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寺廟)

龍門寺(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寺廟)

彭山龍門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李密故里——彭山縣保勝鄉西南約7公里的龍安村。成(都)雅(安)高速公路與這個小村擦肩而過,這裡四面環山,九峰羅列。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裡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龍門寺。

龍門寺大雄寶殿殿門外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在殿前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於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於晉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後,卻是葬於今天彭山縣鳳鳴鎮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毀去。當丟傳說在祖母百年之後復歸仕途的李密,任太守期間,在自己的故里,主持修建了這座寺廟。但事實是,龍門寺興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後不幸被毀,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頒發聖旨,龍門寺得以再次重建。據說,那時的龍門寺,八座寺廟連起一個群落,氣勢磅礴。後來,寺廟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毀滅的厄運,廟裡的佛像也慘遭摧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龍門寺僅剩一尊失去了雙手的釋迦牟尼石刻孤獨地坐在那裡,現在的寺廟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門寺
  • 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李密故里
  • 地理位置:四面環山,九峰羅列
  • 最有名:大雄寶殿內的唐代摩崖造像
位置,經歷,景觀,

位置

彭山龍門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李密故里——彭山縣保勝鄉西南約7公里的龍安村。成(都)雅(安)高速公路與這個小村擦肩而過,這裡四面環山,九峰羅列。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裡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龍門寺。

經歷

龍門寺創始於北齊天保年間,地處山巒聳峙、峭壁懸崖的龍門山上,山因谷內夾石凸起,形如龍首而得名,寺因龍門山得名龍門寺。寺四周三山一水環繞,景致幽雅。有龍口吐水、石谷龍門、金燈流油、幡桿聖腦、五檀鬧槐、透靈石碑、菩薩迎賓、峭壁石佛等景點,素有“八寶龍門”之美稱。據載,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法聰和尚,經五台山雲遊至此,在這裡建“法華寺”,於北宋乾德年間更名為“龍門寺”。現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中軸線三進院落,東西禪堂,經舍等各成一區。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唐風。大雄寶殿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建,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老,色澤純樸,為元代燒造。天王殿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金構,後殿三間,懸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為明清重建。

景觀

龍門寺大雄寶殿殿門外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在殿前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於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於晉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後,卻是葬於今天彭山縣鳳鳴鎮的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毀去。當丟傳說在祖母百年之後復歸仕途的李密,任太守期間,在自己的故里,主持修建了這座寺廟。但事實是,龍門寺興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後不幸被毀,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頒發聖旨,龍門寺得以再次重建。據說,那時的龍門寺,八座寺廟連起一個群落,氣勢磅礴。後來,寺廟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毀滅的厄運,廟裡的佛像也慘遭摧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龍門寺僅剩一尊失去了雙手的釋迦牟尼石刻孤獨地坐在那裡,現在的寺廟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龍門寺最有名的是大雄寶殿內的唐代摩崖造像。龍門寺大雄寶殿依山而建,在22米長的岩壁上,有唐代摩崖造像10龕,總計佛像60多尊,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像頭部及雙手有的在“文革”中被毀,有的風化。其中,第二龕為長方平頂敞口龕,內列三菩薩二供養,像高1.63米,全部是半立雕。正中者刻寶珠形頭光,身著左旋通肩紗衣,腰束帶,下著長裙,衣紋流暢,體態瀟灑。左右兩菩薩,身著圓領通肩紗衣,腰系帶,飾華麗瓔珞,長裙曳地,薄紗透體,肌肉豐滿。此龕被選入《中國石窟藝術》(海外版)。
第四龕是長方平頂敞口龕,內刻一彌勒坐像。通高5.85米,胸寬2.65米,著雙領下垂佛衣,斜披袈裟,袒胸束腰,左手撫於膝,右臂上舉,赤足。龕左右有小佛,風化嚴重。其餘還有舍利、小佛等,每龕內大小多少不等。在彌勒坐像右側,有一石洞,洞口只有30公分大,但其洞幽深,洞內四壁呈鱗甲狀,十分奇特。據說六里開外的眉山東坡區某村一處燒火,煙卻從這龍洞口冒出來。當地傳說,這是上古時一條龍的棲居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