遣官護葬事,錄親事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建隆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典遷就以中上意。性傾巧,敢為矯誕。太后以先朝所寵異,故復用之。及吳植事敗,太后滋不悅,同列稍侵之,欽若悒悒以歿。後有詔塑像茅山,列於仙官。
遼北院樞密使蕭哈綽有疾,遼主欲臨視之,哈綽謝曰:“臣無狀,猥蒙重任;今形容毀瘁,恐陛下見而動心。”遼主乃止。會北府宰相蕭朴問疾,哈綽握其手曰:“吾死,君必為樞密使,慎勿舉勝己者。”朴聞而鄙之。乙丑,卒。
十二月,戊辰,遼以蕭朴為北院樞密使,封蘭陵郡王。
先是朝班以宰相為首,親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樞密使雖檢校三師兼侍中、尚書、中書令,猶班宰相下。鹹平初,曹彬以樞密副使兼侍中,位戶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下,循舊制也。乾興中,王曾由次相為會靈觀使,曹利用由樞密使領景靈宮使,時以宮觀使為重,詔利用班曾之上,議者深以為非。至是曾進昭文館大學士、玉清昭應宮使,同集殿廬,將告謝,而利用猶欲班曾上,合門不敢裁。曾抗聲目吏曰:“但奏宰相王曾等告謝。”班既定,利用鬱鬱不平,張士遜慰曉之。庚申,詔宰臣、樞密使序班如故事。而利用志矯,尚居次相張知白上。及聞召張旻於河陽為樞密使,利用疑代己,始悔懼焉。
殿前副指揮使楊崇勛,嘗詣中書白事,屬微雨新霽,崇勛穿泥靴登階,王曾頷之,不以常禮延坐。崇勛退,劾奏其失,送宣徽院問狀。翼日,曾入對,請傳詔釋罪,太后問其故,曰:“崇勛武夫,不知朝廷之儀。舉劾者,柄臣所以振紀綱;寬釋者,人君所以示恩德。如此,則仁愛歸於上而威令肅於下矣。”
癸亥,徙崖州司戶參軍丁謂雷州司戶參軍。
謂以家寓洛陽,常為書自責,敘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於西京留守劉煜,祈付其家,戒使伺煜會眾寮時達之。煜得書,不敢私,即以聞;帝見之感惻,故有是命。宰相言:“謂,天下不容其罪而竄之,今不緣赦宥,未可內徙。”帝曰:“謂斥海上已數年,欲令生還嶺表耳。”
乙丑,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張旻依前充樞密使。太后微時,嘗寓旻家,旻事之甚謹,後深德之,故復掌樞府。尋改名耆。
是歲,燕民以年穀豐熟,遼主車駕臨幸,爭以土物來獻。遼主禮高年,惠鰥寡,賜酺飲。至夕,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遊,遼主亦微行觀之。
丁丑,遼禁工匠不得銷毀金銀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