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州回鶻(龜茲回鶻)

西州回鶻

龜茲回鶻一般指本詞條

西州回鶻是存在於公元866年到13世紀初的中國新疆地方政權,又稱高昌回鶻、和州回鶻。

鹹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大首領仆固俊吐蕃黠戛斯大戰,收復了西州(今吐魯番盆地)、輪台(今烏魯木齊市)、清鎮(今瑪納斯縣),從此建立了西州回鶻政權。五代至宋,甘州回鶻與中原各王朝關係密切,經常派遣使者朝貢,並接受中原王朝的回賜,同時也通過朝貢的名義和方式,在絲綢之路沿線進行貿易活動。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西州回鶻王開始自稱“西州外生師子阿廝蘭汗”,派都督麥索溫入宋朝貢,宋太宗供奉官王延德為正使,殿前承旨白勛為副使,出使西州回鶻。事後,王延德寫有行記。據其行記說,西州回鶻以高昌城為東都,北庭城為下都。天山以北多從事遊牧,天山以南則從事農業。多數信仰佛教,高昌城中有眾多佛寺。境內有漢人、突厥、大仲雲、小仲雲、樣磨(即咽面)、葛邏祿、格多(吐蕃的一支)等民族。與宋朝和遼朝都有密切的交往。1130年,耶律大石西行,曾經借道於其國,受其回鶻王畢勒哥的盛情款待。西遼建立後,又歸附於西遼。

1209年,其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投歸成吉思汗,元朝改譯為畏兀兒國。海都和都哇之亂時,西州回鶻王紐林的斤率部遷居甘肅永昌。元末明初,成為察合台汗國領土的一部分。西州回鶻國不復存在。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國號,歷史,疆域,經濟,畜牧業,手工業,貿易,文化,文字,宗教,藝術,科技,

國號

吐魯番出土的西州回鶻宰相使用的一種漢字官印有:“大福大回鶻國中書門下頜於迦思諸宰相之寶印”的字樣,顯示了西州回鶻政權的正式稱謂為“大福大回鶻國”,而在其本族語言中,則是“十姓回鶻國”(on uygur eli)。中原史籍一般稱之為西州回鶻,因其國境的主體原為唐朝的西州。又因其都城為高昌城,也稱之為高昌回鶻;又因其都城在回鶻語中稱“喀拉和卓”,和卓又訛為“和州”,有時又稱之為和州回鶻。

歷史

骨力裴羅以來,漠北回鶻人在蒙古草原取代後突厥汗國而興起,到840年被黠戛斯人擊破。唐大中二年(848年),率領西遷回鶻主要部分的龐特勤,在原唐安西都護府境內稱可汗。他居住在焉耆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統轄今新疆東部地區。這是安西回鶻在這一帶建立政權之始。唐鹹通七年(866年),回鶻的大首領仆固俊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出擊,打敗吐蕃、收取輪台(今烏魯木齊市)、清鎮(今新疆瑪納斯縣)等城,他派手下的達乾(官名)米懷玉朝見唐懿宗李璀,報告這一勝利。西州牧守安寧也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統治。隨後,這支回鶻又攻取伊州,逐漸以高昌為中心。
據《遼史》載,遼太祖元年(907年)十二月,“和州回鶻”向契丹進貢。和州即高昌。這表明在此以前,定都高昌的回鶻王國已經建立。
五代時,該國與中原王朝聯繫,則以“西州”回鶻為名。後周廣順元年(951年)二月,西州回鶻派遣都督向後周貢大批方物,當時該國已有一定經濟實力
據《宋史》載,高昌國即西州回鶻(故又稱高昌回鶻)。其王的稱號為阿廝蘭漢,漢譯名為師(獅)子王。
宋建隆三年(962年)、乾德三年(965年)以及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和983年,高昌回鶻皆遣使獻方物於宋。981年其王向宋太宗上書時,自稱“西州外生(甥)”。
“阿廝蘭漢”,《遼史》譯作阿薩蘭或阿思懶。高昌回鶻起先與遼朝的關係很密切,曾先後24次向遼進貢。遼天贊三年(924年)十月,契丹“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浮圖城即北庭,在高昌回鶻境內。從此,高昌回鶻成為契丹(遼)“屬國”。遼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二月,“回鶻阿薩蘭(高昌王)為鄰國所侵,遣使求援”於遼。《遼史·百官志》列有“高昌國大王府”。《遼史·兵衛志·屬國軍》列有“高昌”、“和州回鶻”,所指皆為高昌回鶻,是史官將同一國的不同名稱重複列入。
981年五月,宋太宗趙匡義派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勛出使高昌。
雍熙元年(984年)四月,王延德等回京後,向宋朝報告了當時高昌回鶻的大概情況。師子王雖以高昌為都城,但夏季以“北廷”(即北庭)為夏都,前往避暑。伊州(今新疆哈密市)的州將姓陳,“其先自唐開元二年(714年)領州,凡數十世,唐時詔敕尚在”。伊州以西,即為高昌回鶻的轄境。它的南面隔今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與于闐(今新疆和田市)相望,北面為今準噶爾盆地中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面包括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以今新疆拜城縣西的戈壁與黑汗王朝為界。它統轄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眾熨(仲雲)、小眾熨、樣磨、割祿(葛邏祿)、黠戛司、末蠻、格哆族、預龍族”等各部族,他們大都是說突厥語古代民族
宋代,龜茲回鶻是高昌回鶻的一部分,所以當地人也自稱西州回鶻,稱其地為西州龜茲。龜茲回鶻常單獨向宋朝和遼朝進貢。從天聖(1023—1031)年間起,至景祐四年(1037)為止,龜茲向宋進貢五次。最後一次,宋朝回賜佛經一藏(經典的總稱)。後來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1072年、紹聖三年(1096年),也先後遣使入貢於宋。
天會八年(1130年),契丹皇室耶律大石在西征途中,曾得到高昌回鶻王畢勒哥的大力幫助。
金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王朝後,將高昌王國收為附庸。西遼派少監駐在高昌監督國政,徵收貢賦。以後,高昌回鶻處於半獨立狀態。其君主的稱號以“亦都護”一名見於史籍。
1209年,其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投歸成吉思汗,元朝改譯為畏兀兒國。海都和都哇之亂時,西州回鶻王紐林的斤率部遷居甘肅永昌。元末明初,成為察合台汗國領土的一部分。西州回鶻國不復存在。

疆域

西州回鶻前期,其疆域西面開拓至龜茲(今新疆庫車)以西阿克蘇,烏什一帶,與喀喇汗國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準噶爾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與于闐為鄰,東至敦煌西與西夏分界,東南以阿爾金山黃頭回紇(居阿爾金山南,青海北部)接壤。
西遼末年,高昌回鶻的疆域大致為“統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之地,北至阿術河(今新疆北部阿察果勒河),南接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東至兀敦甲石哈(今新疆哈密市東烏納格什湖),西臨西蕃(指入天山南路之地)”。

經濟

畜牧業

回鶻在漠北時從事遊牧,西遷以後畜牧業仍很發達。牧場大都在天山以北的草原上,主要養馬。高昌王、王后和太子等各有馬群,在平原放牧,前後相繼長達100多里,以毛色分群,不知其數。好馬每匹值絹一正。差的馬供肉食用,每匹僅值絹一丈。貴族食馬肉,平民食羊及野鴨、雁等。
回鶻遷徙到高昌一帶農業地區以後,許多平民特別是貧苦牧民,轉向務農。高昌一帶基本上不下雨、雪,夏季酷熱,人們都“穿地為穴”避暑。炎熱的天氣對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有利。特別是從金嶺(今新疆博格達山)上流下的豐富水源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大好條件。回鶻人引水環城,灌溉田園,轉動水磨。農作物除蕎麥以外,其它五穀都有,並出產白(棉花)。白布(棉布)是輸入內地的重要商品。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高昌回鶻送往後周的“貢品”中,就有白布1329段。
狩獵是高昌回鶻人的重要副業。野獸、野禽是人們的肉食來源之一。獸皮可供製衣。特別是貂皮作為“貢品”,大量送往中原王朝和遼朝
951年一次貢給後周“白貂鼠皮二千六百三十二,黑貂鼠皮二百五十,青貂鼠皮五百三,舊貂鼠襖子四”其中4件舊貂鼠襖子顯然不是進貢給皇上的禮物,而是用於貿易的商品。

手工業

高昌回鶻人“性工巧,善冶金銀銅鐵為器及攻玉”。當時冶煉業和玉器雕琢業已有一定水平。在951年給後周的“貢品”中有“白玉環子、碧玉環子各一,鐵鏡二,玉帶鉸具六十九,玉帶一,玉鞍轡等”。採礦業也有初步發展。“北廷北山中出硇砂”。高昌回鶻將硇砂大量輸入內地,用作藥材。據924年至1077年間不完全統計,回鶻前後18次將藥品和香料運往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其中12次包括硇砂在內。當時還開採琥珀,如951年向後周貢“碧琥珀九斤”、“大琥珀”三十顆,1071年向北宋貢琥珀。織白布、繡文花蕊布、鞣皮等家庭手工業也相當普遍。紡織品有“兜羅、綿毛、狨、錦、注絲、熟綾、斜褐”等許多種。

貿易

高昌回鶻的貿易也比較興旺,其中相當部分通過“朝貢”的形式進行。除了對中原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朝貢以外,高昌國遼朝“三年一次朝貢,進獻玉、珠、乳香、斜合里皮、褐里絲等。亦有互市”。龜茲回鶻商人最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從1001年至1096年,龜茲向宋貢方物15次,貢品包括馬、獨峰駱駝、大尾牡羊、室刀、鑌鐵劍、弓箭、盔甲、玻璃器、瑜石、瑜石瓶、硇砂、玉石、玉佛、玉鞍勒、玉轡、玉帶、玉越斧、琥珀、象牙、翡翠,真珠、胡黃連香藥、乳香(最多一次為124.5公斤),花蕊布、宿綾、褐、雜物等。另有龜茲僧人獻梵夾、菩提印葉、念珠、舍利、佛骨等。龜茲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當地回鶻商人實際上做了許多東西方貿易的中轉工作。他們有時就和婆羅門(今印度)人、波斯(今伊朗)人一起到北宋京城進貢。五代至宋,甘州回鶻與中原各王朝關係密切,經常派遣使者朝貢,並接受中原王朝的回賜,同時也通過朝貢的名義和方式,在絲綢之路沿線進行貿易活動。

文化

高昌回鶻既有本身獨特的文化,也頗受高昌地區傳統漢文化的影響。當宋使王延德訪問高昌時,遼朝派往高昌回鶻的使臣也承認:“高敞(昌)本漢土”。
有關這一地區漢文化的記載很多,如當時高昌國仍“用開元七年(719)歷,以三月九日為寒食,餘二社(春社、秋社)、冬至亦然”;當地有“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北廷有“應運太寧之寺,貞觀十四年(640)造”。

文字

8世紀,回鶻人開始使用以粟特字母記回鶻語言的回鶻文。回鶻西遷後,這種文字在高昌境內延續使用至17世紀,回鶻文影響深遠,遼太祖時,有一位回鶻人出使契丹,阿保機之三弟耶律迭剌向他學習回鶻文,從而創造出“契丹小字”。蒙古文最初亦是以回鶻文字母記蒙古語言而創製的。努爾哈赤的部下,又在蒙古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了無圈點的“老滿文”。可見契丹小字蒙古文滿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淵源千古回鶻文
高昌古城一帶,曾出土許多從13世紀初起印刷的回鶻文、漢文、梵文、西夏文藏文、蒙古文木刻印刷品,其中以前三種文字為主。在敦煌又發現1300年左右製作的回鶻文木刻活字。這種活字是模仿漢文活字而製成的。高昌回鶻在中國印刷術西傳中起過一定作用。

宗教

高昌回鶻的宗教信仰前後有變化。西遷以前的回鶻信仰摩尼教,他們將這一信仰帶到了高昌。高昌原為佛教盛行之地,回鶻遷入高昌地區以後,逐漸從摩尼教轉信佛教。
宋乾德三年(965年)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遣僧法淵獻佛牙琉璃器、琥珀盞”於宋。這表明當時高昌回鶻已以信仰佛教為主。高昌回鶻以西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長春真人西遊至“回紇昌八剌城”(今新疆昌吉市),當地的“回紇僧”,告訴他:“蓋此以東昔屬唐,故西去無僧道。”這就是說,過昌八剌出了盛行佛教的高昌回鶻地區,再往西就不再有和尚與道士,而是信仰其它宗教的地區了。另外,回鶻最初在漠北信仰的薩滿教,對高昌回鶻仍有若干影響;在高昌也還有少數景教徒存在。

藝術

在高昌古城和巴什力克發現了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大都屬於佛教畫像,也有摩尼教壁畫。所畫人像有漢人、回鶻人、印度人和歐羅巴人種的畫像。壁畫的風格以中國式和希臘—印度乾陀羅式二者的混合為主,有明顯的東西文化交融的傾向。高昌回鶻人喜愛音樂,“好游賞,行者必抱樂器”。高昌王宴請宋朝使臣王延德等時,“張樂飲宴,為優戲”;泛舟游湖時,“池四面作鼓樂”。龜茲樂當時仍在龜茲和高昌。

科技

除唐朝開元歷為國家規定的曆法外,在高昌古城遺址中,曾出土高昌回鶻時期由當時摩尼教徒編制的粟特文日曆殘片,其中包括中國的天干和五行、粟特語七曜日和十二支獸名(鼠、牛、虎、兔等)。十二支獸名曆法,原為突厥人所使用。這種日曆是漢、突厥、粟特三種文化融合的結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